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两会剪影

  马介璋委员在讨论“两高”报告时,就提高法官素质等问题发表看法。
  本报记者 李石营摄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代表团之声

  埋头苦干实现中原崛起
  ——访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克强代表
  本报记者 程国慧
  “目前我国经济正由东向西梯度推进,世界性产业转移也由我国沿海向内地延伸,河南这样一个中部省份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在中原崛起。”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克强代表一语道出他的机遇意识和发展思路。
  李克强说,河南地处中原,区位优势明显。只要我们把自身优势发挥好,把外部力量利用好,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河南完全能够实现在中原崛起。
  李克强指出,河南农业劳动力占人口的60%以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基本途径就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大批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要从河南实际出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积极承接国外和东部有竞争力的产业的转移,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努力使河南成为中国这个世界制造业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
  李克强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前提,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则是繁荣农村经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观念,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近年来河南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但还需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
  李克强强调这样四点:一要发展订单农业。借鉴现代工业的发展经验,农民按订单要求生产,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二要发展标准化农业。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是大趋势,要制定细化的农产品监测检验标准,并认真执行,推动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三要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通过规模化生产,发展品牌产品,形成规模效益。四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变农产品为工业品,推进农业的工业化。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代表团之声

  下力气破解“三农”难题
  ——访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正午代表
  本报记者 禹伟良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一定要更加重视‘三农’问题,下更大力气抓好农村工作。”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正午代表直切主题。
  杨正午代表说:“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坚持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应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湖南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把农民增收和县乡财政增收作为检验各级党委政府工作成效、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基本指标。”
  他把工作重点概括为“四个突出”: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公司、大户为载体,整合现有资源,在全省形成一批大规模、有特色、高效益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要集中力量培育一批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
  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要大力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增强农村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突出抓好县城和中心镇扩容提质。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政策措施,加强劳务输出的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大力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以沼气和以电代燃料为重点的农村能源。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加强水利、乡村公路、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继续着力抓好退田还湖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能源工程。
  突出稳定农村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各地一定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农村土地政策和土地承包法,坚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继续抓好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代表团之声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访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云坤代表
本报记者 李忠春 孟扬
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和粮食生产大省,吉林省面临着多重压力,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压力大。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加快经济发展?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代表说,关键在于加快工业化进程。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紧紧围绕继续完成工业化这个历史性任务,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特色,着力建设“工业省”、“科教省”、“生态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王云坤说,要进一步发展壮大汽车产业,支持一汽的总量扩张和布局调整,整合、提升汽车零部件产业;要以推进炼油和乙烯等石化装置大型化、增强主导产品竞争力为重点,努力把吉化建设成为石化系统最大、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石化生产基地;要以提高综合加工能力、逐步实现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为重点,推动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要做精食品加工业,做强肉制品加工业,做响长白山生态食品加工业;还要以中药现代化和生物制药为重点,加快发展医药产业。此外,还要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现代服务业等。
  王云坤说,吉林省是科教大省,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1万人。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和拥有科技人员的数量分别列全国第五、第六位。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教和人力资源优势,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持。
  王云坤说,吉林省要保持并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提高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吉林省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类型多样,199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省。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吉林省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切实把经济社会纳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科学运作生态资本,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环保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树立起以绿色优质资源、绿色产业群、生态城市群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产业大省的形象。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代表团之声

  以人才战略为第一战略
  ——访天津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房凤友代表
  本报记者 严冰
  天津市委副书记、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房凤友代表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总结的一条重要经验: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已被实践证明是实现经济振兴和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房凤友介绍,天津市这些年来一直坚持“走科技路,吃科技饭”,强调教育兴旺,则天津兴旺,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把人才战略作为第一战略,下大力量做好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的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天津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一是大力推进了科技创新。10年来,全市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40年总和的两倍,天津市的科技综合实力已位居全国前列。二是积极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2002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97亿元,比上年增长30.4%,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三是培养和集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建立有效机制,实行高酬重奖,初步形成了以人才育人才,以人才聚人才,人才队伍建设和事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房凤友说,为了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天津市将突出一个“活”字,立足一个“争”字。人才观念要活,管理体制要活,工作机制要活,各项改革措施都要活,使天津成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一片沃土;要敢于同发达国家和地区争人才,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人才资源,充分展示天津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一是要大力培养人才,抓紧培养精通世贸组织规则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国际经贸人才。二是要敢于激活人才,通过完善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切实解决人才积压和人才短缺并存的矛盾,建立起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制度。三是要积极引进人才,走出津门,走出国门,积极参与人才竞争,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和高层次的专家来津创业。四是要真正爱惜人才,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两会聚焦

  关爱民生当固本
  ——代表、委员谈促进就业
  本报记者 白天亮 王比学 盛若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老百姓最大的生活保障。扩大就业,不仅关系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关系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各级政府要把改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这一条,得到代表、委员们的一致欢迎。他们关注着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急就业困难群体所急;同时也关注着国家就业政策的完善,为促进就业积极献计献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减少贫困的根本途径。”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的叶维祯委员这样认为。她列举了一组数字: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十五”期间,我国新增劳动力将升至峰值,加上现存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将达到2200多万人。而当前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约为800万个,年度缺口达1400万个。此外,我国农村还有近1.5亿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尽管政府用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逐年增加,但“低保”只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救助、救济不能从根本上减少贫困,关键在于通过就业,让老百姓有饭碗。”
  经济学家吴敬琏委员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非常关注。他说,中国目前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但这个数字并没有把农村的低就业人口考虑在内。我国人口总量大,农村还存在着严重的隐性失业,就业将是个长期难题。
  昆明医学院的李玛琳代表说,就业不仅是解决生活来源的问题,它还是人们参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当前劳动力供求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并存,新增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就业矛盾正在加剧,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促进就业应强化政府责任
  “新增就业”首次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代表们认为这标志着政府工作的一大转变,从以往追求经济增长转向经济增长和就业两者并重,更强调了政府的责任。
  来自青海的蒲文成委员说:“有约束就会有压力。这次‘两会’结束后,各地政府都会把‘新增就业’指标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也会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出台,这是老百姓的福音。”不过,他也指出,促进就业不是一时之事,而是长期任务。他建议将政府开发就业岗位的责任由目前的“道义责任”、“行政责任”上升为“法律责任”,通过立法将促进就业的责任落实到各级政府。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圣明代表说,虽然扩大就业根本在于经济的发展,但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仍不可忽视,例如如何协调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如何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等。他认为,在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这三个重要途径中,应重点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上的责任。
  当前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存在的大量就业歧视行为也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关注。王平委员说,一个健全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最有利于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政府应发挥其“维护公平”的功能,通过强有力的措施,减少歧视、规范市场、健全保障,以促进就业,特别是帮助那些困难群体就业。
  营造良好创业环境
  许多代表认为,安置就业毕竟是一种被动的行为,从根本上讲还是要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劳动者自己去创业。一个人创业,可以带动一批人就业。鼓励创业是一种更主动的、符合市场经济的做法。
  林毅夫委员说:“解决中国的失业问题,从长远看还是要创造条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人们去创业,特别是创办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他谈到了这样一组数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增、转移的2.5亿劳动力,85%以上都被中小企业所吸收,而中小企业很多都是老百姓自己创办的。全国的个体私营企业更是吸纳了约8000万从业人员。
  创业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不少代表、委员指出,当前还存在体制陈旧、观念落后、政府职能转变慢等现象,制约了老百姓去创业。在一些地方,一个小企业刚起步,常常会遇到名目繁多的税费,企业长不好、长不大,使老百姓对创业失去热情。政府只有转变职能、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才能让老百姓放心创业。
  江苏省省长梁保华代表说,政府一定要大力支持人民群众自主创业。要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崇尚创业的浓厚氛围,“要让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两会时评

  树立法制的权威
宁雯
过去的5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阔步前进的5年,也是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累累硕果的5年。1999年3月,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写入宪法,揭开了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新的一页。
5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通过了124件法律、法律解释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草案。国务院颁布行政法规150件,清理行政法规、规章和有关政策规定3000多件,废止901件,修订325件,宣布失效80件。经过不懈努力,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个法律部门已经齐全,每个法律部门中主要的法律已基本制定出来,加上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精髓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每年“两会”期间,大会都会收到许多代表、委员关于制定各种新法律的议案、建议和提案,今年的“两会”也不例外。制定法律、解决法律不完备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有了法律并不等于万事大吉,“徒法不足以自行”。在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的今天,保证现有的法律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是一个更加紧迫和现实的问题。给这个问题交出一份理想的答卷,是一个远比再制定多少部新法律难度更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在为立法成就自豪的同时,更应该清醒地看到法律的执行当中还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经验证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同时从两个方面着手,既要加强立法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制;又要严格执法,不断提高干部和群众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素质和自觉性。二者缺一不可,任何时候都不可偏废。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从各级领导干部到全体公民都有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领导干部要依法行政,公民要树立和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监督各级执法部门和行政部门真正秉公执法,依法办事。只要人人都朝这个方向努力,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一定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代表团之声

  坚定不移调整经济结构
——访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田成平代表
本报记者 张忠 罗盘
“在我国经济发展出现阶段性变化的新情况下,必须坚决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我们注意把各方面主要精力引导到调整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田成平代表这样强调。
  田成平说,1999年以来,山西采取措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农业方面,初步形成小杂粮、干鲜果、草食畜及肉奶加工和反季节蔬菜四大特色产业;工业方面,加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成和启动了一批重点项目,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新的增长点初步形成。
  “今后5年,山西要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0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田成平说,要实现这个目标,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为此,山西将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培育和发展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支持发展战略性工业潜力产品,初步形成不锈钢、电解铝、洁净能源、机械装备等新产业,并形成一批接续替代产业;充分发挥机械工业优势,推进与国内外企业的联合重组、联合制造,尽快把山西建成新型装备工业基地;重点推进旅游业发展,使其尽快成为支柱产业;加快大运高速公路经济带建设,调整、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田成平强调,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我们将着力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积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力争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洁净能源技术等领域实现突破。二是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进资源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质量。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今日两会日程

今日两会日程
  人大
  上午:小组会议酝酿协商各项候选人名单草案。
  下午:小组会议酝酿协商各项候选人名单草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就环境保护问题答记者问。
  政协
  上午:政协十届一次会议闭幕会。通过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政治决议;通过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关于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通过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关于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提案工作情况报告的决议;通过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案审查委员会关于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主席讲话(会后全体委员合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