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3版

第13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以文立市 锐意创新
  ——读《用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
  雪飞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象征。目前,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我国的城市管理者也开始探索城市建设的创新之路,并试图在理论上有所突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秦光荣撰著的《用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一书,就是城市建设领域理论探索的成果之一。
  该书强调“以文立市”的城市建设理念,体现了当代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创新精神。作者认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就是这个城市的灵魂,“以文立市”应当成为一种城市建设理念。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只有深入认识城市,把握城市的特质和灵魂,才能有效地建设和管理好城市。这里的“文”有四层含义:一是文化力,即通过具有凝聚力的地域文化激发出来的人的内在力量;二是文化资源,文化是人的主体性属性,对人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三是文化网络,如文化设施、文化市场载体等;四是文化取向,“以文立市”必须建立在高度的精神文明基础上,要求市民具有现代都市意识。作者在对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进行总结、剖析、反思的基础上,结合长沙市的实际,站在世界城市发展的高度来审视中国城市建设,指出:“以文立市”要走出一条符合城市自身特色的道路,充分重视和恰当运用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地方文化。
  该书在阐述“以文立市”的城市建设理念时,提出了一些富有创见性的观点。比如对城市作用的认识,作者认为,城市在中国未来发展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在对经济发展和“以文立市”关系的论述中,该书从理论上阐明了“以文立市”和经济发展的一致性。此外,该书还从文化意识与城市规划、文化意识与城市形象、文化意识与基础设施、文化意识与对外开放、文化意识与城市文明、文化意识与城市管理、文化意识与城市经济等方面来审视城市建设,既有一定的理论上的前瞻性,又不乏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第13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 贯彻十六大精神

  沿海开放城市在建设全面小康中的责任
  杜世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新世纪新阶段的宏伟奋斗目标。沿海开放城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导地区,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进程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历史责任,必须充分认清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心和主题,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沿海开放城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应努力使各项工作充分体现上述基本要求。
  体现率先。沿海开放城市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物质文化基础比较雄厚,发展条件较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有条件也有能力自我加压,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一种历史责任,也是应尽的义务。同时,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领先一点,不等于永远领先。沿海开放城市必须具有忧患意识,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观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不断创造发展的新业绩。
  体现协调。我们建设的小康社会,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均衡发展,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小康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沿海开放城市既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同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既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帮助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既要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又要着眼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强调社会的文明和谐与全面进步,又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
  体现创新。我们建设的小康社会,应该是充分反映时代特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断创新的小康社会。沿海开放城市必须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变化的趋势,永不自满,永不懈怠,努力使各项工作既符合本地实际,又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要善于用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丰富自己,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推动改革的深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将创新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进程。
  体现特色。我们建设的小康社会,还应该是富有特色的小康社会。特色孕育竞争力,保持特色意味着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地应立足于自己的实际,着眼于发挥比较优势和资源潜力,走特色之路。对于沿海开放城市来说,体现特色就是要发挥开放优势,着力发展开放型的特色经济,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强化滨海特色,培育鲜明的城市个性,形成独特魅力;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培育承接民族文化传统和独有历史文脉的城市精神,拓展文化影响力。
  全力加速现代化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对于沿海开放城市来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积极推进以下4个方面的现代化。
  经济建设的现代化。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推进经济建设的现代化,要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经济结构。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二是增长方式。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三是经济体制。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城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载体。应按照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科学规划城市布局,促进城市现代化功能的完善和提高。在城市建设上,应突出搞好生态城市建设和特色城市建设两个重点:生态建设要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造就风景优美、功能完善、生活舒适的最佳人居环境;特色城市建设则要把握好城市的内在特征,通过精心设计加以凸现,营造独特的城市个性。在城市管理上,要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使城市管理具有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同时广泛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推行城市智能化和数字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水平和效率。通过城市的现代化,给人民群众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社会,不仅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也需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安全与秩序。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经济建设现代化的同时,大力推进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一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使人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二是大力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为群众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三是坚持依法治市,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人的发展的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着眼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从建立各个层面的学习型组织入手,进而形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使人们加强学习,全面提升能力。要努力培育开放、创新、诚信、和谐、文明、向上的城市精神,带动市民的言行举止、交往礼仪乃至社会风气都体现出文明的精神和素养,增强城市的开放度、包容性和凝聚力。重视人力资源建设,创新教育方式和人力资源使用方式,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技能,挖掘人的潜力。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沿海开放城市要完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必须全面贯彻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基本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为我们迈向新征程、夺取新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要做到围绕主题、把握灵魂、抓住精髓,用十六大精神指导各项工作。要深入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树立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树立学习眼光和开放意识,以更加宽广的胸怀看待世界,善于学各地之长、补自己之短、创全新事业;树立时代眼光和创新意识,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拓展新思路,增强应变能力;树立实践眼光和群众意识,把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作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根本动力,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用真心、真情和实干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结合起来,最广泛、最充分地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和凝聚起来;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断创新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第13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自豪而不自满
金锵
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坚持“两个务必”,是党中央对全党同志提出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完成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个务必”,清醒地判断形势,正确地对待成绩,始终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努力做到自豪而不自满。
  “两个务必”产生于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历史转折时期,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它警示我们:在胜利和成绩面前,切不可骄傲和自满,决不能懈怠和停滞;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必须长期艰苦奋斗。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多年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但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国内繁重艰巨的改革、建设任务和我们党肩负的庄严使命,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陶醉于已有的成绩而稍有懈怠,没有任何理由固步自封而止步不前,没有任何理由满足现状而不思进取。”
  回顾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仅早已站起来,而且正在富起来、强起来,中华民族正以越来越雄健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为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民族、伟大的人民在党的指引下阔步前进而倍感自豪。这种自豪,体现了对祖国、民族、人民和我们党的热爱,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体现了维护祖国荣誉的自尊,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自信,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自强,是鼓舞我们继续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自豪的同时,我们又决不能自满、懈怠和停滞。这是因为:从国际局势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曲折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世界还很不安宁;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科技、教育等发展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必须加快发展。从国内任务看,虽然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总体上达到小康,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付出极大的努力。从我们党的使命看,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光明大道,但前面的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风险。
  骄傲自满,是典型的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患了这种“病症”,必以鼠目寸光的短见、坐井观天的偏见、拘守框框的成见看待事物,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全貌和运动状况、发展趋势。本来,任何一个过程都是矛盾的各方在相互联系又相互斗争中发展的,而骄傲自满者却只看成绩,不看不足,只见顺利,不见困难,只知过去,不知将来,安而忘危,乐而忘忧;本来,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实践无止境,认识无穷尽,而骄傲自满者却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不思进取。骄傲自满同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立的,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对立的。因此,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高度,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清醒地看到面临的严峻挑战、肩负的艰巨任务、存在的各种困难,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坚持“两个务必”,是客观形势的要求,是事业发展的需要。


第13版(理论)
专栏:

  ◆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行政能力◆培育诚信氛围
营造西部开发的良好金融环境
  高宏霞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区要谋求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着眼于良好金融环境的营造。
  金融的主要功能是配置资本资源。从资本资源的动员渠道看,它由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金融和以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金融构成;从资本资源的配置机制看,它由市场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构成。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健全的充满活力的金融体系,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又为这个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各类金融机构在政策的引导下,视西部为投资热土,积极制定西部金融市场开发战略;另一方面,有关方面加快改革调整步伐,通过金融创新,构筑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支持体系。西部地区应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大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增强对金融资源的吸纳能力和优化配置能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应从经济、行政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
  调整经济结构——重塑西部金融环境
经济结构是最重要的金融环境,它直接影响金融资源的生成和配置。经济结构包括宏观层面的产业结构和微观层面的产业组织结构。在宏观上,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是农业占较高比重,工业化进程缓慢,而占比重较高的农业又具有很强的传统农业的特征,经济呈明显的弱质性;在微观上,西部产业组织结构的主要缺陷是国有企业占的比重过高,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企业缺乏竞争力。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地制约着金融的健康发展。因此,西部地区营造良好金融环境的一个迫切任务是调整经济结构。首先,应通过产品优质化、生产科技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业,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变自给农业为商品农业,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由弱质产业向优势产业的转换,从而大大拓展金融发展的空间。其次,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功能是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升的,工业化需要金融的支持,而以加快工业化进程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构,也是改善金融环境最基本的途径。因此,西部地区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为手段,改造、重塑传统工业,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第三,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带动力,是西部地区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营造良好的西部金融环境的关键。因而,要与金融的改革创新相结合,加快国有企业改组、改制、改造步伐,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升国有企业对资本市场的利用能力,形成企业改革发展与金融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
  提高行政能力——构筑金融环境的制度基础
政府行政是金融环境的重要方面。地方政府的素质和效率如何,直接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如果缺乏良好的行政环境,金融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便难以充分发挥。改善金融的行政环境的核心内容是提升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提升地方政府行政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转变政府职能。转变职能是提高地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前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一方面要把配置资源的职能交给市场,把投资项目的选择权交给企业,政府专注于“秩序提供者”的角色,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政府要确保公共物品的充分供给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整构建,弥补市场的不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和良好的基础。
  正确认识和处理地方政府与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经营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关系,消除行政权力对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当干预。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彻底抛弃地方保护主义等狭隘观念,尊重银行等各类金融企业的经营原则,强化对金融安全的理解和支持。
  强化地方政府在政策性金融资源配置中的责任。我国目前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垂直型体系,地方政府部门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处于“二传手”的位置。在这种体制下,要提高政策性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就必须建立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并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提高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特别是市政设施的供给能力。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西部地区金融资源吸纳能力的重要因素。基础设施的供给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当前,西部各级地方政府应抓住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机遇,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金融资源,提高对基础设施特别是市政设施的供给能力。这是优化西部金融环境的重要途径。
  培育诚信氛围——改善金融的社会文化环境
诚信负责的社会氛围是金融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社会文化环境。金融的功能之一是以有借有还的信用方式,将各类闲散资金聚集起来,再以有借有还的信用方式借贷给资金的需求者。因而,诚实守信是金融的灵魂。但是,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一些地方和部门受传统观念影响,总想无偿地拿到资金,风险责任意识淡漠;有的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疏于对投资人责任的履行;个别金融机构习惯于奉命贷款、贷人情款,结果导致社会信用的缺失、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以及资本市场风险的累积。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金融体系的安全,影响资本形成的效率,进而危及整个经济的稳定。尤其是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的市场化水平较低,传统计划经济的观念较重,“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金融意识淡漠,对金融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要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就必须形成适合现代金融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培育诚信负责的社会氛围。
  培育诚信负责的社会氛围,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提高社会成员特别是地方政府及企业对金融的认知,树立金融包括政策性金融不是免费的午餐、必须承担恪守信用的责任的观念。其次,强化道德、伦理等社会机制的作用,提升企业诚信负责的道德自觉。第三,一般而言,市场的竞争机制可以支持诚信负责的社会氛围的形成。因而,西部地区要充分拓展市场机制的作用空间,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强化优胜劣汰的市场约束,提高经济的市场化水平。第四,完善监管制度,提高政府的监管能力和水平,确保政府金融监管的权威性。第五,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营造公正的执法环境,通过法律约束维护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第13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0周年理论研讨会提出
雷锋精神是奉献给全人类的财富
  华蕾蕾
  为了纪念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40周年,中国伦理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等单位近日在京联合召开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0周年理论研讨会”。来自北京、天津等高校和科研部门的专家学者,就雷锋精神的本质、意义、时代特点及实践方式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与会者一致认为,雷锋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几代人的代表,根据他的言行抽象提升出来的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雷锋精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对于社会风尚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道德楷模作用。雷锋精神的主要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和道德原则,它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反映,也是雷锋个人特性的表现。雷锋精神是感人至深的,也是催人向上的,它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入社会主义道德理想的追求中。这种精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与会者指出,雷锋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雷锋精神的具体内容具有层次性,学习雷锋精神应结合不同的人群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与现阶段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雷锋精神的实质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于无私奉献,在于真诚投入,在于爱心互助,它超越了历史和地域的界限,成为奉献给全社会、全人类的财富。
  与会者认为,开展学习雷锋活动4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雷锋精神,丰富雷锋精神的内涵。因此,在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中,应坚持与时俱进,避免形式主义,使这一活动更加大众化,更加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


第13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0周年座谈会研讨
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彭国华
  3月2日,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长沙警备区组织的“相约雷锋故乡——全国学雷锋先进代表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0周年座谈会”在长沙市雷锋纪念馆召开。与会者就如何深入认识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坚持“两个务必”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与会者认为,雷锋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最为可贵的在于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实守信是最有力的竞争手段。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构建诚信社会。同时,“明礼诚信”、“敬业奉献”也是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雷锋言行一致,尽职尽责,无私奉献,诚实守信,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与会者指出,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环节。雷锋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勤奋学习、追求进步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与会者强调,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应与牢记“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结合起来。雷锋时时处处为国家着想,事事精打细算,为我们树立了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榜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坚持“两个务必”,居安思危,艰苦奋斗,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与会者认为,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必须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优秀品质,符合“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立足本职岗位,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和弘扬的精神品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