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基层代表委员心声

  国企改革闯新路 科教兴国写华章
  竺延风代表——
深化国企改革要破“坎”
  本报记者 李忠春 孟扬
  一汽集团公司总经理竺延风代表认为,下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是要突破战略规划和结构调整坎。规划来自市场,战略要考虑环境,结构调整更要密切联系企业实际。近年来,一些企业存在着战略不明确、缺乏整体发展规划、盲目上项目、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解决的根本在于着眼未来,从长计议,并立足企业自身实际,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和客观经济形势要求的战略规划,调整好自身的产品结构、资本结构和组织结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赵志全代表——
科技创新要面向国内外
  本报记者 王彦田
  “我们鲁南制药5年来效益连年翻番的一条主要原因,就是坚持科技先导的思想,实施科技创新。”鲁南制药集团董事长赵志全代表说。他介绍,鲁南制药每年都要拿出利润的1/3用于技术开发和改造,设立了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赵志全认为,科技兴企的视野要开阔。鲁南制药近年来先后和华东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合作成立了生物高新技术等研究机构。“我们的目光现在已不局限于国内,今年以来又和美国贝欧公司及罗马尼亚的一家公司签署了在技术领域合作的协议,将合作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医药产品。”
孙庆代表——
  应用性科研要跟上
  本报记者 白天亮
  “科研机构在重视基础性研究的同时,还要重视应用性研究。”江苏春兰(集团)公司的孙庆代表这样认为。他说,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还不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需借助专业科研机构的力量。近几年,科研领域有重基础性研究、轻应用性研究的倾向。过去承担应用性研究的不少科研院所在科研体制改革中被合并或是转向了。而一项科研成果从完成实验到投入使用,还需大量的应用性研究。即使有了新发明、新技术,也很难转化为企业可以应用并投入实际生产的技术。孙庆希望国家对应用性科研加大投入。
  何晶代表——
农业科研体制要创新
  本报记者 崔士鑫
  辽宁丹东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何晶代表认为,当前的农业科研体制亟需创新。
  何晶说,农业科研试验周期长,直接效益低;其成果的受益者是农民,加上农业科研成果保护较难,因此农民给予科研成果的回报率比较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农业科研给予了较大的投入,我们目前这方面没有体制上的保证。国家对农业科研单位的支持力度,要本着“抓大放小”的原则,不管是哪一级单位,只要对国家贡献大,就应该重点支持。
  周翔委员——
整合高校和研究院所优势
  本报记者 江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周翔委员认为,高校和研究院所在科研创新方面各有特色和优势,如果能结合起来,对在学科交叉领域激发科技创新,大有裨益。建议国家在考虑重大项目时,整合产、学、研三方面的力量,健全科技创新体系。研究开发项目还应以科研院校的力量为主。今后,高校的研究方向应更侧重于应用基础方面,作一些规律性的研究,以指导实践。
  龚霞玲代表——
克服高中教学偏科现象
  本报记者 李同欣
  湖北黄冈中学教师龚霞玲代表指出,现行的高考模式制约了高中教学,学校在学生进入高中二年级就开始分文、理科,一些非应试的基础学科流于形式,这使不少理科学生在走向社会后感到人文知识欠缺。
  龚霞玲认为,要克服偏科的弊端,高考大综合是个好的模式,但大综合应该是各个学科基础知识的大拼盘,而不是内容上的渗透或加大难度。目前这种“三加大综合加一”的高考模式,已在有些地方开始试点,效果很好,希望能在全国推广。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代表团之声

  抓住历史机遇 推进西部开发
  ——访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钱运录代表
  本报记者 严冰
  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钱运录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贵州省广大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希望进一步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力度,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根本主题,紧紧扭住不放,努力在事关全局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
  钱运录代表说,过去的5年,贵州省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九五”计划顺利完成,“十五”计划开局良好,全省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之大、项目之多、效果之明显是前所未有的。经济年均增长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去年的增幅达到9.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固定资产投入去年首次突破600亿元大关;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推进。
  钱运录代表介绍说,贵州省今后几年将进一步加大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贵州的发展打好基础。重点发展电力工业,把贵州电力建设搞上去,把丰富的水能、煤炭资源优势转化成电力工业优势,抓紧实施“西电东送”工程,通过电力工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特色经济,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
  钱运录代表说,贵州下一步的发展,将按照“五年打好基础,十年重点突破,十五年初见成效”的总体思路推进。今后5年将是贵州省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贵州社会经济再上台阶的重要历史机遇期。贵州各族人民将以饱满的热情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开拓创新,全面完成贵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任务。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今日两会日程

今日两会日程
人大
  上午:第五次全体会议。表决总监票人、监票人名单草案;选举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选举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下午:各代表团酝酿候选人和人选。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两会聚焦

  与时俱进树新风
  ——代表、委员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本报记者 徐怀谦 崔士鑫 陈伟光
  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的日子,恰逢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0周年。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引起了代表、委员的共鸣。
  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委员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也面临一个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问题。对现在的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既要对他们讲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又要讲竞争、效益等现代观念。要结合新时期学生的特点,研究他们的接受心理,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搞得丰富多彩。
  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的双聘教授刘西拉委员说,在青年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只是干巴巴的说教,要减少灌输,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熏陶。
  “回顾抚顺坚持40年学雷锋的历程,我们对新时期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深了体会。”辽宁省抚顺市市长王大平代表说,“雷锋精神内涵很丰富,我们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深化对学雷锋和弘扬民族精神重要意义的认识,把它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寻找载体 力求实效
  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周汉民委员说,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其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事业追求和道德追求统一到一个崇高的目标上。向雷锋同志学习40年来,我们的社会其实产生过许许多多的“雷锋”。我们弘扬雷锋精神,着力点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现实生活中的楷模、同时代的楷模、身边的楷模。应当利用一切载体,把这些无比生动、无比感人的新故事讲给青少年听。
  清华大学副教授李燕委员谈了自己的两点体会:第一,要寓教于乐;第二,身教重于言教。他说,生活中发生的轰轰烈烈的大事不可能太多,所以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要高调,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根代表说,“具体到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关键是要弘扬一种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企业精神,以推动改革和经营的顺利进行,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企业的凝聚力。”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赵勇委员认为,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诸如文明窗口、文明社区、文明城市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常抓不懈 任重道远
  张贤亮委员认为,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是同等重要的。不能设想小康社会和城市化建设仅仅是物质性指标。没有文化的富裕生活是另一种形式的贫穷。
  耿莲凤委员认为,现在文化市场的混乱毒化了青少年的心灵。她建议从中小学开始对青少年进行民族艺术教育,使他们从小就能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柏均和委员说,德育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特殊作用。要站在民族兴衰的高度,切实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把教学生做人放在突出位置。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代表团之声

  推动统一进程 实现民族复兴
  ——访台湾代表团团长、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杨国庆代表
  本报记者 石国胜
  “这5年,是社会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5年;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5年。作为生活在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我们对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的自豪,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景充满信心。”十届全国人大台湾代表团团长、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杨国庆代表对记者说。
  杨国庆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国力的强盛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大大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也对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心愿。两岸同胞理应携手并进,抓住这个战略发展机遇,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和两岸共同繁荣。
  杨国庆认为,多年来,广大台湾同胞和祖国人民一起,为两岸关系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两岸经济合作与交流近几年来的不断发展充分证明,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和平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祖国大陆将继续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江泽民主席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
  杨国庆指出,江泽民主席在党的十六大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我们在祖国大陆的台胞要积极落实这一方针,充分发挥亲情乡情和民间的特点,广泛深入地开展与台湾岛内、香港、澳门及海外的台湾同胞,特别是在祖国大陆的台商、台湾学生和常住台胞的交流、交往、联谊、服务,努力当好党和政府联系台湾同胞的桥梁和纽带,为祖国早日实现完全统一多作贡献。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两会时评

  从“造田”到“还林”
林治波
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是“两会”代表、委员热烈议论的一个话题,大家对近几年来政府在环保方面作出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视土地如生命,想方设法扩大耕地面积,为此不惜围湖、开荒、毁林造田,付出了很大代价。沉痛的教训使人们醒悟到,必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财富的增多、精神的富有,还应当包括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可持续发展才是最好的发展,产业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是最佳的发展道路。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始终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致力于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大幅度增加投入,从源头抓起,坚持标本兼治,取得明显成效。尤其是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后,国务院加大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在重点林区和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在生态脆弱地区有步骤地开展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为此,国家向农户无偿提供粮食、种苗和生活补助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这对改善生态环境、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长江流域实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政策,使水域面积得到大幅度的恢复。
  从过去的与水、与林、与草争地,到今天的大规模退耕还湖、还林、还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性转变,是一个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重大成就。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不懈的努力。其内容也不仅仅是还湖、还林、还草,还包括环境污染防治、控制人口数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等等。环境的改善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的理解支持,并行动起来,积极参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先人美妙的诗句,描绘了古代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自然环境,使其更加秀美丰饶。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干下去,祖国的天空一定会更蓝,景色一定会更美,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好。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代表团之声

  立足资源开发 发展特色经济
——访全国政协副主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
本报记者 赵川东
“听了朱镕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备受鼓舞和鞭策。这5年,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成为新疆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全国政协副主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代表说。
  结合新疆发展的实际,阿不来提指出,新疆这5年取得的好成绩,主要得益于中央对新疆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支持,得益于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得益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同时也是在自治区党委领导下,各族人民不懈努力的结果。
  阿不来提表示,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结合新疆实际,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21世纪头20年以及今后5年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全面完成新时期的各项目标,需要牢牢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发展步伐。新疆提出的发展目标,是从新疆经济发展条件以及缩小差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需要综合考虑的。同时,我们强调经济增长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
  二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从新疆实际出发。没有特色,产业、产品就没有出路。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坚持立足优势资源开发,走特色经济之路,以特色确立我们的竞争优势,努力发展独具特色优势的主导产品和产业。
  三是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保持社会稳定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切实做好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确保新疆社会政治大局的稳定。
  阿不来提说:“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将会有一个更快的发展,各项目标将如期实现,新疆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两会剪影

  3月14日上午,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闭幕,圆满完成任务的政协委员们,满怀喜悦的心情步出人民大会堂。 本报记者 李仁臣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