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股民想发“战争财”
本报驻美国记者 王如君
十七日,纽约华尔街股市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道—琼斯三十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和标准普尔五百指数全面暴涨。倍受关注的道指表现突出,一口气攀升二百八十二点二一点,重回八千点大关。
三大股指全面猛涨,最重要的原因是新的海湾战争真正进入了倒计时。曾几何时,地缘政治因素一直左右着华尔街的神经,打压得投资者喘不过气来。然而,战争爆发走到了最后的边缘,人们顿生一念:这将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战争,随后而来的将是美国经济强劲复苏和股市的腾飞。十七日,美国对伊拉克发出最后通牒的消息传出,万千股民为之激动。十七日白宫发言人弗莱舍宣称,美国对伊拉克的“外交窗口”业已关闭,更是让股民好似吃了颗定心丸,于是纷纷打开腰包,大量买进股票,希望乘机发上一笔战争财。
另一个原因是股市走低已经持续了几个月,三大股指缩水不少。如今再受开战信息的冲击,人们都认为股市已经达到了谷底,该是逢低买进的大好时机了。
对于此次股市暴涨,美国经济专家的看法是见仁见智。乐观者认为,一旦伊拉克问题得以解决,美国经济有望走向全面复苏,股市自然也会由“熊”转“牛”。但是,悲观者却说,此次股市反弹只是一个短期现象。目前投资者预期战争会速战速决,而实际上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战争如果一个月内解决,美国经济及股市也许会走向强劲复苏。战争如果持续三个月或是更长时间,其结果将是另一番情形。战争局势毕竟是个未知数,任何意外的变化随时有可能引起股市动荡或经济灾难。 (本报华盛顿三月十七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背景快递

  美伊关系大事记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入侵科威特。
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起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恢复了科威特的主权和独立。此后美英在伊南北分设“禁飞区”和“安全区”。
  1998年12月,美英发动了为期4天的“沙漠之狐”行动,对伊拉克进行了自海湾战争结束后最大规模的导弹袭击,对伊武器核查工作中断。
  2001年2月16日—21日,美英飞机两次大规模空袭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这是“沙漠之狐”行动以来规模最大的空袭行动。“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把伊拉克问题与反恐斗争联系在一起。
  2002年1月29日,布什将伊拉克列为“邪恶轴心”国之一。11月8日,安理会一致表决通过了第1441号决议。11月27日,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小组正式开始恢复对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工作。12月24日,美国开始在海湾地区部署兵力,目前已达30万人。
  2003年3月7日,美、英、西三国向安理会成员国正式散发了关于伊拉克问题的新决议草案,限定伊拉克在3月17日前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3月17日,在亚速尔峰会上,美国宣布放弃要求安理会表决美、英、西决议的打算。(时利 升平)


第7版(国际)
专栏:通讯

  “倒萨”进入倒计时
本报驻美国记者 任毓骏
  美国总统布什于17日晚上8时(北京时间18日早晨9时)向全国发表电视演说,对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父子发出了最后通牒:“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否则将面临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打击。”布什讲话时表情严肃,措辞强硬。布什当天下午5时45分先赴国会,对国会两院领袖说明了他的决定。
  布什指责萨达姆一直在欺骗国际社会,蔑视安理会要求其解除武装的决议。布什说,伊拉克还曾经资助、训练和庇护恐怖分子,包括“基地”组织成员。“伊拉克事件现在已经到了做出最后决定的时刻”。布什还敦促伊拉克军队和情报机构不要为萨达姆卖命,并许诺在战后重建伊拉克。
  布什发表讲话后,民主党议员批评布什说,他没有在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前充分努力地争取国际上更广泛的支持。准备参加下届总统竞选的民主党参议员利伯曼说,布什政府一意孤行的外交政策将使世界上许多国家离开美国,不参与美国的军事行动。参议员莱文说,美国政府决定终止外交努力从几方面来看都是不明智的。没有国际上的广泛支持,美国领导的军事行动不仅会增长世界上的反美情绪,而且不太可能使其他国家分担战后伊拉克的重建经费。美国国会领袖说,布什可能会在最近几天要求国会拨款1000亿美元,用于资助即将发生的对伊战争,这将加大政府的财政赤字。
  美国主流媒体充分报道了布什的讲话。《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今天都在头版以通栏大标题报道说,布什限令萨达姆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否则将“面临军事打击”。
  在布什演说之后,美国国土安全部立刻将国家受恐怖威胁的等级从第三级的黄色调升为第二级的橙色。布什指示全国军警加强边防,严防恐怖分子发动袭击。联邦政府已要求各州部署国民警卫队或州警保护各地的敏感地点,防范不测。首都华盛顿的各联邦机构也加强了保护措施。国防部已为员工散发了防毒面具并采购了其他防护装备。国务院在办公大楼贮存了食物和饮水,一些部门还训练员工在遭到袭击时采取紧急应变措施。
  一位五角大楼高级官员说,在海湾部署的美军现在已经各就各位,准备随时向伊拉克挺进。美国军队正在密切注意伊拉克指挥官是否下令进行先发制人的攻击,尤其是针对部署在科威特的15万美军发动攻击。美军同时也已经为伊拉克可能用化学和生物武器进行报复行动作好了准备。
  军事专家预计,如果战争来临,美军将以大规模的空袭揭开战争序幕,以震撼伊拉克军队并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美军特种部队已经部署在伊拉克北部,特种部队的人数将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美军在伊拉克境内大规模空投传单,继15日散发100万份后,17日再度空投140万份。宣传品的内容主要是呼吁伊拉克军队和民众造萨达姆的反或劝告不要对美军的攻击作任何抵抗。据悉,伊拉克外长萨布里目前已拒绝了美国对萨达姆下的最后通牒。萨布里把布什称作“世界第一号战争贩子”,并称应该下台的是布什。虽然目前一些阿拉伯国家还在努力进行斡旋,但看来美国的“倒萨之战”已进入“倒计时”。  (本报华盛顿3月18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限令萨达姆父子流亡
伊拒绝布什最后通牒
  据新华社华盛顿3月17日电 (记者谭卫兵、严锋)美国总统布什17日晚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限令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及其儿子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否则美国将随时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
  布什在白宫发表的这次历时15分钟的讲话中再次指责伊拉克,称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可能向恐怖分子提供这些武器;萨达姆一贯仇视美国,是中东地区的一支不稳定势力。
  他说,有关伊拉克问题的和平努力已经失败,美国必须采取行动解除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
  本报大马士革3月18日电 记者吴文斌报道:据伊拉克国家电视台报道,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今天上午主持内阁与革命指挥委员会联席会议后发表声明,拒绝美国的“最后通牒”,并表示伊拉克已经做好准备驱逐任何侵略者。
  声明重申,伊拉克不会根据一名外国人的指令选择自己的道路,也不会根据华盛顿、伦敦的法令选择自己的领导人,伊拉克尊重其伟大人民的意志。
  另据报道,萨达姆长子乌代还单独发表声明,呼吁布什下台,并携其家眷出走。他强调,任何对伊拉克的战争都将让美国人对自己的命运感到后悔。
  据悉,伊拉克国民议会将于19日上午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目前危机形势的最新发展。


第7版(国际)
专栏:

  国际社会反对美最后通牒
法国声明单方动武没有根据
德国表示利用机会维护和平
澳决定参战并驱逐伊外交官
  本报联合国3月17日电 记者丁刚报道: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今天中午表示,对当前安理会无法避免对伊拉克的战争而感到失望。安南当天在参加了安理会的闭门磋商后说,战争将是一场灾难。他说,联合国将撤出武器核查人员、人道主义救援人员和驻伊科特派团,但仍将尽一切可能帮助伊拉克人民。
据新华社巴黎3月18日电 (记者王敬诚)法国总统希拉克18日就伊拉克当前局势发表声明说,“现在作出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单方面决定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声明说,伊拉克至今并没有形成一种直接的威胁,不至于要马上对它发动一场战争。
  据新华社莫斯科3月18日电 (记者董龙江)俄罗斯总统新闻局官员18日说,俄罗斯总统普京当天与美国总统布什通了电话,对美国向伊拉克发出最后通牒表示遗憾。这位官员说,普京在通话中还对紧张的外交努力未能达成各方可以接受的妥协方案表示遗憾。
  本报柏林3月18日电 记者江建国报道:德国总理施罗德今天上午就伊拉克问题发表了一项声明。他在这项声明中表示,德国政府仍将利用任何一个哪怕是微小的机会维护和平。声明说,伊拉克的独裁者造成的威胁,能成为发动一场战争的正当理由吗?答案从前和现在都是:不能!
  据新华社渥太华3月17日电 (记者胡光耀)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17日在众议院表示,加拿大不会参加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任何攻打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克雷蒂安是在众议院回答反对党议员的提问时作上述表示的。
  本报布鲁塞尔3月17日电 记者吴云报道: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今天在布鲁塞尔表示,欧盟委员会对联合国安理会无法就伊拉克问题达成一致“深表遗憾”。
  本报布宜诺斯艾利斯3月17日电 记者李志明报道:正在纽约的阿根廷外长鲁考夫今天对记者说,阿根廷不参加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
  本报墨西哥城3月17日电 记者许宏治报道:墨西哥总统福克斯今天晚上发表电视讲话表示,墨西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墨西哥政府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政府,“我们永远主张和平”。
  本报大马士革3月18日电 记者吴文斌报道:叙利亚政府发言人今天中午就布什对伊最后通牒发表正式声明说,美国总统布什向伊拉克发出的警告,违背了联合国决议、宪章原则和宗旨。
  据新华社开罗3月18日电 (记者邵杰)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发言人优素福18日在这里宣布,阿盟拒绝美国总统布什发出的最后通牒,因为这种行为不符合国际法。
  本报东京3月18日电 记者孙东民报道:日本首相小泉今天表示支持美国对伊拉克动武。小泉强调日美同盟对日本的重要性。
  本报伦敦3月18日电 记者施晓慧报道: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17日在下院就伊拉克危机发表声明,呼吁议会支持政府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18日英国议会将就在没有联合国授权情况下是否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进行辩论并投票表决。
  本报堪培拉3月18日电 记者李景卫报道: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今天决定,与美、英军队一道对伊拉克实行军事打击。此外,澳大利亚今天宣布驱逐伊拉克驻澳所有外交官。


第7版(国际)
专栏:

  世界深感忧虑
  古平
  3月17日华盛顿时间晚8时,美国总统布什
  发表讲话,其要旨有二:一、称联合国安理会没有履行自己的责任;二、向伊拉克发出最后通牒式的要求,要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及其儿子在48小时内决定是否流亡,否则将面临武力解决。
  布什讲话表明,一场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战争一触即发,伊拉克问题已到了面对战争的最后关头。
  在世界人民和国际社会普遍希望和平,不要战争之际,在联合国安理会全力政治解决伊拉克危机,核查工作取得进展之际,战争危险却达到空前的高度,令世界深感忧虑。
  众所周知,在过去几个月中,世界各国人民和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用各种方式多次表达了和平解决伊拉克危机的愿望。世界人心所向,国际社会意愿,如日月昭昭。战争违背了这一世界性的普遍善良愿望。
  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全人类的和平与福祉,各国共同创立了联合国的政治架构,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绕过联合国而进行的重大战争行为,则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所说,其合法性将受到质疑。
  众所周知,国家主权原则是当代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的基石,无视这一原则,甚至采用战争手段干预他国内政,将会对国际关系造成严重损害,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和稳定造成严重损害。
  在美国关闭外交窗口,向伊拉克发出最后通牒之际,中国领导人表示,中国一贯主张,伊拉克问题应该在联合国的框架内通过政治手段和平解决,尽量避免战争。只要还有一线和平可能,中国就仍将继续努力,争取政治解决。
  法国、俄罗斯和德国领导人表示,坚持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伊拉克问题,和平努力将“坚持到最后一秒钟”。俄总统普京说,对伊战争将是“一个错误,将会带来最严重的后果”。法国总统希拉克表示,对伊最后通牒是一项“单边主义决定”,“违背联合国安理会和国际社会的意愿”。
  巴西、马来西亚、伊朗、叙利亚、智利、秘鲁、委内瑞拉和罗马尼亚等国均表示,反对美英等国在未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伊动武,呼吁国际社会继续努力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阿拉伯国家联盟拒绝美国对伊最后通牒,指责美国“在国际法规定的义务之外采取行动”。
  世界对战争深感忧虑,世界为和平继续努力,因为和平是世界各国共处的必要前提,因为和平是全人类最基本和最崇高的一个期冀。


第7版(国际)
专栏:记者专访

  多难中东岂堪再战
——访埃及驻华大使希夫尼
  本报记者 朱梦魁 黄培昭
  在美国对伊拉克动武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记者日前对埃及驻华大使希夫尼(见图)进行了专访。鉴于阿拉伯国家在伊拉克危机和其他中东问题中首当其冲,他首先介绍了海湾和中东地区再次面临战争威胁的严峻形势。
  希夫尼说,埃及反对在伊拉克问题上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因为那样做不但不利于伊拉克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事情更加错综复杂,造成不可收拾的严重后果。阿拉伯国家和国际社会一致认为,在国际关系中,互不干涉内政、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是两条最基本的原则。伊拉克危机完全可以在联合国的框架内通过政治途径和平解决。
  在谈到战争危害时,希夫尼说,在1980年以来的23年间,伊拉克及其周边国家经过了多次战争的浩劫,灾难深重的中东地区已不堪再战。如果战争再度在伊拉克爆发,必将对该地区和全世界带来巨大危害。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条件下,战争不但破坏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还将对地区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并将冲击整个世界的经济复苏进程。还应当看到,战争贻害无穷,对伊动武将开启中东地区的“地狱之门”,恐怖活动和极端主义将随之猖狂泛滥。希夫尼表示,埃及在伊拉克有几十万侨民,每年有大宗的侨汇收入,对伊开战将使埃及深受其害。
  谈到战争对中东和平进程的影响,希夫尼不无忧虑地说,在伊拉克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饱受苦难的同时,以色列借机搭乘“反恐快车”,继续执行扩建犹太人定居点的政策,许多来之不易的和平协议被束之高阁,中东和平进程的目标仍遥遥无期。
  希夫尼赞赏中国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负责任的重要国家,在伊拉克问题和其他国际事务中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公正合理的正义立场,不仅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热爱和平、倡导发展的意愿,也得到了阿拉伯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普遍理解和支持。(附图片)


第7版(国际)
专栏:

  3月17日深夜,许多顾客在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一家超市排队付款。当天晚上,在得知美国宣布对伊拉克危机的外交努力已经结束时,许多科威特人连夜涌向超市抢购食品。
  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