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基层代表委员心声

  育人教书系国脉
  朱善萍代表——扩大高校自主招生力度
  本报记者 顾兆农
  朱善萍代表是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英文老师,这位中学教师这次向大会建议的主题却是扩大高校自主招生的力度。“如果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招生的权力,必将有利于改善中学教育,使更多的学生摆脱应试模式的约束,使得更多的中学生的潜质和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朱善萍强调,从长期的实践看,一些被保送到高校的学生,到了高校以后,表现都很优秀。因此,适当扩大高校自主招生的力度,非但不会降低高校学生的质量,相反,一定能够使高校招收到更多善于学习的学生。
  叶朗、甘子钊委员——
高校扩招需“量体裁衣”
  本报记者 盛若蔚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叶朗委员一说起现在有些学校的博士生培养,就连连摇头。“博士生论文的质量确实在下降,现状不容乐观。”他介绍说,有个文科的博导一下子招了30多名博士生,学生在校期间连与导师见一面都很难,更谈不上悉心指导了。“高校扩招不是简单批发,一定要量体裁衣,否则就会不合身。”
  甘子钊委员说:“大学不是越大越有名。眼下上万人甚至几万人的‘大学航母’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发挥大学内部之间以及大学与大学之间的作用,是个值得研究的大课题。”
  黄藤代表——
防止教育消费市场隐性流失
  本报记者 郑少忠
  “国家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防止教育消费市场的隐性流失”,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代表语气凝重地对记者说。
  黄藤代表说,资料显示,我国城乡居民高达6万亿元的储蓄中,20%—30%准备用于教育。
  国内申请自费留学的人数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且未成年人比率逐年上升。据悉,中国的教育投资每年都有数百亿元流向国外。黄藤代表建议:一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防止人才和教育消费市场的“水土流失”。二是采取特殊措施帮助困难群众子女受教育问题。三是选择西安等教育基础特别是民办教育基础雄厚的大中城市,创办教育特区。
  姚克代表——
莫让农民失地又失望
  本报记者 何伟
  “应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保范围,莫让他们失地又失望。”征求签名议案的姚克代表向记者呼吁。这位浙江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对失地农民也颇有研究。他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科技园、大学城和工业园区的兴建,因土地征用而失去耕地的农民急剧增加。近3年来,仅浙江就有88万失地农民。
  “在没有解决好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之前,不应征用农民的土地。”姚克建议:其一,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支付社会保障费用,将失地农民纳入医疗、养老保险范围。据悉,宁波市已经制定了这方面的政策。其二,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政府征地应法制化、标准化。
  余的娜代表——
农村信息化建设要加强
  本报记者 刘杰
  余的娜代表是安徽皖南山区旌德县洪川村党支部书记。10多年来,她带领村民苦干实干,终于走上了初步富裕的小康生活。她说:“农村偏僻,交通通信落后,山区更是信息不通,要想让农民尽快致富奔小康,就要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市场和科技信息。”
  余的娜说,农民想致富,想发财,就是苦于没门路,没技术,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政府应当发挥乡镇农技站、广播站等“七站八所”的功能,结合上边搞的“科技下乡”,形成一个信息体系,给农民定期提供各类市场信息,培训致富技能,同时帮助农民搞好农产品加工销售。
  余渐富委员——
用法律助解“三农”难题
  本报记者 叶晓楠
  余渐富委员强调:“当前最为紧迫的是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农民利益,盘活农村资源。”他认为,农村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用什么办法来重新整合这些资源,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根本所在。“我们要健全涉农法律法规,用法律提供保障,规范农村秩序。”
  卢志民代表——
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村发展
  本报记者 何加正
  吉林省四平市红嘴集团总裁卢志民代表说,农民增收有四难:农业投入不足,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农民负担过重,农民进城受歧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用工业化思维,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村工业化。农村工业化程度决定农民富裕程度。他举例说,去年,他们组建30万吨大豆、10万吨花生加工项目,今年达产后,可为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370万亩的发展空间,现在已与农民签订了90万亩大豆订单合同,使4万农户进到“链条”中来,可使农民增收840万元。因此,要继续加大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力度。但现在还是纸上说的大于实实在在的措施。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两会聚焦

  道路已明待奋进——
代表、委员畅谈新型工业化
本报记者 何伟 程国慧 姚斌华
在新一轮世界范围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我们如何抓住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加快工业化进程,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整体实力的提高,更关系到中国在世界未来竞争中的地位。参加今年“两会”的代表、委员每言及此,感受更多的是挑战中充满着机遇,机遇中蕴涵着希望——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已经廓清。
  新型工业化是最好的路径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淀佐委员说,目前我国的钢铁产量已达1.8亿吨,明年将突破2亿吨。如果国民经济翻两番,生产资料也要翻两番,钢产量就要8亿吨,哪有这么多的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低消耗、高增长”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中国科协副主席左铁镛委员也指出,新型工业化是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我国人均资源水平低,不少主要生产性资源如钢铁、石油需要大量进口,如果不走“低消耗、高增长”的路子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统计表明,过去5年,全国共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66万亿元,比前5年增长67%。同时关停了一大批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王淀佐委员说:“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办法,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必由之路。”
  科技为先导,人才为核心
  如何实现新型工业化?宁波市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王永康代表说,依靠科技水平的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0%左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而且比发展中国家平均35%的水平还要低。加快科技发展有广阔天地。
  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必须依托人才和全民素质的提高。河南省济源市委书记周春艳代表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人才素质是重中之重。济源市在党委政府机关实行终身学习制度,3年内所有国家公务员必须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并在国家公务员队伍中实行1%的考核淘汰制。
  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提高技术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选择。河南许继集团董事长王纪年代表深有感触地说,前不久,许继集团刚与美国微软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以微软平台为基础的电力解决方案,这无疑让许继集团站在一个国际化的信息平台上与竞争对手角逐。
  发展高新产业莫走误区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如今一些地方热衷‘高’、‘新’、‘尖’,却对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屑一顾。”雅戈尔集团董事长李如成代表担忧地说。这家我国目前最大的男装生产企业,提供了2万多就业岗位。“我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资源特别丰富,就业压力很大,因此地方政府不能光热衷于搞高科技企业。多余的劳动力往哪里流?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是新型工业化的大本营。”
  “并不是越尖端越好,越低端越不好,关键看能否提高效益和竞争力。”河南新乡市市长吴天君代表告诉记者,新乡作为河南传统工业集中地之一,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中,时刻以市场为导向,使诸如新飞电器、金龙铜业、太行电源等一批本来就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在结构调整中进一步优化,效益可观。李如成代表提醒说,新型工业化主要应以市场调节来实现。时下,一些地方政府赶浪头、追时髦,特别是在信息港建设上,盲目攀比数字,炒概念。这种政府“越位”现象应引起警惕。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两会时评

  两个“第一条”
田俊荣
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空前:2002年,“吃掉”的钢材,比美、日两国钢材年产量总和还要多;“浇掉”的水泥,相当于全球水泥年产量的40%;“镶掉”的玻璃,占全球玻璃年产量的30%……中国的消费需求稳步增长:2002年,城乡居民购买了4万亿元的商品,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实践证明,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功在当代、惠及长远的重大而成功的决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扩大内需的方针被列为5年工作体会的第一条和对今年工作建议的第一条,被称为应对复杂经济局面所采取的“最重要举措”,足见其分量之重!
  1998年,中国出现需求不足,物价走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把宏观调控的重点,从治理通胀转为扩大内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为“积极”、“稳健”,发行一定规模的国债,投向基础设施建设。
  一位来自统计部门的人大代表,形象地描绘了这一决策的及时和正确:国民经济景气,在1998年3、4月处于表示过冷的蓝灯区;国债资金投入后,开始转暖;到11月,进入浅蓝灯区;到12月,回升到表示基本正常的绿灯区。
  从那以后,扩大内需这一方针显示的巨大作用,帮我们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克服了各种困难。在世界经济增长减缓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不仅没萎缩,反而持续发展,经济总量连上8万亿元、9万亿元、10万亿元三个大台阶。
  扩大内需,好比一条坚实的跑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搭建了巨大的平台。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经济在未来18年内必须保持年均7.2%的增长速度。在过去的5年中,为扩大内需,我们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大大缓解了发展的瓶颈,为国民经济今后持续快速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这在许多国家经济腾飞阶段,是有史可鉴的。
  事实表明,扩大内需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国内市场的巨大优势,有利于减少对外部经济的依赖,增强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人民群众拥护,实践中行之有效,应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地实行。
  落实好两个“第一条”,我国经济就能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预定目标。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代表团之声

  奋发有为加快发展
——访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代表
本报记者 王彦田 宋光茂
“加快发展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根本任务;加快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快发展要集中精力抓好今年的工作,保持国民经济良好的增长势头;加快发展要大力营造团结和谐稳定、干事创业的环境氛围;加快发展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代表强调指出。
  张高丽介绍了山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分阶段发展的奋斗目标:到2007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0%,达到1.7万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到2010年,GDP达到2万亿元以上;到2020年,GDP超过4万亿元,人均超过5000美元,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
  张高丽指出,山东实现上述目标,是有条件、有基础的。从1998年到2002年,山东省GDP由6650亿元提高到10552亿元,年均增长10.6%,高于全国同期3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分别上了1万亿元和1万元大台阶。山东资源比较丰富,基础设施比较完备,投资环境良好。到去年底,山东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11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发电装机容量2515万千瓦,居全国第二位;电话装机3636万门。加快发展,就要在新的起点上奋发有为。
  “‘发展必须有新思路,有市场、有效益的速度,才是真正的、健康的发展。’朱总理的报告中对发展的质量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张高丽书记强调说,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要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抓经济工作,用创新的精神培植发展新优势。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工作方针,抓好观念更新、机制转换、结构调整“三个关键”;培植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民营经济“三个亮点”;坚持并实施好科教兴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努力实现“六大变化”:经济运行质量有明显提高,发展后劲有明显增强,城市建设有明显进展,投资环境有明显改善,群众收入有明显增加,社会管理有明显改进。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代表团之声

  做好资源配置文章
  ——访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金山代表
  本报记者 李文云 刘杰
  “听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很受鼓舞。报告对过去5年实践经验的概括,深刻精辟,给人启迪;对今年工作的建议,高屋建瓴,切合实际。”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金山代表说。
  王金山代表介绍,过去5年是安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5年。经济发展速度达到8.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32.4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1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他说,过去5年取得的这些成绩是很值得自豪的,但同周边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
  “当前和今后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资源配置的大文章,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加快构建富有特色、开放度高、竞争力强的经济结构体系。”王金山深思熟虑地说。他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介绍了安徽六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全国重要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全国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国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初具规模的高新产业,以及劳务经济这样一个富民强省的大产业等。
  王金山认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安徽做好资源配置大文章的根本所在。他说,在未来5年,安徽要继续推进和着力抓好五大工程建设,即建设防洪保安体系,建设快速交通网络,建设“生态安徽”、“数字安徽”和“信用安徽”。以五大工程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真正为六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把资源配置大文章做得有声有色。
  王金山强调,这一切都建立在我们执政水平的提高上。不久前,安徽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就提出了务实班子、放心干部、信用政府的新目标,要求全省上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全面加快富民强省步伐,使安徽和全国一样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迈上新的辉煌征程。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

今日两会日程
  政协
上午:小组讨论(政协工作)。
  下午:常务主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审议提交主席团第二次会议审议的选举办法、候选人名单草案和各项决议草案。
  主席团第二次会议,审议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办法(草案);审议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候选人名单(草案);审议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政治决议(草案);审议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关于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审议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关于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提案工作情况报告的决议(草案)。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两会剪影

  图①:北京、山西代表团的女代表欢聚一堂,庆祝“三八”妇女节。年过七旬的山西团申纪兰代表(前左二)走起时装步。
新华社记者 张旭摄
图②:福建团的卢展工代表呼吁给福建以更加开放的两岸经贸往来政策。
  本报记者 余继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