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3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文化多棱镜

  瑞典 让电影发扬光大民族文化
  本报驻瑞典记者 刘仲华
  在今年著名的柏林电影节上,虽然好莱坞影片占据压倒性优势,但瑞典导演克劳斯·海略的影片《艾林娜》仍以其情与理和谐的结合而荣获银熊奖。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已成为瑞典电影的一大专长。长期以来,瑞典具有重视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电影上。
  自20世纪20年代的瑞典学派到50年代开始英格玛·伯格曼创作的影片,瑞典有众多影片在戛纳、柏林、威尼斯、奥斯卡等电影节上获得奖项,其中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处女之泉》、《穿过黑暗的玻璃》、《芬妮与亚历山大》被公认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早在20世纪初,瑞典政府及社会各界就认识到电影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是本国文化的重要体现,需要发扬光大,广泛传播。此外,支持发展本国电影事业,对于保留瑞典优良的文化传统、用艺术的语言去熏陶下一代很有益处。因此,瑞典电影的发展可以说一直处在各界的关注之下。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瑞典不断涌现出一些世界级导演,其中包括斯约斯特洛姆和莫里兹。他们比法国电影和美国好莱坞更早地发展了电影的表现技巧,运用“叠印”、“倒叙”和“闪回镜头”叙事,把自然景色作为一种戏剧元素运用于电影,这最终发展成瑞典的电影传统,博得了瑞典以及欧美各国观众的青睐。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瑞典电影业几乎遭到灭顶之灾。刚刚兴起的电视热导致电影院失去大量观众,许多电影院濒临破产。危急时刻,瑞典政府果断介入。1963年,政府与电影界代表签署了一份文化政策协议,这就是影响深远的瑞典“电影改革”的开始。从此瑞典政府开始定期为扶持瑞典电影拨款,并宣布免征电影院票房收入的娱乐业税(原为票价的25%),电影院的股东们则承诺把票房收入的10%拨入新建立的电影基金会——瑞典电影学会中。该基金主要用于制作优秀的瑞典影片。这样,即使电影院播放外国影片,仍有10%的票房收入可用来帮助瑞典电影的发展。在政府资助下,新一代具有创造性的导演出现了,如让·特鲁厄、波·韦德伯等。到了80年代,政府鼓励电影与电视、音像制品等媒介紧密联系,拓宽发展空间。这样,在电影制作成本不断升高时,制作瑞典电影的投资风险由于支持者的增加而减少。
  而作为瑞典“电影改革”重要标志的电影学会的创立,使瑞典电影的优良传统得以保持与发展,它至今仍在瑞典电影事业的发展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的主要任务是从支持文化事业的角度推进瑞典电影产业,促使电影与瑞典大众的文化生活紧密联结,并扩大其国际影响。瑞典政府任命该学会的理事会,理事会则任命秘书长负责机构的日常管理工作。另外理事会还任命一个顾问委员会,对学会的未来发展进行研究。
  为联合各方力量共同发展电影业,瑞典政府将与电影有关的社会各方都纳入到电影学会的理事会中,并每4年签署一份协议,为未来几年瑞典电影业的发展制定总的规划。现在作为学会工作指导原则的协议是2000年签署的,协议方主要有瑞典政府、电影业界代表和电视公司等。根据该协议,政府每年拨款2亿零50万克朗给电影学会,瑞典电视台每年拨款3800万瑞典克朗给电影学会,电视4台则拨款720万瑞典克朗。另外,电影院票房收入的10%也是电影学会的重要资金来源。协议还规定了这笔电影基金的主要用途:一是补贴瑞典电影制作,包括补贴电影放映、鼓励为儿童和青少年拍摄影片、鼓励短片和纪录片的拍摄等,并对电影剧本作家进行适当补贴;二是支持瑞典电影在全国的发行与放映;三是支持与电影有关的其他文化活动,包括资助瑞典电影在国际上的推广,推动电影与电视的合作等。此外,电影学会还负责其他相关工作,如建立电影图书馆、电影档案馆、电影俱乐部、电影修复室等。
  瑞典政府还通过培养下一代对瑞典电影的兴趣,使电影与社会大众的生活密不可分,并为瑞典电影的发展培养人才。电影学会每年都组织为学生们放映优秀瑞典影片,作为他们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并为选定的电影制作观摩指南并为老师定期编印有关电影手册。在瑞典义务教育的教材里,清楚地介绍了与电影有关知识及其社会功能。2000年制定的教学大纲里,强调学校应将电影作为一种知识来源、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直鼓励将电影教育纳入教学体系的前教育和文化大臣本特·约兰松指出,抵消不良的暴力影片的最好办法,不是去压制、禁止或审查学生们看什么样的电影,而是要向他们提供最优秀的瑞典影片,用电影语言去教育他们。(本报斯德哥尔摩电)


第7版(国际)
专栏:大千絮语

  童婚陋习为何难禁
张静宇
印度民间旧时盛行童婚。尽管政府早在1929年就颁布《限制童婚法》,将童婚视为不文明的社会陋习明令禁止。但时至今日,童婚依然像难以捕捉的幽灵一样,不时闪现在印度的城镇和乡村。
  前些天,印度警方成功阻止了正在首都新德里西北部一座神庙中进行的两场非法婚礼。在双方父母的包办下,两名未成年人正打算在这里迎娶与其年龄相当的一对姐妹为妻。幸亏警方接到举报,及时赶到现场,宣布婚礼违反国家法律,责令立即停止,否则,两对尚未完全知晓世事的孩子就将稀里糊涂地成为夫妻。
  警方在事后逮捕了双方父母,根据印度法律,他们将面临被拘押3个月并课以罚款的严厉处罚。然而,他们不仅没有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反而责怪举报人毁了两家的“好事”。此事被当地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震动。因为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童婚这类事情即便偶有发生,通常也是在偏远乡村,当事人的父母都是些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而这一次的童婚闹剧竟然上演在首都地区,而且孩子的家长都是有文化的市民,难怪很多人闻讯后感到震惊。
  童婚过去在印度是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据一项调查统计显示,20世纪30年代初,印度有70%以上的妇女实际结婚年龄不到15岁,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大部分印度妇女都是早婚。即使到了印度独立后的1961年,情况依然没有大的改善,农村女子的平均结婚年龄仍在15岁左右。国家颁布禁止童婚的法令已有30多年,可是面对封建、保守和落后的社会传统,法令的实施仍然遇到重重困难。
  童婚陋习难禁,有其错综复杂的宗教、历史及社会原因。童婚在印度古代宗教法典中得到过肯定,并作为一种社会习俗沿袭存在了上千年。不过,对于当代大多数印度人来说,“童婚是不文明的社会现象,一害个人,二害国家”这个浅显的道理还是懂的,况且政府早已明令禁止,只是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实使革除这种陋习依旧十分困难。
  所谓“现实考虑”,其实最主要的还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历史上,印度曾经出现过此起彼伏的反童婚运动,经过多年的激烈斗争,宗教教义中认可的早婚理念在与现代文明意识的碰撞中已变得支离破碎,传统意识也大多随着时代进步在悄悄改变,唯有经济上的负担依旧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眼下在印度,姑娘出嫁时女方仍然要付给男方一笔价值不菲的嫁妆。而女儿出嫁的年龄越小,给男方的东西相对就越少。那几位看似糊涂的家长知法犯法并非出自愚昧,更直接的原因是企图规避儿女结婚所需的高额费用。据印度媒体报道,那两个女孩子的家中经济状况不济,父亲希望通过让女儿提前出嫁免去昂贵的嫁妆,而男方也乐得早早给幼子定下终身,省下将来操持排场婚礼的大笔花销。
  城市居民尚且如此,对生活贫困的农民来说,儿女结婚更是一个倾毕生之力都难以支撑的负担。印度报刊去年10月披露的另一起两姊妹早婚事件的“主谋”——她们的父亲事前扬言,如果两个女儿嫁不出去就准备把她们卖掉。当人们指责这位父亲不明事理时,他竟然反唇相讥:“不这样,到时候谁出钱供她们结婚?”于是在金钱的压力面前,法律尊严与公民义务荡然无存。
  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印度一些社会学者认为,近几十年,童婚这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渐被印度民众所鄙弃,主要得益于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和繁荣为抵制陈规陋习,创建文明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而文明社会的建设反过来也有助于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根除童婚现象。


第7版(国际)
专栏:

  以一咖啡店发生自杀性爆炸
  新华社耶路撒冷3月30日电 (记者刘洪、蒋国鹏)以色列北部海滨城市内坦亚的一家咖啡馆30日发生一起自杀性爆炸事件,造成30人受伤,其中3人伤势严重,自杀性爆炸袭击者当场被炸死。这家咖啡馆位于内坦亚市中心的商业区,事发时有众多的以色列人正在咖啡馆内进午餐。
  据以色列军方电台报道,当时正在附近值勤的警察发现这个自杀性爆炸袭击者可疑,阻止他进入咖啡馆,因而减少了爆炸事件造成的损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组织宣称对这起事件负责。


第7版(国际)
专栏:

  波兰举办“中国文化日”
据新华社波兹南(波兰)3月29日电 (记者王作葵)位于波兰西部重镇波兹南市中心的考古博物馆29日悬挂起写着“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展”的大幅广告,“中国文化日”活动由此在这座享有“波兰民族摇篮”之称的古老城市拉开了序幕。展览以精美的图片等展品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络绎不绝的人流使原本宽敞的博物馆变得狭小。人们一边品尝着云吞、烧麦等中国小吃,一边欣赏波兹南太极协会众“高手”所展示的中华武功。小小的中国竹筷也成为抢手的纪念品。波兰总理顾问、前波兰驻中国大使古拉尔赤克所作的题为“当代中国”的演讲生动幽默,令听众们不时会意地点头、微笑。


第7版(国际)
专栏:

  世行向巴西贷款5.05亿美元
  新华社巴西利亚3月29日电 (记者杨立民)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29日在此间与巴西财政部长帕洛西签署了一项5.05亿美元的贷款协议。这是世行向巴西新政府提供的第一笔贷款,贷款将用于支持巴西在社会发展方面的改革。
  据介绍,这笔贷款与专项贷款不同,不需要巴方提供配套资金,可供巴西政府自由使用,而且3月31日即可划入巴西央行的外汇储备。贷款的期限为10年,宽限期为7年半,年利率按伦敦银行间拆借利率计算,约为5%。帕洛西说,在新政府今后4年的执政期间,世行将向巴西提供40亿美元供政府自由使用的贷款和60亿美元专项贷款,以支持巴西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


第7版(国际)
专栏:

  塞逮捕涉嫌杀害前总理主犯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3月30日电 (记者杨成明)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塞尔维亚共和国内务部30日发表公告说,塞尔维亚警方逮捕了涉嫌杀害前总理金吉奇的犯罪集团“泽蒙家族”的主要头目苏瓦伊吉奇。公告说,苏瓦伊吉奇这一要犯被捕将加快逮捕其他逃犯的进程。塞尔维亚内务部决心逮捕这一有组织犯罪集团的全部成员,并将他们绳之以法。
  塞尔维亚警方27日晚在追捕杀害前总理金吉奇凶手的行动中,还击毙了“泽蒙家族”的两名主要头目斯帕索耶维奇和卢科维奇。
  塞尔维亚政府本月12日在前总理金吉奇遇刺后发表公告说,一个名为“泽蒙家族”的前南地区最大的有组织犯罪集团应对刺杀金吉奇一案负责。这个犯罪集团约由200名成员组成。他们在前南地区和欧洲一些国家建立了贩毒网,并犯有多起严重的刑事罪。


第7版(国际)
专栏:

  欧洲制定宇宙防灾研究计划
  新华社巴黎3月29日电 (记者卢苏燕)为了避免宇宙灾难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欧洲航天局新近制定了6项宇宙防灾研究计划。据此间29日收到的欧洲航天局发表的新闻公报,这6项计划是欧洲航天局从众多计划中挑选出来的,它们将解答有关小行星与地球安全的最基本问题,将为人类制定宇宙灾难预防措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数据。
  欧洲航天局解释说,虽然小行星撞地球是小概率事件,如直径50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是每100至300年一次,直径1公里的撞击概率是数十万年一次,然而此类灾难一旦发生,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为此,世界许多国家开展了小行星研究计划,但现有计划大多是在地面观测,而欧洲航天局的计划则主要是利用卫星在太空进行观测,因为在太阳光的影响下,许多天体很难在地面观测到。
  据介绍,这6项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发射一系列卫星,以及利用断层摄影雷达技术测量对地球有危险的小行星的质量、密度及表面特性等。这些卫星包括能够检验使危险小行星偏离轨道技术的卫星,以及装备有能够对太阳系进行观察的太空望远镜的卫星等。


第7版(国际)
专栏:科技短波

  机械臂轻松捕获人造卫星
新华社东京3月30日电 (记者何德功)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近日成功研制一种机械臂,它能够轻而易举地捕获在环地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卫星。
  据《日经产业新闻》报道,这种机械臂长约1米,装有3个手指。通过机械臂上的数码相机,控制人员能够确定待回收卫星的位置,在控制人员发出抓捕命令后,机械臂就能够捕获人造卫星。
  目前,借助空间站和航天飞机,人类捕获人造卫星已经不成问题,但捕获过程中需要宇航员完成大量的人工作业,新发明的机械臂则可大大节省宇航员的体力。
  研制人员称,这种新产品的性能得到验证后,将可用于回收卫星和清扫宇宙垃圾。


第7版(国际)
专栏:科技短波

  DNA片段分析仪帮助破案
新华社东京3月30日电 (记者何德功)日本警视厅决定,从2003年度起,法医将使用DNA片段分析仪和新型测谎仪,以提高确定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身份的精确度。
  据《日本经济新闻》29日报道,日本目前的DNA鉴定法通常是提取血液样本,从中分离出DNA,然后分别检测DNA链上的8个部位,再进行综合分析,过程十分复杂。由于是手工操作,准确率也低。DNA片段分析仪能同时对9个部位进行检测,自动显示出综合分析的结果,准确率大大提高。DNA片段分析仪还能对陈旧血迹和尸骨进行检测,这是过去的仪器难以做到的。
  日本过去使用的测谎仪只能检测呼吸、皮肤对电流的反应和脉搏这几项生理指标。经改进的新仪器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了测量心电图的功能。
  据悉,今年8月日本所有都道府县的警署都将配备DNA片段分析仪。15个府县的警署将在今年配备新型测谎仪。


第7版(国际)
专栏:

  菲军与反政府武装激战北部
据新华社马尼拉3月30日电 (记者杨忠毅)菲律宾军方30日
  说,菲政府军和警察部队29日与反政府武装新人民军在菲北部的布拉干省进行了一整天的激战。交战中,至少有20名反政府武装分子被打死,政府方面则有4人死亡、3人受伤。
  菲陆军少将阿尔韦托·布拉甘萨说,新人民军人员计划在该反政府武装成立34周年之际袭击昂阿特镇的一家水泥厂和潘迪镇的镇政府办公楼,但政府安全部队事先得到了有关情报并作了部署。他说,从29日清晨至傍晚,政府军和警察部队与新人民军在布拉干省的昂阿特镇和潘迪镇一带展开激战。目前,政府军已控制当地局势,并仍在进行战场扫尾工作。


第7版(国际)
专栏:

  1230日,在泰国首都曼谷的第二十四届曼谷国际汽车展上,中国厦门生产的金龙豪华大客车首次参展即受到泰国消费者青睐。本报记者 孙伟摄


第7版(国际)
专栏:连载

  中非友好的历史佳话
  ——踏寻郑和足迹
  本报驻南非记者 李新烽
  500多年前,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谱写了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丽诗篇,开创了中非友好交往的新纪元,成为中非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1999年6月12日,南非中文报纸《侨声日报》报道,在肯尼亚东海岸帕泰岛,迄今仍居住着郑和部属的后裔。该报摘译《纽约时报》所转载的美国女作家雷瓦西《当中国称霸海上》一书的部分章节称:当年,郑和船队曾远达肯尼亚,其中一艘船在帕泰岛附近沉没,船员游上海岸,与当地女子通婚,延续后代至今。《纽约时报》一位记者曾于1999年2月前往肯尼亚,冒险登上丛林密布的帕泰岛,发现岛上居民的眼睛、头发和皮肤明显带有亚裔祖先留下的特征。这一报道引起本报记者极大兴趣,终于在不久前下决心前往探索可能居住在索马里和肯尼亚的“中国人后代”。
  据史料载,公元1413年至1433年,郑和船队曾经到访肯尼亚蒙巴萨。记者先来到蒙巴萨,在朋友安排下,参观了当年葡萄牙人所建堡垒内的博物馆。博物馆入口处摆着一个坛子,上有中文写着的“盛桥”二字(图1)。由此进入展厅,橱窗里摆放的各种中国陶瓷制品令人目不暇接,一个青瓷釉花盘中心为龙图,十分精美,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展厅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在15世纪的蒙巴萨,中国的青瓷用品比伊斯兰的玻璃器皿更为流行”。一本名为《中国瓷器》的书对此有详细的介绍,该书对“中国”、“瓷器”等汉字也专门做了解释,以方便读者的阅读,仅此足见这一带出土的中国瓷器数量之丰富。
  次日,记者来到蒙巴萨以北约105公里处的著名古城遗址——格迪城邦。上世纪中叶,这里曾出土大量中国古瓷片,一时成为考古学界的热门话题。考古表明,古城占地面积45英亩,城内的主要建筑有皇宫、大清真寺、城墙和墓群。皇宫由10座建筑组成,其中两座分别命名为“中国钱币宫”和“中国瓷器宫”,明显与中国有关。在考古发掘现场,考古学家们在中国瓷器宫遗址发现一个完整的16世纪初期制造的中国青瓷碗,上有荷花和标志喜庆之意的图案。同时还发现了大量15世纪的中国瓷器,包括青瓷、青白瓷、青白花瓷和橄榄绿色的碗、碟、坛、罐等,仅在大清真寺遗址就出土了305件中国古瓷。当地考古学界认为,发掘出数量如此之巨的中国瓷器,说明当时肯尼亚与中国的商贸往来十分频繁。这些瓷器是中国元明时期的主要出口产品,而当年郑和访问过肯尼亚东海岸更是不争的事实。
  麻林国王向中国明朝皇帝赠送长颈鹿,这一史实在非洲许多国家一直是当作中非友好交往的一段美谈。南非总统姆贝基和议长金瓦拉女士在谈到中非友好交往史时,曾多次提及这段往事。
  “麻林”即肯尼亚现在的马林迪城。在马林迪博物馆馆长带领下,记者来到马林迪城北11公里处的曼博鲁村,走进杂草丛生的一片墓地,其中两个一人高的圆柱形墓碑上镶嵌着中国瓷盘(图2),四周共10个,其中6个已被盗走,剩下的4个也被敲打得残缺不全。博物馆长说,“当地人把中国瓷器作为财富,别说是完整的盘子,即使是盘子碎片,拿回去也是藏在自家的箱子里当作宝物收藏起来”,“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马林迪的影响和中国瓷器在马林迪的地位”。(一)(本报约翰内斯堡电)(附图片)
本文图片均为本报记者 李新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