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 争创优势

加快发展 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使命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张庆黎访谈录
本报记者 王慧敏
  要想在办公室堵住张庆黎可真不容易!这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基层度过。今天运气不错,张司令从巴楚地震灾区回来,刚跨进办公室,就被我堵了个正着。
  张司令首先介绍:地震发生后,立即组织民兵应急营等突击队奔赴喀什地区的巴楚、伽师两县重灾区,帮助地方救灾。他们明确提出先地方后兵团,先群众后干部,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目前,地方和兵团的抗震救灾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重建家园的工作正在全面展开。他说:“作为兵团,无论什么时候,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于是,我们的话题就从新时期兵团的定位开始。
  兵团的存在,是新疆稳定和发展不可替代的力量
  记者:兵团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特殊年代组建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兵团该怎样定位?兵团这支力量是该加强还是该削弱?
  张庆黎:我们兵团政委陈德敏同志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新疆工作。30多年来,他亲身经历了这里的沧桑变化,对这个问题体会得最深。他有几句很深刻的表述,把这一点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兵团的存在是新疆稳定和发展不可替代的力量。在新时期,兵团力量不但不能削弱,而且应该不断加强。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在新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是我们党治国安邦、发展稳定边疆的一个伟大创举,它凝聚着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占全国1/6的国土面积;有57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与8个国家接壤,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新疆的资源非常丰富。两千多年来,新疆一直是国外某些势力垂涎、蚕食和侵吞的对象。为了不使外敌把新疆从祖国大家庭分裂出去的阴谋得逞,从西汉开始,我国历朝历代都在这里采取了一系列屯垦措施,保卫祖国的疆土。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历代王朝吏治腐败,屯垦戍边事业大都是一代而终。唯有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历史教训,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组建了生产建设兵团,采取劳武结合、屯垦戍边这种形式,才找到了一条使屯垦戍边世代相传,使新疆稳定、祖国长治久安的路子。
  大家可以仔细看一看兵团农牧团场分布图,兵团人是按照毛泽东同志要求兵团“不与民争利”的指示,在天山南北两大沙漠边缘,在水到头、路到头、电到头的地方兴建团场。兵团驻扎的地方都是少有人居住的地方,比如石河子,当年是只有几个人的驿站。1962年,兵团按上级命令开赴边境,在长达2019公里、纵深10—30公里的边境线上,建立了58个边境团场,形成巩固祖国边防的边境团场带。
  实践一再证明:在新疆加强屯垦戍边工作,有利于边防的巩固,有利于保持西部地区的长期稳定,有利于新疆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祖国的安定。在稳定边疆、巩固边防方面,兵团成为永不换防、永不转业、世代接续的戍边力量和永不挪位、有生命的界碑。
  记者:50多年来,兵团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做了哪些事情?
  张庆黎:新疆能有今天,与新疆各族人民和几代兵团人的团结奋斗分不开。兵团创业初期,条件十分艰苦,军垦战士住的是地窝子,喝的是涝坝水。但为了祖国的最高利益,他们一干就是几十年、一干就是一辈子,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将毕生乃至子孙,都奉献给了新疆各族人民,奉献给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屯垦戍边事业。
  解放前,新疆的工业十分落后,兵团是新疆现代工业的奠基者。兵团人靠省吃俭用,靠节省一个帽檐、一个口袋、一套衣服建设起了现代工业。兵团人用自己的双手兴修水利,垦荒造田,植树造林,架桥修路,建起了机械化、规模化的现代大农业,是新疆现代农业的示范;建起了现代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贸流通业,还建设了一批以石河子、奎屯、五家渠、北屯为代表的军垦城市,展开了举世无双的屯垦戍边事业,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兵团成为“中央支援地方、内地支援边疆、各兄弟民族相互支援”的有效形式。同时,兵团这种劳武结合、屯垦戍边的特殊群体,在边境斗争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为兵团,任何时候,屯垦戍边的使命不能变,维护边疆稳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经济发展的宗旨不能变。所要变的,是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
  记者:在新时期,兵团应该怎样与时俱进,哪些职能要变,哪些职能不能变?
  张庆黎:作为兵团,任何时候,屯垦戍边的使命不能变,维护边疆稳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经济发展的宗旨不能变。所要变的,是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
  兵团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体制太计划、管理太集中”的问题非常突出。这一切,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通过调研,我们出台了深化农牧团场改革的一系列措施:政治上扩大基层民主、经营上扩大职工自主权,重点落实土地承包长期固定的政策,职工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到今年,兵团农牧团场土地承包长期固定面积达70%,职工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我们还无偿给每户职工划1.5—2.5亩的自用地,庭院经济成了职工致富的有效手段。对国有企业,我们也出台了许多改革措施,促使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轨。“变则通,通则强”,石河子开放区注入新机制后,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有境内外45家企业到开发区落户。
  经济结构不合理也是制约兵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上。长期以来,兵团经济是以农字号为主的,农业上又是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比重最大的是棉花。人家和我们开玩笑说“兵团经济都姓棉都叫花”。为了改变这种“单打一”的局面,我们提出了“调高调优农业,做大做强工业,拓宽搞活服务业”的结构调整思路,农业由单一的种植业逐步向种植业、园艺业、养殖业“三足鼎立”的方向转变;工业已形成了一批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集团;服务业在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积极拓展服务领域。目前,兵团的结构调整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一、二、三产比例已由两年前的38∶28∶34调整到去年的32∶31∶37。由于改革的深化、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连续三年兵团经济都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好势头,2000年经济增长达到11.7%;2001年在遇到几十年未有的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增长了8.8%;2002年比上年增长13.5%。
  兵团要想不辱使命继续履行好屯垦戍边的历史任务,不仅要和自治区同步步入小康,还应该对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起示范带头作用,并不断增强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能力。
  兵团只有加快发展,提高综合实力,才能为屯垦戍边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使广大职工物质上富裕、精神上富足
  记者:兵团怎样才能在新的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庆黎:半个世纪以来,兵团人一直在开发,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兵团的开发只是局部的,只限在新疆,又主要是农业的开发。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内涵和外延上都不同于兵团过去的开发。对兵团和新疆来讲,西部大开发确确实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于是,我们适时提出了“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的工作目标,确定了“结构优化、外向带动、科教兴兵团、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战略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体现特色、注重实效”的指导方针;确定了“服从一个大局,参与三大建设,选准四个突破口,集中力量做大一个垦区”的工作思路。
  选准四个突破口,第一是节水农业工程。天业集团是兵团的上市公司,在学习消化了国外滴灌新技术后,开发生产出自己的节水器材,已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节水器材生产基地,现在一年生产的节水器材已经能够满足近4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的需要。目前,全兵团节水灌溉面积已达400多万亩,形成中国最大的节水灌溉农业区。
  第二是“金边工程”。兵团58个边境团场都分布在祖国的西部边境线上,不少人住的还是几十年前盖的土坯房、地窝子,条件很艰苦。我们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为边境农牧团场职工办8件实事:即水、电、路、讯、广播电视、教育文化、卫生、住房等。通过我们的建设,使我国的西部边陲更加繁荣。
  第三是“白绿红”工程。白是指棉花、羊毛和纺织。棉花是兵团的优势,我们要着力把这一优势产业做大,通过提升纺织档次、制衣等提高产品附加值,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丰产不增收,“一马车不如一麻袋,一吨不如一斤”的原料经济问题。绿是指绿色果品,我们启动了以100万亩优质香梨和葡萄为主的名优特瓜果基地建设。红是指以加工番茄酱、葡萄酿酒为主,包括枸杞、红花、胡萝卜、大枣等红色产业。目前兵团的番茄酱加工能力达到23万吨,占全国的50%,其产品主要销往国际市场。
  第四是小城镇建设工程。国务院批准兵团按石河子的模式再建4个市。我们还选了38个边境团场作为中心小城镇,重点建设。
  兵团只有加快发展,提高综合实力,才能为屯垦戍边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使广大职工在物质上富裕、精神上富足。兵团第五次党代会描绘了明天的美好蓝图:到“十五”末,兵团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70亿元,年均增长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0元,职工年均收入达到9000元,城镇化水平达到35%,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并保持在9.5‰;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在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兵团。(附图片)
图为飞机在给麦田播撒肥料。
  新疆石河子原是个只有几人的小驿站,如今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