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两会聚焦

  更上层楼
——代表、委员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本报记者 刘霄 王比学 张勇 李文云
  对外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此,“两会”代表、委员们一方面倍感自豪,一方面深感自己肩头责任重大。他们说,中国经济要持续快速发展,有赖于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中西部:奋起直追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世界500强企业已有近百家到西部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但是,西部地区的开放程度仍远逊于东部地区。
  甘肃省经贸委主任任继东代表说,去年,甘肃到位外资1.7亿元,仅占全国吸引外资总额的3‰;世界500强企业尚无一家前来投资。扩大开放,任务艰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他认为,一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硬件建设;二要在软件上有所突破,以“软”补“硬”,政企分开,提高效率,提供优质的服务。
  与东部相比,西部尽管缺少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但却有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沿边优势。来自内蒙古草原的岳福洪代表说,内蒙古的稀土资源世界第一,煤炭资源全国第二,正在建设国家级的能源基地。拉萨市长罗布顿珠代表说,拉萨有5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很多是唯我独有的,对外合作开发的前景十分光明。
  把扩大开放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中部省份的一致选择。安徽金海苹代表说,安徽省大力营造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的新格局,人们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接轨意识明显增强。5年来,全省出口总额年均递增11.4%,高于GDP年均增速2.9个百分点,外向经济贡献率提高。
  东南部:不断加速
  我国对外开放由局部开放转为全面开放后,先行一步的东南沿海各省市,锐气不减当年,仍然不断加速,引领对外开放的火车头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代表说,广东的外贸出口去年已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广东的特色和优势,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做好外向型经济这篇大文章,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世界新一轮产业调整的难得机遇,主动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的转移,推动广东的对外开放更上层楼。
  放眼东部,对外开放呈现出不少新特点,如“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互动态势。对“引进来”,代表、委员们表示,要一如既往地“下大力气”,同时也要积极地“走出去”。中国安庆国际贸易集团董事长张志凯委员说,“走出去”是我们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标志,也是我们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
  浙江团林华中代表说,国家应当创造条件,建立传统企业的转移平台,帮助国有企业走出去收购外国企业或品牌,使之做大做强。
  “区域融合”也呈扩大开放的态势。浙江团吕祖善代表表示,要抓住“长三角”经济崛起的机遇,多管齐下,积极扩大利用外资。黄坤明代表说,湖州市一成以上的农产品、二成以上的工业品、三成以上的苗木销往上海,四成以上的企业与上海的科研机构有合作关系。我们要利用上海的集聚效应,加快与世界经济的融合。
  广东团王如松代表提出,“珠三角”要培育新的增长点,必须联合港澳,促进粤港澳经济一体化。
  代表、委员们相信,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开放水平,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经济发展将后劲更足。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两会时评

大团结 大发展
金采薇
  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今天闭幕,这次会议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局的重要时刻召开的。有外电说,中国的民族凝聚力因举世瞩目的成就、宏伟明确的发展目标而倍增。我们可以说,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已闭幕的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的圆满成功,再次展示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雄心壮志,展示了各族人民空前团结的伟大力量。
  团结的力量,牢不可破;团结的力量,无坚不摧。我们的团结之所以牢不可破,是因为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合乎民意,顺乎潮流,反映了亿万人民的共同理想。建立在共同理想基础之上的团结坚实巩固。我们的团结之所以无坚不摧,是因为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下,可以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全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合众志能深谋远虑,齐众心可移山填海。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力量。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家齐聚一堂,共商国是,本身就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劳动和创造。人民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我们要营造激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团结的基础需要不断巩固,团结的局面需要倍加维护。
  在社会变革中,因具体的利益的不同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对多种具体的利益和内部矛盾进行调节。所谓大局意识,就是着眼国家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去认识和处理问题。所谓各方兼顾,就是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经验表明,全面进步,才有更大的进步;协调发展,才有持续发展。
  大发展需要大团结,大团结促进大发展。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把亿万人民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上来。这样,我们就会获得不尽的力量源泉,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前进,不断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今日两会日程

  人大
上午:闭幕会。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表决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草案;表决关于200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草案;表决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表决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表决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国家主席讲话;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讲话;闭幕。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新任总理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提问。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

  致富路上一个不少
——访浙江省省长吕祖善代表
本报记者 何伟
“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及扶贫帮困是人民群众交给领导干部的严肃考题,我们应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浙江省省长吕祖善代表说。
  去年末,浙江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已减少到2530人,基本实现了下岗失业制度并轨,120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一分不少不欠,且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建立起来了,全省保障对象共40.68万人,其中农村35万人。
  吕祖善说,浙江省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还不够广,社会保险办法还不够完善。目前政府已经在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中突出存在的因病致贫问题,推广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散居供养的孤寡老人,将采取集中供养的办法。完善资助贫困学生制度,对纳入“低保”家庭的子女九年义务教育入学全免杂费和代管费,不让一个孩子因贫不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不能就学或辍学。
  “切实解决群众生活困难,要有治本之策。”吕祖善说,政府首先将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鼓励支持自主创业等途径,每年净增5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增加再就业专项资金和补助的投入,以解决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对城镇失业人员实行免费培训,使其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培育欠发达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继“山海协作工程”后,最近又启动了“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和“百亿帮扶致富建设工程”。我们的目标是,致富路上一个不能少。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

  以大城市带大农村
——访重庆市市长王鸿举代表
本报记者 禹伟良
“在重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重点,农业是关键,农民增收是要害。重庆将努力探索一条以大城市带大农村,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路子。”重庆市市长王鸿举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重庆是个特殊的直辖市,经济结构的二元特征突出,既是大城市,又是大农村。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2/3,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较大。直辖以来,重庆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00元。
  王鸿举代表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已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重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措施。”他表示,重庆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分发挥大城市对大农村的带动作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做到“四个一”:全市工作“一盘棋”,城乡发展“一体化”,主导产业“一条龙”,经济、社会“一起抓”。从加强宏观指导、政策推动、利益协调等方面入手,加快构建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生产格局;加快实施100个经济强镇工程;大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计划。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

畅谈发展主题 同奔全面小康
图①澳门许健康委员:要建设秉公执法、廉洁奉公的诚信政府。本报记者 李石营摄 图②李羚委员:司法队伍要提高自身素质。本报记者 雷声摄 图③解放军团吴朝晖代表:军队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摄 图④云南团张美兰代表(哈尼族):我们有信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迈出坚实步伐。新华社记者 周重要摄 图⑤甘肃团张津梁代表:开发大西北的关键是人才。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图⑥北京团张燕丽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要进一步加大“开门立法”的力度。本报记者 张忠摄 图⑦云南团李兴旺代表(拉祜族):干部要带头践行“三个代表”。新华社记者 周重要摄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

  掌声·民意
  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