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2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中国没有输出通货紧缩
李晓超
  近一个时期以来,世界上有些国家指责“中国输出通货紧缩”。我们的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一、我国价格水平与世界价格水平的相互影响主要是通过货物贸易实现的。尽管经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度不断扩大,但目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关联度最高的主要还是货物出口(进口),服务贸易出口(进口)还比较低,2001年货物出口(进口)总量相当于服务出口(进口)总量的近8(6)倍,决定了我国价格水平与世界价格水平的相互影响主要是通过货物出口(进口)实现的特征。我国价格水平对世界价格水平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货物出口实现的,世界价格水平对我国价格水平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货物进口实现的。
  二、我国货物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较低的比重,决定了我国价格水平对世界出口价格影响很小。2000年我国出口占世界的3.9%,按此测算,我国出口价格每下降1%,影响世界出口价格下降0.04%。
  三、我国货物出口占世界GDP比重较低,决定了我国价格对世界GDP缩减指数影响十分有限。2000年我国出口相当于世界GDP的0.8%。其中,我国向美国的出口相当于美国GDP的0.5%,向日本出口的0.9%。按此测算,我国出口价格每下降1%,影响世界GDP缩减指数0.008%,影响美国GDP缩减指数0.005%,影响日本GDP缩减指数0.009%。
  四、发达国家较低比重的商品类消费,进一步减弱了我国对这些国家价格水平的影响。发达国家不仅占世界经济总量高,美国GDP占世界GDP比重大约30%,日本大约为20%,而且商品类消费比重低,美国和日本商品类消费占个人消费支出分别为20%和30%。从而进一步减弱了我国对这些国家价格水平的影响程度。
  五、进口占我国GDP比重较高,决定了世界价格对我国价格影响较大。近几年,我国进口总额占我国GDP比重基本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世界价格水平的变化必然会对我国价格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按此测算,我国进口价格每下降1%,影响我国GDP缩减指数下降0.2%,这远远大于我国价格对世界价格的影响程度。
  总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相互影响的不断增强,我国价格水平的变化必然会对世界价格产生影响,但世界价格水平的变化对我国价格的影响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中国输出了通货紧缩,而是世界向中国输入了通货紧缩。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正确处理发展旅游与保护风景名胜的关系
  冯俊
  我国国土辽阔,风景名胜资源丰富,正式命名的各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已经超过国土面积的1%。这些风景名胜区集中表现了绚丽多彩的自然风貌,荟萃了众多文物古迹,也是多种稀有生物的聚集地。风景名胜区也是人们旅游度假、休闲养性、欣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奥秘的重要基地。正确处理保护风景名胜和发展旅游事业的矛盾,是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
  发展旅游,开放性地保护风景名胜资源。风景名胜具有保护、观赏双重特征,风景名胜区之所以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在于其观赏特征。隔绝人世的封闭式保护,就会使风景名胜丧失其观赏特征。风景名胜的观赏特征决定了其开放性。大众的、开放的风景名胜,才使得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文化现象得以延续、表现其生命力,才使风景名胜区成为旅游胜地。大众性是风景名胜区赖以存在、发展的基本要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收入增加,同时闲暇时间增多,居民对文化消费的追求越来越高,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旅游支出比重日益提高。绝大多数国内居民出外旅游的目的地是各类风景名胜区。大众的需求,推动风景名胜区从较为闭塞的地域走向开放的、现代的社会,也为风景名胜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风景名胜区大多数处于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偏远地域,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同时也因第三产业的发展,使避免人的生存需求对风景名胜资源的掠夺性侵蚀成为可能。
  产业的选择性和控制度是处理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和发展地方经济矛盾的首要问题。风景名胜的退化和毁损,有自然环境变化的渐变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恰当的人类活动。要保护风景名胜区的自然、人文景观,必须严格选择风景名胜区内的产业,限制破坏性的人类活动。一、二产业的生产活动,是以消耗资源、损坏环境为代价的,在风景名胜区内应当予以禁止,景区内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当严格限于第三产业。
  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绝不是简单地使景区原有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固化、停滞,将某一时刻的一切原貌冻结起来,而应当在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境界中实现保护。第三产业对资源的侵蚀性相对要小,发展第三产业是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积极措施。但是,景区内的第三产业发展同时也会由于人的活动量的增加构成对风景名胜资源威胁度增加。这就需要一方面根据风景名胜区承载能力,合理控制人的活动量,严格限制不符合风景名胜特色的画蛇添足式的建设,严格限制景区内人的驻留式活动;另一方面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减少人的活动和排放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不利影响。
  在多种所有权的条件下,建立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制度。具有自然资源属性的风景名胜,如水流、森林、山岭、土地等,《宪法》规定或属于国家所有,或属于集体所有。具有劳动成果属性的风景名胜,如建筑物,其所有权也是分属于具体所有人的。因此,要加强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必须基于风景名胜区内财产权多元化的条件。其一是要承认风景名胜所依附的土地、林木、建筑物等实际的财产归属。其二是要通过法律制度约束所有权人对财产的使用,财产权人对其财产的使用、处分必须符合风景名胜保护、可持续利用的规定,达到保护资源、维护公众利益的目的。其三是保证财产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对财产所有权人因风景名胜资源的作用使财产产生的外部经济利益予以必要的调节。
  (作者单位:建设部)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努力开创保险业发展新局面
  吴定富
  十六大确立了我国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伟大征程中,保险业必须担负起“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我们所讲的发展,不仅是业务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结构的优化和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只有结构优化了,质量和效益提高了,业务增长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才有后劲,才是健康的发展。要更新发展的思路,实现业务增长方式从主要靠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转到主要靠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上来,走出一条既有较快速度,又保持较好结构和较高质量与效益的发展新路子。
  今年,保险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任务,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保险法》,以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各项市场取向改革,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调整结构,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防范风险,在保持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实现这一总体要求,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求发展,以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加强和改善监管促进健康发展。
  第一,全面推进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着力解决国有保险公司的问题,对我国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监会要把推进国有公司股份制改革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对改革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各国有保险公司的领导班子要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步骤。要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纠正对改革的错误认识,用十六大精神统一干部职工的思想,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第二,完善股份制保险公司运行机制。鼓励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增资扩股,吸收民营资本和外资参股等方式优化股权结构。进一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管理层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规范上市,保监会将积极与证监会等有关部门协调沟通,为保险公司上市创造条件。
  第三,积极探索保险资金管理体制改革。保险业要继续扩大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为加快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要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国的对外承诺,有步骤地批准外国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有步骤地取消外资保险公司在服务对象和地域等方面的限制。继续鼓励中资保险公司吸收外国保险机构参股,发挥外资股东在公司决策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引进资本的同时,着力引进国外保险公司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技术手段和运作方式,缩短我国保险业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产品和服务是保险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保险业功能的发挥最终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上。目前,我国保险产品尽管数量不少,但能够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不多。保险服务水平较低,普遍存在重保费、轻服务的问题。实现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从优化产品结构和提高服务质量入手。要站在服务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认真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密切关注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热点问题,注重开发养老、医疗、教育、住房、责任等具有广泛社会需求的保险产品。要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开发个性化产品,满足多层次的保险需求。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丰富保险服务的内涵,把服务渗透到保险消费的各个环节。
  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为保险业快速健康发展服务。监管工作要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题,树立市场观念、创新观念和服务观念,转变工作作风,改进监管方式,完善监管手段,着力在提高监管实效上下功夫,切实为保险业发展服务。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改善保险监管,防范经营风险都需要把偿付能力监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推进偿付能力监管的同时,以查处弄虚作假和欺骗误导客户为重点,继续加强市场行为监管,进一步整顿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坚持市场取向改革,改进监管方式。实践证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的态势也比较好。监管工作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把该管的管好,能够通过市场调节的,要坚决放开。
  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行业自律是维护市场秩序,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明确保险行业协会的职能和定位,发挥其在自律、协调、维权、宣传和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要加强行业协会的自身建设,按照年轻化、职业化的要求选好协会专职秘书长。要加强保监会对行业协会的指导。要积极探索市场经济环境下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使其真正发挥作用,构建企业内控、行业自律、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风险防范体系。
(作者为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加快发展我国银行卡产业
万建华
到2002年末,我国发卡银行已达88家,其中83家加入了银联网络;全国发卡总量近5亿张,比2001年末增长30%,其中银联标识卡8670万张。2002年,全国银行卡交易总金额达11.56万亿元,其中,跨行交易金额1790多亿元,比2001年增长95.7%;银行卡直接消费额1874亿元,其中跨行消费额587亿元,比2001年增长158%。交易成功率也大幅提高,平均交易成功率达到92%。
  联网通用、联合发展已使我国银行卡产业的面貌大大改观,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继续推动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发展。
  抓住机遇加快银行卡产业的发展
  首先,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一是各商业银行长期努力,银行卡受理环境和受理市场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二是联网通用、联合发展取得重要成果,人民银行制定的2002年银行卡联网通用目标已经实现。三是政府部门、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和受理商户等各方面已经对加快发展银行卡产业形成了共识,持卡人也初步感受到用卡便利,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大大改善。
  其次,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为银行卡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持。按照金融市场基本规律,人均年收入达到2000美元至5000美元时,银行卡业务发展将处于大幅增长的好时机。目前,中国的部分地区和相当一部分社会群体已进入这一区间,估计到2010年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将达2亿人。这给银行卡业务,尤其是信用卡业务加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第三,中国举办奥运会、世博会是加速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契机。奥运会和世博会是我国将举办的两大世界性盛会,既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两件大事,也是向世界展示现代化中国的机会,这对改善我国银行卡受理环境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我国向全世界宣传银行卡品牌提供了有利的机遇。目前,上海和北京市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快银行卡受理环境的建设。
  第四,加入WTO后三到五年,外资机构将参与银行卡人民币业务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给中资发卡机构造成很大的压力,这将促进中资发卡机构抓住有限的时间发展银行卡业务,大大加快银行卡技术、业务和管理创新,提高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水平。
  培育受理市场是当务之急
  银行卡作为一种现代化支付工具,其生命力在于广泛的接受性。韩国银行卡产业能够在短时间内起飞,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在短时间内培育了较为完善的受理市场。我国目前虽然发卡量已经接近5亿张,但交易规模发展还不够快,其根本的制约因素就是受理市场没有达到一定规模。目前全国仅有特约商户15万,只占商户总数2%左右;自动取款机(ATM机)不足5万台,仅为美国的1/6;全国平均每百万人口仅有ATM机40台,即使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每百万人口也仅拥有近200台,而发达国家每百万人口拥有1100多台。受理市场的规模不足,使银行卡的广泛受理还不能完全实现,直接影响了持卡人用卡积极性,制约了整个银行卡市场的发展。因此,扩大受理市场已经成为当前发展银行卡产业的当务之急。
  发展受理市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目前交易回佣的分配机制明显偏向于发卡业务。在银行卡发展初期,这种机制对于扩大发卡量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受理市场成为银行卡业务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情况下,运用利益分配机制,适当提高收单业务的收益,调动商业银行开展收单业务的积极性,进一步开放受理机具,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市场开拓,对于受理市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要动员商户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携手开发受理市场。要加强宣传,让商户充分认识到银行卡对于扩大客户群、增加销售、降低经营成本的作用。同时,要继续发挥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利益调节机制,鼓励各家银行开发新商户。另外,还要积极发展专业化服务公司,利用社会力量和吸引各方投资参与银行卡受理市场的发展。
  第三,政府对发展银行卡要充分支持。银行卡受理市场的发展,涉及酒店、商场、公用事业,以及与银行卡相关的周边产业,是一项社会工程。当前,受理市场要在短时间内大范围拓展,就必须借助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这方面,有不少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比如韩国工商管理和税务部门规定,商户在年营业额达到一定数额后必须受理银行卡;商户受理银行卡得到的营业额将给予适当比例的税收减免;持卡人持卡交易金额超过其总收入的一定比例后可以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等等。
(作者为中国银联总裁)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在黄土高原地区大规模修建淤地坝,可以起到拦泥滞洪、控制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等作用——
建淤地坝:小投资解决大问题
  周万龙
黄土高原人民的创造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沟道面积占到总面积的60%以上。沟道是径流的通道,也是入黄泥沙的主要产地,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到16亿吨。
  长期以来,黄土高原地区人民在治理水土流失实践中发现,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沟道里筑道坝,既可以调节洪水强度甚至蓄水,又可以拦截从山坡上冲下来的泥沙,形成平整肥沃的坝地,于是创造出了拦泥淤地坝这一除害兴利的重要工程措施。多年来,经过水土保持部门的总结和推广,淤地坝建设在陕西,尤其在陕北地区得到长足发展。目前陕西省共建成淤地坝3.8万多座,淤成坝地约83万亩。
  黄河水患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泥沙问题是黄河成为“悬河”的症结所在,而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源地,仅陕西省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就达到8亿吨。治黄需治本,治本必减沙,减沙则可以通过大规模修建淤地坝来实现。分布于沟沟岔岔的淤地坝削峰滞洪,把泥沙就地拦截,不但减少了下游河床的淤积,保护了下游安全,而且为下游节省了清淤加堤费用。目前,陕西黄土高原区内的延安市宝塔区碾庄沟、榆林市米脂县榆林沟、绥德县韭园沟、横山县赵石畔、元坪等一大批小流域坝系已不再向下游输送泥沙。中科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单位联合调查发现,无定河、清涧河及延河3条流域淤地坝年平均减沙量占水土保持措施总减沙量的74.7%。
  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
  据调查分析,平均每公顷坝地可拦泥9万吨,陕西全省3.8万多座淤地坝累计拦泥50多亿吨,即减少了50多亿吨的入黄泥沙。若按1/3泥沙沉积河床,清淤加堤费用按每立方米20元计,则共为下游节省清淤加堤费用约260亿元。由此可见,淤地坝是防止泥沙下泄的一道有效防线,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使泥沙得到有效控制,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悬河”问题,确保黄河安澜。
  此外,淤地坝的直接功效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粮食大幅增产。淤地坝使水沙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前期可作为小型水库使用,后期淤积成地,土肥水足,成为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据研究分析,坝地土壤含水量相当于梯田的2倍,坡地的2.5倍。每吨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分别是坡地的1.2倍、4倍、5.2倍和1.25倍。一般年份,陕西省83万亩坝地可产粮3亿多公斤;大旱之年,稳产效果更为显著。在1994和1995两年连续遭受历史罕见大旱、一般旱地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下,陕西坝地亩产一般稳定在250公斤以上,有的高达700公斤。群众称赞说: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天旱也不怕。
  修建淤地坝不但能够解决生态用地和生产用地的矛盾,而且可以通过小投资解决大问题。以陕西为例,目前陕西省境内的黄土高原地区尚可兴建淤地坝12.5万座,其中旧坝改造万座。这些坝建成后,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7.8万平方公里,新增库容340亿立方米,拦泥沙280亿吨,新增坝地350多万亩,每年可产粮食10亿公斤。还可以增加人口容量200万人,促进1000万亩坡地退耕还林还草。从投资来算,拦截1吨泥沙的淤地坝建设费是1元钱,建设12.5万座淤地坝共需投资约280亿元。但如果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吸纳社会资金,加上地方财政配套解决100亿元,国家只需投资180亿元。这笔投资看上去不少,但如果不拦截280多亿吨泥沙,让其进入黄河,则下游的清淤费用高达1000多亿元。
  建管机制待创新
  目前淤地坝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已建成的淤地坝病险严重,不仅影响效益的发挥,而且直接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陕西省3.8万多座淤地坝,绝大多数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由于超期运行,加之存在“有人种地无人管坝”的现象,致使原有淤地坝病险情况较为严重。有近一半已淤满或基本淤满,失去了滞洪库容,成为险坝;坝体设施损坏严重的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直接影响到淤地坝的安全和效益的充分发挥。二是多渠道管理,标准不一,制约着淤地坝建设的有序发展。近年来,淤地坝建设的投资部门增多,但有些部门对淤地坝总体规划不掌握,对行业规范、规定不熟悉,立项时未与水保部门协商,致使一些项目的立项与总体规划脱节,坝址选择不当,不仅造成资金浪费,而且还威胁到下游安全。
  在淤地坝建设和管理中也应积极探索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对所有新建项目都应按照产权明晰、有偿使用的原则,稳步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切实落实管护责任,解决建管分离、用管分离、建得越多国家包袱越重的问题。对已建成的淤地坝要通过承包、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以存量换增量、以资产换资金,滚动发展,永续利用。
  (作者为陕西省水土保持局局长)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近日,中瑞创业投资管理公司在京开业。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持有该公司百分之六十七的股份,经营范围包括管理中瑞合作基金及相关咨询服务,并作为国内第一支中外合资产业投资基金——中瑞合作基金的发起人,将促进瑞士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会员国中小型企业在中国的投资。
新华社记者 袁满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