2003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4版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先进文化建设笔谈

  繁荣发展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
  杨伟光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立15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中宣部、广电总局的具体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批示精神,精心组织,严格把关,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15年来拍摄电影《开国大典》、《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周恩来》、《邓小平》等59部;拍摄电视剧《秋白之死》、《中国命运的决战》、《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日出东方》、《新四军》等328部3000多集。这些作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和影视艺术创作的规律,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再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历史画卷,展示了革命战士百折不挠、为国为民、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题材重大,思想深刻,热情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热情歌颂了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近年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部委宣传部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十分重视,广大影视工作者创作热情很高,报送剧本的数量大大增加,题材领域不断拓宽,投拍了一批反映我们党史、军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的影视作品。电影《邓小平》,反映了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拨乱反正,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立下的丰功伟绩;电视剧《新四军》全方位反映了新四军在抗战中组建、发展、壮大,成为一支铁军的历程;《同舟共济》系统描绘了我们党同各民主党派在抗日反蒋斗争中结成统一战线,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重要贡献;《张学良》反映了张学良将军在中国共产党影响下,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同时,反映了张学良被蒋介石所谓“管束”期间,坚持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坚持抗日和祖国统一的立场,成功地塑造了张学良伟大爱国主义者的光辉形象;《解放海南岛》真实而又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跨海作战,并取得胜利的光辉业绩;《延安颂》则第一次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如何在艰难复杂的环境中站稳脚跟、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敌后发展根据地,开展游击战,组建八路军、新四军,壮大了人民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同时,纠正党内左的错误和“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错误,在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并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全国的胜利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的准备。
  这些优秀作品呈现出十分突出的特点。一是始终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艺术家们一方面重视核实重大史实和重要历史评价;另一方面对艺术性提出较高要求,对剧本进行反复修改。像对《张治中》、《毛泽东和他的卫士们》、《恽代英》、《叶挺将军》、《倚天长剑》、《罗瑞卿的故事》、《延安颂》、《陈赓日记》、《雄关漫道———王震在新疆》等电视剧剧本都进行了重要的修改,使拍摄完的同题作品质量超出了原来的预想。比如电视剧《周恩来在贵阳》只有两集,写的事情也没有重大历史事件,但在专家帮助下认真修改剧本,加上剧组很重视二度创作,使完成片成为一部很感人、很精致的优秀之作,受到一致好评。
  二是认真贯彻“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努力做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比如在《新四军》中虚构了黄江河、李涛、余秀英、梅青等人物,既通过他们的形象艺术地概括了新四军许多干部、战士的动人事迹和革命精神,又在全剧中起到串连作用,使剧中的故事更集中更有情感冲击力,可视性也提高了。
  三是特别注重通过现象反映人物的本质特征,塑造符合历史真实的典型人物形象。如电视剧《张学良》中的主要人物张学良是联共抗日的伟大爱国者;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是反动派的代表人物;最难掌握的是宋美龄,她同蒋介石的根本利益相一致,本质相同,但她开始主张放张学良回西安,在张学良被囚禁期间,又经常去看他,关照张的生活,送水果、送美国巧克力、参加张学良的生日聚会、安排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到美国治病,表面上很重感情。如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宋美龄就很容易成为正面人物。剧中把宋美龄对待张学良的态度的本质分不同阶段加以表现:第一阶段,即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至蒋介石把张学良送军事法庭前后,宋美龄、宋子文、端纳先生作为张学良的保人,是真心要蒋介石放张学良的,他们几次同蒋介石争吵,宋子文甚至骂蒋介石是“流氓”。但是,军事法庭判张学良管束10年后,共同的根本政治利益使宋美龄必然要同蒋介石保持一致。于是剧中通过真实可信的描写,点明了宋美龄的本质,让观众看出她后来对张学良的“关照”都是虚假的,是一种策略。在电视剧《新四军》中,对项英的形象的把握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一方面表现他革命感情深厚,对战士关心,对自己要求严格,艰苦朴素,勤于政务,但又反映他不能全面理解、坚决执行中央东进北上的决策,不能正确理解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主观片面,不注意团结,对皖南事变中的惨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较准确地表现了他的功过是非。
  当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作品数量不少,优秀作品不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剧本的作者有许多原来是传记作者,习惯于历史性思维,艺术想象力较差,因而往往很容易写成纪录片,加上有的家属、当事人干预剧本创作,使内容分散,人物对号入座,故事性差,拍出来不吸引人。二是有些影视剧的主要演员和饰演重要领袖人物的演员选择不当,影响了作品的质量和可视性。三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涉及到一些战争场面,资金投入比较大,收回成本困难,拍摄资金难于落实。
  在新的创作实践中,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深入总结经验,加强规划指导,强化精品意识,提高创作质量,在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各方面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努力开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新局面。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小议
  姚柏林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拓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永远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民族前进的动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贯通,缺一不可,辩证统一在先进文化的建设之中。静思民族精神的发展进程,弘扬很重要,但培育更根本。一般来说,弘扬相对于已有的,而培育则带有创造性与新生性。没有“培育”,何来“弘扬”。因为民族精神不是内部自发生成的,也并非外部简单植入,而是民族共同体自觉长期培育的结果,并在培育中弘扬,在弘扬中培育,永无止境地螺旋式运行,凸现出弘扬与培育融为一体、相互信赖和相互促进的鲜明特色。弘扬、培育好民族精神,必须确立全面发展、开拓前行的新思路,克服固守一方、不思变异等片面性与形而上学,在推进民族精神的发展中,驾驭规律,把握特点,弘扬培育,同频共振,一齐着力,演奏一曲优美动听、催人奋进的民族交响乐。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奋斗的各个历史时期,先后培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上甘岭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五种革命精神”、“64字创业精神”等等,这一系列闪烁着时代光辉的伟大精神,是对新时代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新的升华。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实现新的宏伟目标,需要新的民族精神支撑。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知难而进、好学上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励精图治、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不懈奋斗、乐于奉献、与人为善等民族精神,不落后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骄傲自满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广大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民族精神的创造主体。培育民族精神,专家学者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践、深入生活,努力从人民群众广阔而丰富的实践中吸取思想养分。例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开拓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为群众所创造所熟悉的民族精神,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锻造培育起来的,同时,又给新的伟大实践注入了新的精神力量。实践永无止境,丰富民族精神也永无尽头。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的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中华民族精神伴随着各种对外交往方式,不断向周边国家乃至欧洲等地发散传播,对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而且还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国家民族精神的优秀成果,丰富发展了自己。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握好先进文化发展这一主流,坚持独立性、特色性和开放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用世界历史的眼光和“拿来主义”的勇气,对域外民族精神批判地加以吸收,“引进来”,“走出去”,使中华民族精神不断注入新的血液,身强体壮,力大无比,自立于世界先进文化之林。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春晓啼鸟(国画)
  巴云杰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女性学研究的新拓展
  唐晴川 云慧霞
  20世纪是女性崛起和空前发展的时代,全球范围内的妇女解放运动使得关于女性学的研究也不断向纵深发展,并逐渐由边缘向主流学科靠近。对女性发展的研究成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诸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由魏国英教授主编的《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研究女性问题,几乎涉及到了女性学研究的所有重要论题,渗透了国内外女性学研究的整个发展历程。该书融合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口学、考古学等各门学科最新的女性学研究成果和方法,条分缕析,阐释透辟,给人以系统的知识和完备的理论把握。论者以“人”、“自觉活动着的女人”为逻辑起点,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角度切入,通过阐释性别的自然差异以及由自然差异导致的两性间社会性别的差异,来探讨作为世界另一半的女性的生理心理特质及其生存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而探讨包括男性在内的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入手,分析女性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社会角色;站在全人类历史发展的背景中来窥探女性观的发展演变过程,对20世纪的几种主要的女性主义流派加以剖析;对妇女运动与女性、女性问题的内在必然联系进行了梳理,尤其是对中国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做出本土意义上的阐释,进而对女性未来的发展做出前景性的展望。书中明确的逻辑起点、完整的体系、提出问题的深度以及切入问题的角度,使该书无论从行文的严谨性上,还是从思想的深刻性上说均堪称是对当今女性学研究的一次新拓展。
  《女性学概论》将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女性的生存与发展的一般状态,分析女性面临的实际问题,指导女性尤其是中国妇女解放的实践,又侧重于从性别分析的角度切入,以男性为参照,分析女性的特质,使女性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并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既注意到女性的一般性,即与男性共同的属性、职能、价值,同时也不忽略女性的特殊性,从实际出发发挥女性特有的性别优势;既从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出发,分析女性的经济地位与生存状态、女性的政治参与、女性与社会文化以及道德伦理、婚姻家庭等的关系,又强调尊重差异,尊重人类的一切文化传统对男女两性赋予的不同性别角色,避免了现象层面上的“男女平等”,从而增加了该论著的科学性。
  应当承认,在全球化语境下,大量的反映西方主流社会文化特点的理论和学术观点占据着社会科学领域,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女性学研究就是更多地吸收了西方女性学的研究成果。这使我们在“他者”镜像中反观“自我”,进行“自我”话语的审理,在研究自身问题时站在一个更广阔的理论平台上,但同时也有可能忽视西方思想所赖以产生的以个人权利为本体的社会文化背景,照搬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妇女问题。全书力图避免以西方女权主流社会为参照点,立足于本土化的立场,在承认女性学研究面向世界的同时,更注重民族性的要求。既善于吸收他国的经验,又敢于向西方理论提出质疑和理论创见,实行平等对话。论者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运用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科学地阐明了中国妇女地位变迁的轨迹、性别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本质,中国妇女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妇女发展的根本任务、主要途径和基本规律等,同时还密切关注全球化、信息化对女性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实现中国女性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中国社会和中国女性发展的历史表明,男性的参与与支持始终是推动妇女解放向纵深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也是中国与西方妇女解放实践得以区别开来的一个主要因素。《女性学概论》一书没有单纯地从女性出发来看问题,而是从男女交融的视角来探讨女性以及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不仅关注女性,更关注由性别问题带来的更为广泛的现象和问题,促使社会改变不利于女性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和社会环境,推动以人的全面提高、以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这也是该论著在女性学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的超越。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走进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丛书出版
  一套面向少年儿童,介绍世界艺术大师的丛书“走进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日前由北京少儿出版社出版。丛书共分十本,用讲故事的形式,配以大量的彩图,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把罗丹、莫奈等十位世界艺术大师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创作甘苦,清晰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孩子们领略不同风格的艺术,
  充分享受到艺术的广阔世界,提高艺术欣赏品味和鉴赏能力。丛书所选彩图直接来自世界各大美术馆、博物馆的真品收藏。(林舒俐)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心灵感悟》出版
胡山林的新著《心灵感悟》日前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朴素真诚的语言,借助文学的窗口,探讨人生的永恒课题,透过人生的视角,解读文学的华妙篇章。全书共分四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与人生的诸多问题给予了富于智慧和灵性的解析和追问,给人们以深长的思考和多层的感悟。
(海峰)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中国新诗年鉴出版
由杨克主编的《中国新诗年鉴》日前由海风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六卷,对全年的诗歌作品进行了全景扫描,对诗歌理论和关于诗歌的各方观点给予了介绍,在大事记中,还对一年内诗坛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了梳理。(克文)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长篇小说《陈子昂》首发
作家孙自筠的新著《陈子昂》近日在北京举行了作品首发式。作品从陈子昂的童年写起,直至四十二岁死于射洪狱中,完整地勾画了其一生的生命足迹;同时把诗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诗篇用在最有意义的故事情节里,突出了诗人的精神品格,渲染了诗人的悲剧命运。(艺文)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评论

  雷霆万里铸华章
  ——读《李肇星诗选》
  张锲
  读过《李肇星诗选》(作家出版社出版),我们高兴地看到李肇星不仅是一位活跃在国际舞台受到广泛注意的外交家,而且还是一位很有造诣的才华横溢的诗人。
  肇星同志的全部诗歌,都始终如一地贯穿着对祖国的忠诚、对各国人民的友善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1998年6月,他在为香港回归祖国一周年而写的那首诗里,这样写道:“在昨日的创伤里,/在今日的求索中,/我是灿烂的紫荆。/中国铸成我的灵魂,/中国赐予我生命。”在这首诗里,他虽然写的是香港回归,实际上也是在写他自己。他把自己和我们的国家融为一体,从而发出:“我是炎黄,/炎黄是我/我是赤子之火”的呼喊;他认为:祖国是他的灵魂的铸造者,生命的赐予者。他的诗歌创作,也是他报效祖国,为祖国服务的一部分。他为祖国而歌唱,而写作,而欣喜,而激愤,而沉思,而狂欢,而不懈地求索真理,而坚定顽强地进行着各种尖锐复杂的斗争。他的诗,就是他这些思想感情的喷发,是经过发酵加工后的艺术结晶。
  作为一个外交家,他必须和世界各国打交道。他走的地方越多越远,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也越是一往情深。他时刻牵挂着母亲的冷暖安康,关注着母亲身边的细微变化;时刻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一一向母亲倾诉。他把这些思绪,都写进自己的诗里。但在这个政治风云急剧变幻、外交事件层出不穷的年代里,他却很难有多少闲暇进行写作。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李肇星的诗歌,才有着他所独具的高度的凝炼,高度的浓缩。他的诗没有长篇大论,没有冗长的诗句,大多简洁明快,内涵丰富,处处闪耀着思想的火花。经得起长久的咀嚼,反复的寻味。“胜过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像士兵匍匐在阵前,/卫护母亲的尊严。”这是李肇星对外交官们的写照。国际上的外交战线,波诡云谲,变化难测。时而晴空朗朗,时而乌云弥漫;时而水波不兴,时而狂风恶浪。每逢关键时刻,李肇星都挺身而出从未畏惧退缩过。他不仅是一位善于排难解纷的能手,也是一位传播友谊的使者。
  翻开《李肇星诗选》,我们可以看到:他走过的许多国家,都会留下记录他的足迹和心路历程的作品,其中不乏堪称为精品力作的好诗。比如:1993年在奥地利月亮湖写的《在莫扎特和希特勒的故乡》。这首诗总共只有8句:“一样的太阳,/一样的月亮;/两位名人,/一样的故乡。/用音符装点春天的,/永生在美丽的交响;/用炸弹毁坏春天的,/有谁知埋葬在什么地方?”作品节奏铿锵,朗朗上口,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其感人的力量无异于一篇洋洋洒洒的和平宣言!
  熟悉李肇星的人,都说他是一位真诚的人,朴实的人,一位情感丰富的人。他的诗,好就好在怎一个情字了得!读《李肇星诗选》里的许多诗篇,我都不由得浮想联翩,心潮起伏,但使我更为感动,产生更多共鸣的,还是他写自己的故乡、亲人、学校、朋友们的那些诗。比如《故乡愿》、《梦见爷爷》、《姥姥的樱桃》、《奶娘》、《心中的北大》、《夜梦瓦屋河边草》等,就都是些值得一读再读的好诗。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仅是一个胸怀世界风云的外交家,还是一个和我们有着一样的情怀,一样的喜怒哀乐的普通劳动者。他愿是故乡春雨中的一滴汗,痛苦中的一滴泪,旗帜上的一滴血,秋场上的一株穗,堤坝上的一片石,瑞雪中的一朵梅。他永远怀念当过石匠、木匠和乡村医生的爷爷;永远记着姥姥家鲜美甜嫩的樱桃;在国外做了大使,还要回故乡去看望50多年前的奶娘;不管去到哪里,永恒的使命,最是心中的北大;梦中还会回到他家乡的小河边,和儿时的小小子儿、小嫚嫚儿一同嬉闹。这一声声深情的祝愿,一串串绮丽的想象,一个个亲切的回忆,都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向读者迎面扑来,怎能不使你心窝发热、眼睛发湿?!
  有一幕动人的情景,我一直难以忘杯。2002年夏季首都文学界在“文采阁”举办诗歌朗诵会,会上著名播音员方明朗诵李肇星的《奶娘》。李肇星从小家境贫寒,父亲很早就离家参加革命,母亲生了6个孩子,只有3个孩子活了下来。他幼时母亲的奶水不旺,时常背着他在乡亲的帮助下,找奶娘喂养他。可他长大之后,满世界漂流,难得见奶娘一面。一晃50多年,他已两鬓泛霜,终于不计归程万里,回到家乡去看了次奶娘:“又惊又喜的相见,/上上下下的打量。/抚着你干瘦、冰凉的手,/我为什么有些慌张?/我搬进了现代商楼,/你还住简陋的矮房;/我用上了VCD和电脑,/你没听过电话铃响。/你的炕席怎么又粗又硬,/电灯只有油灯的光亮。”而当他这样真诚地自责时,奶娘却没有一句埋怨,竟还慈爱地劝慰他:“我比你妈福气多了,/多享受了几年不愁吃穿的时光。/往后电视要换成带色的,/脚踏车全家有了两辆。/孙子夏天考大学,/将来要跟你一样。/听说你干得不孬哇——/为父老乡亲们争光……”方明朗诵到这里,止不住开始哽咽。我注视着李肇星,发现他已经泪流满面。最后,当诗人在诗里发出一声叹息:“唉,我这么大了,/还是禁不住丁点赞扬。”“可心却碎了,/受了一次受不了的震荡。”然后又深情地呼唤道:“我的亲娘啊,/难道你的奶水还没流干吗?/你不再丰满的身躯,/竟还如此宽宏、顽强,/还在为我,你的儿子/灌注精神的奶汁,/做人的营养,/报国的力量!”这时,会场寂静无声,台上的方明,台下的李肇星,都一任脸上的泪水流淌。过了一会儿,才爆发出阵阵掌声。说实在的,那晚我也流下了热泪。我虽然也算是个喜爱诗歌的人,但对于诗歌的魅力,却有时信其有,有时觉其无。只有在彼时彼刻。我才进一步感觉到诗歌的力量,并且从中看到李肇星那颗袒露着的金子般的心!
  “在知识面前/我实在渺小;/只因学而不倦,/自找了一点自豪。/在世界面前/我微不足道;/和祖国加在一起,/赢得了些许骄傲。”李肇星尽管在外交战线和诗歌创作上,都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取得了不少荣誉,他对自己的认识却一直非常清醒。在这首《接受美国记者采访后偶感》的诗里,他对自己作了一个深刻、朴素而又恰如其分的评估。是的,在浩瀚的世界和知识的海洋面前,所有的人都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只有那些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并且能够审时度势,有着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够有所成就。
  在我国近、当代的外交史上,也曾经有过一些诗人外交家。如清朝末年的改良派诗人黄遵宪,曾经出使日本任使馆参赞,还任过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国参赞、驻新加坡总领事等职。他的诗被梁启超评为“大气淋漓,卓然为大家”。但他作为外交使节,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却受尽了欺凌屈辱。日本派军警废除琉球藩,由琉球开始打通以武力侵略台湾之路,正是在他出任驻日参赞时发生的。他虽然也据理抗争,怎奈国势衰微,回天无术。临终作书,还悲叹不已:“平生怀抱,一事无成,惟古近体诗能自立耳,然亦无用之物,到此已无可望矣!”还有一位中国象征派诗人李金发,曾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出使过伊拉克。他在诗歌创作上还算有些名气,在外交上却默默无闻,晚年跑到美国新泽西州养鸡,破产后又开服装店,穷困潦倒地度过一生。只有到了新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之后,才出现了像陈毅那样使中国人民为之骄傲的外交家。陈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元帅,也是一位才情洋溢的诗人,他在戎马倥偬、风波迭起的一生中留下了不少大气磅礴的名篇。李肇星同志正是沿着他的道路,踏着他的足迹前进的。但是,陈毅元帅却没有李肇星这样的幸运,他在文化革命十年动乱的末期,就离开了这个世界,没有来得及看到“四人帮”的毁灭,没有看到今天的中国一派蓬蓬勃勃、欣欣向荣的崭新局面。否则,他一定又会创作出更多气壮山河的诗篇。他的遗志,只能由李肇星和他的外交界朋友们继续完成。
  国运昌,文运昌。愿外交家中出现更多的诗人;愿诗人中出现更多的李肇星。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歌颂中华民族的当今盛世,同心协力迎接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专家研讨电视剧《致命遗产》
 北京黑龙电视艺术中心和北京大道行影视公司联合摄制的电视连续剧《致命遗产》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影视界专家就此剧的创作和拍摄各抒己见。该剧讲述的是三十年代黄氏家族为家庭遗产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从关系到心态的变化而引发的跌宕起伏、悬念重重的故事。
  (文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