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两会建言)
专栏:

  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编(一)
  启动存量需求 消化过剩生产能力
林毅夫
  物价持续下降仍然是当前经济中最为急迫的问题之一。
  物价持续下降起因于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如果不把过剩生产能力消化掉,投资需求就会减少。所以,需要政策发挥积极的作用,来治理生产能力过剩导致的物价持续下降。
  第一,我国过去限制外资进入以内销为主的生产、流通、服务领域,在庞大的国内市场的吸引下,许多外资都想进入。2001年我国成为WTO的成员,实现对WTO的承诺,开放国内的市场,将吸引大量外资进入,增加投资需求。
  第二,改革开放之后,民营经济发展快速,民营企业家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但是过去许多行业限制民营企业投资。
  第三,在国外,居民消费信贷是银行业务中利润最丰厚的部分,加紧银行改革,改善消费信贷,城市居民对住房、汽车等大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将会大幅增加。
  第四,启动农村消费,这是最重要的一项。我国3.4亿户家庭中,有2/3的家庭住在农村,这是消费的主体。除了收入之外,还有其他结构性的因素限制了农村的消费。
  所以,在农村大力发展水、电、路等与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是“一石数鸟”、“四两拨千斤”的政策,会有效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萧灼基
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国内市场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约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提高农民收入,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多年来,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清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十年不变。
  第二,大幅减免农业税。减免农业税后,县级财政所需经费,以2000年为基数,原则上由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一些财政困难的省份,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第三,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支出。财政用于农业的比重应逐年有所提高。农村各项公共设施,应由政府出资。农民提供劳动力,应付给工资;农民提供设备和材料,应按市场价格付款。这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第四,免费供应农村初中和小学生教科书、练习本和其它文化体育用品。建议这笔费用由政府负担。
  第五,提高农村救济和扶贫标准。第六,建立农村扶贫担保基金和扶贫贴息基金。
  毫不动摇地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黄孟复(代表全国工商联)
  发展民营经济,“毫不动摇”是根本要求。应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弊端。
  发展民营经济,鲜明地给予鼓励是前提条件。对民营经济在认识上“放胆”,政治上“放心”,发展上“放手”,政策上“放宽”。对民营企业要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一视同仁。
  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地给予支持是关键所在。应着重在融资环境、市场准入、技术创新、产品出口、境外投资等方面从政策上给予支持。此外,还需要逐步规范公共管理、健全服务体系、改革现行税制,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
  发展民营经济,正确地给予引导是必要保证。要加强政治引导、法律引导、政策引导、市场引导和文化引导。
  我们建议:第一,把发展民营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第二,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开展民营经济普查工作。第三,加快完善私人财产法律制度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民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
  制定符合国情的能源发展战略
  陈洲其 张洽
  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总的看,我国长期能源形势十分严峻。预测到2050年,能源年耗将达到标煤38亿吨,成为世界第一能耗大国。因此,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发展战略。
  一、加强对能源工作的宏观调控。
  二、把节能放在突出位置。节能是解决能源问题最根本、最有效、最经济且最有潜力的办法。国家应编制长期节能规划和计划,建立科学高效的节能机制,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国人的节能意识。
  三、建立和完善国家能源安全制度。在消费上应尽量减少对进口能源的过分依赖。要尽快建立国家能源安全预测预警网络系统和石油储备制度。煤炭出口应是权宜之计,从长远看应适当控制出口量。
  四、大力解决能源环保问题。建议在国际上要以“人均累计排放的公平性”争取我国的发展权;在国内要切实采取清洁利用措施,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大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五、高度重视、切实加强能源科技工作,建议国家以前瞻的战略眼光高度重视能源科技工作,舍得投入去研究开发。
  六、加强能源法制和政策建设。
  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王钦敏(代表致公党中央)
  一、国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应建立在法制化的基础上。首先,需要加强生态保护立法,为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提供法律依据,这是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根本保证。其次,需要制定专项自然生态保护法,对自然资源开发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投入与补偿的方针、政策、制度和措施进行统一的规定和协调,以保障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很好地建立。第三,需要通过立法确立生态环境税的统一征收、管理制度,规范使用范围。
  二、运用“财政转换支付”形式,加大国家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和计划,对因保护生态环境而造成的财政减收,应作为计算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运用“项目支持”的形式,重点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地区的生态移民和替代产业的发展,将农村新能源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有必要抓紧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补偿税,消除部门交叉、重叠收费现象。
  四、建议征收国家生态补偿税;在加强排污收费力度的同时,逐步实行费改税。国家环保总局应会同国家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加强有关税费调研,尽快出台新的征收办法。
  正确引导城镇化建设
  厉有为
  在目前城镇化过程中,有些问题值得关注,并应正确引导,防止造成重大失误和损失。
  第一,城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应以城市为主,而不是以小城镇为主。
  与小城镇比较,城市接纳农村劳动力的优势十分明显:城市有资金来源,镇则很困难;城市比镇人均占有土地可节约一半左右;城市公用设施比镇好得多;城市环境建设比镇建设投入多、容量大;城市比镇能产生更好、更大的集聚效应,更有利于发展现代服务业,更利于生产的协作、配套;城市比镇交通便利,往来方便;城市比镇更有利于发展教育事业,从而提高人口素质;城市比镇扩容要容易得多。因此,城镇化中接纳农村劳动力应以城市为主,镇辅之,而不是相反。
  第二,要坚决防止大城市病的发生。
  必须坚决防止在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的情况下,城市人口机械性的过快增加,造成道路不畅,交通堵塞;学校不足;供水、供电、供气紧张;垃圾处理不了,浊水横流,河流污染,环境破坏;社会治安恶化等大城市病的发生。
  第三,要克服和防止盲目扩镇、建镇热潮。
  目前有些地方并未全面理解城镇化的真正含义,不顾条件盲目扩大城镇的建设,打着城镇化的旗号,忙着圈地,动辄规划十几平方公里或几十平方公里。有的地方领导人在追求政绩的驱使下,大兴土木,结果是劳民伤财,脱离实际。
  抑制过高房价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张圣坤 鲍敏中
  过高的房价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各个方面都会带来不利影响,政府应该未雨绸缪,及早采取措施平抑房价,以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一、建立和完善房地产投资、住房价格水平和房地产金融的统计制度,及时掌握房地产发展的各类信息。同时建议国家或省级政府定期(按季)对公众公布房地产业的信息,通过社会监督来引导房地产市场规范发展。
  二、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全国房地产市场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对于违规批地、内幕交易、不符合资质条件的房地产企业,银行对不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发放贷款,房地产企业不符合规定进行预售等行为进行严格查处。
  三、对低收入人群购房进行补贴。对于收入较低,居住条件较差的居民购房,应给予适当优惠,以切实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
  四、对投资购房要作适当控制。对购几套房作为投资,而都借用银行贷款的,从购置第二套住宅起,银行贷款利率要适当提高。同时,对投资性购房在住房出售时,应加收调节税,以减少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
  五、加快旧城区改造。各大城市应在制定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快旧区改造,拿出更多的土地供应市场,以防止中心城区供地过少而使房价居高不下。
  改革和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陈耀邦
  一、正确进行分类指导,防止“一刀切”。当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已基本完成,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农技推广体系按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机构进行分类改革的原则是对的,但要考虑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生态条件和生产的多样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设置应按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性质分类指导。
  二、明确两类职能,安置分流人员。国家办的农技推广机构要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授权的执法和行政管理。其他一般技术服务性质的经营性职能可从国家办的农技推广机构中剥离,由面向市场的技术服务组织承担。对于承担公益性职能的机构,要在严格实施“三定”的基础上,人员实行持证竞争上岗,择优录用;财政确保全额拨款。
  三、推进体制创新,增强一线力量。县级各农技推广机构应通过改革成为当地本行业的技术推广龙头;一些地区可根据农业经济布局,吸收县乡农技人员,组建跨乡镇的农技推广区域站,作为县级推广机构的派出单位,承担公益性职能;已组建区域站的地方,原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应逐步走向市场。
  四、加大财政投入,推动机制创新。希望中央财政加大对技术推广的专项投入力度。当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不适应新形势的难点是部分编内人员素质不高,急需系统培训更新知识。
  加快西部开发 实现全面小康
  刘民复(代表民革中央)
  我们认为:中国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的关键在西部,西部地区实现真正小康的关键在农村。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坚持与时俱进,以新的观念促进开发。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改变观念,特别是改变西部地区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
  第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国家要继续加大对西部农村的投入,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的农田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用电、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农产品流通体系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合理转移。
  第三,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改变西部地区投资环境。
  第四,保持和扩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第五,积极支持西部地区科技教育事业,抓好重点区域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第六,加强对西部开发的政策支持和法制保障,保持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连续性。
  第七,适当加强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力量,使之能更好地担负起协调、组织西部大开发工作的任务。
  加强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刘枫
  一、国家要从战略高度重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位重要、基础雄厚、环境良好,并有巨大的区位优势、发展潜力,完全有条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和亮点区域之一,应该高度重视、重点扶持。
  二、加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进程的领导。建议国家成立一个有权威性、统揽全局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研究、协调和筹划长江三角洲地区跨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还可以成立由该区域中的大中城市政府共同参加的经济协商联席会议,协商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三、整合交通、港口、旅游、信息等资源,实施优势互补,联合发展。统筹协调区域内的产业布局,整合区域交通资源,建设网络化的铁路、高速公路和快捷的城际轻轨交通,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组合港系统;建设以浦东国际机场为枢纽的区域机场群落。整合旅游资源,构建江浙沪旅游经济圈,共同申报“江南水乡古镇”世界文化遗产。整合区域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实施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区域联动。
  四、发挥政协作用,积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献计献策、牵线搭桥。
  环境为本就业优先 推进城镇化建设
朱树豪
如何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镇化发展建设新路子?我谈几点具体建议。
  第一,在城镇化的产业规划中,要把就业优先原则放在首位。首先考虑如何满足众多富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第二,要通过立法和政府行政手段,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问题。在大规模城镇化的进程中,要通过立法保护环境和生态。地方各级政府要签订环境责任状,在核准项目投资时,要实行环境生态“一票否决制”。
  第三,在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上,建议以发展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为突破口,与中心城市功能形成补充关系。由于我国一些大中城市都是高度工业化城市,其周边城镇的发展,应该注意从生活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上与大城市进行补充。
  第四,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树立土地经营的观念,不能把土地作为资源挥霍、透支,而要把土地作为资本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比较好的模式是政府推动引导,民间投资积极参与。政府的角色是规划、调控和监督土地的使用情况,规划产业发展方向,组织好各种资源配置,减少政府财政资金“输血式”直接进入土地开发;同时,通过政策指导,鼓励各种民间资金进入土地综合开发和产业投资领域,实现土地的增值利用。
  改革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
方兆本
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不能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思路去处理,只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深化改革去面对。
  提些建议:一、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关键在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多头管理、无人管理和上、下不顺的问题亟须在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中尽快理顺。改革至少要在两方面着力,一是自身职能的责权明晰、廉洁高效,加强服务,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二是认清当前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趋势,扶持和培育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
  二、解决融资问题要靠金融改革。必须有科学的信用体系为基础,信用担保体系才可能发挥作用,也才能从试点走向成熟。银行业股权结构并不能必然解决呆坏账问题。基于科学的信用体系,用利率杠杆来奖优罚劣,才是解决融资问题的关键。
  三、解决中小企业的人才和技术问题要从教育改革入手。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从小培养“创业”精神,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成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四、作为中、小企业自身,不能等、靠、要,只有加强自身改革和加强企业管理才能立足,才能成长。要随时做好准备引入新的投资者,加入兼并重组的浪潮。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陈明德(代表民建中央)
一、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让更多的人参与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建议国家把提高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在财政、金融、税收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实行完整的货币化工资制度,提高居民持久收入。重新设计和调整工资结构,把工资外相对固定的各种补贴、奖金等纳入工资收入,成为居民的持久收入。
  三、积极开辟投资渠道,扩大居民的收入来源。国家应积极为居民提供多种多样可选择的投资工具并为居民投资和获取合法收入提供切实的法律保护。
  四、鼓励智力劳动和智力投资,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加快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
  五、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居民的收入风险。当前的重点是尽快建立对困难群体的利益保障机制。
  六、通过制度创新,控制和缩小城乡与地区间的差距,在加大农业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要的是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城市用工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
  七、完善税收调节功能,加强税收调节作用。一是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二是改革完善财产税。
  八、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产、信用关系。
(附图片)
  本版图片均由
本报记者 雷声摄
林毅夫 萧灼基 王钦敏 厉有为 陈明德 陈耀邦 黄孟复 陈洲其 朱树豪 张圣坤 方兆本 刘民复 刘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