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5版

第15版(专页)
专栏:

  高起点规划 高强度投入 高标准建设 高效能管理
做好“城市经营”的文章
  从首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实现柳州五菱与上汽集团和美国通用公司的合作起,有“广西工业重镇”美称的柳州市,正精心运作“城市经营”这篇大文章。未来5年内,这座位于广西中部拥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可望跨入全国大城市的行列。
  柳州具有铁路、公路和水运的综合交通优势,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位居广西工业重镇之列。进入21世纪,柳州市委确立了“工业立柳”、“强市富民”的发展思路,努力把城市这块“蛋糕”做大。去年,世界500强企业美国通用公司入驻柳州五菱;温州商贸城项目引进的3000万美元资金,将使这一商场成为广西最亮丽的经商热土。柳州市委、市政府认定:在全国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形势下,加快把柳州建成大型城市,对于辐射和带动周边发展,联结东西流通,推动西部大开发,具有积极意义。于是,一系列相关政策陆续出台。
  建设大城市,柳州既注意量的延伸,更注意质的提高,具体是以“四高”确保城市的高品位。“四高”是指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起点规划,就是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山水景观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定位,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高强度投入,就是超常规地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加快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步伐,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招商开发多样化、项目动作市场化和政府监督规范化的科学机制,实现城建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高标准建设,就是努力多出精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与城市特色相协调、与城市定位相一致的重大项目,塑造柳州城市的个性特色。高效能管理,就是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实现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并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赋予城区更多的责权利,充分发挥城区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积极性。
  现代化大城市既要有大的骨架,还要有充沛的血脉。柳州为赋予城市以活力,市委、市政府采取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的“三大”措施,构建商机无限的桂中新商埠。按照“完善规划,整合资源,重点培育,促进发展”的思路,市里重新调整商贸布局,以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为方向,培育一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吸纳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在发展大商贸方面,柳州市按照“抓大放小,扶优扶强”的思路,大力推动柳州商贸公司改革改制,加快了推进大型商贸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组建和引进了一批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大型商贸集团,加快建设温州商贸城、新时代商业港、谷埠街国际商城等大型商贸项目。在搞活大流通上,充分利用工业城市、交通枢纽和信息化试点城市的优势,按照信息化、网络化的要求,积极运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多种现代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逐步把柳州市建设成为广西乃至大西南的现代物流中心。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已经拉开序幕。54条道路的光亮工程已经顺利竣工,广西最大的高架桥潭中高架桥也已经建成通车,新的一批城市建设重大项目正陆续破土动工。今年,柳州市将投资40多亿元,完成内环路、行政中心、污水治理项目和立冲沟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同时,重点建设的新项目有:友谊桥、西江路东段扩建工程、人民广场改造工程、柳石路拓宽工程和阳和(工业)开发区的建设启动等。柳州市市长陈向群说: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柳州市目前城中半岛的“单中心”局面将被改变,大力开发建设发展起来的城市东部,将成为21世纪新柳州的行政中心、商贸中心、科教中心、体育中心和新兴的居住区,从而形成“双中心”格局。未来的柳州市将以规划合理、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宜于人居、管理有效的工业新柳州,展现出一个中国南方新型大城市的风姿。   (罗昌爱)


第15版(专页)
专栏:

  工业立柳 强市富民
——访柳州市市长陈向群
郑盛丰
有“龙城”之称的柳州,既是广西乃至我国西部工业重镇,又是沟通西南、华南与华中的重要交通枢纽。在改革开放初期,柳州市工业曾一度龙腾虎跃而引人注目。今天,在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之际,柳州如何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争取更大的作为呢?
  羊年初春,记者走访了刚刚当选为柳州市市长的陈向群。当他谈起柳州市新一届政府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时,面色严肃,话语深沉。他说,柳州能否加快发展,既事关自身,也事关柳州所辐射所服务的周边。因此,今后的柳州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承上启下,破难前行。
  基于这样的思考,陈向群当选为市长后即向人民代表们表示,面对未来发展的挑战和社会的期待,他将恪尽职守,竭尽全力,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当一名人民群众放心满意的市长。
  谈起柳州市怎样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进而在广西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时,陈市长列举了一组数据:2002年柳州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3.1亿元,增长22.4%;财政收入49.4亿元,增长1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9亿元,增长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4亿元,增长45.6%。这组数据有力地表明了柳州市去年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这个基础上,陈向群谈到今年柳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财政收入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陈向群说,要实现上述目标,在思想上和工作措施上都要有新突破。
  “思想上的突破是永无止境的”,陈向群认为,制约柳州市加快发展的最大障碍仍然是思想解放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柳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与柳州市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全市深入开展一次“面对新形势,柳州怎么办”的思想解放大讨论,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柳州市经济大发展,在精神状态上继续大力倡导四种精神:破除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的思想,树立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吃苦精神;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止的思想,树立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创业精神;破除消极畏难、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破除官本位思想,树立企业家精神。总之,要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和科学务实的态度,来实现柳州的新发展。
  谈到工作措施的突破,陈向群解释说,遵循中央精神,结合柳州实际,就是要坚持“工业立柳、强市富民”总体发展思路不动摇,坚持“五大主攻方向”不动摇。“五大主攻方向”具体是指:坚定不移地深化国企改革,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大城市建设与管理力度,加快把柳州构建成西南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步伐,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抓好文明创建工作。
  关于“工业立柳、强市富民”,陈向群继续说,这是对柳州市历史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工业是柳州市生存发展的支柱。要在柳州率先实现工业化,必须以新的思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住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构建区域性制造业基地,推动柳州工业迅速迈上新台阶。
  关于柳州市未来的发展,在陈向群充满豪情的介绍中变得具体化了。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今年将启动城市的“河东”与“阳和”两翼,为建设特大城市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新型工业制造业基地。陈向群说,打造河东城市新区与阳和工业新区,是增强柳州发展后劲、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战略性工程,是加速大柳州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双翼。河东新区将建设成21世纪新柳州的行政中心、商贸中心、科教中心、体育中心和新兴的居住区。打造阳和工业新区,将实现再造一个新工业的柳州。
  作为一座工业城市的新市长,陈向群对工业化的话题尤其感兴趣。他认为,工业门类众多又具有相应优势的柳州,今后必须在新工业这篇文章上作出新建树。办法是立足于柳州现有的工业基础,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重点发展汽车、机械及其零部件制造业。以重点项目为载体,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抓好与强势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合作,吸引一批规模大、配套性强、产业链长的特色企业群,充分利用汽车、机械、冶金为主的制造业在全国的竞争优势,以东风汽车、美国通用等大企业在柳州聚集和拓展的良好契机,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国家产业倾斜政策,紧紧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国内相关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抓好优势产品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在对外开放中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以3到5年的努力,把柳州建设成为以汽车、机械、冶金为主的区域性制造业基地。
  蓝图是美丽的,但实现蓝图的过程是艰辛的。陈向群坚信一点:以往创造过很多成功并拥有诸多优势的柳州,没有理由不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我们正在为此而不懈努力。我们将和全市人民一道咬住目标不放松,直至交出满意的答卷!”告别时,陈向群市长留给记者这句话。


第15版(专页)
专栏:加快发展 增创优势

  倾力打造工业新柳州
  吴启雄 李绯
  羊年初春,来到工业重镇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走访汽车、机械、冶金、化工等行业的一批企业,所见所闻,让人感奋。一组组数字,在印证着和预示着柳州的过去与未来。
  变化着的数字表明:近日柳州工业正以快速而健康的势头稳步发展,进入一种产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喜人境界。人们由此感受到一个工业新柳州的诱人前景!
  努力使现有骨干企业优起来活起来强起来
柳州曾创造过许多光荣与骄傲。而这里的国有企业,更是创造过很多辉煌。
  进入新世纪之后,很多骨干企业的发展曲线仍是激奋人心的:在柳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去年的整机产销记录达7600台,销售收入和利润均名列全国同行首位,而今年头2个月,月均产销又都双创历史新高。在柳钢集团,1月份销售钢材和销售收入也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5.4%和43.9%,产销率和货款回笼率双创历史最高水平。在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公司,1月生产汽车1.7万多辆,销售2.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7%和81%……
  柳州市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也是中国西部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的工业重镇。全市已建立起36个工业体系,拥有工业企业1584家,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103家。在全国最大的500家工业企业中,柳州钢铁(集团)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榜上有名。工业经济对全市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50%以上,工业企业无疑是柳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脊梁。
  为此,搞好搞活工业经济历来是柳州市工作的重心。从2000年开始,柳州市委第九次代表大会就提出“工业立柳、强市富民”的总体发展思路。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柳州市更是深深体会到,要开创城市工作新局面,推进柳州率先在广西实现全面小康,必须继续坚持“工业立柳、强市富民”不动摇。
  今日的柳州人,视野已越过已有的成功而投向更高的目标:倾力打造工业新柳州!
  柳州市的决策者和柳州各界人士认识到,打造一个工业新柳州对于柳州自身和柳州服务的周边,都具有特别意义。
  事实上,柳州已经朝着这样的目标去努力打基础了:——加大企业技改投入,提升企业技术含量。在原有技术改造的基础上,柳州市于去年努力加大对汽车、机械、冶金、化工、造纸、纺织等传统企业的技改投入,总投资40亿元,对涉及上述产业的37个项目进行技术改造,收到明显成效,从而夯实了企业发展的基础,加快了企业的发展。如柳钢集团、上汽五菱、柳工、两面针、东风柳汽等5家企业都是技改投入大户,当年5家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65.93亿元,拉动全市新产品增长24.9%,对全市新产品产值的增长贡献率为84.9%。
  ——大力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与国内外强势企业合作,提高外来战略投资者持股比重。如上汽集团、五菱汽车、美国通用实行“中、中、外”合作,项目总投资9960万美元,不到一年,合作获得巨大成功,企业竞争力大增,产销量连创新高,去年生产汽车14.9万多辆,同比增长24%,销售汽车14.6万多辆,同比增长22%,出口汽车同比增长103.8%。
  ——支持企业上市和进行主辅业务分离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结构合理化。2003年重点推进条件成熟的企业股票上市步伐,力争年内有2家企业成功上市,为企业筹集发展资金。此外,继续做好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工作,争取近2年全市的企业上市工作取得较大突破。
  由于措施得力,去年柳州工业经济出现喜人局面,全市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口径,下同)完成总产值324.8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2.8%;完成工业增加值88.25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5.0%;实现销售收入330.35亿元,增长18.8%;实现利税36.92亿元,增长5.4%,(如扣除上年度税制改革因素实际增长13.4%);综合效益指数为117.36,比上年同期提高1.03点。
  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有无强大的科技创新力和信息力,无疑是能否成功打造工业新柳州的关键。
  正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柳州在不断加大力度。近年通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企业,极大地提升了柳州市工业竞争能力和经济综合竞争能力。而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管理,则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并由此收到显著成效。
  不断创新加快了工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去年柳州新产品产值84.84亿元,新产品产值率26.12%,分别比上年增长29.29%和2.69%。技术创新体现出求真务实的精神,形成多种模式。如以“产学研”合作为重点的柳建机模式;将高新技术嫁接到传统产品进而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的金嗓子模式;以产品创新为主的五菱模式;以名牌产品为基础,实行品牌延伸的两面针模式;以高技术改造传统工艺,不断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柳钢模式;以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制造业全面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柳工模式;以高技术改造传统农产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产品企业化生产的宏华模式等。这种种各不相同又都富于成效的创新模式,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柳州企业界的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精神。
  一批各具特色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应运而生。如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同行业中拥有龙头位置,该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走的是一条不断用高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道路。“九五”期间,该公司投资1200万元全面实施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这是我国工程机构行业中最早实施CIMS应用示范工程的企业。CIMS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2001年该公司成功地开发了我国第一台ZLG50G高原型特种轮式装载机,并在西藏公路招标项目中一举中标,取得可喜的经济效益。CIMS的实施,还使企业管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不断的技术创新使柳州企业界名牌产品大量涌现,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以生产新材料、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产品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初具规模。至今全市经确认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有49家。
  信息技术应用在柳州也取得了明显效果。先后创办了柳州经济信息网、科技信息网、经贸信息网等近10个网站,有互联网用户14900多户,全市已有170多家企业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36家企业开设了企业网站,200多家企业通过柳州经贸信息网发布信息。
  立足长远面向未来 再造一个工业新柳州
  提出再造一个工业新柳州,决非无米之炊、无本之木。
  然而,仅靠对现有企业的改造和提升,对于再造工业新柳州,还是远远不够的。柳州现代工业的更大发展,需要一个全新的载体和舞台!
  于是,一个新的规划蓝图出现了:打造河东城市新区和阳和工业新区,以此作为柳州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双翼,既为推进和拉动城市建设服务,又为再造工业新柳州提供重要的发展平台。
  当柳州市委书记兼人大主任沈北海今年初在市人代会上提出这一构想并进行阐述时,代表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相对于旧城区和工业企业密集的河西来说,河东新区将建设成为新世纪柳州的行政中心、商贸中心、科教中心、体育中心和新兴居住区,同时也是发展柳州新工业的重要支撑。阳和工业新区将成为柳州大力发展汽车、机械及其零部件制造业的新基地。打造阳和工业新区,再造柳州新工业,是“十五”期间柳州和广西发展的战略重点,有利于抓好与外地强势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合作,有利于吸引一批规模大、配套性强、产业链长的特色企业群,进而形成优势产业的集聚效应。
  对于各界柳州人尤其是柳州企业界来说,人们已清醒也意识到创建工业新柳州既是机遇,也是使命。以创建区域性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东风汽车、美国通用等大企业在柳州聚集和拓展的良好契机,充分利用柳州在汽车、机械、冶金等制造业在全国的竞争优势,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国家产业倾斜政策,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贸易组织后国际国内相关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抓好优势产品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在对外开放中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这样,蓝图就会变成现实。(附图片)
柳州市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图为广场文化活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