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齐心协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本报北京3月29日讯 中共中央政治局28日下午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他强调,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认真贯彻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把新形势下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做得更好。
  中共中央政治局这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世界就业发展趋势和我国就业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曾湘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研究员就这个题目进行了讲解,并提出了他们的研究建议。
  中央政治局各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我们必须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我们一定要从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高度,把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要把这项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来考虑,结合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来安排,作为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重点任务来落实。要经常分析本地区本部门的就业形势,研究新情况,制定新对策,解决新问题,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资金到位。要加强统筹协调,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胡锦涛指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就业战略和对策,不断完善就业机制。当前尤其要帮助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特别是要对那些面临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实行就业援助。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设身处地地为下岗失业人员着想,满腔热情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尽可能多创造一些适合他们从事的工作岗位,尽可能为他们多提供一些有效的服务,全力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或自主创业。要积极做好今年毕业的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教育、人事等有关部门都要把促进他们实现就业和创业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全力以赴地抓好。
  胡锦涛指出,大力推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不仅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对促进就业和创业也具有重大作用。我们必须把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增强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部署、来落实。政府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学校、企业、社区、就业服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积极开展以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和培训,努力培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要求的人才,努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要重点做好对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切实搞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把我国特有的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我们就能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方面负责人也参加了学习。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公民在吉不幸遇难 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
  胡锦涛主席获悉后,十分关心中国公民的安危,立即指示有关部门迅速核实情况,妥善处理有关事宜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 3月27日凌晨,一辆属于中国新疆喀什地区旅客运输责任有限公司的定期旅客班车自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返回喀什途中,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距比什凯克约260公里处被烧毁。事发后,中国使馆人员立刻赶赴现场,发现有19名中国公民遇难。
国家主席胡锦涛获悉后,十分关心中国公民的安危,立即指示有关部门迅速核实情况,妥善处理有关事宜。
  据了解,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宏九印28日紧急约见吉尔吉斯斯坦外交部官员,表示中国政府对此案十分关切,要求吉尔吉斯斯坦政府采取一切措施,尽快查明真相,缉拿凶手,及时向中方通报有关案情进展。
  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对此事件深表震惊,已通过宏九印大使向遇害中国公民表示哀悼,并责成吉尔吉斯斯坦有关部门尽快查明原因,依法处理凶手。吉总理已签署命令,成立以副总理茹马利耶夫为首的政府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此案。


第1版(要闻)
专栏: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任理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这在我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还是第一次,它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规律性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方面。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社会都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证明,在一定的社会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它们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的地位,物质文明不断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才能具有必要的物质条件。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决定着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不能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们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可以反过来决定物质文明的发展。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中,我们既要大力促进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大力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并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括起来讲,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改革发展稳定从政治上、法律上提供保障,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十六大之所以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因为: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政治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和价值目标。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致力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群众更好地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十六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所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既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客观要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会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诸如机构庞大、效率低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权谋私、滥用权力等问题的存在,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形成了制约。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十六大的要求,继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使政治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使社会政治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只有根据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要求,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应该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同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完善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适应、适合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使社会主义民主原则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主实践。


第1版(要闻)
专栏:

  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引导农民建设花卉、观赏鱼、无公害蔬菜等高效、高科技附加值的农业生产基地。投产以来,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高效农业的发展。图为大洼村花卉基地的妇女在采摘马蹄莲,准备投放市场。本报记者 卢传友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固本宁邦的“一号工程”
——辽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述评
本报记者 郑有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作为共和国老工业基地的辽宁,如何推进国企改革,使国企“轻装”起飞的同时,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是直接关系到辽宁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企改革的需要和辽宁具有代表性的特点,确定在辽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辽宁省政府召开省长办公会,确定把社保试点作为辽宁“一号工程”。2001年7月,试点工作在辽宁全省14个城市正式启动。
  一年多来,“一号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个覆盖辽宁全省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形成。
社保试点堪称新时期的“辽沈战役”,是固本宁邦的重大课题
国企改革看东北,东北改革看辽宁。
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的经济结构深受计划经济模式影响,国企改革反映出的问题最集中、最突出也最典型。至2000年底,辽宁省420万名国有企业职工中,有离岗职工176万人,占职工总数的比例高达41%;全省城镇人口中,月人均收入水平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有150多万人。压力之大,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始终密切关注着辽宁的社保试点工作,对辽宁寄予厚望。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辽宁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以完善的政策、合理的成本和细致的工作,积极稳健地推进,确保这项重大改革顺利进行。
省委书记闻世震、省长薄熙来对试点工作非常重视,靠前指挥。闻世震多次要求各地党委、政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好社保试点工作。薄熙来先后到沈阳、鞍山、本溪调研社保试点工作,要求各级政府要心系职工和特别困难的失业人员,全力以赴做好试点工作。2001年10月,闻世震、薄熙来又联名向各市市委书记、市长发出公开信,要求党政一把手加大力度,加快节奏,把握关键,带动全局,向党中央、国务院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一年多来,辽宁省委、省政府领导带领有关部门,深入200多个社区和企业进行100多次系统的调查研究。先后召开常委会、常务会和省长办公会40多次,召开有各市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13次,各市都把社保试点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力以赴,组织落实,保证了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以保稳定、促发展为目标,求实、创新——构筑中国特色的社保框架
辽宁省按党中央、国务院对辽宁试点的要求,以保稳定、促发展为目标,求实、创新,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社会保障框架初步形成。
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实个人账户,是构筑社保框架的重点。辽宁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全省人口的10%,实现“两个确保”,难度很大。2002年,在社保资金存在缺口的情况下,辽宁各地积极筹措资金,千方百计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费全部按时足额发放。同时,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和职工共同负担;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分别管理,社会统筹基金不能占用个人账户基金;将个人缴费比例由过去的5%调整为8%;企业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全部纳入统筹基金,目前全省已累计做实个人账户48.2亿元。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在职职工达669万人,离退休人员281万人;基本养老金做到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按照“三三制”原则筹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3.6亿元,对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全省13个资源枯竭型矿山关闭后,17.8万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
  建立稳定、规范的社保资金筹措渠道,是构筑社保框架的关键。随着离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在一定时期内的不断增多,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障的基金缺口将会越来越大。辽宁省按照构建公共财政和支持社保试点的总体要求,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保资金供应,强化省、市、县三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并加强社保基金的征收,基本形成了社会保险费征缴、财政补助和企业自筹相结合的社保资金筹集渠道,资金总量逐年增长。2001年,地方财政和企业筹集社保资金160.9亿元,比2000年增长14.5%;2002年,地方财政和企业筹集193.5亿元,比上年又增长20.3%。
  筑牢社区“最后一道安全网”,是构筑社保框架的基础。从2001年开始,辽宁将全省10913个居委会调整为4512个社区,建立了社区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全省投资5.5亿元,改善社区服务设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企业退休人员管理、失业人员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基础性社会工作,大部分已由企业转到社区。许多社区对“低保”对象实行“一户一卡一册”管理,随时对“低保”对象和困难居民提供救助活动。去年,全省有30万人在社区实现就业,占就业总数的29.8%。
  社保、扶贫帮困、再就业“三位一体”,是百万职工平稳实现战略大转移的重要保证
  在辽宁的社保试点中,难中之难是如何稳步推进“并轨”,动员职工与国企彻底解除劳动关系,向失业保险并轨。
  截至2002年,辽宁国有、集体企业下岗人员和离退休人员与在岗职工人数之比为1.41∶1,辽宁国企下岗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总数占全国的1/10。从2001年7月至2002年底,辽宁有124万名国有企业职工平稳实现并轨,这是共和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惊人之举!
  在推进并轨过程中,辽宁各地坚持做到规范实施,有情操作;典型示范,先易后难;形成氛围,逐步推开。对并轨职工经济补偿金的核定,既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又考虑到国家、企业的承受能力。使100多万名国企下岗职工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依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对于国有企业历史上拖欠并轨职工的债务,省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提出硬性要求。总结企业通过清理库存、盘活资产、土地转让等多种渠道积极偿还债务的经验加以推广。到2002年底,已偿还22.9亿元,占总额的50.6%。
  辽宁一年内实现百万职工并轨的大战役,不仅破解了长期积累起来的、困扰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性难题,使许多难以为继的国企重现生机,更重要的在于对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
  辽宁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并轨与就业相结合,一手抓并轨,一手抓就业。省政府先后出台了《辽宁促进再就业工作方案》、《促进就业有关政策的通知》等政策。通过政策扶持,多渠道、多形式安置下岗失业人员,重点解决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省通过吸引外地企业来辽宁创办企业,已经实现57万人就业;通过1381家职业介绍所,实现了56万人就业;还有30万人通过社区安置实现了就业。试点以来,全省已经有184.8万人实现再就业,其中有60万人是并轨失业人员。
  辽宁省还广泛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帮助并轨后一段时间没有再就业或是再就业后收入较低的职工渡过难关。2001年,沈阳市政府为“低保”和特困人群筹措“低保”资金9900万元、供暖资金5400万元、临时救济资金3000万元;大连采取有效措施,接续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解除他们的就业难题;对年龄较大、缴费比较困难人员,市政府出资给予养老保险费补贴,到目前,已有4.3万名失业人员参加了大病统筹;两年来,全省共筹集扶贫帮困款物28.6亿元,集中捐赠9.4亿元,救助70万户、196万名贫困职工群众。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使贫困职工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
  一年多来,辽宁社保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突破性进展。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趋于完善。各项社会保障费征缴率均在98%以上。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25.8万人,参保率90%;
——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取得突破性进展。国企职工不再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全省再就业中心由过去的4801个减少到371个,在中心的下岗职工由44万人减少到6762人;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全省符合“低保”条件的城市困难居民均被纳入“低保”范围,保障人数由2000年的71.5万人增加到150万人,占全省非农人口总数的7.8%;
——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试点以来累计实现就业和再就业180余万人,近50%的并轨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多层次的医保体系初步形成。14个市都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数由2000年的105.1万人增加到617万人,覆盖面由12.2%提高到71.7%;
  ——社保管理和服务社会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省90%以上的街道、92%以上的社区建立了服务机构,217万名企业退休人员纳入了社会化管理;失业人员和“低保”对象全部纳入了社区,实行属地化管理;
——社保试点使辽宁省国企劳动力结构成功地进行了调整,拉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国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用工自主,职工的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机制正在形成。
  辽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的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随着与经济水平发展相适应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必将大大加快辽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第1版(要闻)
专栏:国企展雄风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及时满足客户需要
天津钢管占据市场半壁江山
本报天津3月29日电 记者陈杰报道:如今,国内油田每使用两根石油套管,就有一根出自天津。天津钢管公司生产的石油套管遍布国内所有陆上、海洋油田,服务延伸到钻井设计和现场作业。并且,产品出口美国、中东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天津钢管公司从1993年起试生产石油套管,在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引进技术和装备的同时,积极消化吸收、追踪新技术新工艺。他们组建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建立了世界唯一的管材实验基地,按照用户提出的特异性技术条件,适应复杂和恶化的地质环境,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新品,新品品种的比例占到总量的85%以上,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PCO系列产品。石油套管由原设计的3大钢级十几个规格品种,发展到16个钢级130个规格品种,其中有40多项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得多项专利,每年有10万吨新品投放市场,加速了国内油田石油套管国产化的进程。
国内油田刚开始对国产套管观望、怀疑,天津钢管公司坚持与国际惯例和世界先进管理模式接轨,一方面不断提高质量性能,产品先后取得了美国石油学会API会标使用权,通过了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0体系认证和美国、沙特等国石油公司的产品认证。另一方面,公司的销售人员长期泡在打井现场,跟踪产品使用情况,及时反馈给公司技术、生产部门,千方百计满足用户需求,终于与各大油田建立起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
2000年,原来全额贷款的天津钢管公司抓住国家落实“债转股”政策的良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完善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以体制创新促科技进步和市场开拓,不仅当年实现扭亏为盈,经营管理也跃上了新的台阶,炼钢、轧管和管加工的年生产能力现已分别达到90万吨、80万吨和55万吨的水平,生产规模达到了原设计能力的1.5倍,一举发展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石油套管生产基地,开始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第1版(要闻)
专栏:

  美英谋划新攻势
伊方准备持久战
本报北京3月29日讯 综合本报和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北京时间28日入夜后,伊拉克战争的地面战事相对平静,美英联军一方面加强对伊各处目标进行空袭,另一方面正在加紧调整部署,要与伊拉克共和国卫队进行大规模地面战,而伊拉克方面则在为持久抵抗进行准备。
在伊拉克南部战线,美军第101空降师29日使用直升机攻击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西南方向的伊共和国卫队的“麦地那”师。美军方称,击毁了伊军几辆装甲车,美军在这次袭击中没有人员伤亡。
美军第三步兵师继续向巴格达方向推进,目前已经处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距离巴格达约80公里处,但伊拉克军队的顽强抵抗以及恶劣的天气严重阻碍了美军的推进速度。
自开战以来,英军主要担负了攻打伊南部法奥半岛和重镇巴士拉的任务。目前那里的战事仍未结束。英军总参谋长迈克尔·杰克逊表示相信,联军与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之间的大规模地面战将会很快开始。
与此同时,美英联军在伊拉克西部和北部的调动正加紧进行。继美173空降旅在伊北部空投1000名伞兵并控制当地一座机场之后,又有约150名官兵和60辆军车被运抵这座机场。
美英联军的空袭在进一步加强。包括首都巴格达在内的伊拉克多座城市都遭到猛烈空袭。伊拉克方面称,巴格达约有50名平民在28日的轰炸中丧生,另有约50人受伤。另据目击者说,伊拉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总部大楼也在当天的空袭中被击中,8人死亡。巴格达29日凌晨又遭到新一轮猛烈轰炸。
美军在伊拉克的高级指挥官威廉姆·华莱士公开承认,过长的后勤补给线及伊军采取的游击战术大大降低了伊拉克战争速战速决的可能性。
伊拉克政府决定提前发放今年9月份的配给物品。此前,政府已经发放了今年7、8两月的配给物品。提前发放配给物品是伊拉克政府的备战措施之一,旨在使伊拉克平民增加食物储备,准备与美英联军打持久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