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中华环保志愿者在行动”展开
本报北京3月23日讯 记者赵永新报道: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发起的“中华环保志愿者在行动”活动3月21日在北京启动。首批200多名青少年“中华环保志愿者”郑重宣誓:志愿成为中华环境保护的实践者、先行者和倡导者,从身边小事做起,把环保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为2008绿色奥运贡献力量。
  据了解,“中华环保志愿者在行动”活动今年将定期组织义务植树、环保知识竞赛、生态考察等系列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北京伟特力群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协助。
  志愿者可通过手机短信进行注册(移动用户发到1669,联通用户发送到9169),广大环保爱好者可以通过发短信提出对环保的建议和看法(移动用户发到166960,联通用户发到916960)。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孟南庄煤矿瓦斯爆炸已有四十二人死亡
抢救工作正紧张进行五名责任人已被监控
本报山西孝义3月23日电 记者彭嘉陵报道:山西省吕梁地区孝义市驿马乡孟南庄煤矿“3·22”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抢救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记者在现场看到,有7支救护队轮流下井搜救,今天14时20分左右,又发现一名生还者,至此,全部87名下井作业的矿工中,有15人生还。目前已找到42具尸体,还有30人下落不明,估计生还的希望不大。
  记者今晨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王显政、副局长赵铁锤,监察部副部长陈昌智,全总书记处书记纪明波组成的国家联合调查组赶赴事发现场,看到现场秩序比较稳定,井下搜救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据了解,事发后,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省长刘振华于22日深夜赶到现场,具体部署抢救和家属安抚工作,并从各地抽调救护队员79名、救护车6辆,以及数名专家。据了解,由于矿井内有大量冒顶出现,致使巷道狭窄,救援难度较大。
  据调查,孟南庄煤矿属乡镇煤矿,年产量15万吨,矿长(法人代表)孟昭康占有50%股份,山西省焦化厂占40%多股份,孟南村村委会还拥有少量股份。
  经查验,孟南庄矿工商登记证已于2002年9月7日过期,另据孝义市安全监察局局长杨立宇介绍,他们3月11日向该矿下达了停止作业的通知书,并贴了封条,但次日晚去复查时,发现该矿仍在照常开工生产,监察局再次下发了停产通知书,并在井口上了锁。但该矿根本不予理睬。3月1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又要求其停产,该矿矿长孟昭康借故不到场,委派其顾问到场,顾问代其签了字,表示同意停产。但回去向孟昭康汇报后,孟说,知道了,你去吧。结果根本未停,以致几天后酿成如此大祸。
  据介绍,包括矿主在内的5名责任人已被全部监控。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图文广角

  零距离“接触”气象科学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我们未来的气候”。中国气象局3月23日向社会免费开放,给群众提供了一个参观国家气象中心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机会,这一活动吸引了众多北京市民前来参与。
  3月23日,新建成的贵州气象科技馆和贵阳市气象台首次对外开放,全天免费让观众参观。观众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大量的气象科技图片和模型、实物,还可以参观天气预报平台、新一代气象雷达以及人工增雨降雹高炮、火箭等,零距离“接触”气象科学。
  上图:中国气象局演播大厅内正在进行的天气预报的编辑制作,吸引了不少观众。 高弘杰摄
左图:小朋友们在贵州气象科技馆听工作人员讲解有关气象的科技知识。
新华社记者 侯少华摄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百姓身边事

  老把式用上新武器 一名农民的“气象生意经”
  据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记者何丰伦)不久前,桂林灌阳县里洞岭的农民陈启荣,通过网络向广西气象局订购了专门的即时天气信息。他说:“去年通过收看天气预报,我赚了15万元,今年我要趁热打铁。”
  今年46岁的陈启荣多年来看云识天气独有一手。明天是刮风还是下雨,他总能说个八九不离十。在陈启荣看来:“庄稼人自古以来靠天吃饭,不懂看天气怎么能行。”
  然而,自从种上了葡萄、椪柑等水果,陈启荣就遇上了大难题:看得准明天的天气,看不准后天的天气,估计出半天的气候变化,测不准10天的气候。2000年,因为过分依赖农业谚语,他投资的水果遭受霜冻灾害,损失了将近2万元。全家人一筹莫展,老伴还急出一场病来。
  2001年,老陈开始注意电视台、电台和当地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与自己多年积累下的经验逐一对照,他竖起了大拇指:“还是气象台预报得准。”
  2002年,尝到了甜头的陈启荣到县里气象局专门邀请气象员上门服务,为自己承包的20多亩地“量身订造”市场紧俏的桃李、草莓、葡萄……不到半年时间,老陈就收回投资10万元。
  去年春节,陈启荣到县里购买了电脑,学会了上网冲浪。在网络上,他了解到广西气象局正在开设专门的即时天气预报,二话没说,通过网络付费的方式订购了24小时滚动播出气象信息。
  “好把式不能缺了好榔头,有了这套好信息,怎么说我今年也能赚够20万元。”陈启荣乐呵呵地说。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南京大学今起推出改革新举措
所有新增教授岗位公开招聘
  本报南京3月23日电 近日,南京大学首开全国高校之先河,推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重大改革举措:从今年起,南京大学所有新增教授岗位将向校内外公开招聘。
  南京大学实施的这项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旨在淡化评审,强化聘任,真正建立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体制。经过学校岗位聘任委员会论证批准设置的所有教授岗位由校人事部门通过校内公告和社会媒体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聘期为3年。
  教授岗位的应聘者将按照规定提供材料,由岗位所在的院系学术委员会对其进行面试,提出评价意见。学校人事处聘请国内外同行专家进行2次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后报校岗位聘任委员会审核并提出聘任意见,最后报校长审定聘任。
  新方案中,不再采用“运动式”的集中评审方式,岗位设置、招聘及评价工作成熟即可聘任。而其他系列(教师以外系列)的副高岗位由学校统一组织校外同行进行评价,其他层次的岗位主要由各院系、各单位或专业委员会进行评价。
  新增副教授岗位也将逐步全部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3年内所有层次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全部实施严格意义的聘任制。(罗静 顾兆农)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一周视线

  二○○二年的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由昔日的农田变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内生产总值达二百零四亿元;进出口总额八十六点六七亿美元,占江苏的百分之十以上,全国的百分之一以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且看——
苏州高新区 如何带动区域经济腾飞
本报记者 朱伟 洪岩
  江南三月,草木馥郁。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一片繁忙景象:宽敞整洁的道路上运输设备的集装箱货车穿行而过;道路两旁,一座座现代化的大型厂房,掩映在花草树木之中;飞利浦、爱普生、佳能等一大批跨国公司的巨型厂标比邻而立。
  11年创业:由农田到硅谷的变迁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一首千古绝唱为世人留下无限遐思,同时也把如何在保护“文化苏州”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苏州”这一难题摆到了当代苏州人的面前。
  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竹鸣介绍说,为了保护古城文化,也为了发展地方经济,1992年11月,沿古城区边界京杭大运河以西的一片农田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州高新区。起步之年,高新区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26亿元、工业销售收入0.5亿元、财政收入750万元。到2002年,该区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04亿元,工业销售收入497.65亿元、财政收入28.5亿元。可以说,高新区为保护古城、发展新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1年前古城区的荒郊野外,如今已经面貌一新。高新区的经济实力比初建之时扩大了几百倍,人均经济指标及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投入产出在全国各开发区中名列前茅,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苏州高新区已成为世界名牌产品重要生产和输出基地,如国际知名的罗技鼠标就有50%左右产自高新区。目前,已有600余家外资企业落户苏州高新区,其中,世界500强企业39家,投资上亿美元的项目10多个。去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销售产值约420亿元,占全区总量的85%以上。人们赞叹:一个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业的硅谷正在崛起。
  继荣获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APEC科技工业园区,首家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家示范区后,高新区又获全国第一个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称号,建设之初提出的“十年再造一个新苏州”目标已经变成现实,一个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放型经济聚集区、现代化新城区“三位一体”的新城区已经显现,“真山真水园中城”的苏州高新区形成了与“假山假水城中园”的古城区交相辉映的局面。
  找准定位:形成吸引各类要素的强磁场
  苏州高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日益与国际接轨的良好投资环境,形成了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汇聚的强磁场。
  在开发建设之初,高新区就定位于吸引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发展开放型经济。因此,如何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一直是高新区管委会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今年1月,高新区有关负责同志分别走访区内外资企业,针对企业反映的一些问题,及时研究了相应措施加以解决。这只是高新区构筑良好服务环境的一个侧面。
  只有区内企业快速成长,整个高新区经济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保持政府和企业之间这种良性互动关系已经成为高新区决策层的共识。在招商引资中,高新区提出全程服务的理念,按照市场机制规范管理,将原来100多项行政性收费减少为16项。各个职能部门积极为外资进入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去年苏州高新区进出口总额86.67亿美元,其中出口43.02亿美元,分别增长47.6%和44.8%;占到江苏的10%以上,全国的1%以上。为了构筑一个良好的物流环境,高新区建立了高新物流中心,进驻了海关监管点、检验检疫部门及一批专业报关、运输等机构,为区内企业产品进出口提供高效快速服务,为区内企业创造“零库存”环境提供方便。
  “低成本、高效率、零障碍”的投资环境使得不少外资项目不断增资。去年,高新区新引进外资项目137个,增资项目达74个,总投资达15.5亿美元,到账外资4.98亿美元,均创历年最高水平。
  完善规划:带动区域经济腾飞
  经过11年的发展,苏州高新区已经站在经济腾飞新的起跑线上。为了突破原有建设用地不足的瓶颈,去年9月高新区进行了区划调整,扩展后的苏州高新区,东起京杭大运河,西至太湖边,规划面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苏州市西部地区,高新区由此迎来了“二次创业”的新机遇。
  站在高新区管委会的大楼上左眺寒山寺,右览高新区,王竹鸣主任满怀信心地说:“‘二次创业’规划的标准、水平必须要高于‘一次创业’阶段,新规划区的开发建设要坚持定位于引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资源消耗的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抓住跨国资本加速向长江三角洲聚集的有利机遇,在拉长高新技术产业链,构筑产业集群,企业间形成有机配套方面发挥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通安、东渚、镇湖是2002年下半年新划入高新区的三个乡镇,原先靠开山采石“繁荣”经济,采石区经常是“炮声隆隆,烟雾腾腾”,破坏了生态环境。对此,高新区果断采取措施,于去年年底前全区全面停止开山采石。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经济发展要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这已是高新区决策层所秉持的一条原则。
  开发未动,规划先行。为了让未来的开发建设更加科学合理,苏州高新区和市规划局联合邀请国内外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对苏州西部地区作了概念性规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高新区的总体发展规划。在新规划中,按照不同的地理环境,高新区划分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域:“一次创业”形成的核心区,将发挥着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素有“江南要冲地,吴中活码头”之称的北部浒关地区,将大力发展快进快出、吞吐量大的产业;靠近原有产业区的绕城高速公路以东地区,要形成中小科技型企业集中区;靠近太湖的绕城高速路以西、209省道以东地区要建成特色园区;而209省道以西地区考虑到山水资源的稀缺性,则要慎重开发……随着规划的进一步细化,高新区新一轮的开发建设正在热火朝天地展开。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发展与挑战
朱竞若
空中鸟瞰,新苏州如展翅之鹰。它的核心,是古城区,古朴优雅的“文化苏州”,依然保持着两千多年前建城时的总体格局;它的两翼,一边是具有新加坡特色的苏州工业园区,一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东园西区”这两大经济区域,2002年给苏州带来的GDP超过450亿元。十多年前,苏州面对的是如何解决“文化苏州”和“经济苏州”并存共荣的难题。苏州以两翼发展的模式,摘下了持续十年高速发展的硕果。今天,站在新的起跑线上的苏州,必然要面对一个如何带动更大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因此,苏州高新区的区域调整,十分引人注目。
  人们关注:苏州高新区能否起到一个新的火车头作用?十年发展,这里积累的,不仅是丰厚的物质财富,更有多方面的新鲜经验:自我积累、滚动发展、高速增长的运作模式,“小政府、大社会”新型架构,“低成本、高效率、零障碍”的投资环境……这些无形资产的输出,必然带动变革,给周边地区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人们思索:中国的开发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全国的经济总量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进入新世纪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它们将向何处去?是继续作为独立运行的经济体而存在,还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苏州新区的探索,无疑是新的一步。
  人们也存疑:开发区的新定位,会不会削弱它生机勃勃的机制优势,带来负面的影响?
  要发展,就必然要迎接挑战。面对利与弊的选择,态度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兴利除弊。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投入25亿元
四川支持“五大扶贫工程”
  本报成都3月23日电 记者郑德刚报道:今年四川省将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特困人口的扶贫力度。日前,四川省委、省政府向“新村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牧区扶贫”等“五大扶贫工程”投资25亿元,确保全省31万特殊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80万低收入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并使全省1006个扶贫新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30元以上。据介绍,“五大扶贫工程”的实施将使四川全省200万以上的农牧民从中受益。
  日前召开的四川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决定,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省各级财政今年将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积极支持解决龙头企业技改贷款及农副产品收购流动资金贷款。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斥资22亿元
甘肃着力建设林业生态
  本报兰州3月23日电 记者王方杰报道:今年,甘肃省拟投资22亿元,完成约1000万亩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据甘肃林业部门介绍,这是甘肃省造林绿化史上投资规模最大、任务最为繁重的一年。
  甘肃省确定今年为林业生态建设“落实年”。惊蛰刚过,甘肃省林业厅相继派出七路工作组,由厅领导率领技术人员分赴全省各地,包片抓点,深入造林一线检查落实。从工程作业设计开始,到造林整地、苗木选择、栽植、科技应用、质量监督、管护,实行“领导、责任、任务、政策”四落实,力求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以确保到2010年全省新增人工造林保存面积8500万亩,封山育林成林面积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9.04%提高到15%以上。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国民经济核算框架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增长研究中心成立
本报北京3月23日讯 记者朱剑红报道:国家统计局局长朱之鑫昨天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增长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上说,经过20年的努力,中国学习引进了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民账户体系,目前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在大的框架方面与国际标准已基本接轨。
  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已广泛应用于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发展目标、判断经济形势和各项政策研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朱之鑫说,由于统计基础比较薄弱,国民经济核算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今后应从四个方面改进:一是加强统计基础资料的调查和收集;二是增强国家统计部门的权威性和协调能力,在提高地区统计数据质量的基础上提升全国性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三是要发挥国民经济核算作为统计框架的作用,协调好各种专业统计资料;四是加强国际交流,提高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统计的国际可比性。
  昨天成立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增长研究中心,由国家统计局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共同创办。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中国经济继续升温
今年GDP增速可望实现较高增长
本报北京3月23日讯 记者朱剑红报道: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昨天在此间表示,我国国民经济在持续5年保持较快增长后,去年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逐步升温的趋势。虽然国际经济环境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但今年机遇仍将大于挑战。只要应对得当,经过努力,今年的经济“坐七望八”,增速可望超过去年。
  邱晓华说,去年经济发展有几个新的特点:一是GDP增速逐季保持平稳回升,这在近几年是首次;二是市场物价降幅逐渐变小,一些先行指标已开始由负转正;三是金融指标升温;四是进口增幅逐步加速。今年1—2月,工业生产增长17.5%,为1996年以来最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8%,自1996年以来首次增幅超过30%;企业效益大幅度提高,工业利润增长了120%;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同比增长了44%,其中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32.8%和57.1%,逆差近6亿美元,这是亚洲金融危机后进口首次大于出口;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2%,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利用外资持续快速增长,合同金额增长59.1%,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3.6%;全国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增长0.3%。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化纤行业培育“中国芯”
合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沪建成
  本报上海3月23日电 记者韩国飚报道:合成纤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日前在上海通过竣工验收。这个由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领导、依托上海石化公司建设的研发基地,对推动我国化纤工业的整体技术进步将发挥重要作用。
  合成纤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全国三个依托特大型企业建设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之一,由原国家计委批准设立,建设周期历时6年。该中心采用国产嫁接方案,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有涤纶高模低收缩工业长丝纺丝试验(HMLS装置)、二部位HOY涤纶长丝试验装置(HOY装置)和丙纶长丝纺丝试验装置(PP装置)3个主要项目及基础设施,总投资6400多万元。
  这个研究中心将改变我国化纤行业大型装置依赖全套进口的状况,提高大型化纤装置的技术和设备国产化率,实现科研与生产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我国化纤工业的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据了解,目前,合成纤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申请专利33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