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大地·美术世界)
专栏:拍卖之余

  清三朝彩瓷何以异军突起
  甘学军
  近年,清代瓷器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彩瓷系列成为中国古董市场上最热门的追捧对象之一。
  2002年春季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只雍正粉彩蝠桃《福寿》纹橄榄瓶以4000多万元港币成交,创造清代瓷器拍卖最高价;而在同年秋季该公司的拍卖会上,一只堪称绝品的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式镂空花卉纹大罐,叫价至4000万元港币时便无人问津而流标;同时的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只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以3200多万元港币成交。
  在2002年秋季北京一家拍卖会上,一只乾隆粉彩山水如意耳琵琶尊以1100多万元人民币成交,创境内瓷器最高价。而这只琵琶尊几年前的拍卖成交价只是200多万元人民币,也曾轰动一时。
  回顾中国古董收藏的历史,人们一直以追慕高古为境界。到了清末民国,宫廷收藏陆续外流,明清官窑瓷器成为收藏对象,但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古董的收藏仍是以宋元及以前的高古器物为精神主流。80年代后,随着华人经济实力的增长,元明瓷器价位开始攀升。90年代末,清代官窑、特别是康雍乾三朝的彩色瓷系价位猛增,屡创新高。这种现象颇有些令人揣摩之处。
  清朝的皇家收藏在中国历史上发展到极致,皇家对高古的推崇影响到民间的博古之风。人们以高古瓷器为雅玩。清朝末年,宫廷遭劫掠,宫藏被盗运,古董从皇家及士大夫手中转向江南买办新贵,转向东洋、西洋古董商手中。外流的大量明清宫廷器物工艺绝美,适应江南新贵和东西洋人的口味,改变了中国古董收藏的构成。明清瓷器开始在市面流行。但收藏的高境界始终还是高古器物。
  上世纪50年代后,中国社会变迁,国内文物市场关闭,本土古董收藏偃旗息鼓,只有海外偶有交易。中国古董的国际价位无从谈起。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华人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台湾、香港等地经济的腾飞,中国古董市场在伦敦、纽约、香港逐渐活跃起来。大量的交易物是明清艺术品,但顶尖的标志仍是以宋瓷为代表的高古器物。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至近两年,中国大陆涌现出一批古董鉴赏家和收藏家。他们在国内小试身手后,纷纷到境外参与竞投和交易。由于人数较众,出手狠决,其收藏倾向开始影响整个市场的走向。清代瓷器特别是康雍乾三代彩瓷系列成为抢手热门,与这一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社会化的文物鉴赏和文物市场被禁止,加上经济体制的禁锢,百姓根本无从鉴藏文物。改革开放以后,文物市场也是最后开放的领域之一。而最早染指文物鉴藏的人士,他们最早可能接触到的古董就是被国家博物馆不看重的清代艺术品。清代艺术品、特别是康雍乾三朝的宫廷瓷器无论在造型、色彩还是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也极容易被这些古董鉴赏的初学者接受。发表最多的学术成果,涌现最多的鉴赏专家也是关于明清艺术品研究的。所以,他们手握重金在市场上寻找的必定是他们最早结识的东西。而且,清代瓷器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早期瓷器,更利于市场取舍和投资运作。康雍乾三朝的彩瓷是清瓷工艺的最高代表,在市场上最适合作为一个时代古董行情的标志。
  从收藏者收藏方式来讲,这种局面也反映出新兴的收藏者与传统的收藏家的不同。传统的收藏家是因为爱好、家学或保存家业的意愿等来浸润收藏,新兴的收藏者则更多地将其它经济领域的投资方法移植到古董市场中来,更多地将文物古董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作投资前景的研究,更多地将文物古董鉴藏当作产业来建设,更多地愿意尽可能快地将最好最有价值的古董收入囊中。所以,在文物古董市场上,每遇佳品必定创造“天价”。康雍乾三代的彩瓷作为难得的古代艺术品自然成为天价的创造对象。高古瓷器传世数量极其有限,虽然人们心目中仍然视其为天物,但总归难以企及,更不可能作为市场运作的对象。加上长期的封闭管理收藏体制的限制,高古瓷器的学术研究成果社会化不够,人们无从获知高古瓷器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判断的标准。象牙之塔,无以论价,所以就产生清代瓷器价格高于高古瓷器的现象。因为国内法律政策的规定,使高古瓷器进入市场的通道狭窄,使很多人士望而却步。作为中国古董收藏主体队伍的国内收藏者不能进入这一领域,自然就影响高古瓷器的价位。
  清朝康雍乾三代彩瓷的异军突起,价位居高不下是一个历史现象。这里有文物收藏自身的规律,有学术研究成果的影响,有不同时代鉴藏者审美情趣的因素,有不同时代鉴藏者不同收藏投资方式的作用,但最根本的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成长起来一批热爱民族艺术的有实力的收藏者和投资家的作为。他们对清朝宫廷艺术特别是对康雍乾三朝彩瓷的热爱,使中国清代艺术品乃至整个中国艺术品的国际价位迅速提升。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关于中国艺术品的研究不断深入和社会化,随着中国新兴鉴藏者对中国古代文物的认知不断提升,康雍乾的彩瓷和清代其它艺术品的价位还将不断提高,但愿其它中国古代艺术品也能水涨船高。
  (作者系北京华辰拍卖公司总经理)
  中国古代陶瓷拍卖纪录
序号 名称 成交价(元) 拍卖公司
  1 清雍正粉彩蝠桃《福寿》纹橄榄瓶(图①) 41,500,000港币 苏富比
2 清乾隆粉彩花蝶纹如意耳尊(图②) 33,045,000港币 佳士得
3 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 32,524,100港币 佳士得
4 清乾隆外粉青酱釉地描金银莲纹粉彩镂空 20,944,750港币 苏富比
5 清乾隆青花胭脂红料云龙纹象耳方壶(对) 12,695,000港币 佳士得
6 清乾隆青花穿花龙纹梅瓶 12,694,750港币 苏富比
7 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碗 12,394,100港币 佳士得
8 清乾隆黄地洋彩吉祥花卉铺首耳大尊 11,925,000港币 佳士得
9 明洪武/永乐甜白釉刻芙蓉灵芝纹执壶 11,624,100港币 佳士得
10 清乾隆粉彩山水如意万代琵琶尊 11,220,000人民币 中贸圣佳(附图片)


第7版(大地·美术世界)
专栏:艺苑掇英

  我之为我 自成乾坤
——丁成坤中国画创作浅议
鲁东
  从丁成坤的画上,可以读出两个字:刻苦。
  读他的一系列作品,还可以读出一个清晰的完善自我的历程。从认识他起,我就感受到了他对绘画艺术求真、求新、求变的执着精神。在这些作品中,有着一条追求自我、完善自我的轨迹。他在切实的努力中不断地提升着自己的艺术境界,锤炼着自己的艺术风格。
  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到他的几件山水画。应当说,这些作品代表着那一个时期的艺术水平。给我的印象是,它们具有活力,具有“一种乡土的诗意美”。丁成坤对这些作品的自我概括是:“简约”、“朦胧”。而如果把这些作品放到更大的范围中比较,则不是很“抢眼”。以批评的目光去挑剔,还能从中找到一种浮泛的“寻找感”。
  大约两年后,我在《2000年全国中国画展作品集》中,见到了他的一幅作品,眼前一亮。其作品的面目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清峻、绵密、朴实无华的个人风格已经显露出来了,有了“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境界。也可以从中看出其创作心态上已经完全脱离了前一时期的匆迫。不久之后,我到了汕头,看到了他的一大批山水画新作。这些作品突现出平实中的清丽、润和中的爽健、轻秀中的厚重。可以说,丁成坤完全摆脱了前些年那种艺术追求上的彷徨,已经完善了一个专业山水画家在艺术上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
  丁成坤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让我有点惊讶。我知道,他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这努力是读书学习,以古今画论充实自己的理论素养;这努力是扩大交流,与同行切磋技艺,扩大自己的视野;这努力是艺术个性的锤炼与作品面貌的营造。而最突出的莫过于丁成坤和大多数山水画家不同,他没有离开家乡到陌生的名山大川中寻找表现题材,而把家乡的风景作为自己创作的母题。这种抉择不能光凭热情,反而是要有理性的思考,甚至是以一个“外地人”的冷静观察才能决定。丁成坤从深化题材和主题入手,倾尽全力去体悟那些似乎耳熟能详的山山水水,得之于心,应之于手,说他的作品是“饱含心血的作品”,实在是贴切的评价。(附图片)
归田园居图(中国画)丁成坤


第7版(大地·美术世界)
专栏:名家在线

  阳光诗史
  ——读梁平波的藏民长卷
  许江
  青藏高原。
那里闪烁着世界上最为丰富和耀眼的太阳,蕴藏着地球人类多少逝去的隐秘和对未来的怀想。这片古远和神奇的土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多少艺术家将生命的渴望、创造的向往投向那里。
  1995年,梁平波随中央慰问团赴西藏,这是他首次踏上雪域高原。2001年,他再度随中央代表团赴藏。此刻,他是一位领导干部,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家。
  20世纪60年代初梁平波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20世纪70年代初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院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强调扎实的写实基本功;中国美院强调中西融合的思想,强调形神与笔墨兼备的艺术追求,这两所中国艺术教育学府的一些基本教育思想,共同地塑造了他的基本的艺术气质。尤其是以中国美院国画系为代表的“浙派人物画”的风格追求,更是成为他的基本艺术精神。
  梁平波毕业后,从事过美术编辑工作、宣传画创作工作,也从事过宣传领导工作,他坚信文艺对人民、对民族、对国家的意义。
  站在雪域高原的西藏大地上,梁平波更感到了天地之间的一股浩然正气,一种被阳光照亮着不凡的精神境界,一片如史诗般扩展开去的宽广视域,以及随着这种视域奔涌开来的创作激情。
  他要画,将这宽广的草原、这悠远的民族、这浩瀚的生活和文化,史诗般地画下来。
  从西藏回来的梁平波按捺不住胸中的激情,从2001年7月份开始,在工作之余利用清晨和夜晚的时间,一头扎进画室,他要用笔画出这些深深地感动着他的那些生息在世界屋脊的藏民们。
  藏民深深感动梁平波的是坚韧、纯朴、热情和豪放,而不是一味的沧桑。他要把他对藏民的印象鲜明地表达出来,他要赋予藏民一种深沉而又豪迈的形象;像高原一样辽阔,像雪山一样纯洁,像阳光一样炽烈。不论是高举转经筒的老人,还是怀抱婴儿的妇女;不论是马背上剽悍的骑士,还是吹着大法号的喇嘛,梁平波都一丝不苟地从收集的素材资料中找到模特,然后倾注热情,刻画下来。全画众多的人物,形象生动,自然而丰满。他琢磨这些人物,与这些人物“谈心”,然后把自己的乐观和激情融化在这些人物的形象上,表现出来。
  为了达到这种浓厚而又深沉的效果,梁平波大胆使用了多层而又强烈的笔墨手法。他把墨色一层层地往上叠,像刻画山石一样刻画着这些人物。尤其在手、脸的处理上,下了很多功夫。高原人群风吹日晒所特有的皱纹,那坚韧而挺拔的骨架,那沉稳而自信的神态,格外地吸引着梁平波。他醉心于这些形象的刻画,用不同的皴法,不拘一格地塑造着这些个饱经风霜的面庞,镌刻这些个不同的性格形象。另一个主要表现方法是利用光。画家把他在青藏高原上的“光感”——那种强烈而又富含紫外线照射时的感觉,既照射着画卷中运动的人群,也照射着画卷外阅读的我们。有时,他甚至用逆光来强化形象的分量,从而赋予他们一种生活强者的影像。他笔下的人物饱经沧桑,却没有痛苦状;充满岁月的斧凿,却没有夸张的悲怆感;诉说由衷的祈求,却洋溢着生活的热望。
  史诗般的生活,史诗般的画卷,这是反复激励着梁平波的念头。雪山草原的独特风光,壮丽而又奇特的宫阙、庙宇,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构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他原先的计划是画两幅丈二匹的长画,但是,当笔从这纸面上铺陈开去,当眼光和激情随着藏民在雪山草地活动起来,就一发不可收了。在强烈的创作冲动之下,他夜以继日地画了9幅,连缀而成有187个人物、32.4米长、1.4米高的巨幅长卷。
  整个长卷横陈开来,让人有一种置身其中的强烈感觉。长卷的构图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
第一层次是前排前身和全身的特写人物,有吹大法号的喇嘛仪仗,有载歌载舞的欢乐人群,有围坐火塘烧酥油茶的妇女,有专心致志镌刻经文的石匠,有剽悍的草原雄鹰。这个层次的人群横向地蜿蜒伸展,构成长卷的主旋律,组成了雪域藏民真实而动人的代表。他们或站成一排,或围坐一圈,或凝视画外,或回望群山,形成了有张有弛、有紧有松的基本的大节奏。梁平波很注意将之融合而成大的墨块结构,突出不同的构图韵律。
  在这一层次的后边,是远处的人群、奔走的牛羊、飞驰的骏马和苍莽的雪域群山。由这些内容组成的第二层次,穿梭在第一层次的节律转合之处,真实地再现了雪山草原的情景和那浓浓藏民生活风情,并将长卷的空间从我们的脚下,推向画面深处,推向雪域高原。
  这三层次是金色的藏文经文。这祈求幸福和祥瑞的经文在空中穿行,散布出一种特殊的文化气息,和这山川、人群、牛羊一道,传达出藏民族独特、丰富的精神世界。这金灿灿的经文又有如闪烁的光斑,强化了现实的精神界域的希望和阳光的主题。
  望着这个长卷,我感到了梁平波所倾注的心血,所倾注的对生活的热爱。与很多同类的题材不同,这幅长卷是一个充满着乐观的生命信息,生机勃勃的壮阔的生活场面,生动地体现出梁平波忠诚地实践党的文艺思想,以蓬勃向上的精神激励人,以生命强者的意志鼓舞人,以民族团结的道理教育人,以丰满生动的艺术形象感动人的追求,在展现西藏人民当代精神风貌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幅长卷不仅是他艺术道路上的一件代表之作,也是近几年浙江人物画中热情讴歌时代生活、展示史诗般画卷方面的不多见的力作。(作者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附图片)
↑走进西藏(局部·中国画)梁平波
↓走进西藏(局部·中国画)梁平波


第7版(大地·美术世界)
专栏:

  舞东风(行书) 李德亮


第7版(大地·美术世界)
专栏: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与共青团青岛经济开发区共同主办的“薛家岛杯”青岛沙滩国际雕塑艺术大赛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五个国家的十五位雕塑家参赛,先后有十余万观众旁观了这次活动。图为外国雕塑家正在创作《中国情结》。
戴利群摄


第7版(大地·美术世界)
专栏:

天山浩气(中国画)牛志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