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3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脉络

  三餐不继 缺衣少靴 心有余悸
美英大兵苦不堪言
  本报驻美国记者 任毓骏
  3月29日,“倒萨”之战进入第十天。美英联军在变本加厉对伊拉克进行空袭的同时,地面部队却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据路透社最新报道说,由于后勤补给不足和伊拉克军民的顽强抵抗,美军前线指挥官已下令,暂停4到6天向巴格达推进。
  美国第三机械步兵师一开始“沙漠大飙车”,三天推进500多公里,进逼巴格达。然而,由于后勤基地在科威特,补给线拖了600多公里。结果孤军深入,粮草不继。
补给线太长已影响到美军的物资运输,导致前线部队未能得到足够弹药、燃料和食物。由于军用物资短缺,耗费汽油很多的装甲车已经被禁止使用。甚至食品供给也出现问题。一些前线作战的连排单位,士兵的伙食已从每天三餐减少为36小时两餐,有的每天只有一餐。有的部队闹起水荒,不用说洗澡,就是饮用水也定量供应,有的直升机因无水冲刷发动机而难以起飞。第三步兵师一名将领坦承:“部队缺乏配给。”
此外,由于日前猛烈的沙尘暴和伊拉克军民时不时的狙击,使得很多前线美军士兵睡眠不足,身心疲惫,士气下降。
由于在伊拉克沙漠之中缺乏必需物资,前线美军只有四出采购。在伊中部城市纳杰夫,由于空袭,商店关门,美军后勤官员拿着号码都连在一起的美元新钞票,就是购买不到想要的东西。据美联社报道,28日至少有一架原本打算从大后方运送补给物资到纳西里耶的运输直升机,在途中遇上伊军猛烈的炮火而被迫返回。
美英联军可谓“同甘共苦”。英军也闹装备不足问题,致使军事行动大受影响。有的士兵要穿修补过的战斗裤,有的剪下裤袋作补钉,还有人把战友备用上衣剪下来修补,甚至有的英国士兵在瓦砾中捡拾伊拉克军人的旧军靴,因为英军的靴子设计不合适,耐不过酷热的沙漠太阳而裂开。
18岁的威廉斯是“沙漠之鼠”皇家苏格兰重骑兵近卫团的士兵,他说:“两天前我到了一个废弃的伊军军营,见到一个房间放满军靴和军衣。我原来穿的英国军靴已开始破烂,它不是沙漠靴,酷热的沙子使靴底脱落,因此我捡起一双伊拉克军靴一试,竟然比我原来穿的更舒适和轻便。”威廉斯的脚舒适了,但对于自己要穿着伊拉克人的靴子打仗而感到失望。
另一名爱尔兰近卫团士兵、22岁的理查德森说,他的军裤的裤裆和臀部都在战斗中出现了破洞。“我只有一条沙漠战斗裤,还是二手的,上面有破洞。自从我来到这儿后,情况更恶劣,我要把裤袋剪下来做补钉遮蔽着破洞,这多令人尴尬。”他又说:“伊拉克军人的衣服好像比我们好,我们本应更像专业军人,但我们不是,我们看来好像流浪汉。”
开战前,英军还闹过缺乏手纸的笑话,只好向同一驻地的美军借用。英国军官承认,军用生活用品供应出问题,部分原因在于出兵太过仓促,没有足够时间准备。
日前有24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被送到德国医院接受治疗,他们在讲述遭袭经过时犹有余悸,有的决定退役,有的说“再也不想回到战场”。
21岁的运兵车炮手霍根中士和其他人一样,在德国接受治疗,他很庆幸还能活着讲述自己的经历。他的部队上周奉命去检查一伙在纳西里耶大桥上徘徊的平民。当他们接近大桥时,就遭到假扮成平民的伊拉克士兵伏击。霍根说:“一枚火箭炮冲着我们飞来,就像在电影里一样。”说时迟,那时快,当他跳出运兵车时,双脚已支撑不住身体kk炮弹碎片刺穿了右脚。他坦言:“再也不想回到战场上去了,那种战争的场面令人害怕。”
运兵车司机维拉费恩同时被炸出车外,他的左臂受了伤。他决定回到美国继续治疗后便退役,结束12年的军旅生涯。“我在开战前已和家人一起作了决定,我要离开。我有妻子儿女,他们对我来说,比为国家打仗更重要一些。”(本报华盛顿3月29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土耳其一客机被劫
被劫乘客安全回国
据新华社安卡拉3月28日电 (记者郑金发、怀成波)据土耳其私营电台NTV报道,土耳其一架从伊斯坦布尔飞往首都安卡拉的客机A—310当地时间28日晚10时左右被4名劫持者劫持。报道说,这架客机上共载有192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其中包括土耳其执政的正义与发展党的4名议员、一名前部长。报道说,被劫持的飞机已在希腊首都雅典机场降落加油,但劫持者要求这架客机飞往德国首都柏林。土耳其运输部长证实了这一消息。
据新华社安卡拉3月29日电 土耳其航空公司被劫客机的所有乘客和机组人员于当地时间29日上午10时30分乘班机安全抵达土耳其安卡拉埃森博阿机场。劫机犯现已向希腊警方投降。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日本的说法与想法
孙东民
在对待美国对伊动武的态度上,如果说前一段小泉内阁因顾忌国内外的反战呼声还遮遮掩掩,当美国正式对伊开战之后,日本则鲜明地站到了美国一边。从伊拉克传来的炮声促使日本政府明确表态支持美国。3月22日,小泉在首相官邸举行记者招待会,表示“理解并支持美国开始的武力行动”,理由之一是因为伊拉克“无视联合国有关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要求”;理由之二是日本与美国是同盟关系,而“重视日美同盟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支持盟国“理所当然”。小泉日前在国会答辩时又表示:在对待美国打击伊拉克问题上,日本与美国不同,与德法也不一样,日本的立场是支持同盟国美国的行动,但是“不行使任何武力,不参加战斗行为。日本将积极参与支援伊拉克的重建,并对周边国家以及难民进行援助”。
对于政府的立场,日本国会内外反应不一。执政三党基本表示支持,在野党则持反对态度。在众参两院的预算委员会上,各在野党批评小泉内阁,指出美英在未经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伊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违反联合国宪章”;日本政府支持美国的这一行动,是“日本外交的失算”。民间的反战团体反对美国对伊动武,抗议政府追随美国,指出这违反日本的和平宪法;主流媒体的态度不尽一致,有的主张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也有的支持政府立场。开战前的舆论调查表明,约有80%的日本国民反对动武。开战后,《每日新闻》的舆论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日本人表示不支持美国对伊动武,对小泉首相的表态表示不满。《读卖新闻》的舆论调查结果表明,12%的日本人表示支持政府表态,多数人理解政府的表态是出于“不得已”。总之,民意主流对美国动武是不赞成的。
有分析家认为,促使日本明确支持美国对伊动武,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朝鲜半岛局势。当地一家报纸的社论对日本政府支持美国的行动表示赞同,并认为美国的军事力量“对朝鲜是最大的威慑”。虽然去年小泉首相的平壤之行,使长期冷冻的日朝关系开始解冻,但随后又因日本大肆炒作“绑架问题”,日朝关系又降到冰点。近一个时期,日本国内一些人又利用朝鲜核问题、朝鲜向日本海发射导弹等问题,煽动对朝鲜的不信任感和对日本自身安全的危机意识。日前美国高级官员有关“攻击日本等同攻击美国”的讲话,使一些日本人觉得“紧急时”更需要依靠美国保卫日本安全。
日本善于利用危机以外压促内政,力求利用伊拉克战事加强自卫队的组织和装备,完善“有事法制”。一位政府高官明确地说,国会正在审议的“有事法制”,“本身就是一种威慑力量”。日本注视着伊拉克战事,心里想的却是朝鲜半岛局势。说法和想法虽不一样,但两者紧密相连。


第3版(国际)
专栏:

  安理会通过新决议
调整伊“石油换食品”计划
联合国提出22亿美元紧急援伊计划
据新华社联合国3月28日电 (记者杨志望、郭立军)联合国安理会28日一致通过决议,同意对伊拉克的“石油换食品”计划进行调整,并授权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暂时管理这一庞大的人道援助计划。
决议说,鉴于伊拉克境内目前出现的特殊情况,有必要对“石油换食品”计划进行临时的技术性调整,以确保伊政府此前根据这项计划签订的人道物资进口合同能够继续得以实施。决议规定安南将在今后45天内负责实施这一计划。同时,安理会可视情况延长这一授权。
根据决议,安南有权在伊境内外寻找存放人道救援物资的地点,对目前的伊拉克人道物资进口合同重新进行评估以及支配存放在联合国账户内的伊拉克石油收入。决议指出,作为后续行动,安理会准备在“石油换食品”计划在伊境内恢复后授予安南同实际控制伊拉克的有关当局进行协调的权利。
新华社巴格达3月29日电 伊拉克新闻部长萨哈夫29日在此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伊拉克拒绝联合国安理会28日通过的调整伊“石油换食品”计划的决议。萨哈夫说,“只有伊拉克可以掌管这项计划”。
本报联合国3月28日电 记者何洪泽报道:联合国各人道主义援助机构今天提出了总额为22亿美元的对伊拉克紧急人道主义援助计划,呼吁国际社会为此计划作出慷慨而迅速的捐助。
联合国副秘书长露易斯·弗兰切特在宣布这一计划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1月,联合国已经为这场战争爆发提出了1.2亿美元的先期计划,其中5800万美元是各国的捐助。使用这笔资金,联合国已在伊拉克某些地区准备了一些人道主义物资。但随着战争的爆发,联合国估计,在到今年8月底之前的6个月内,需要22亿美元才能满足伊拉克人民的人道主义需求。这些资金来源将依靠“石油换食品”计划和各国的额外捐助。
根据弗兰切特介绍,援助计划主要的部分是食品供应,每月需要48万吨,共13亿美元。因为伊拉克2700万人口中60%一直都是完全靠联合国的“石油换食品”计划获得定额食品配给的。战争爆发之后,这一计划的执行已经停止了。现存的“石油换食品”计划粮食只能维持四五个星期,而安全储备需要至少3个月的粮食。除此之外,是为难民和流离失所者提供住宿、饮水、医疗、排雷和生活基本设施的修复等援助,共需要9亿美元。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解析

  布莱尔修补三大裂痕
本报驻英国记者 施晓慧
28日,英国首相布莱尔从联合国回国不久,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向安理会提出了“重新调整伊拉克的石油换食品计划”,该项决议在安理会获得一致通过。这是自联合国在伊拉克问题上陷入严重分歧以来安理会就伊拉克问题一致通过的第一个决议。它与27日晚布莱尔与安南的会谈不是一次时间的巧合。它是布莱尔着眼于战后外交的一部分。
弥合与联合国的裂痕,是布莱尔的主要着眼点之一。26日,正当伊拉克战争进入第二周、战场呈现胶着状态时,英国首相布莱尔飞抵美国,与美国总统布什在戴维营举行会谈。之前,唐宁街放出风来,会谈将主要讨论对伊拉克的人道援助和战后重建问题。实际上就是希望说服美国在这两个问题上接受联合国的主导地位。“
  9·11”事件以后,在反恐问题上,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日益增强,在伊拉克问题上,美国很早就下了决心,无论有无联合国的决议都要对伊拉克动武,推翻萨达姆政权;而英国一直强调反恐的国际合作,在伊拉克问题上,在支持美国“倒萨”的同时,英国在争取联合国授权方面表现相对积极。英国在亚速尔会议上最后放弃争取联合国支持的外交努力后,仍然强调联合国应在伊拉克危机中和战后伊拉克重建中扮演主要角色。
战争开始的当天,布莱尔即派国际开发事务大臣克莱尔·肖特赴纽约与安南会谈,同时寻找机会与布什会谈。在布莱尔与布什会谈后举行的简短记者会上,双方没有对此问题做明确阐述,说明布莱尔的说服工作只取得了部分成果。布莱尔说,英国和美国仍然愿意与联合国一同合作,确保伊拉克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有适当形式的管理机构。他表示相关的问题将在未来几天内私下协商。
修补美欧裂痕,是布莱尔的另一个着眼点。在是否使用武力解决伊拉克问题上,美欧盟国发生了深刻分歧,特别是法国等国坚决抵制联合国通过第二个伊拉克决议后,许多分析家认为,美欧联盟的分裂不可避免。英国国内对美欧分裂的形势非常担忧。布莱尔多次表示,英国是美国的盟友,英国也是欧盟的成员,大西洋两岸美欧大陆的对立是非常危险的。英国不能生存在两个大陆非此即彼的选择中。20日对伊战争开始的当天,除了布莱尔将发表讲话的消息之外,唐宁街发出的另一个信息,就是布莱尔将与法国总统希拉克会面。实际上,布莱尔的全国讲话还安排在了与欧盟首脑的会面之后,可见英与欧盟关系的重要位置。布莱尔在布鲁塞尔试图说服法国参与伊拉克重建的努力没有成功,希拉克表示,不能因为经济的利益而承认对伊战争的合法性。布莱尔此番说服布什回归联合国,显然也有修补美欧裂痕的重要目的。
缓解与穆斯林世界的对立,也是布莱尔力促美国关注的重点之一。伊拉克战争以来,特别是伊平民伤亡的增加,加剧了穆斯林世界的反美英情绪。布莱尔与布什的这次会谈,讨论了以巴和平的问题,希望缓解与穆斯林世界的对立。布什在会谈后的简短讲话中承诺,“以巴和平路线图”将很快公布。他表示将全力推进中东和平计划。英国一直认为,以巴冲突是中东动荡的主要根源。因此,布莱尔在伊拉克危机以来,一直没有放弃敦促美国加大对中东和平介入力度的努力。
战争尚未结束,布莱尔提前启动着眼于战后的“掮客”外交。布莱尔支持武力解决伊拉克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强大的压力。以上3方面问题是在议会辩论中受到质疑最多的问题,也是国内反战力量严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在战前争取议会支持的政府议案中,已不能不将这些问题列入政府日程。政府的努力结果将直接影响政府执政的基础。然而,布莱尔对美国的说服能发挥多大作用?美国在战后国际关系上将采取怎样的动作?华盛顿是否真的准备去推进中东和平的实现?这些并不完全取决于布莱尔。(本报伦敦3月29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图片新闻

上图:3月29日,在巴格达伊拉克新闻部大厦楼顶,一名工作人员走过一个被炸坏的接收器。巴格达时间29日晨,美英联军的一枚巡航导弹击中了这幢大楼。新华社发
左图:3月29日,在巴格达一家医院,一位年长的伊拉克妇女看着受伤的人们哭泣。新华社发


第3版(国际)
专栏:

3月28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记者带着设备从卡塔尔赛利耶基地新闻中心内离开。由于美国中央司令部新闻中心发布的新闻流于形式化,新闻价值含量不足,又不允许在场记者提问有关战争进展和趋势的问题,许多媒体开始从新闻中心撤离。新华社记者 王晔彪摄


第3版(国际)
专栏:

  西方媒体承认战争报道片面
据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美国《纽约时报》发表的题为《在这场战争中,新闻成为一种武器》的文章指出,美国媒体已成为“美国国防部在宣传中的盟友”,它们的消息都是从对美军有利的角度发出,在开战初期各种美国媒体充斥着“对美国新式武器、军事力量以及机械化部队的进军没有遭遇抵抗的报道”。但近几天,随着美军速战速决成为泡影,媒体报道的语气也变得“谨慎起来”。同时,美方在这次战争中能接纳媒体对战争全程报道、允许记者随军,其真实目的是利用媒体“散布信息,来侵扰和恫吓伊拉克军方领导层”。
据法新社报道,前往战地进行报道的500多名美国记者都收到了一份由五角大楼制定的长达12页的战地采访须知。电视台拍摄的战争内容须获当局认可,否则将随时可能被五角大楼下令关闭。同时,在卡塔尔的美军司令部对记者们规定了“三不准”政策,即不能问美军伤亡情况,不能问目前正在进行的军事行动,不能问与今后军事行动计划有关的问题,引起各国记者普遍不满。
英国《泰晤士报》、《卫报》、《镜报》、《金融时报》等报刊28日刊登文章指出,英国媒体的“偏颇”报道,尤其是回避伊平民伤亡情况,引起许多百姓怀疑和不满。《卫报》当天还刊登了一组半岛电视台播放的伊平民遭轰炸的悲惨镜头,其中绝大多数照片未被英任何媒体采用。


第3版(国际)
专栏:大千絮语

  “美国梦”变“噩梦”
刘爱成
一个阴沉沉的上午,家住洛杉矶地区橙县的萨穆娜女士,正在家里忙着。猛然间,她发现3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来到她家的前院,然后在大门两边分别插上美国国旗和墨西哥国旗。萨穆娜以为他们走错了门,问他们找谁。那3名军人恭恭敬敬地说,找的正是她。当这位英语不太灵光的51岁母亲听明白,她那唯一的儿子伽利贝已在伊拉克南部阵亡后,她简直呆若木鸡。
这是一家墨西哥来的新移民,伽利贝的父亲还在墨西哥。伽利贝3年前从高中入伍,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他在被派往伊拉克战场前,并没有告诉母亲。
过了很久,萨穆娜才用西班牙语哭泣地说:“我感到锥心的疼。我希望夺走我儿子的战争赶快停止!”她说,她的儿子拿到绿卡后,“只希望尽快入籍成为美国公民才去当兵,并计划退伍后能当一名警察。他还有许多梦想还没实现,就这样走了……”
在新墨西哥州,当菲律宾移民哈德森太太从电视上认出正在被伊拉克人审讯的一位美军战俘正是自己的儿子索桑达时,简直吓得尖叫了起来:“我的天!”然后失声哭了起来:“这简直是一场噩梦。”她对媒体说,“拜托总统,快替我儿子想想办法,只求他平安回来……”
资料显示,在美国陆海空三军135万士兵中,有35%的人为少数民族后裔,其中有3.1万人是尚未入籍的新移民。美国为鼓励新移民入伍,去年总统颁布行政命令,取消移民军人申请入籍须等3年的规定。因此,那些有“美国梦”的“绿卡人”,尤其是高中生,纷纷入伍从军,一来可以入籍成为真正的美国人;二来可以在军中接受某项技术训练,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三是退役后可免费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可是,美国政府还有一项规定,就是军中“新移民非公民士兵”不能担任军官,不能参加诸如海军“海豹”等特种部队,也不能担任电子和情报部队等的机密职位。有关人士评论说,这样一来,他们就只能打头阵。因此,在这次战争中,被派往波斯湾和伊拉克前线的数十万美国士兵中,成千上万的新移民士兵自然会要担当冲锋陷阵的角色。伽利贝、索桑达的境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伽利贝走了,索桑达被俘了,可是那只是噩梦的开始。那些许许多多做“美国梦”的移民军人及家属,每天都在祈祷,希望战争快快结束,让死神速速远去,然而,“速战速决”已不再可能,等待他们的依然是那挥之不去的漫漫噩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