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5版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大地书讯

  大地书讯
诗人叶延滨的抒情散文《烛光与夜声》由群众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作者多年来的散文佳作,作品展示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复杂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作为一个老三届下乡知识青年的命运与国家变化的历程。
军旅作家黄传会、舟欲行合著的《海军征战纪实》已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将人民海军半个世纪以来的光辉历程用文学的笔触生动形象地展现给读者。
曾舟记的《考场见闻》已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人生处处是考场”,作者用文学的笔记录了人生的轨迹。
方竟成的《远看近看——我笔下的人物》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收集对国内知名作家、艺术家、文物专家、社会学家、企业家等的采访录数十篇。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神州情思

  愧对鸟岛
  孙为刚
  山东长山列岛中,有一座只有0.04平方公里的小岛,名叫车由岛,因为这座小岛上常年栖息着各种各样的海鸟,所以又名万鸟岛,当地渔民简称鸟岛。
  春夏之交的一天上午,风不摇,水不动,眼前一片镜儿海,我们乘坐的快艇如离弦之箭,在光滑的海面上划出一道白色的航线,朝着鸟岛飞驰而去。前方的鸟岛由一个小黑点儿,渐渐扩大,显现出海岛的轮廓。大约二十分钟,我们已经来到鸟岛一侧的小港湾。
  鸟岛呈南北走向,几乎没有浅滩过渡,整个岛体仿佛从大海突然冒出,四周尽是?f岩峭壁,怪石嶙峋,十分险峻。面对这座常人难以攀缘的小岛,我似乎明白了海鸟们之所以选择在此繁衍生息的充足理由。
  未及登岸,远远的,便见有白色的海鸟在上空盘旋,姿势十分优美。“啊——啊——啊——”,“哈——哈——哈——”,“呱——呱——呱——”,“咕——咕——咕——”,一片嘈杂的鸟语响在鸟岛上空。现代科学证明,鸟儿是有自己的语言的,它们的语言是在表示愤怒?还是表示欢迎?我们人类是听不懂的。但是,因为我们的贸然造访,惊扰了它们,心中不免有些歉意。听说常有游客为了目睹万鸟竞飞的壮观场面,上岛后放一挂鞭炮,巨响惊飞了众鸟,它们纷纷飞离巢穴,于是,鸟岛上空便出现了万鸟惊飞、遮天蔽日的壮观场面。为了一饱自己的眼福,不惜惊吓众鸟,这种做法未免太自私、太残忍了些。
  弃舟登岸,沿着镶有护栏的陡峭小道拾级而上,直达山顶,鸟岛景象尽收眼底。本来,鸟瞰是鸟类看人类的专用词汇,而此时我们登小岛看海鸟,海鸟们的一举一动尽在我们人类的眼皮子底下,这个视角的变化也许只有在鸟岛才会有。此时此刻,我们发现,在这个小岛上,到处都有海鸟的踪迹。海岛的每一寸土地,到处都是海鸟白色的粪便;裸露的岩石上,狭小的石缝里,低矮的灌木丛中,到处都有简陋的鸟窝。眼下,正是海鸟孵化的季节,几乎每一个鸟窝里都安卧着一个专心致志的母亲。我们的到来干扰了这些母亲的崇高事业,它们瞪大警惕的眼睛注视着我们,等我们离得更近时,它们才迫不得已地飞离鸟窝,落在不远处,而那双警惕的眼睛始终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有时看我们还不离开,或者在试图接近鸟窝,鸟爸爸或者鸟妈妈们愤怒了,它们尖叫着,贴着我们的头顶俯冲过来。有时在俯冲的同时,还朝我们扔下“炸弹”——鸟粪。在人类面前,鸟们是弱者,即使如此,为了即将出世的孩子,鸟爸爸、鸟妈妈们还是不顾一切地捍卫自己的后代。我们不禁肃然起敬了,赶紧离开它们的领地。
  听驾驶汽艇的渔民告诉我们,鸟岛上生活着海鸥、海鹰、海鸭等许多海鸟。早些年,鸟岛没有对外开放,这里是海鸟们自由的天堂,它们过着没有干扰、没有惊吓的生活。前几年,鸟岛正式向游人开放,海鸟们从此失去了自由的天堂。游人们纷至沓来的脚步,以及一些游人的鞭炮打破了海鸟们原有的生活,它们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一天又一天。闻及此言,我又一次为自己的贸然造访感到惭愧。
  我们登舟离岛,汽艇载着我们缓缓地绕岛一周,向鸟岛告别。此时,鸟岛上又一次响起海鸟们嘈杂的鸟语声。
  我不懂鸟语,不知道海鸟们在说些什么。是为我们的离去而欢呼?还是欢迎我们下次再来?我不得而知,但是我想,海鸟们也许并不欢迎我们人类为了满足自己好奇的欲望,一次次地侵入它们的领地,干扰它们平静的生活,而它们对此又是那样的无奈,因为在强大的人类面前,它们是弱者。念及此,深深的愧疚感又一次涌上我的心头。
  “别了,鸟岛!别了,海鸟!我不会再来打扰你们,我保证!”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刘氏三杰故居行
胡美凤
绵绵春雨,清洗浮尘,使得江阴城内西横街的“刘氏兄弟纪念馆”的颜色更为素净。
  刘氏兄弟纪念馆是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民族音乐家、二胡专业学派奠基人刘天华,民族音乐家、二胡演奏家刘北茂这同胞三兄弟的故居。它坐西朝东,由三间两进两侧厢、三个天井、一个后院组成,距今近二百年,属清末小康住宅。
  穿过精致的六角园门和生意盎然的天井,落地长窗上的透明玻璃隐约泛光,这里没有游客人头攒动,也没有嘈杂叫卖喧哗声,但这里陈列的三百多件展品、二千多件遗物资料,每一件都使人动心。在这里,我看到了刘半农早期的日记手迹、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和他创作出版的诗歌集、杂文集,还有他翻译的剧本《茶花女》;看到了他跟鲁迅多次交往的资料和他为李大钊营葬的捐款收据;看到了他研制的“日晷仪”、“音高推断尺”和有关他首倡新式标点和“她”“他”二字的资料等等,一切的一切,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闯将、初期白话诗歌的拓荒者、我国实验语音学的奠基人!在这里,我叹息他因1934年去西北考察方言染回归热,仅四十四岁便以身殉职……在这里,我看到了刘天华改革后的新型二胡,他使用过的乐器:古琴、笛子、琵琶等等,还有那把刘半农从欧洲留学归来送他的小提琴;看到了他主编的《新音乐》杂志,他记谱的《梅兰芳歌曲谱》、他创作的二胡名曲《病中吟》、《空山鸟语》、《月夜》、《光明行》等曲谱,还有德国高亭公司为他灌制的唱片等等,是他使二胡由伴奏发展为独奏、由民间口授心传发展为二胡曲谱、二胡独奏曲谱,并使二胡成为高等院校专科之一,是他使二胡把位由三把发展到七把……在这里,我看到: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由两位兄长抚养长大的刘北茂,因1932年夏刘天华到北京天桥收集民间音乐时染猩红热,以三十七岁英年早逝,他为继承刘天华改进国乐遗志,毅然从英语教授改为教授音乐的历程。于1981年去世的他,一生创作了二百多首二胡曲,其中《汉江潮》、《小花鼓》、《千里淮北赛江南》、《哀思》等广泛流传于世。在这儿有张不同寻常的木椅,刘北茂晚年病魔缠身还坚持创作,为坐久了不生疮,请木工在这木椅上打了十二个洞眼,坐在这把木椅上,他创作了《缅怀》、《流芳曲》。凝望这张木椅,怎不使人敬佩。
  后院里那口水井,虽然井壁已长满青苔,但它不涸不盈,刘家代代饮用这井水,繁衍生息,这是一口幸福的水井,因为它左边的石鼓墩上,刘天华坐在上面练琴,并创作了第一首二胡独奏名曲《病中吟》。井右边的晒酱台上,刘半农因父亲不同意他辍学从军投身革命、与父抗争,在晒酱台上躺过几天几夜。南房里刘半农结婚时的雕花大床、用过的藤编考篮、书箱依然安在,在京使用过的写字台搬回来放在窗前,虽然时间将这些用具磨去了光泽,但刻下了他伏案苦读、用心创作的不灭身姿。刘天华的北房里,摆设依旧,床上挂着的蚊帐,虽已破旧不堪,但它见证了他为避蚊在帐里练琴的那种执著。南房与北房之间的正厅中,悬着刘氏兄弟的三张巨幅黑白照片,相片旁是著名作家冰心女士的题词:“刘氏三杰,江阴之光”。凝望这八个大字,心中不由升腾起强烈的自豪感。江阴历来是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交通和军事因素使这里的流动人口很多,从而吸收了各地精华,丰富了地方民间文艺,热情高亢的江阴方言、山歌俚调是刘半农研究的对象,而婉转优美的评弹、滩簧,孔庙、庵堂的钟磬经乐,使天华迷恋,江南音乐名家周少梅曾被请来传授二胡、琵琶,江阴民歌大王被请来唱山歌,刘半农记词,刘天华记谱……社会陶冶、大自然激发想象、家庭与学校的良好教育、自身的努力,孕育着刘氏兄弟。这里是他们创作的源泉,是牵系他们小舟的缆绳,是他们永远温馨的港湾!
  刘氏兄弟都曾当过北京大学教授,都逝于北京、葬于北京。我没有到北大去寻觅踪迹,也没有去北京西郊的墓地凭吊,因为他们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从没有忘记过这里;死后,他们魂归故里。刘氏三兄弟的人生像一条河流,河中有平坦的主航道,也有暗流支流,更有暗礁险滩,他们怀着炽热的爱国心,靠着“常人所不能及的恒与毅”,为弘扬祖国民族文化事业呕尽心血,共同构成了生命河流里最美丽的风景。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多咪斋

  文人的美食
  黑白
  汪曾祺招待女作家琼瑶,做过一道菜叫杨花萝卜炖干贝,把琼瑶大姐吃得眉开眼笑,当时她肯定一不留心说出她的口头禅:好好喝哎。或者是:好靓好靓的汤哎。可惜除汪老外没人听到,汪师母听到也不会吃醋,她不会想到这个团脸短发的家庭妇女写起《情深深雨濛濛》来会把全中国的女孩子弄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杨花萝卜炖干贝这道菜我倒是克隆过一回。当春天杨花飘飞如雪的时候,我在市场上找到一种小红萝卜,红得像糖葫芦,像爱脸红的小姑娘,菜贩说叫洋萝卜,中间少了一个花字,我想就是杨花萝卜吧。将萝卜切片在锅里干炒,炒到微微发焦,干贝找不到,河蚌倒正上市,就用它代替,放在沙锅里炖,没一会儿就浓腥扑鼻,黄酒和姜压不住阵脚,三只大头苍蝇闻腥而至翩翩起舞。我慌了,还是妻子机智,切半碗咸肉投入,果然腥气全无,丝丝幽香弥漫起来。我一下午就守着沙锅,它一直在咕嘟咕嘟地自言自语,仿佛有一肚子牢骚,我不理它,埋头看完了汪曾祺的《大淖纪事》,又随手翻翻琼瑶的《窗外》,最后打开盖子看一看,杨花萝卜炖河蚌差不多了,浓香软烂,清腴嫩滑,是一种独特少有的美味,和汪曾祺的小说一样独特美味,我一连喝掉三杯花雕。
  沈从文在故宫研究古代服饰时,有一天他表侄黄永玉来找他,他做了一道慈姑炒肉片。黄永玉吃后赞不绝口,认为比土豆炒肉片高一格。格,我猜可能就是档次吧。这道菜从前我经常做,我们老家在江南水乡,慈姑多得很,在上海小菜场上,也经常看到慈姑,比我们老家大,长长一个芽嘴,像脑袋上长了一个辫子,沈从文就称它为“清朝人”。慈姑炒肉片我做过几次,都是在心情好的时候,做法与土豆炒肉片没什么两样,只是土豆炒肉片太平常,市井小菜,吃过也就吃过了,记不住。慈姑苦,苦是它的特点,苦过之后有点回味,仿佛苦尽甘来的意思,用它炒肉片,不用放芡粉,风味独特,沈从文爱上了它,就像爱他笔下的三三、萧萧和翠翠一样,这种美是一种另类的美,美得特别。
  杨花萝卜炖干贝也好,慈姑炒肉片也罢,只是传统文人用来营造心境的一种手段,在春雨中或秋月里,慢悠悠地做着菜招待远道而来的文朋诗友,对他们来说,就如同写作一样是审美体验,也是一种行为艺术。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光明在前
金海
  细心翻阅十多年来的《中国统计年鉴》,深深为一串串辉煌的数字所吸引。长长的数字,准确记录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迹,清晰反映着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硕果。掩卷回望,岁月流金,成就巨大,但得来不易。这不由得令人吟哦一句诗:“数字背后是心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据最新统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十万亿元大关,现在一天创造的价值,相当于1952年小半年的总和。我们在为此深感自豪的同时,也亲身经历了奋斗的艰辛,前进的辛劳。可以说,我们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凝结了全国人民的心血,浸透了各族同胞的汗水。比如,全国军民万众一心,顽强拼搏,战胜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加强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成功实现“软着陆”;积极推进国企改革,扩大下岗职工再就业,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加大农村扶贫攻坚力度,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全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适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正确把握和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在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全球经济阴晴不定的时期,我国经济能够破浪前行、风景这边独好,足见取得这些举世瞩目成就的艰难。
  通向成功的路,绝非一路坦途,一路顺风,往往坎坷崎岖多于一马平川,带刺的荆棘超过芬芳的花朵。这正如江泽民同志常说的一句名言:“奋斗就会有艰辛,艰辛孕育新的发展。”前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攀登峻岭,非使尽全身力气不能达到顶点。回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我们每迈一步,每登一个台阶,都非举手之劳,轻松容易。相反,我们取得的一切胜利、一切成就、一切进步、一切财富,都与艰辛同步,都与艰苦同行,都从奋斗中得来。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正是在披荆斩棘,翻山越岭,开辟一条前程光明的康庄大道。
  “好事尽从难处得,自古瓜儿苦后甜。”感受喜悦,品味艰辛,目的是从容坚定,走向未来。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可以预见,这个机遇期无疑也是困难不断、挑战不息、矛盾不止的时期。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多么顺利的时候,在多么巨大的成就面前,都不可沾沾自喜,骄傲自大。相反,我们务必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古人云:“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我们在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时,首先思想上要有一个充分的准备,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甚至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风险。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困难考验着我们的意志,检验着我们的智慧,也增长着我们的才干,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定、沉着和成熟。事非经过不知难。“知难”,我们决不是畏惧困难,被困难所吓倒,而是为了知难而进,战胜困难,取得新的辉煌。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国土赋
  龙协涛
  癸未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组织了一个隆重的国土汇聚仪式。国土汇聚在由著名画家韩美林设计的铜鼎之中。其中,有一百克土样搭载过“神舟”四号飞船!笔者有幸应邀为仪式撰写朗诵词,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朗诵。词曰:
神州沃土,华夏膏壤,
五色交辉,载玄载黄。
育吾子民,岁吉年祥,
厚德载物,历尽沧桑。
  昆仑珠峰,民族脊梁,
血脉灌注,黄河长江。
四大发明,寰宇共仰,
鹿鸣友声,屹立东方。
与时俱进,改革开放,
春风化雨,土地流芳。
贞下起元,国运大昌,
旧邦新命,再创辉煌。
铸鼎集土,盛世华章。
民族融聚,和睦家邦;
金瓯一统,民主富强。
宝鼎铭鉴,中华之光。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闪光的足迹·散文特写

  春天,走进雷锋团
  胡世宗
  人们对雷锋事迹和雷锋精神已经很熟了,但对雷锋团,多数人是陌生的。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四十周年的日子里,我走进了这个团队,并访问了它的党委书记、政治委员修长智。
  修政委是个浓眉大眼、虎虎有生气又很文雅的年轻上校军官,是一个以团为家、政治和军事素质过硬的领导干部。他带领着新一届雷锋团党委成员,既做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又做雷锋精神的实践者,响亮地提出了“我向雷锋看齐,大家向我看齐”的口号。一次,沈阳军区政委姜福堂带四大部机关同志来团检查工作,随机抽点团里八名常委操纵八种主战装备,破三十二种障碍,对他们进行军事素质考核。八名常委同时展开实地作业,所考科目人人优秀,演示非常成功。不想,姜政委又点修长智开大型挖掘机。团里官兵都知道他们政委不仅能操纵八种主战装备,还能用微机网上标图。只见修长智把个大家伙开到主席台前,操作熟练,动作到位,却挖不出土来。开始人们以为是他本人的技术问题,遂找来被称为“全团第一推”的最棒的推土机手韩保华来挖,仍然挖不动,原来这里是深层冻土,又是专门轧过的路,当然是谁也挖不动了。修长智和各位常委的表演令首长非常满意,更让全团官兵大开眼界,军心振奋,士气大振。我采访修长智时重提此事,并想以此为开端,探知他更多的事儿,谁知他竟巧妙地避开自己,只谈团队面貌,只谈团班子这个整体。他的雄心是:“把常委班子建成全团精兵第一班!”在雷锋团,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可以充填无数动人事例的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年,修长智和常委们带政治机关做直前破障演示科目,常委们亲自操“冲锋第一舟”破“第一浪”,被军区研讨观摩会评为第一名。
  四十年来,这个团学雷锋的信念从未动摇过,对雷锋精神的教育从未放松过,学雷锋活动从未间断过,对雷锋的宣传从未停止过。他们把雷锋精神当团魂,把雷锋事迹当团课,把《学习雷锋好榜样》当团歌,把学雷锋典型当团宝,不仅是文明之师,更是威武之师,不断创造出新的业绩,立下了新的功勋。
  出以公心,知兵要深,爱兵要真,是修长智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每天早晚,修长智都要在团队转一圈儿,各岗点情况,官兵们有什么新信息,他摸得准,知道得早。团里有个从阿坝入伍的藏族战士名叫泽仁郎介,家境穷困,在家连小学都没念过,汉字一个不认得,汉语一句不会说。修长智对他格外关心,嘱人教他汉语汉字,并给他创造装备比武等更多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现在,泽仁郎介成了一名思想和训练的骨干,成了新兵班长。在与修长智交谈中,我发现他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全团在各项工作和竞赛中名列前茅的一个个士官的名字,这可不是三个、五个、十个、八个人的名字,而是很长一串,他们是各个连队的骨干。修长智十分珍爱地说:“这些士官在某种程度上比干部还管用。”他非常重视士官的反映。近两年,随着已婚士官人数的增多,士官家属临时来队住房难的问题越发地显现了出来。来队的家属住在连队不方便,到地方租房,团里又不允许。士官们想让家属来队,谁敢让来啊!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士官工作的积极性,还会影响士官家庭的和睦。修长智及时召开团党委会做出决定:在六公里外的旧营区改建一栋士官公寓,每天派专车接送,士官们内心充满了感激。为了方便战士们打电话,团里与电信部门联系,给每个连队都安了一部IC卡电话。一次,修长智下连,有一个老士官向他反映:“政委呀,我们想在电话里跟老婆说句悄悄话都说不了。”修长智设身处地一想,可不是!电话安在连部,打个电话,连长指导员文书通讯员卫生员全能听见,怎么保护人家的隐私啊!修长智让机关和地方电信部门联系,做了不小的努力,终于在大操场四周安了八部IC卡电话,老兵们亲切地管它叫“悄悄话电话亭”。
  那是一个晴朗明亮的日子,我看到雷锋团的又一批战士,在雷锋塑像前举手宣誓。望着那一张张年轻的充满朝气的脸庞,听着那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我感到春风拂面,仿佛看到一支队伍坚定地举着雷锋的旗帜,脚步铿锵地向前挺进,而走在整个队伍前头的,就是修长智和雷锋团的领导干部们。(作者单位:沈阳军区政治部创作室)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笔墨山水

  南岳探春
朱正光
整日在车水马龙的氛围中奔忙,都市人从日历里获取春的消息,却无从为心灵深处的浮躁剪辑一些春的抚慰。于是,人们把探春的目光投向了“五岳独秀”的南岳。“应有人家住隔溪,绿阴亭午但闻鸡。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墨染深云犹似幛,丝来小雨不成泥。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宋代诗家范成大先生大约不曾料得,若干朝代之后,南岳之春,依然令他手持大哥大的后人们陶醉其中。
  今日南岳探春,无需仿效古人寸积跬步了。南岳大型观光索道飞架于半山亭与南天门之间,坐在舒适的吊厢里,玄都观、竹林道院、邺侯书院、铁佛寺、丹霞寺、湘南寺、祖师殿依次从苍松翠柏间探身相迎,点点杜鹃尽在眼底,轻风过处,玉兰香袭人肺腑,更有梵音唱和、僧道钟鼓在空气间久久回旋,直将你平日挥之不去的世间烦惑洗刷殆尽……南天门下吊车,便有羊春秋先生撰的“到南天门,歇歇脚,喝杯茶去;登祝融峰,看看山,携朵云来”的对联,诱你登祝融之前一品久负盛名的南岳云雾茶,此茶摘自高山云雾深处,无虫害、无污染,制作工艺精细传统,其以秀丽多毫、翠绿匀润、鲜爽醇厚、嫩香持久的品质在唐代就列为贡品。当然,架一木凳小坐,郁青的茶园尽在眼底,缕缕茶香与山花馨香纠缠在一起,茶道与野趣连袂的意境,恐怕连昔日皇家亦未曾有缘享受。
  信步祝融,平视云天相接,俯瞰群山逶迤,湘江如带,无形间都市人对平日栖身的摩天大楼生出一份蔑视。群石之间,“山矗天止、云起风流”、“青云神袖”之类的石刻随处可见,有些虽然青苔掩映,却由不得你不感受到一双历史的手,在悄然中伸向你思想深处,带给你古文化不朽的震撼。
  探春南岳,白玉兰花事正盛。在广济寺、方广寺、水月庵、树木园等景点,金叶玉兰、云山玉兰、红花白兰,品种繁多,藏经殿后有一株树龄达五百年以上的玉兰树,高达五丈有余,枝繁叶茂,花叠如云,堪称玉兰花后,而铁佛寺的白玉兰,成长丛林,高大雄伟,香气弥散数公里,浑然一方玉兰的国度,令人流连忘返。比玉兰一族更为鼎盛的却是杜鹃,无峰不有,无谷不见,或点缀青草溪涧之侧,或恣意铺陈坡谷之间,且品种繁多,红杜鹃、紫杜鹃、白杜鹃、腺果杜鹃、卵叶杜鹃、云锦杜鹃,五彩纷呈,千姿百态,徜徉花海之中,鸟鸣啾啾,轻蝶翻飞,纵然不自认是食烟火的神仙,也断然把印在绿茵里的足迹,当作了生命里一份弥足珍贵的财富了。
  然而,南岳探春,若是错过了藏经殿景区,便不能领略到“五岳独秀”中“秀”的精要。藏经殿四周,有少数百年的古树,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生长着五百多种植物,一般有五层以上的植被,水月庵门前的银杏和香榧,均已逾千年风霜雨雪,高十余丈,浓荫匝地,郁郁苍苍,无碍林里,椴树、润楠、水青枫、石栎、婆罗树、伯乐树、银雀树等珍稀树木蓬蓬相盖,遮天蔽日……最出名的摇钱树、连理枝、同根生“南岳三大奇树”亦藏身此处,彼此相距,不过数十步之遥。故植物学家称这里为“活生生的植物学课本”,旅游界人士叹曰:“未到藏经殿,不知南岳秀”。
  当然,峰峦竞秀,万木争荣的南岳,极尽大自然之秀美之外,更是佛道两教的一方圣土。赏春之余,顺便品味一番经久不衰的宗教文化,或许,南岳探春之旅,你装入记忆的不仅是山之雄、木之秀、花之艳,还将夹入几分对生活的爱和对人生的悟。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桃红春光秀
陈保民摄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书法
李根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