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6版

第1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坚持人才先行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郑虎
  近年来,我们中油集团大力推进企业整体改革,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整体实力不断壮大。但是我们与世界排名前五位的跨国石油公司相比,跨国指数总体上还比较低,特别是人才队伍整体实力还难以与之抗衡。我们将坚持人才先行,深入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党管人才”的要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形成党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统筹规划、紧密结合、协调运作的工作机制;紧紧围绕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及时发现人才,适时用好人才。
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落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3—2005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通过不断完善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的配套政策,不断克服影响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进一步形成适应企业发展、门类齐全的人才群体,创造人才辈出的全新局面。
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创建“学习型企业”。由过去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向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操作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全面开发转变;深化人才队伍的纵向开发,由注重人才数量向既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集中力量培养企业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转变。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具有石油企业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才工作思想观念、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全面创新,探索多渠道、多形式选拔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
逐步建立集团公司内部人才市场,实现各类人才有序合理流动。打破人才流动上的人为限制,破除企业之间、岗位之间以及不同所有制之间存在的壁垒,根据人才供求实际,引导人才合理流动,避免人才闲置和浪费。(附图片)


第1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编者按
3月23日,中央组织部干部一局与本报国内政治部共同举办了学习贯彻《人才规划纲要》座谈会。会议旨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贯彻2002年5月中央下发的《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这里刊发的是座谈会发言摘要。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落实党管人才要求
中央组织部部务委员、干部一局局长 彭清华
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中央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党管人才”的要求,这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指导原则。党管人才的提出,是党的组织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客观要求。它不仅扩大了组织工作的视野和领域,而且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党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工作着力点。坚持党管人才是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织保证。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党管人才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格局,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方式,从而不断整合人才工作力量,提高人才工作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具体来看有三个方面:
一是要按照党管人才要求形成人才工作新格局。党管人才要着眼于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把握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局,协调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大事,解决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落实党管人才要求,必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
二是按照党管人才要求健全人才工作机制。第一,要健全和完善人才工作的咨询决策机制。可以建立人才工作专家咨询制度,党委作出人才方面的重大决策,要通过各种必要的形式,听取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和有关方面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保证各项政策、措施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第二,要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的协调落实机制。第三,要健全和完善人才工作的监测反馈机制。抓紧建立全国人才资源信息系统,实现人才资源信息共享。
三是按照党管人才要求创新人才工作方式和方法。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资源开发利用规律,在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党和政府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从以人才的个体管理为主向宏观调控为主转变,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政策引导和法律规范为主转变,从以组织管理为主向协调服务为主转变。要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制定和组织实施人才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加大人才工作立法力度,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的法制化程度,用法制手段保障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合法权益和人才工作的有序进行;树立为人才服务的意识,完善服务措施,创新服务手段,不断提高为人才服务的水平。(附图片) 


第1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贯彻纲要精神 大力实施科技人才战略
科技部副部长 李学勇
纲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加强各类人才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具体要求,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这些意见对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纲要》的要求,科技部将继续大力实施科技人才战略,今后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从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要求出发,全面规划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部将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编制我国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把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工作,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从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要求出发,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以全面规划和部署。
研究制订科技人才战略实施意见。去年初,为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和加快科技发展,科技部提出实施人才、专利和标准三大战略。科技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就科技人才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实施科技人才战略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包括实施科技人才战略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配套措施等。目前这一文件正在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争取尽快出台。
继续深化改革和完善科技人才政策。以深化改革科研人事制度、科技评价制度以及落实激励政策为重点,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制订对不同类型科研工作的政府评估指标和评估办法,加大对股权激励和产权制度改革等激励政策的落实力度。
以培养优秀青年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全面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国家科技发展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加大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如,在973计划中,拟每年重点培养一批杰出青年科学家;结合实施12个重大科技专项,有针对性地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海外一流人才;等等。(附图片)


第1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坚持党管人才 创造首都人才工作新格局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赵家骐
迈入新世纪,进入新阶段,我们提出了“新北京、新奥运”的宏伟构想和发展战略。几年来,我们围绕首都经济建设的目标,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通过制定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使首都人才队伍的总量大幅增加,结构更趋合理,素质明显提高。据统计,到2002年底,北京地区人才总量达190万,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人才占有量已达到3000人。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关键要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上下功夫,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文化环境、政策环境、制度环境、服务环境。今年,市委要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优化人才环境作为优化首都发展环境的重要措施来抓:一是对国内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实行“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搭建引进人才的“直通车”,建立留学归国人员回国来京工作的“绿色通道”。二是制定实施港澳台来京参加工作人员以及吸引外籍高层次人才投资者的优惠政策。三是开办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为留学归国人员在京创业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四是加强对非公经济各类人才的服务和培养力度,在对优秀人才实行项目资助上一视同仁。五是推进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社会化,打破地域界限、身份界限、所有制界限,为非公经济等方面的社会人才评定职称。六是贯彻《人才规划纲要》精神,在5年内平均每年聘请国外专家1000人以上,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项事业服务。
自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下发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3898人次通过竞争上岗走上处科级领导岗位。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形成了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干部人才队伍的结构和素质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附图片)


第1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弘扬正确的人才观 营造“四个尊重”舆论氛围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吴恒权
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印发《人才规划纲要》半年多来,人民日报根据自身特点,围绕《人才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新闻报道和理论研讨,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我结合个人对《人才规划纲要》的学习与思考,谈两点体会。
一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提高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为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如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如何按照十六大的精神全面贯彻《人才规划纲要》,是人才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赋予人才以新的时代内涵。“四个尊重”作为一个完整体系,其核心是尊重劳动,其本质是尊重人才。按照这一理论概括,人才应当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我们只有在“四个尊重”方针的指导下,把人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去认识,以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大小为标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形成人人作贡献、人人讲创造的社会氛围,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是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四个尊重”的社会舆论氛围。人才工作离不开舆论宣传。人才的成长、发挥作用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我们一定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全面准确地宣传正确的人才观,为方方面面人才的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人民日报在宣传正确的人才观、营造“四个尊重”社会氛围方面肩负有重要的职责。我们希望各方面、各有关部门和地区及时为我们提供成功的经验,提供有深度的文章,宣传好正确的人才观,营造好“四个尊重”的舆论氛围。(附图片)


第1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实现人事人才工作新发展
人事部规划财务司司长 王树岩
为了大力推进《人才规划纲要》的落实,人事部根据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认真抓了人才队伍、制度和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等关键环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人员聘用制,激发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对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制度和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有关政策进行了完善,增加了资助力度,扩大了服务范围,较好地满足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新技术和紧缺人才的需求。
在《人才规划纲要》的实施中,我们注意把抓落实与人事制度改革和人事人才服务机制创新紧密结合,同步推进。指导一些地区建立了规划的组织实施机构和工作责任制,加强了监督检查。建立了人才供求信息定期发布制度,从宏观上引导和调控人才的流向。注意发挥市场机制推进人才规划的实施,指导各区域人才市场通过新闻媒体定期发布人才供需信息。“十五”以来,我们大力开展人才培训工作,仅各级政府人事部门组织的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等各类培训,就达到1800多万人次,累计为西部地区培训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4.5万多人次。(附图片)


第1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人才铺就“昆山之路”
中共江苏省昆山市委书记 张雷
昆山短短10多年时间,依靠人才铺就了“昆山之路”。目前,全市人才总量已从1984年的5736人增加到6.2万人,每万人人才拥有量突破千人,居江苏省各县(市)之首。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人才是最大的财富,人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人才是最根本的保证。
昆山在很短时间内吸引了那么多的人才,产业的高度集聚和快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伴随着大量外资的涌入,带来了人才的加速集聚。昆山原来每年引进人才数量在一二千名左右,2001年跃升至6500名,去年更是创纪录地达到1.2万名。从某种程度上讲,招商引资就是招才引智,人才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人才是关键。一是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负责,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二是加大对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从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出发,有的放矢地吸引高层次人才、海外留学人员,以及与制造业发展相匹配的商务、金融、保险、物流等专业人才。三是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以建设大学园区和软件园为契机,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努力把大学园区和软件园办成职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附图片)


第1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实施四大工程 全面建立人才开发体系
中共四川省广安市委书记 谭力
欠发达地区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匮乏,要在人才争夺战中取得先机,必须要找准自身优势,采取超常规的举措,以优补劣,以特引人。
优化环境。要因材施用,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大胆改革分配制度,鼓励人才以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实行重奖激励,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树立“双赢”理念,让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有利可图。
创新载体。实践中,我们结合广安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创新了一些载体。依托“致富思源,共建广安”活动吸引人才。设立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思源工业园区,吸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成立邓小平故里艺术委员会,聘请全国知名的专家指导广安建设。
深化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和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推动人才在竞争中接受选拔。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以“公选”、“公考”为突破口,聚集优秀人才。支持人才在流动中发挥长处。
大力扶持,政策倾斜,加强欠发达地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加大调派力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分批次地从中央国家机关、东部发达地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选派优秀人才到欠发达地区挂职或帮助工作,并作为适当级别的后备干部对他们跟踪培养。其次,产业布局和重点项目建设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第三,加强培训,建立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对口培训基地。
在欠发达地区组织实施“四大工程”,建立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体系。实施“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工程”,建设高素质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实施“三化工程”,建设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推进欠发达地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实现“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为欠发达地区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擅长资本运作、熟悉国际惯例和WTO运行规则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附图片)


第1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加快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教育部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 李卫红
党的十五大以来,教育部根据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面向全国高等学校启动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通过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一系列优秀人才计划,在推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下一步,教育部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快高层次人才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优秀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充分调动广大高校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创造力。教育部将以“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为基础,根据人才计划支持对象、强度和工作目标,构建形成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为第一层次,“高校青年教师奖”、“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为第二层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等为第三层次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二是加大力度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二期),充分发挥教育部优秀人才计划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更加重视高校创新团队和学科梯队建设,提升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
三是认真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着手研究《大力推进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筹备召开全国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工作会议,通过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创新,进一步增强高等学校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依靠人才、鼓励创新和敢当领头雁的政策环境与良好氛围,从而把高等学校人才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