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要闻)
专栏:

  一些国家领导人致电我国领导人
就新疆发生地震表示慰问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中国新疆巴楚—伽师地区2月24日发生里氏6.8级强烈地震后,又有一些国家领导人向中国领导人发来慰问电。
  向江泽民主席发来慰问电的有: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尼泊尔国王贾南德拉,文莱苏丹哈桑纳尔·博尔基亚,蒙古国总统巴嘎班迪,阿富汗过渡政府总统卡尔扎伊,法国总统希拉克,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葡萄牙总统桑帕约,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斯洛伐克总统舒斯特,保加利亚总统珀尔瓦诺夫,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卡塔尔国埃米尔哈马德,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总统扎耶德,巴林王国国王哈马德,黎巴嫩总统拉胡德,土耳其总统塞泽尔,以色列总统卡察夫,突尼斯总统本·阿里,毛里塔尼亚总统塔亚,几内亚比绍总统雅拉,肯尼亚总统齐贝吉,刚果(金)总统卡比拉,博茨瓦纳总统莫哈埃,智利总统拉戈斯,津巴布韦代总统姆西卡,圭亚那代总统、总理海因兹,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马克图姆,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卡塔尔国王储贾西姆。
向李鹏委员长发来慰问电的有:克罗地亚议长托姆契奇。
向朱镕基总理发来慰问电的有: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蒙古国总理恩赫巴亚尔,法国总理拉法兰,罗马尼亚总理讷斯塔塞。


第3版(要闻)
专栏:国际论坛

  和平的呼声
黄培昭
举世瞩目的第十五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落下帷幕。会议发表的《最后声明》,呼吁加强团结,共同努力,寻求在国际法的框架内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与会领导人表示坚决维护伊拉克和其他阿盟成员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强调对任何阿拉伯国家的安全与和平的威胁均被视为对阿拉伯民族安全的威胁。
这次阿拉伯国家峰会是在海湾地区形势云谲波诡、剑拔弩张之际举行的,它反映了在战与和的紧要关头阿拉伯国家的反战立场,表达了阿拉伯各国人民对和平的殷切希冀。眼下,美国的“倒萨”战争一触即发。虽然世界各国反战声浪日益高涨,安理会内外阻止美国动武的努力也紧锣密鼓,但从目前迹象看,美一意孤行的可能性极大。而一旦战争打响,不但伊拉克人民要生灵涂炭,整个中东地区都将蒙受巨大灾难。基于这一清醒认识,阿拉伯国家峰会发出了反战呼声。
此前一个时期,阿拉伯国家对和战问题多各执己见,连拟定会期、会址和议题等都曾颇费周折,一些国家甚至扬言不参加会议。峰会前,各方为弥合分歧做了大量工作,阿拉伯国家外长也在会议召开的当天事先聚集一堂,敲定了会议的日程和基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峰会的召开和全体成员国的出席本身就是一个成就。
阿拉伯联盟22个成员国有着相似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但由于政体不一,利益不尽相同,在对待重大的地区和国际事务上存在分歧,这无疑削弱了阿拉伯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本应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好在与会国代表在最后时刻能以大局为重,从整个阿拉伯民族和地区的根本安全利益出发,通过了《最后声明》,表达了基本统一的立场。声明或许不可能阻止美国的军事行动,但它呼应了全球声势浩大的反战促和运动,使美英争取阿拉伯国家支持动武的努力又遭受了一次挫折。这次峰会清楚地向世人传达了这样的信息:阿拉伯国家希望通过自身的共同努力解决地区纠纷和冲突,拒绝超级大国对本地区事务的染指,不愿屈服于外来压力。
中东地区作为世界热点,一直饱尝战乱之苦,它的每一片土地,都被鲜血染红过。数次大规模的战争,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两伊战争双方的死亡人数达60多万。海湾战争及其后10多年制裁,也让伊拉克满目疮痍,民生凋敝。倘战祸再起,该地区人民将再次遭受一场战争浩劫。因此,峰会上发出的反战呼声,表达了阿拉伯人民渴望和平的真诚心声。


第3版(要闻)
专栏:国际札记

  窃听玩到安理会
海林
国际间的谍报战历来五花八门,无孔不入。据英国《观察家》2日报道说,随着联合国安理会3月7日就伊拉克问题最终表决时刻的临近,美国为了窥探安理会各国对“倒萨”的最后底牌,竟然下令监听安理会成员国的通信,把间谍战玩到了联合国。
眼下,20多万美国大兵在海湾集结,巨额军费花得像流水儿似的。加上全球的和平呼声老和美国唱反调,闹得华盛顿在伊拉克问题上势如骑虎。更让美国难受的是,联合国安理会在伊拉克问题上争论不休,也不知道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最后会投什么票。情急之下,美国决定采取窃听和游说两手策略。近来,美国竭力游说安理会其他成员国,以期在最后表决时至少捞到对伊动武的9张赞成票。另一方面,为了掌控形势,美国家安全局1月31日下发《备忘录》,秘密指令截取和监听联合国成员国的电子邮件和电话,侦察和争取的重点是安理会六个意向未明的中立国。
被泄露的《备忘录》的作者是美安全局“地区性目标部”的参谋长弗兰克·考扎,其职责范围在于“对美国具有重要战略利益的国家”进行谍报工作。根据考扎的说法,此次行动将从各种渠道猎取信息,所获结果将被白宫用来对安理会主要成员国实施“快速反应战”。《备忘录》还特别指示不仅要了解这些国家的“投票意向”,还要注意各国的“谈判立场”和“同盟阵营”等情况,以利美国政府“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并在关键时刻取得“决策优势”。
其实,美国在联合国搞情报活动并不是新鲜事,但这次窃听的范围之广实在令人吃惊。英国是美国“倒萨”的坚定盟友,英国的报刊却在关键时刻射出这么一枚“横炮”,让美国很没面子,也让世人啼笑皆非。


第3版(要闻)
专栏:

  国际社会呼吁政治解决伊问题
海合会外长会议提议萨达姆退位流亡
据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综合此间收到的消息,伊拉克问题最新动态如下:
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1日与安哥拉、几内亚、喀麦隆、墨西哥、巴基斯坦、叙利亚、智利等联合国安理会7个成员国外长通电话时重申,俄主张用和平外交政治手段解决伊拉克问题的立场不变。伊万诺夫请7国外长考虑俄法德3国2月24日向安理会提出的在继续加紧对伊核查、并使核查系统化的基础上,确保安理会有关决议得到落实的下一步措施的具体建议。正在保加利亚进行正式访问的俄罗斯总统普京2日说,安理会在就伊拉克问题作决议时,必须遵守国际法原则和准则。伊拉克危机能够,而且也必须以和平的方式解决。
法国外交部长德维尔潘2日表示,法国仍然认为联合国就伊拉克问题通过新决议没有根据,如果安理会对美国、英国和西班牙提交的新决议草案进行表决,法国将持反对意见。
挪威首相邦德维克2日在奥斯陆发表讲话,批评美国以战争要挟伊拉克进行政权更迭的做法。他认为,伊拉克近来所采取的销毁导弹的行动具有积极意义。
约旦首相阿布·拉吉卜2日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特使、副外相茂木敏充时说,约旦将继续致力外交努力寻求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茂木敏充表示,日本将尽最大努力寻求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方案,并劝说伊拉克立即无条件同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全面合作,切实履行安理会有关决议。
本报大马士革3月3日电 记者吴文斌报道:海湾合作委员会外长会议在今天发表的闭幕公报中公开支持阿联酋再次提出的关于敦促伊拉克总统萨达姆退位并流亡国外,以避免战争、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的倡议。几天前在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阿联酋就提出了这一方案,但没有被纳入议程。


第3版(要闻)
专栏:新闻脉络

  伊拉克 销毁导弹 力图免战
本报驻叙利亚记者 吴文斌
  在美国大军压境,步步紧逼,战争危险日益升级的情势下,伊拉克政府一方面调兵遣将,积极备战,誓死抗击美国的军事侵略,一方面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和行动,配合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的工作。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科学技术顾问
  萨阿迪2日对记者说,伊拉克当天在联合国人员的监督下销毁了6枚“萨默德—2”型导弹。据最新报道,伊3日又销毁了8枚“萨默德—2”型导弹,这样,3天中共销毁了18枚导弹。伊拉克开始销毁违禁导弹,并鼓励伊拉克科学家与联合国人员进行面谈,表明伊拉克正“积极主动地”与联合国核查人员进行合作。萨阿迪2日解释说,伊拉克这样做是为了竭尽全力避免给美国军事打击伊拉克提供“借口”。
2月14日,联合国监核会主席布利克斯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在向安理会提交的第二份关于对伊武器核查报告中说,经联合国导弹专家鉴定,“萨默德—2”型导弹射程超过了150公里,违反了安理会有关决议的规定。因此,布利克斯2月22日对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一周内,即在3月1日之前,开始销毁“萨默德—2”型导弹。这份最后通牒让伊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销毁这些导弹将失去防御美国攻击的重要武器,而拒绝监核会的要求又会让美、英找到动武的借口。伊拉克在权衡利弊之后,还是于3月1日如约正式开始销毁这些导弹。
据认为,伊销毁违禁导弹将降低美国对伊动武的支持率。美国媒体的一项最新民意调查显示,伊拉克是否同意销毁“萨默德—2”型导弹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美国民众对军事打击伊拉克的支持率:如果伊拉克同意销毁“萨默德—2”型导弹,美国国内支持对伊动武的人数将下降至33%,而反对动武的人将上升至60%;反之,对伊动武的支持率将大幅上升至71%,而反对动武的人只有22%。
为了满足监核会的要求,2日晚伊拉克有关官员还与先期到访的布利克斯的助手就销毁导弹的日程以及销毁有关生化武器的技术性问题举行了会谈。伊拉克此前宣称,已经销毁了VX神经毒气和炭疽等生化武器,并请求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对伊销毁的生化武器数量予以确认。然而,确定伊销毁生化武器数量的工作确实存在一定困难。伊拉克政府自称其在1991年海湾战争后已销毁了数千吨生化武器,但这一销毁过程并没有在联合国监督下完成。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目前的任务是设法确定这些生化武器是否真正被销毁。
就在伊拉克和核查人员为确认这些武器销毁情况而一筹莫展之际,萨阿迪2日宣布,伊拉克工人已找到大量伊拉克方面已于1991年销毁的含有炭疽和VX神经毒气等生化制剂的炸弹残片,使核查工作出现了新的转机。据悉,这些炸弹残片是在位于伊首都巴格达西南104公里处的一个空军基地找到的,这表明伊拉克确实曾经销毁了生化武器。为了证明伊拉克确实已经销毁了监核会质疑的违禁武器,伊将于10日向联合国递交一份有关其已于1991年销毁的炭疽和VX神经毒气等生化武器的报告。
伊拉克有100多枚“萨默德—2”型导弹。针对美国声称伊销毁导弹只是在玩弄把戏,不会动摇美“倒萨”的决心,并继续向海湾增兵,萨阿迪表示,如果美国对伊拉克动武,伊将立刻停止销毁“萨默德—2”型导弹。萨阿迪认为,美英两国口口声声要求伊拉克销毁他们所说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目的完全是为了发动“一场被贪婪所驱使的战争”。
(本报大马士革3月3日电)


第3版(要闻)
专栏:

  以军再次大举入侵加沙
以将加大对哈马斯打击力度
新华社加沙3月3日电 (记者周轶君)综合此间报道,以色列军队3日凌晨入侵加沙地带中部的一个难民营,打死8名巴勒斯坦人,打伤数十人。
报道援引巴勒斯坦医护人员的话说,被打死的人中有一名14岁男孩,还有一名怀孕5个月的妇女。以军引爆了这名妇女邻居的住宅,她所在的房屋受到震动坍塌。
这是24小时内以军第二次大规模入侵加沙地带。以色列国防部长莫法兹2日表示,近期将加紧打击以“哈马斯”为首的巴勒斯坦激进派别,令其自顾不暇无力袭击以色列目标。
据以色列《国土报》报道,以军在行动中逮捕了现年60岁的巴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政治派别首领穆罕默德·塔赫和他的5个儿子,还在其家中搜出用于自杀爆炸的腰带。以军方称塔赫之子艾曼·塔赫是“哈马斯”炸弹专家穆罕默德·戴义夫的助手。
目击者在接受“巴勒斯坦之声”电台采访时说,以色列首先出动特种部队进入难民营,随后30多辆坦克在武装直升机掩护下长驱直入。当地武装人员向以军投掷手雷,并在路上埋设地雷,炸坏了一辆以色列坦克,造成两名以色列士兵受伤。“哈马斯”宣称对此负责。以军在行动中还摧毁了4栋巴激进组织成员的住宅。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3月2日电 (记者蒋国鹏、聂晓阳)据以色列电台报道,以国防部长莫法兹2日表示,以军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加大对加沙地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恐怖主义基础设施”的打击力度,以减少恐怖活动对以国家和人民安全的威胁。


第3版(要闻)
专栏:记者亲历

  看不到头的高墙和铁丝网——
美军中央司令部一瞥
本报记者 胡锡进 环球时报记者 宋念申
从科威特乘飞机往南600公里,便可见到一个像手指样伸向海湾的半岛,那就是美军中央司令部目前的所在地——卡塔尔。
卡塔尔面积只有1.1万多平方公里,全国人口约60万。驱车来到首都多哈城,第一印象是它比科威特平静很多。一路看不到美军车辆,进城也不见军警设的路障,我们顿时有了远离前线地带的感觉。迎接我们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卡塔尔记者吴茴萱说,其实有些地方也有军警布哨,如美国使馆、美国学校等,但我们刚从科威特过来,这里的一切就显得平静多了。
然而,卡塔尔毕竟处在当前局势的大漩涡之中。美军中央司令部设在多哈城外约20公里的萨勒西亚军事基地,它是与太平洋司令部并列的美军大司令部之一,中东就属于它的防区。就像东亚总要面对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和美国第七舰队一样,中东人面对的就是美军中央司令部和第五舰队。中央司令部原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不久前刚搬到卡塔尔。第五舰队的司令部目前在巴林。巴林离卡塔尔只有几十公里,是个更小的岛国。想想海湾6国都有美国的军事基地,巴林和卡塔尔这样几十万人的国家竟有如此重量级的美军大司令部,我们对海湾的战略意义仿佛有了新的理解。
第一眼望去,萨勒西亚军事基地是一堵看不到头的高墙和铁丝网。它挨着卡塔尔的一个军需装备储运中心,隔着这个中心是一个名叫萨勒西亚的小村,军事基地大概因此而得名。从美国军事基地的边缘开车到大门口,大约3公里。从门口继续往前,高墙依然看不到头。由于我们初来乍到,来不及办理证件,无法进入基地。但据美军公开向媒体提供的照片和已经采访过该基地的同行说,这个基地里无飞机场,无大型作战设备,这里最重要的“武器”是与前线保持24小时联系的一台台计算机。负责接待新闻记者的美军中尉欧文·查尔斯在接受我们电话采访时说,美军在中东的军事活动目前都是由萨勒西亚基地来指挥的。一旦对伊战争爆发,这里将是指挥中心。关于这个基地的占地面积和服役人数,查尔斯中尉说他也不清楚。但他强调,萨勒西亚基地的职能更多体现在管理方面,是美军在整个海湾地区的大脑和枢纽。
去年12月,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来到多哈,与卡塔尔政府签署了至今都没公布内容的双边军事协定。外界猜测这个协定与美军中央司令部迁到卡塔尔有关,但这层窗户纸至今在卡塔尔也没人捅破,当地的阿拉伯文报纸从不报道美军中央司令部来卡塔尔的事。我们与两位当地媒体的记者有过一次谈话,他们说卡塔尔是小国,小国需要保护。美军在卡塔尔的军事基地是早就建好的,但卡塔尔不允许美国使用其基地执行攻伊行动。此外,他们强调卡塔尔是海湾6国中最后一个和美国签署军事协议的国家,这一地区别的国家早就这么做了。他们最后明确说,卡塔尔人不喜欢美国,他们很愿意看到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把美国人从这一地区赶走,但这个想法目前并不现实。他们说,这一地区的国家之间有很多矛盾,大家只能分别与美国合作,这是海湾国家最大的无奈和悲哀。卡塔尔同行对美国驻军态度的一席话,也大致反映了卡塔尔主流社会的看法。(本报多哈3月2日电)


第3版(要闻)
专栏:

2月27日至3月1日,韩国一个近400人的旅游团通过韩朝间的军事分界线,经陆路进入金刚山进行旅游。1998年朝韩双方开始共同主办韩国游客通过海路前往朝鲜金刚山旅游事宜,通过陆路的旅游则是于2003年2月底开始的。图为一些韩国游客2月28日在朝鲜金刚山沿登山路登山。新华社记者 张利摄


第3版(要闻)
专栏:

  普京总统表示
俄将致力于巴尔干稳定
新华社索非亚3月2日电 (记者郭春晓)正在保加利亚访问的俄罗斯总统普京2日在会晤保国民议会主席格尔吉科夫及保议会各党团领导人时说,俄罗斯将为巴尔干地区的稳定而努力。
据保通社报道,普京说,保加利亚所在的巴尔干地区是欧洲和亚洲的门户,是东西欧的交通枢纽。俄罗斯重视这一地缘政治现实,并将为加强这个对全世界来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的稳定而努力。
另据保媒体报道,普京在访问期间的谈话中表示,俄罗斯将加大对保加利亚等国的能源投资,将俄保天然气管道延伸到马其顿和希腊,增加对巴尔干各国的天然气供应。
当地舆论认为,普京总统此次访问保加利亚,是希望通过重修两国经济关系来恢复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


第3版(要闻)
专栏:

  《劳动新闻》发表评论
抨击美日散布朝导弹威胁
据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朝鲜《劳动新闻》3日发表评论,抨击美国与日本散布朝鲜导弹威胁是为了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并表示处于美国核打击威胁下的朝鲜将继续加强国防建设。
评论指出,美国推动导弹防御系统,是为了建立军事优势,以便主宰世界。朝鲜的导弹完全是为了自卫,不对任何人构成威胁。美国制造朝鲜导弹威胁论,就是为了给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制造借口。
评论说,美国在朝鲜半岛周围部署了大量导弹,任何时候都能对朝鲜发动核打击,朝鲜如果不加强国防建设,就会被美国吞掉。所以,朝鲜即使减少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上的投入,也要重视国防建设。在外来侵略者蠢蠢欲动的情况下,朝鲜将尽全力加强国防建设。
日本自民党政策负责人麻生太郎2日说,显然朝鲜打算启动核反应堆制造原子弹,日本必须考虑对朝鲜实施经济制裁以牵制这种行为。


第3版(要闻)
专栏:

  巴否认已将“基地”组织要犯交美
美称抓获哈立德是反恐巨大成果
据新华社伊斯兰堡3月3日电 (记者杜振丰)巴基斯坦新闻和媒体发展部长谢赫·拉希德·艾哈迈德2日晚在巴基斯坦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说,日前被抓获的“基地”组织核心人物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目前仍被巴基斯坦当局拘留,有关他已经被移交给美国的报道是毫无根据的。
据新华社华盛顿3月2日电 (记者谭新木)美国国会两院情报机构负责人2日表示,“基地”组织核心人物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1日的落网不仅有助于美国执法机构挫败“基地”组织正在策划的恐怖阴谋,甚至有助于找到该组织领导人本·拉登的下落。
现年37岁的哈立德·穆罕默德是在科威特出生的巴基斯坦人。美国情报机构认为,他是“基地”组织最重要的行动总指挥,不仅策划和指挥了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还策划了此后在全球各地的一系列恐怖活动。1996年,他曾因阴谋炸毁美国民航客机被美国缺席审判定罪,他还涉嫌参与了1998年美国驻非洲两使馆爆炸案和2000年美“科尔”号军舰也门爆炸案等。
美联邦调查局将哈立德·穆罕默德列为通缉要犯,并开出了2500万美元的悬赏金,但他还是设法6次逃脱了搜捕。1日凌晨,在巴基斯坦警方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次联合突击中,哈立德·穆罕默德和另外两名恐怖分子嫌犯在伊斯兰堡附近被抓获。


第3版(要闻)
专栏:

巴格达的“人体盾牌”
三月一日,约一百名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的“人体盾牌”志愿者和当地群众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游行,呼吁人们团结起来,阻止战争的爆发,维护世界和平。新华社记者 龚兵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