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3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普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益尝试
  ——评《画说“三个代表”》
  赵仲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为了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各级宣传部门以及新闻出版单位都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深入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途径、新方法。最近,由邢贲思任理论顾问,李琦任艺术顾问,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画说“三个代表”》一书,对如何普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读后使人耳目一新。
  该书是一本别开生面的普及性读物,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用“画”说话,图文并茂。用形象的画面来表现抽象的理论,特别是表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样一个重大题材,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该书的创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反复修改,用147张构思巧妙的图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涵盖的内容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汇成一幅流动不息的长卷,生动鲜活、入脑入心,给人启迪、催人奋进,可以使广大读者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含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用通俗、简洁、优美的文字阐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该书的另一个特点。要用形象的画面来表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要求与画面配套的表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文字必须准确、简洁,内容必须紧密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唯有如此,才能为构图提供可以遵循的蓝本。该书与图画配套的文字通过“‘三个代表’应时而生”、“‘三个代表’博大精深”、“‘三个代表’行动纲领”三个部分,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国内背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辩证关系,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以及如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问题。
  为了普及和深入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西教育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还联合推出了维吾尔、蒙、藏、朝鲜、哈萨克等5种少数民族文字的《画说“三个代表”》版本,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了一本难得的读物。


第9版(理论)
专栏:

  国务院机构改革——
落实十六大精神的重大举措
  张卓元
内容提要
  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是在过去5年政府机构改革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进行的。政府机构总的格局保持相对稳定,不作大动,只是集中力量解决行政管理体制中影响改革和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点推进国务院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便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为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根据这个意见形成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推动我国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和创新。
  在过去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这次机构改革是在过去5年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1998年以来,我国对政府机构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是进一步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199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内设机构也精简了1/4;2001年,又撤销了9个国家行业主管局。同时,机关人员编制由3.2万名减少为1.67万名,精简近50%。地方各级政府机构也进行了相应改革。
  过去5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机构改革,成效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政企分开有新的突破,政府组织结构得到优化,部门职责关系进一步理顺,机关人员结构明显改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得到改进。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现行政府机构和职能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要建立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同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关系越来越紧密的新形势,需要将政府推进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职能整合起来;部门之间职责分工不够合理和交叉问题有待进一步理顺,如进出口贸易,国家计委管农产品进出口计划和组织实施,国家经贸委管重要工业品、原材料进出口计划,外经贸部管机电产品和技术进出口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远未到位;为改进金融服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需要有专业机构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为适应内外贸业务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需要改变内外贸分割的体制;食品安全、生产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工作;等等。这些问题,有些是带全局性的,有些则是比较突出的,有待通过机构改革加以解决。
  这次机构改革同1998年以来的机构改革有所不同。由于过去5年政府机构改革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因此政府机构总的格局需要保持相对稳定,不作大动,只是集中力量解决行政管理体制中影响改革和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点推进国务院机构改革,以便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改变“五龙治水”状态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要求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是为了改变原来多个部门分割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即所谓“五龙治水”或“六龙治水”,但没有人最终负责的不合理状态。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就是中央政府设立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十六大报告指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根据先粗后细、先易后难的考虑,新成立的国资委的监管范围,确定为中央所属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的国有资产,包括目前由中央企业工委管理的195户企业(如包括下属子公司、孙公司等则约有1.2万户企业)的国有资产。
  国资委要按照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建立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履行职责,其中,核心是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使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到位。
  国资委可以对有条件的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但要逐步完善授权经营制度。授权经营的条件是经营管理制度健全、经营状况较好的大型国有独资公司。当然,这里也要解决出资人如何到位的问题,即要完善直接授权经营的制度。比如说,授权最好是明确授给大型企业的董事会(或党组)而不是授给企业的个别负责人,如果是授权给总经理个人,则会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悖理现象。同时,授权给董事会也要同董事会签订详细的业绩合同,要求董事会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并承担政府的社会经济目标。
  成立国资委,实现政资分开后,应注意不能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防止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得到授权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职责后,强化对企业的干预,成为老板加婆婆,形成新的政企不分。应该明确,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实行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这里说的管事,不是凡事都管,而是管作为出资人该管的事,即《公司法》中属于股东该管的事,除此以外的事都不要管,以免造成越位、错位。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一个重要目标是搞活和搞好国有企业。如果把企业管死了,就违背了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初衷,违背了成立国资委的初衷。
  成立国资委,也为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成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树立了样板。国资委职责的确定如何做到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国资委成立后如何既使国有企业所有者到位又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地方国资机构都可参照国资委的办法行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要自上而下成立。地方国资机构要在国资委成立、国有资产法律法规出台后,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自上而下,依法有序设立,规范运作。
  成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更好地从整体上推进发展和改革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任务。将国家计委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展和改革委),是落实这一任务的重要举措。
  首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比如,近几年一些垄断行业如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进行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就是同这些行业的发展、结构调整、产业和企业重组等相联系的。离开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孤立地设计改革方案,很难行得通,也不容易取得实效。这次机构改革将国务院体改办的职能并入发展和改革委,绝不是不重视改革或削弱改革,恰恰相反,是为了在新的条件下更好地从整体上推进改革,使改革和发展更好地相互协调。
  其次,成立发展和改革委,是为了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目前,宏观调控体系存在着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国家财政的基本建设投资和技改投资、重要农产品和工业品的进出口计划等管理分散、职能交叉的问题,不利于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不利于增强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了减少职能的交叉重复,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将国家经贸委等部门的一些职能如经济运行调节等划归发展和改革委。这样做,可以使长期发展规划同短期宏观经济调控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宏观经济调控。
  再次,发展和改革委将更好地集中力量搞好宏观经济调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通过宏观调控来保持经济稳定,在稳定中发展,这已成为共识。发展和改革委是综合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在组建发展和改革委时,将国家计委的一些管理微观经济活动的职能,如组织实施农产品进出口职能、价格监管职能等转给了其他部门,但仍保留一些管理微观经济活动的职能,包括重大项目的立项审批等,这在当前是必要的,但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和改革委应把加强自身改革和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切实转变管理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机关作风,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减少行政审批和微观管理事务,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
  成立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
  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是适应现阶段金融分业监管的需要,即实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管。成立银监会,专司对银行业的监管,有利于银行业的安全、稳健运行。成立银监会,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业的一些监管职能转入银监会,并不意味着中央银行不再履行监管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可以更好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对一些金融活动包括现金流动、外汇进出等也要进行必要的监管。这不是不必要的重复。在现阶段,中国的金融监管不是多了,而是不够。多一道监管,等于多一道防火墙。中央银行和银监会要建立密切的联系,及时沟通有关金融市场风险和运营情况,共享监管信息,共同维护银行业的健康运行。
  组建商务部也很有必要。我国长期实行的内外贸分别管理的体制已不适应内外贸业务相互融合、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也不适应建立开放的市场体系和进一步吸收外资的需要。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把内外贸管理统一起来,把贸易管理同对外经济合作结合起来。表现在机构设立上,就是要把外经贸部和国家经贸委内贸管理等职能整合起来,组建商务部。在讨论机构改革问题时,曾有人主张用商业部或贸易部的名称。考虑到还有利用外资管理、对外援助等经济合作业务,还是用商务部的名称好一些。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设立,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受到广泛关注的大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的安全更加关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立这一机构,也使国务院领导和管理这方面的事务有了一个“抓手”。安全生产也是近几年很突出的问题,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管,得人心,顺民意,会受到普遍的欢迎和支持。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长期过程,转变政府职能是贯穿这一过程的重要课题。十六大报告提出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机构需按这个总要求转变职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个是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不必要的审批,要保留的必须公开透明、规范进行,杜绝“暗箱操作”;另一个是逐步从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中解脱出来。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群众情绪从体察中来
  方海洋
  领导干部办事情、做工作,应当时时处处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群众的需求多种多样,生活的苦乐各有不同,怎样才能真正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喜在哪、忧在哪,如何获知群众对我们工作的评价?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认真体察群众情绪。
  人们从事各项工作,参与社会生活,追求发展进步,总有顺境、逆境,总有成功、失败;既可以享受追求的快乐,品味收获的甘甜,也可能面对风雨,经历曲折。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不关情处总伤心。事业顺当,生活美满,会使人心情舒畅,走路生风、言谈带笑;相反,生活有难,心结难解,则会让人忧上心头、愁上眉梢。这就好比一座堤坝,坝内蓄水过多,水就会从坝上溢出。情绪,便是人们内心思想与感受的一种流露和释放,表现出其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同时,人是有理性的,有了情绪,并不总是像自来水那样哗哗流出,令人一眼望穿。在许多场合,人们对情绪的表达往往是含蓄的,不经意的。尤其是当他们对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感到不满意时,情绪的表达可能会更为谨慎。一个人的情绪也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许多人的情绪就可能反映着某种倾向性问题。因此,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调查研究也好,开展工作也罢,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情绪。
  对群众情绪的了解和掌握,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获得,它只能从体察中来。而体察的办法,就是沉到基层去,深入生活中,问问家长里短事,听听鸡毛蒜皮言,在沟通交流中与群众建立感情,取得信任。俗话说:听锣听声,听话听音。群众的情绪往往是在日常的言谈、平时的举止中流露出来的。经常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通过走路看神态、工作察热情、说话辨语气等方式,就能够体验和察觉群众的情绪状态。特别是对那些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的地方,更需要沉下去,带着感情去做工作。这就如同潜水员潜水,虽然越到深处压力越大、难度越大,但由此看到的也就越真切、越实在。要想群众之所想,乐群众之所乐。群众有困难,及时解决;群众有意见,虚心倾听;群众有疑问,耐心解答,这样群众才会敞开心扉,表达情绪。
  体察群众情绪,并不仅仅是一个“身入”的问题,还要善于从具有普遍性、共同性的情绪中找出思想症结,把握问题实质。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群众的情绪不会“千人一面”。即使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也会因为生活状态、所处位置、看问题方法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绪。但总的说来,关注生活品质、希望社会进步,是人们的共同愿望。由此,人们的情绪总是与那些最基本、最关乎生计和发展的事情紧密相连,冷暖切身、愿望迫切、感受深刻,情绪的表达就集中而强烈。所以,体察群众情绪,不仅要有扎实的作风,还应当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分析力。面对各种各样的情绪,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大小问题一锅煮,必须实事求是地弄清哪些是表象,哪些是根本;哪些是共同愿望,哪些只是个别要求;哪些应当迫切解决,哪些可以从长计议。这样,做起工作来才能有重点、有条理。
  对于一个单位或部门而言,群众的情绪折射出工作的状态和水平,既是检验我们工作的晴雨表,也是明确努力方向的指示牌。群众情绪体察得准确,可以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把群众的愿望转化为做好工作的要求,同时也可以鞭策自己,通过查找不足,把群众的情绪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动力。这就意味着体察群众情绪的过程,应当是一个调查研究、提高认识的过程,一个联系群众、改进作风的过程。诚如古人所言,“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海者得蛟龙”。体察越深入、越扎实,获得的群众情绪也就越准确、越全面。


第9版(理论)
专栏:

  聚众人之财 办众人之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理念及其运行规则的调整
  高培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财政收支格局及政策取向正在向“公共性”方向转变。税收作为财政收支体系的一翼,要走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和公共财政框架相适应的轨道,就必须适时地、主动地进行理念及运行规则的调整。这种调整,至少涉及以下几方面。
  为“办众人之事”而“聚众人之财”。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但在不同的经济体制环境中,税收所具有的意义有着很大的差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税收,主要来源于国有经济单位,也主要投向国有经济单位,自然被视作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在国有经济内部进行的“必要扣除”。在市场经济的体制环境和公共财政的框架中,政府担负着特殊的职能——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而企业和居民则是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无论企业、居民还是政府,其同税收的关系,都是围绕着公共物品和服务这条线索而发生的。企业和居民之所以要纳税,就在于为了换取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消费权;政府之所以要征税,就在于为了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这时,税收便被赋予了一种带有鲜明市场经济色彩的“权利与义务相对称”的意义。只要纳税人依法缴纳了税收,便因此享有了向政府索取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权利;只要政府依法取得了税收,便因此负起了向纳税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义务。纳税人所消费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来源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政府用于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财源,又来源于纳税人所缴纳的税收。在这里,税收所担负的任务,说到底就是为“办众人之事”而“聚众人之财”。更进一步看,既然聚的是“众人之财”,为的是办“众人之事”,那么,有关税收的征收、缴纳、使用的全部事项,都必须纳入众人的视野,根据众人的意志来进行。有关税收制度设计、税收政策安排的所有工作,都应本着“众人之事”的议事规则,按照“众人之财”的理财方法来操作。
  按“办众人之事”的需要“聚众人之财”。税收收入的规模,应严格按照“以支定收”而不是“量入为出”的思路加以确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既然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完全听凭政府自身的安排,实行所谓“量入为出”——按照财政收入的多少安排财政支出的规模,也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再统揽社会资源的配置,特别是政府要从事与其身份相符的收支活动,因而政府应当且可以从企业和居民手中取得多少税收收入,就成为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既然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中的税收或公共财政框架中的税收,其实质意义在于为“办众人之事”而“聚众人之财”,那么,“聚众人之财”的标准,只能是市场定价基础上的“办众人之事”——政府生产公共物品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最低需要量。所以,“以支定收”——以社会公共需要为参照系,按照政府生产公共物品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最低需要量来安排税收收入的规模,应当是处理诸如税收收入规模的界定、财政收入规模的界定以及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之类问题可以依循的唯一标准。
  将“聚众人之财”融入“办众人之事”的系统工程。要摆脱税收征纳的局限,站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框架的宏观高度思考问题,并由此规范围绕税收而形成的各有关行为主体的行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在“取自家之财,办自家之事”理念基础上的税收运行格局,主要是解决征收和缴纳两个环节的问题,处理税务机关和公(国)有经济单位的关系。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公共财政框架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角度来看,围绕税收而形成的各有关行为主体的实质关系是:企业和居民为了换取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消费权而纳税,税务部门为了筹措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财源而征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为了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而用税。据此理解,税收征纳并非独立存在的单一业务,而是“办众人之事”这个大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依法治税,至少应当包括依法纳税、依法征税和依法用税三个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其他方面,从而使整个依法治税工作受到阻碍。


第9版(理论)
专栏:

  服务型企业:企业发展的新趋势
张保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买方市场的渐趋成熟,企业不仅要生产出产品,而且要努力提供服务,通过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来赢得市场,提高效益。可以说,服务型企业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新趋势。所谓服务型企业,是指企业从经营理念到经营行为,都把顾客作为主人,认认真真地为顾客服务。
提供服务,需要付出精力、体力、财力。付出精力,就是想顾客之所想。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应主动地按照人们的需要提供服务,在产品设计、性能要求、质量标准、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方面积极创新、不断进步,努力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等有新的提高。这里,想,就是思考,就是动脑,就是付出精力。付出体力,就是要做顾客想做、难做、不会做的事。譬如,商品大,顾客难以运到家,商家就要帮助运到;商品出了故障,就应该提供令顾客满意的维修;等等。这里,做,就是干活,就是做事,就是付出体力。付出财力,就是要改变那种只想得到垄断利润、超额利润的想法,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转为追求适度利润,不仅使间接顾客即各级经销商有钱可赚、有利可图,而且使直接消费者能用最合理的价格获得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里,改,就是让利,就是利益均沾,就是付出财力。
创建服务型企业,是时代的要求,是企业“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化,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可忘却、不可淡漠的问题。为顾客付出精力、体力、财力,从根本上讲,是对人的关注,是对顾客、对人民、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同时,这种服务和付出,也有助于社会进步、文明发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能否坚持服务,对于企业来说,首先是转变观念的问题。面对强手如林、竞争激烈、不进则退的时代,如何看、如何办,不同的看法导致不同的结论,不同的结论导致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行动导致不同的结果。这里,第一位的是如何看,即用什么观点看的问题。这决定着人们对待事物的立场、观点以及人生追求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选择,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意志品质、认识能力和道德情感。所以,搞经济建设,实现企业转型,离不开观念的转变。而观念的转变,最根本的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做到透过表象抓本质,把握事物的特点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与时俱进,以变应变,把顾客需求、市场变化作为第一信号,把顾客满意、市场认可作为第一标准,把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获取适度利润作为第一追求。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汹涌波涛中不断壮大起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顾客尽全力服务,是赢得顾客、赢得市场最重要的途径。当然,从眼前看,为顾客服务势必使企业付出一定的精力、体力、财力,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利润;但从长远看,为顾客服务,赢得顾客、赢得市场,是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之道。为了能够为顾客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同时保证企业的利润,最实际的路子是强化企业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就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使管理科学化。
管理科学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成果,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借助科学技术的手段,真正使科学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唱主角、挑大梁。为此,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一些重点企业进行产品的智能化改造、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改造、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改造。所谓产品的智能化改造,就是将传统的经验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结合起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大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所谓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改造,就是对在线生产过程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新整合,增加电脑自动控制、智能车、机器人等,减轻生产一线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谓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改造,就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管理成果,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网上订货、网上销售、电子货币、电子结算、资源的电子配置、人员的网上办公等,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向管理要效益。同时,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企业还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取得的包括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技术引进、研究开发在内的一系列技术进步的成果,最终都要体现在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上,体现在培育出市场真正需要、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上,使产品既有科技含量又有实际价值,并通过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而逐步走向世界,进入国际市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