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3日人民日报 第13版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

四大工程 八方来喜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下,我国陆续开工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四大工程。这四大工程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壮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两会”前夕,本报经济周刊特地派出一批记者奔赴四大工程现场,用四大工程的最新捷报向全国人民报喜!向出席会议的代表、委员报喜!——编者
  青藏铁路 风雪难阻铁龙腾跃
  ●最新进展:已完成投资65亿元,铺轨121公里,胜利抵达昆仑山
本报记者 马应珊
  “由于天气寒冷,近期青藏铁路施工单位大部分还处在冬季整休阶段,现场施工人员只有1466人。坚持冬季施工的有中铁一局铺架基地,主要是上碴整道;中铁五局的昆仑山隧道在2月中旬完工,清理工作已全部完成,为今年铺架通过昆仑山创造了条件。到2月20日,铺架、制枕、制梁已经开始。大规模施工要到4、5月才能开展。”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卢春房告诉记者。
  2月20日,总指副指挥长黄弟福带领青藏总指工程部、医疗部、办公室及公安分处的值班负责人到南山口一局铺架基地、株洲制梁厂、都匀制枕厂检查铺架前的准备情况。10点多钟,南山口天气突变,刮起8级以上大风,沙尘弥漫,气温急剧下降。黄弟福依然冒严寒、顶风沙,察看了株桥厂正在吊装梁的作业情况,同时,还要求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开铺前的时间,认真检修和准备各种设备,确保铺架工作的顺利进行。
  根据青藏铁路治安防范工作的要求,各施工单位的冬季留守值班人员、公安民警,在总指领导及公安分处的指导下对辖区线路、桥涵、炸药库、大型机械设备、各类施工器材、施工人员的安全,营区秩序安全等方面采取了具体有效的防范措施,逐项抓落实。各施工单位的值班民警坚守岗位、认真负责,采取了一天一查,一天一记,一天一报的工作方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了辖区的安全。
  今年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特别是今年的建设工作要在海拔47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地区展开,深入冻土腹地,环境更恶劣、管理要求更高、任务更艰巨。青藏铁路公司在思想、组织、措施、科研等方面正在积极准备,坚决打好今年的全面攻坚战。
  据介绍,青藏铁路目前已完成投资65亿元,至去年底完成铺轨121公里,胜利抵达昆仑山。今年将全面展开550公里冻土区段工程施工。全年计划完成投资56亿元,正线铺轨190公里,架梁634孔。
  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
  青藏铁路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东起青海省省会西宁,西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已于1979年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拉萨,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线路1110公里,于2001年6月29日正式开工。
  青藏铁路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沿途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有96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沿线地质条件复杂,经过多年连续冻土地段550公里。根据设计,青藏铁路施工总工期为6年,设计输送能力为客车8对,单向货流密度500万吨。(王政)
  西气东输 千里逶迤穿越黄河
  ●最新进展:截至2月18日,完成焊接1799公里,回填1735公里
本报记者 王明浩
  西起新疆,东至上海,全长4000公里的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好似一条潜龙,穿越巍巍太行山脉后,逶迤向东南延伸,大有不可阻挡之势。但在郑州邙山头,却被黄河天险挡住了去路。
  2月22日上午,骤雨初歇,寒气逼人。记者来到河南温县境内的黄河北岸大堤。放眼望去,3个橙色的起落架赫然矗立在茫茫黄河滩地。
  有人形象地把“穿黄工程”称为西气东输的“卡脖子工程”。“黄河穿越”难题咋解?“穿黄工程”现场负责人、高级工程师陈国龙告诉记者,黄河穿越包括定向钻穿越和顶管穿越两部分。其中,黄河两岸滩地采用定向钻穿越,工程已于去年底完工;黄河主河槽段采用顶管穿越。“顶管”,即先在黄河两岸铆定施工沉井,然后垂直向下挖,一直挖到黄河河道谷底32米左右深度,在沉井底部横向施工,借助机械力量,将预先焊接好的钢管向前顶进。目前,“穿黄工程”的1、3、4、5四个沉井正在紧张施工。
  10时30分许,记者下到内径达15米的3号沉井。沉井半腰,张师傅正盯着大屏幕,及时报告着顶进数据。在施工现场,监理们像“尾巴”一样跟在工人后面,一道工序结束,马上进行检查,不合格的立即返工。“这些管道要在地下使用50年,焊缝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将来通气的安全,必须严格要求!”监理员杨海峰严肃地说。
  中铁十六局郑州黄河顶管项目部经理叶荣发说,3号沉井从2002年3月20日开始施工,11月12日完成土建。这一过程中,由于黄河地质复杂,区域内流沙太多,沉井曾连续发生14次塌方,最大一次达4400立方米。但工人们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保住了这一大平台。
  据西气东输管道公司总经理黄维和介绍,截至2月18日,西气东输全线完成焊接1799公里,回填1735公里。在三大控制性工程中,延水关黄河隧道已于1月8日率先贯通;长江盾构穿越累计掘进859米;郑州黄河两岸4045米的滩地穿越工程全部结束,顶管累计顶进933米。西气东输工程甘肃段在3月1日全线开通。
  我国最长的天然气管道
  西气东输工程,西起新疆轮南,途经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长4000公里,设计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管道工程投资400多亿元,上、中、下游投资总额1400多亿元。管道工程途经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穿过黄河、淮河、长江,是我国目前距离最长、管径最大、投资最多、输气量最大、施工条件最复杂的天然气管道。
  西气东输管道干线工程建设的目标是,2003年底,靖边至上海段建成投产,并开始向上海供气;2005年轮南至靖边段投产,实现全线贯通。
(费伟伟)
  西电东送 磅礴乌蒙告别沉寂
  ●最新进展:贵州西电东送第二、三台机组3月初并网发电
本报记者 胡跃平
  获悉纳雍电厂1号机组3月初并网发电、4月将向广东送电的消息,记者赶到地处乌蒙大山深处的贵州纳雍县阳长镇的建设工地。
  昔日的3座石山已被削平,蓝白相间的新厂房依山就势耸立在5级台阶上,两条240米高的烟囱直插蓝天,4台70多米高的锅炉钢架上弧光闪闪,厂区内车辆穿梭不息,机声轰鸣,沉寂的小镇被一派火热动人的景象所替代。
  纳雍电厂是贵州“西电东送”的首批骨干重点工程,4台30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在中央集中控制室,记者碰见正在忙碌着的纳电项目副经理汪玉述,他兴奋地说,1号机组已于2月16日点火进入整套系统试运行,3月5日将正式并网发电,比上级下达的指令工期提前了7个月。
  为早日把电送到广东,大家顶烈日,战严寒,创造了公司建设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100天开挖出403万方的土石方量,月浇灌混凝土超过2万立方米,240米高的烟囱只用了180天的工期,锅炉水压试验一次成功,近2万个焊口无一渗漏……1号机组整套系统启动试运行后,经质量管理部门对工程各项专业指标进行测评统计,质量全部达到优良。
  “确保工程质量得益于科学施工。”负责工程管理的副经理孙洪力介绍说,他们在纳电项目施工中首次引用了国际知名的P3项目管理软件,建立了全现场联网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整个工程的180台微机实现了数据、资料共享。
  微机运用于管理在工地蔚然成风,记者走进锅炉加热面班,班长陈我华正在微机前录入当天的资金管理资料,他告诉记者,过去班组资金管理最容易出差错,建立了班组基金电子台账后,去年以来的各项支出,每笔账目都清清楚楚。
  随行的贵州省电力公司的同志介绍,继安顺电厂30万千瓦机组大年初一并网发电,走出贵州省西电东送第一步后,纳雍电厂今年将有3台30万千瓦机组正式投产发电。全省今年有3个火电厂、2个水电站共10台机组并网发电,总装机达254万千瓦,完全能兑现今年如期向广东送电200万千瓦的协议。纳雍电厂这次实现并网发电的1号机组,是贵州“西电东送”的第二台发电机组。仅隔一天,黔北电厂一台30万千瓦机组也并网发电,两台机组均将于4月向广东送电。
  东西部双赢的电力工程
  全国范围内的“西电东送”将形成北、中、南三条线路的战略布局:北线由内蒙古、山西、西北地区向华北、山东地区送电;中线由四川及长江、金沙江干支流电站送往华中、华东地区;南线由云南、贵州、广西向广东送电。
  1993年8月,原电力部主持建设的南盘江天生桥二级电站第一台机组建成发电,此后,随着天生桥二级、一级电站和一些输电线路的建设,南方四省(区)“西电东送”初具雏形。与此同时,北部和中部“西电东送”也已开始起步。从2000年11月8日至今,“西电东送”在建电源项目规模创纪录地达到1588万千瓦,其中水电1148万千瓦,火电440万千瓦,与之相配套的输变电工程送电能力大致相当,总投资超过千亿元。
  “西电东送”对于区域内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带动力。以南线工程为例,2002年至2015年南方四省(区)电力建设投资累计达3000亿元左右,将对南方四省(区)GDP总量产生0.25%以上的拉动力,就业总量增加3%以上。“西电东送”将促使南方四省(区)电价水平下降,拉动GDP多增长0.1%左右。
  (彭真怀 刘晶)
  南水北调 屡经磨砺今朝起步
  ●最新进展:东线第一期的2.46公里潼河河道工程已开工
本报记者 王伟健
  从江苏扬州沿京沪高速公路一直往北,过高邮抵宝应境内,你可以看到一个繁忙热闹的工地:近百台铲运机、挖掘机和卡车正在忙碌着,一条底宽30米、一眼望不到头的人工河道正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形成。这里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境内的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现场。
  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是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宝应站位于江苏里运河东侧,与江都抽水站共同组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第一级泵站;三阳河、潼河是宝应站的引水河道,站河配套,成为南水北调东线新增的水源工程。河道全长82公里,其中三阳河长66.5公里,潼河长15.5公里。南水北调东线江苏第一期工程中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先期新建每秒100立方米的宝应抽水站,开挖河道45.5公里,其中三垛以北三阳河29.95公里、潼河15.5公里,按输水每秒100立方米的规模开挖。三阳河、潼河、宝应站一期工程总投资8.3亿元,分3年实施。
  “3年的工期要求我们两年半完成。”江苏省南水北调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建设局负责人说。南水北调工程自去年12月27日开工典礼后,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江苏省水利厅也作了统一部署,要求工期提前完成,提前实现效益。这就要求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按照水利部批复的初步设计,进一步对施工图进行优化和完善。由于南水北调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和生态各个方面,因此各方对施工建设十分审慎,对前期工作做得很完善。“磨刀不误砍柴工”。据介绍,自从今年国家计委、水利部的批复下到工程建设局后,建设局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去做工程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比如工程沿线的移民安置和征地拆迁、工程监理和施工的招投标、施工图设计等等。
  按照计划,南水北调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将于2005年完成。“目前已经开工的是2.46公里潼河河道工程。”建设局负责人说。据介绍,2003年4月前完成21公里河道的施工图设计和招投标工作,并于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21公里河道工程;宝应站工程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开工建设,到明年底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实现到2005年上半年与河道工程同步完成并发挥效益,并与江都抽水站共同实现抽江水每秒500立方米的目标。
  酝酿了50年的水利工程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同
  志视察黄河时,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从此,拉开了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的序幕。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了50年的勘测规划设计工作,在分析比较了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总体布局和基本方案。
  经统筹考虑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受水区的缺水情况、发展需求和建设安排,确定先期实施东、中线第一期工程。
  目前已经开工的东线第一期工程,主要目标是向山东和江苏两省供水。工程规模: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9亿立方米(规模500立方米每秒),其中新增供水量39亿立方米;同时加强污水治理,完成江苏、山东两省治污及截污导流项目,于2006—2007年实现东平湖水体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标准的目标。第一期工程工期5年,总投资320亿元,其中干线工程投资180亿元,治污工程投资140亿元。(江夏)(附图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