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5版

第15版(专页)
专栏:加快发展 增创优势

  凭借好风快行船
  ——看青岛市如何抓住机遇谋发展
  本报记者 宋学春
  青岛市是一个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城市:近5年来,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14%的增长幅度,去年经济总量达到1518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五位。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66亿元,增长20.5%。实际利用外资23.8亿美元,增长48.8%。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居第十一位。
  青岛经济发展又赶上了好机遇:那就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制造业转移,青岛承办2008年奥帆赛项目,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国家机构改革。由此,青岛在今年2月举行的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令人鼓舞的经济发展目标:今后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2007年达到3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4.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0%。
  青岛提出了新的战略思路和举措:重点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和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借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机构建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
  青岛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将是什么样?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对其进行了描述:一、二、三产业协调、骨干突出、特色明显、融入世界经济循环、资源成本递减、环境发展同步、大中小企业分工有序。
  青岛经济发展的亮点就是大企业多,名牌企业多,这与青岛坚持抓大项目建设,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分不开。青岛从“七五”开始实施了四大战略,即“七五”期间的技术引进战略、“八五”期间的名牌战略、“九五”期间的大集团战略、“十五”期间的工业园战略等发展阶段,形成了电子信息、信息家电、石化橡胶、食品饮料、车辆船舶、纺织服装等工业支柱产业,塑造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名牌企业和驰名品牌,优化了工业产业结构,形成了“大、强、高、外”的企业格局结构。
  积累了丰富经验的青岛,构建新经济体系就从抓大项目建设,推进结构调整入手。目前,以项目为抓手,加快电子家电、石油化工、汽车机车造船集装箱和新材料四大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家电产业,扶持和引导优势企业向电子通讯产业、信息产业发展,建成国内重要的家电电子工业基地。加强与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合作,争取引进轿车和集装箱拖车等大项目,开工建设重型汽车工业园和加快中集集装箱项目建设。240万吨造船、1000万吨炼油、500万吨储油基地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工建设。海尔物流、铁路机车轻量化车体等12个项目、捷能电工拖动式汽轮机、双星30万套全钢子午胎项目等15个项目、海信数字技术中心等15个项目、凯联集团30万吨聚丙烯等13个项目……或即将竣工投产,或加快建设进度,或准备开工,或抓紧运筹前期工作。
  在青岛的港口经济、海洋经济和旅游经济“三大特色”经济中,口岸建设是青岛构建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突出一环。港以城荣,城以港兴。2001年,青岛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奏响了“以港兴市”战略的序曲。位于西海岸、总投资近70亿元的青岛港前湾一期、二期工程,新建的20万吨级矿石码头和超前建设、改造的二期油码头,为青岛港货物吞吐全面转向西海岸奠定了坚实基础。到2002年底,青岛老港区68条外贸航线、庞大的现代化运输网络以及集装箱、煤炭、原油、矿石四大主力货种已全部从胶州湾东岸老港区西移到西海岸。2002年,青岛港口吞吐量达到12251.6万吨,增长17.5%,其中外贸吞吐量达到8236万吨,为我国沿海第二大外贸口岸。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41万标准箱,为沿海港口第三位,跨入世界集装箱大港15强。青岛港西移使位于西海岸的四大产业基地加快聚集,“万国码头”建设步伐得到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轮廓逐步清晰。青岛港将为青岛未来的发展发挥更大的牵引拉动作用。
  作为沿海城市,青岛极为重视外向型经济,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鼓励企业到国外办厂设点,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加工制造体系。截至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64家落户青岛,共投资项目95个,合同外资达12.2亿美元。青岛的名牌企业大都与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战略联盟或合作关系,青岛企业开始融入国际大经济圈。
  青岛的“走出去”同样获得巨大成功。2002年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金额5.36亿美元,增长31.5%;完成营业额4.55亿美元,增长21.7%;共派出劳务人员5246人次。已在海外建设生产型工厂36家,建设贸易公司近百家,形成了以生产型工厂为主导,贸易公司为后备军,一般性出口贸易为基础的跨国经营梯队兵团,境外投资已覆盖了39个国别地区,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市场覆盖面已涉及64个国家和地区。
  借奥运之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
  青岛抓住这一次历史性机遇,以适应新世纪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和城市发展空间的要求,凸现青岛滨海风光特色,科学地规划出沿胶州湾及两侧海岸线构建“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框架,即:主要围绕坐落在胶州湾周围的青岛、黄岛和红岛展开布局,从胶南市的琅琊台一带起,路过规划建设的海湾大桥,通过崂山,延伸到即墨市田横岛,形成一条300多公里长的青岛滨海交通大道,像串珍珠般连起青岛海岸线的卫星城。这是一个宏伟的规划,这一规划将圆青岛老百姓大青岛的梦想。
  如今,在青岛“相约奥运,扬帆青岛”的口号随处可见,迎奥气氛逐日见浓。据了解,青岛目前初步确定,仅与奥运相关的项目就有154项,奥运设施及相关投入将达700多亿元人民币。
  在奥运圣火的照耀下,声势空前的市区旧城改造,如火如荼的老城区和郊区市的城市拓展、地产开发,规划中、待开工和在建的贴近大海的滨海步行道,富有文化内涵、高雅的雕塑园群,开阔优美的海岸线景观、汇泉湾广场……2002年,青岛先后完成了总投资达11.4亿元的城区“四纵一横”的“横”——全长3.2公里、设计时速为60公里的东西快速路一期工程,以及308国道、重庆路、南京路改造或拓宽工程,投资1.05亿元的青岛汽车东站破土动工。作为奥运重点配套项目,总投资12.46亿元的流亭空港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并已现雏形。
  今年2月12日,随着北海船厂搬迁签约仪式的举行,奥运场馆建设大幕精彩开启。按照“绿色奥运”的要求,青岛开始实施“蓝天工程”,同时启动绿色海岸、道路绿化、河岸绿化、广场绿化建设、居住区绿化等工程。记者驱车行驶在已具雏形的25公里滨海大道上,一边是浩淼的大海,一边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山海景色尽收眼底,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青岛人预测,先发展黄岛,而后与青岛共同带动红岛,最终将形成以“三岛一湾”为核心区的布局。青岛已不再局限于过去“红瓦绿树”,而是跨越胶州湾,构建着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的框架。随着城市发展空间极大的拓展,大青岛城市圈正以强劲的势头逐步显现。
  随着构建现代化国际城市框架的确立,青岛中心城市已扩展到1100多平方公里,辐射带动力极大增强,城市化率达到77%。周边的中小城市规模迅速膨胀,功能日益完善,承载力和吸引力大大提高。
  青岛获建设部2002年度“中国人居环境奖”,以此为新起点,青岛正向“联合国人居奖”挺进。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和城市品质,城市规划设计坚持以人为本,更多地体现人的需求和人的发展。突出“亲海、通海、透海”的城市个性特色,高起点大规模地搞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建设沿海岸线的亲海步行道和“显山、露海、透绿”的生态型广场,凸显“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山海城浑然一体”的独特风格。这就是未来的青岛市。
  借改革之风提升城市竞争力
  青岛市市长夏耕说,在城市的竞争过程中,区位优势和政策优惠因素正在逐步弱化,整体环境和政府形象的因素在强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很看重这个因素。现在全球制造业转移也好,国际资本流入也好,总体是按经济规律和商业原则来行事的。这虽然不是政府所能左右的,但布局在哪个城市,这个城市的环境恰恰是政府所能作为的。所以,如果说积聚资源、创造财富和辐射周边的能力,构成了城市竞争力的核心部分,那么政府的形象便是这个核心的关键因素。没有一个诚信的政府就不可能有一个诚信的城市,青岛市实施“五项工程”就是为了打造一个诚信政府。
  青岛从2001年4月推出了以“转变职能、规范审批、政务公开、依法行政、效能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管理体系“五项工程”。
  有一次,青岛市某外资食品有限公司一名员工到市外商投资综合服务中心办事。这一天,他既要交交通运管费,还要办理外国人在青岛的就业证和签证。虽然事情不少,但他并没感到麻烦,办完运管手续后,不一会儿,他就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设立的服务窗口办完了其它应在青岛办理的审批手续。他感叹说:有了这个服务大厅,办事方便多了,不用像以往要跑很多部门、花很长时间。像这种能够折射出政府部门、公务员效能提高的“镜头”,目前在青岛已不新鲜。这是青岛市推进政府管理体系“五项工程”带来的变化。
  各区、市政务办理大厅纷纷出现“一站式”服务、“一条龙”服务,限定审批工作日等措施。有的建立了行政审批中心,通过加大对联办事项的协调力度,对需两个以上部门审批的事项,实行“统一受理、联合预审、集中审批”,提高了审批效率,“阳光审批”、“透明政务”已在市各级政府部门叫响。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职能部门制定了有关“规章制度”、发布“采购信息”,对违反规章制度的通报批评,考核连续两年不合格的,主要负责人待岗或降职。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五项工程”的核心,去年以来,全市共减少行政审批事项52%,原来的1263项行政审批事项中,已取消417项、降格238项。
  为了有效地监督并促使公务员观念转变,青岛先后推出了3部公务员效能投诉电话,分别设在市监察局、市人事局和市政府督查室,主要指向公务员工作态度不好、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等问题,并出台了相关的处理细则。3部公务员效能投诉电话自2002年1月初正式开通以来,对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和效率起到了有力的监督作用。截至2003年1月初,3部电话共接听投诉3600余个,属于受理范围的1673件,已办结1665件,其中303人(次)被投诉者受到程度不同的处理。目前,各区市及部分市直单位也分别设立了监督投诉电话和投诉处理反馈制度,使政府部门的工作置于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之下。
  青岛已将“五项工程”延伸到每个政府部门和具有管理职能的非政府部门,延伸到政府机关每个处室、每个岗位。市委、市政府又正式提出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竞争型、服务型的领导机关。青岛的城市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强大。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青岛市委、市政府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推动全市经济这条大船扬帆快速远航。(附图片)
  文中图片:青岛东部新城 张岩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