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4日人民日报 第13版

第13版(理论)
专栏:

  雷锋精神的社会基础
北京大学教授 黄枬森
  自从我国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来,关于雷锋精神,有时会听到这样一种观点:雷锋精神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过时了。这种观点正确吗?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只有弄清楚雷锋精神的社会基础,才能认识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
  什么是雷锋精神呢?根据雷锋一生的言论和行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评价,雷锋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即共产主义人生观或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雷锋只活了22岁,为人民工作的时间只有7年,雷锋精神发挥得最充分的也只有参军后的两年。但雷锋不仅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积极主动、任劳任怨,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而且随时随地寻找可以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他不辞辛苦,不惜牺牲,尽心尽力地为人民奉献最多最好的服务。群众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行动,他的伟大寓于平凡的服务人民的行动之中。《雷锋日记》记录了他的许多真情实感,其中多数谈的是为人民服务。例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我活着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而斗争。”雷锋精神就是自觉地把人民的利益、社会的利益、他人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使个人的利益服从人民的利益。
  那么,这种高尚精神的社会基础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雷锋精神的社会基础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实践。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革命道德·德行卷》分类介绍了100多名革命道德模范人物,把雷锋列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类,与吴玉章、白求恩、张思德、焦裕禄、孔繁森等人并列,其根据就是这些人都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他们的思想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雷锋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接受了学校教育,在工作中经受了实践锻炼,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的模范人物。雷锋精神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决不是天生的。雷锋的言论和行动,以确凿的事实驳倒了“人性是自私的”谬论。
  弄清楚了雷锋精神的社会基础,我们就可以看出,那种认为雷锋精神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过时的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雷锋精神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物质文明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其实质是为人民谋利益,就是为人民服务;而雷锋精神的核心,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因为雷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才成为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楷模,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的榜样,雷锋精神也成为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面光辉旗帜。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虽然不能要求每个从业人员都成为雷锋,但提倡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当然,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只能是先进分子,但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全体从业人员的要求,所有的人都应该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如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从业人员都能努力学习雷锋,发扬雷锋精神,杜绝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等不良行为,并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然能够健康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必将不断获得巨大成功。
  雷锋精神展示了共产党人的特殊品格,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自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以来,经过人民群众不断的实践,雷锋精神正在发扬光大,表现出恒久的生命力。落实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用伟大的雷锋精神激励全体人民。在纪念学习雷锋活动40周年之际,我们组织编辑了这个专版,献给亲爱的读者,献给千千万万正在实践着雷锋精神的人们。——编者


第13版(理论)
专栏:

  学习雷锋精神就是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李崇富
  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至今已有40年了。4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近20多年,通过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打开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与此相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坚持向雷锋同志学习,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一直是我国社会精神生活和思想道德领域的一种主旋律。为什么雷锋精神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并长远地发挥着积极影响呢?这是因为雷锋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雷锋平凡、短暂但又光辉的一生,既体现了共产主义精神,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我们坚持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中深入持久地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弘扬雷锋精神,也就是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这是站在历史高度,对弘扬民族精神的深远意义作出的精辟论述,由此也更加突出了我们坚持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的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兴盛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不断、生生不息,成为没有发生过断裂的社会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连续进步、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一种源远流长、一以贯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团结统一的文化纽带与精神支柱。而这种民族精神以及它所包含着的种种传统美德和高尚品格,都是由众多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地用自己闪光的思想和行为来塑造和形成的,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应该说,能够体现和发扬我们民族精神的,不仅有历代优秀的领袖人物和其他杰出人物,而且更为基本和重要的,则是那些默默无闻地为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而辛勤劳动和不懈奋斗的中华儿女,雷锋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没有身居高位,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而只是用自己极为平凡的言行,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关爱国家、集体和他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精神的生命力,既在于它的无私和伟大,也在于它的平凡和一贯。所以,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就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因为只要有这个愿望,人人、事事和处处都可以学习和实践雷锋精神。学习雷锋精神,作为一种自觉自愿的社会道德实践,既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种现实要求和客观需要,也是我们共产党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宗旨、弘扬和丰富民族精神所必须长期坚持的自觉行为。
  坚持雷锋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坚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我们就能够使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的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第13版(理论)
专栏:

  用雷锋精神教育青少年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马绍孟
  自1963年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以来,经过人民群众的不断实践、探索与总结,雷锋精神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课。雷锋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艰苦奋斗。胡锦涛同志于2002年12月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号召全党要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开拓进取,团结奋斗。弘扬雷锋精神,不仅对于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而且对于教育广大青少年,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新的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对广大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有这样几点值得强调: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重视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要教育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到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和倡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党心民心、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法宝。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这一法宝能否被继承并相传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邓小平同志在回顾我国20世纪80年代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时,曾语重心长地说:“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他强调:“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这些教诲,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把艰苦奋斗的精神渗透到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之中。青少年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很强。我们历来强调要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艰苦奋斗的精神,是这种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世界观解决对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认识与看法问题。这种认识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深度与广度,是同长期艰苦的实践、锲而不舍的奋斗密切联系的,没有这种艰苦奋斗精神,就将一事无成。人生观解决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问题。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解放与社会的进步,只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个人才有出路,生活才有意义。为社会作出的贡献越大,个人发展的空间就越广阔,而要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也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才能办到。那种一味追求个人发展,不愿为社会、为人民作奉献的人,是不会有好前途的。价值观解决对人和事的评价与态度问题。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个根本观点出发,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判断一切是非得失的价值标准,无疑是顺理成章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同样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是一个坚持学习、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懈努力、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从当代青少年及其成长环境的特点出发,实事求是地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逐步改善,受教育的程度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教育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在总体上还有很大差距,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很多,今后的任务还很艰巨,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决不能因为日子稍微好一点,就忘了艰苦奋斗,忘了还有数千万群众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而一味地追求高消费,铺张浪费,追名逐利,有的甚至沾染黄、赌、毒恶习,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我们如果不提倡学习雷锋精神,不加强艰苦奋斗传统的教育,就可能断送大批青少年的前程,最终就会毁了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坚持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第13版(理论)
专栏:

  平凡的战士 道德的楷模
国防大学研究员 季明
从20世纪60年代到进入21世纪,雷锋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名字,已经同党的形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形象和人民军队的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当代社会生活中崇高的思想道德楷模。雷锋精神在今天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所要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是完全一致的,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是新的社会制度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必然产生的结果。
  雷锋精神中那种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一辈子跟党走的品德,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政治立场。雷锋是一个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的典型。这就决定了我们坚持和弘扬雷锋精神,就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
  雷锋精神中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品德,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始终坚持的人生观、价值观。新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不能超越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群众的觉悟水平,而必须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先进思想道德的追求和引导。雷锋把人生目标确定为“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以当“人民的勤务员”、“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革命的傻子”为自豪。这种高尚的人生价值取向,是对“一切向钱看”和个人主义的根本否定。当一些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对什么是正确的人生目标产生迷惘的时候,坚持和弘扬雷锋精神,就是提倡每一个人把个人的前途融入到党和国家的前途、民族振兴事业、为人民谋利益之中。这既肯定了先进分子的无私奉献,又有利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到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建设中去。
  雷锋精神中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立足本职岗位艰苦奋斗的品德,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必须经历长期的艰苦创业过程。没有每个人自觉地服从大局的需要而勤业敬业、勇挑重担的工作态度,没有全社会勤俭节约、励精图治、兢兢业业的奋斗精神,改革和建设就搞不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雷锋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那种“在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的可贵品格,同改革开放所需要的创业精神和进取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坚持和弘扬雷锋精神,在全社会树立爱岗敬业、艰苦朴素、埋头苦干、自强不息的风尚,有利于通过先进的道德规范,去纠正各种缺乏主人翁姿态、与创业精神相违背的思想行为。
  雷锋精神中那种对同志、对人民像春天般温暖,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品德,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倡导的道德风尚。雷锋一生做了数不清的好事,他那种助人为乐的风格至今仍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称道。雷锋在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上所体现的高尚品质,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社会主义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些人的心灵发生了扭曲,在人际关系上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坚持和弘扬雷锋精神,就是要在思想道德领域大力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富裕、共同前进的观念,对损人利己、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等丑恶行为坚决予以鞭挞和纠正,用雷锋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净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13版(理论)
专栏:

  人类美好精神追求的生动体现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孙洪敏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雷锋精神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和深厚底蕴,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桥梁。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民族性,都是以自己的民族精神为依托的。这种民族精神是文化传统的基础,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民族的优秀人物创造出的精神成果,成为该民族的文化象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等,就是雷锋精神的根基和来源。雷锋精神既吸纳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又通过新的实践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其中最宝贵的东西,比如,以国家与集体利益为重的责任感,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操等,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着东方文明的独特魅力。也有人这样总结雷锋精神在当代的体现,即: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总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独特魅力,正在通过雷锋精神以鲜明的个性丰富着世界文明。我们在宣传雷锋精神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个性。
  《雷锋的故事》和《雷锋日记》已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在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广泛传播。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朋友,不远万里来到辽宁抚顺参观雷锋纪念馆。雷锋精神体现了人类美好的精神追求。人类是由为数众多的民族组成的。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别,存在着各自的优点和弱点,但是每个民族的人们总是向往真善美,向往和谐的社会,向往人的自我完善。雷锋精神在世界的传播,说明雷锋精神具有普遍意义,说明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一种跨越国界的文化精神、时代精神,成为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雷锋精神所蕴涵的永恒的东西,就是雷锋精神为世界上很多人所认同的基础。
  雷锋精神在世界的传播又说明,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需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民族精神既是民族凝聚力的无形纽带,也是推动民族进步的内在动力。民族的振兴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振兴。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任何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将难以持久或者严重失衡,经济活动也很容易变成一种纯粹的物质利益冲动和追求。作为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雷锋精神已经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因而才为国人、世人所接受、所推崇。当前,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弘扬雷锋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向心力,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这些年来,随着学习雷锋活动步入正常化、规范化和深层化,随着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逐步展开,雷锋精神在中国已经具有普遍意义,良好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这些问题如不引起足够重视,就有可能对经济的发展、先进文化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当我们再次审视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的时候,没有理由轻视或者忽视它,而是应该更加珍视它、保持它、弘扬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促使其不断地发展和升华。


第13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追求“生命自觉”
  陈瑛
  40年前,一个平凡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40年来,一种崇高的精神长存天地之间。这个名字叫雷锋,这种精神就是雷锋精神。今天,历史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神州大地发生了沧桑巨变,但雷锋并没有被人忘记,雷锋精神也没有失去光彩。雷锋所代表的先进形象,雷锋精神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光大。
  雷锋为什么能够成为楷模?雷锋精神的实质是什么?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概括和总结出许多经验和原因,但如果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义上考察,关键就在于雷锋达到了“生命自觉”。就是说,雷锋是一个自觉的人,他自觉地意识到生命的本质、意义与价值,从而达到生命的至高境界。雷锋说:我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多帮人民做点好事,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从这里又可以看出,雷锋的这个生命自觉,就是将自己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自觉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作为万物之灵,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具有自觉性,能够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而能够把握甚至创造自己。当然,这种自觉性并非先天带来,而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条件,通过后天的实践获得的。同时,说每个人都能够达到生命自觉,还只是一种可能性,从可能性到成为现实离不开必要的条件,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所达到的程度不会一样,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珍视这种自觉,不懈地追求这种自觉,努力实现这种自觉,使生命绽放花朵,具有意义。
  不懈追求生命自觉的人,会在自己所处的历史和时代的整体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无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都会意识到这些工作对于全局的意义,尽心尽力,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来。
  不懈追求生命自觉的人,方向明确,原则坚定,在自己的生命之河中,每个时刻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会迷失于任何诱惑而偏离正确的道路。
  不懈追求生命自觉的人,往往心胸博大,志向高远,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境始终平和坦然,总是处在幸福和快乐之中。
  不懈追求生命自觉的人,一定会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取得的一切成绩不论多么伟大、多么了不起,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高山之上的一块岩石,对于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来说,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从而兢兢业业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不懈追求生命自觉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地实现,努力攀登生命的高峰。而一旦升华到这种境界,生命才真正精彩,生活才真正幸福,像雷锋和历史与现实中的其他无数优秀人物一样成为大写的“人”。
  古今中外的许多哲人先贤和志士仁人,都在追求生命自觉,他们在自己的思维和实际工作中,经过艰苦的探索,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达到了生命自觉,但是他们几乎又毫无例外地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分子,才能够真正达到完全的人的自觉。这不但是因为他们懂得物质与精神、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而且也是因为他们把握了个人与社会、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们把握了社会发展规律,决心为实现人类的最高理想而斗争。正如一位哲学家和革命家所说:“人越是为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而斗争,人在这种斗争中所表现的忘我精神越大,他在道德发展的阶梯上就攀登得越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