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人民做一辈子好事
  ——记“京城活雷锋”孙茂芳  新华社记者 陈辉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徐青云 本报记者 郭嘉
  “我要为人民做一辈子好事。”这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退休干部孙茂芳,40年前刚迈进军营大门时发自内心的诺言。
  那年的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40年来,孙茂芳不论在什么工作岗位,都信守着自己的诺言,学习雷锋精神、宣传雷锋精神、实践雷锋精神,被人们誉为“京城活雷锋”。
  孙茂芳先后被树为“全军学雷锋先进典型”、“全国爱心献功臣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社区服务志愿者”,荣获了全国首届“奉献杯”,两次获得“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章”,荣立一等功一次。
  老孙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见,数不清
  北京弓匠胡同中年妇女丁翠萍双目失明,丈夫下岗,家庭陷入了困境,连儿子的学费都交不起。1997年春天,孙茂芳听说后,主动找上门送去了100元钱。以后每月发了工资,孙茂芳都补贴他们100元。
  孙茂芳先后资助了14名孤寡老人、残疾人和32名特困学生,资助的金额累计达4万多元。他精心照顾5位老人10余年,为她们送了终。其中90岁的王炎大娘是受他照料时间最长的一位,前后共17年。王大娘十分感激孙茂芳,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把祖传的一座四合院10间住房赠送给孙茂芳,被他坚决谢绝。孙茂芳说:“我是共产党员,做点好事哪能图回报呢!帮助别人获得幸福,一个幸福可以变成两个;为别人分担痛苦,一个痛苦至多只剩下一半。”
  得到孙茂芳帮助的,除驻地附近的孤寡老人和困难户外,更多的是他所在医院的患者。
  2001年6月,孙茂芳认识了在总医院住院、生命垂危的13岁女孩卫丽娜。卫丽娜患糖尿病,家庭困难,为了治病家里把能卖的东西全卖了,陪床的父亲晚上在水泥地上打地铺过夜。孙茂芳看了十分心疼,当即拿出300元钱为孩子买药,并从家里煮了鸡蛋送到病房,还为孩子的父亲安排住处。这位老农民拉着孙茂芳的手,泪水直往下流。
  几天后,孙茂芳应邀到中国政法大学作报告,当讲到卫丽娜的情况时,全校师生无不为之焦急,自愿发起捐助活动,很快就将6280元捐款送到了医院。大学生们动情地对孙茂芳说:“我们之所以这么积极捐款,是你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从1997年开始,孙茂芳带领全家建立了“家庭助困基金”,每月全家拿出250元,资助残疾人和特困生。现在孙茂芳和爱人都退休了,家庭收入明显减少,但家庭助困基金仍然延续着。有时受助的人多,助困基金不够,他们只好从日常开销中支出。近年来,孙茂芳一家拿出的助困基金和参加社会捐献的现金超过了5万元。
  “老孙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见,数不清啊!”认识孙茂芳的京城军民,这样评价这位雷锋式的人民公仆。
  老孙学雷锋、做雷锋,也十分热心传播雷锋精神
  今年春节,北京地坛公园庙会出现了特殊的一景:公园一隅,摆放着20块“雷锋精神放光芒”的展板,一位肩披上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红色绶带的老军人,热心向游人讲解“雷锋精神”,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吸引了众多游客。这位老军人就是孙茂芳。
  熟悉孙茂芳的人都知道,老孙学雷锋、做雷锋,也十分热心传播雷锋精神。孙茂芳常说:“一个人学雷锋,仅能发挥一滴水的效能;动员全社会学雷锋,才能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变。”
  2000年3月4日,孙茂芳和雷锋的战友乔安山、雷锋辅导过的学生孙桂芹等,应邀为张家口市各界群众作学雷锋报告,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这是孙茂芳退休后,为继续宣传雷锋精神而策划的“雷锋精神万里行”活动。
他计划走遍全国,联络当地学雷锋模范,以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研究、宣传雷锋精神,把学雷锋活动推向新的高度。
  孙茂芳的活动计划,得到了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卫生部和所在部队的大力支持。于是,他的足迹伴随着“雷锋精神”出现在全国各地。
  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孙茂芳与10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就学雷锋展开了对话。会场上,有提问,有答辩,有交流,3个多小时的对话,多次被掌声所打断。莘莘学子们为孙茂芳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纷纷要求加入孙茂芳组织的学雷锋志愿者行列。
  在内蒙古,孙茂芳联络了“模范团长”李国安、当年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玉荣等,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了“雷锋精神”报告会。其间,内蒙古发生雪灾,孙茂芳组织医疗队送医送药到牧民家。当他得知当地有25名失学儿童时,当即拿出5000元,代表全家捐给了孩子们。
  在孙茂芳的故乡浙江省象山县,孙茂芳的18场报告,场场爆满。一位居民看了“孙茂芳学雷锋个人档案展览”后,给县领导写信说:“这里每一个展品的背后,都有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做好事就是光荣,就是伟大……”
  在湖南韶山毛主席铜像前和望城雷锋纪念馆,孙茂芳为18省市“英雄中队”的青少年做了“高举革命火炬,永走雷锋之路”的宣讲,使孩子们受到深刻教育。
  ……“雷锋精神万里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有的听众当场为“希望工程”捐款,有的大学生听完报告后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上万名学生加入了学雷锋的行列,成为雷锋精神的宣传员和实践者。
  3年了,年逾花甲的孙茂芳克服重重困难,行程2万多公里,联络英模100多人,作报告200多场,
  使“雷锋精神”传遍了千家万户。
  老孙学雷锋讲与时俱进,办法多,形式也好
  “我说小伙子,我们到同仁医院看病,你把我们往哪拉呀?”孙茂芳陪盲人丁翠萍去医院看病,发现出租车司机走的方向不对,发出质问。
  “我不就是为多挣两块钱吗。现在社会上哪有好人,你们当领导的能保证不蒙人吗?”出租车司机不接受批评,还找歪理强辩。
  “师傅,你这样说可不对,这位解放军同志本来与我素不相识,是他义务照顾我,陪我上医院瞧病……”丁翠萍流着眼泪往下讲,司机默声不语,立即掉转车头向同仁医院开去。孙茂芳付车费时,司机拍拍胸口说:“我今天要是收你们的钱,还算人吗?”
  陪丁翠萍看完病,孙茂芳发现那位司机还在医院大门外等着他们。小伙子将丁翠萍送到家,掏出笔来让孙茂芳为他签名。他说:“以前,我总以为中华民族的美德已经丢没了,今天亲眼见到你这位‘活雷锋’,我打心眼里感动呀!”后来,这个姓朱的小伙子自动加入了学雷锋的行列。
  这是孙茂芳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讲的一个故事,这样的故事他已经讲了100个。利用广播电台以亲身经历传播雷锋精神,只是孙茂芳学雷锋系列活动中的一项。
  孙茂芳积极探索弘扬雷锋精神的新途径。他以家庭辅导站、北京东城图书馆等为讲坛,为社会青年讲英模的故事;开展青少年“四有”教育百家访活动;开展百家商店军民共建双文明活动;与驻地中小学联系,在青少年学生中培养1000名学雷锋骨干;建立“学雷锋扶贫帮困连带网”,对5名残疾儿童、特困儿童进行帮扶;建立“学雷锋爱民服务网”,为200多名群众排忧解难。
  孙茂芳创造的“学雷锋系列活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也把更多的人吸引到了学习伟大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这面旗帜下。(附图片)
图为孙茂芳同志在为驻地有困难的群众送医送药。夏九头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宣传思想工作要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本报评论员
新世纪、新阶段,新目标、新任务,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如何落实新要求、提高新水平、展现新面貌,关键是要做到“三个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就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各地各部门的工作实际,联系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从实际出发谋划工作,按实际需要开展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工作。贴近群众,就是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做工作,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贴近生活,就是始终坚持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及时总结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获得的新认识,不断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使我们的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做到“三个贴近”是实现好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这一首要政治任务的必然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就是要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在力求实效上下功夫。“三个贴近”正是“三个下功夫”的重要切入点。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广大群众关心的、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把十六大提出的重要观点、重要论断、重要政策、重要部署说充分说清楚,在深层次上统一思想,把十六大精神化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形成同心同德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巨大合力;才能让十六大精神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工地、进农村、进军营,家喻户晓、人人明白;才能在学习中紧紧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精髓,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才能让广大干部群众深深懂得,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必须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必须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不断解决前进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才能更好地用十六大精神来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做到“三个贴近”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上来,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落实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上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进一步落实到实现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上来,尊重人民群众的愿望,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
  我们要充分认识贯彻“三个贴近”要求的极端重要性,做到思想上更加坚定自觉,工作上更加深入扎实,作风上有新改进新气象,把“三个贴近”的要求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理论武装工作,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开展“理论下基层”等行之有效的活动,多运用深入浅出的说理方式,把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说充分说清楚,进一步解决干部群众的思想问题。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始终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第一位,同时,要高度重视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在宣传大好形势的同时,正确开展舆论监督,改进方法,提高水平,把我们想要说的与群众想要看的、听的结合起来,多运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把继承与创新统一起来,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用疏导的方法、群众参与的方法、发扬民主的方法,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区分层次,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群众提高精神境界。文艺出版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人民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作为衡量精神文化产品的标准,深入实际,深入生活,从改革建设火热生活的实际感受中,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中,激发创作灵感,写出真情实感。
  “三个贴近”是党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要求,是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重要保证。我们一定要把“三个贴近”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扎实工作,积极进取,不断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第1版(要闻)
专栏:

  圆满结束纳米比亚之行赴赞比亚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李瑞环抵达卢萨卡
国民议会议长姆瓦纳姆万布瓦在机场迎接
离纳时全国委员会主席内霍瓦到机场送行
本报卢萨卡二月十六日电 记者刘正学报道:应赞比亚国民议会议长阿穆萨·姆瓦纳姆万布瓦的邀请,中国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今天上午乘专机抵达卢萨卡,开始对赞比亚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当地时间上午十时五十五分,李瑞环乘坐的专机平稳地降落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国际机场,机场上飘扬着中赞两国国旗。李瑞环主席走下舷梯,与等候在那里的赞比亚国民议会议长姆瓦纳姆万布瓦等赞比亚官员亲切握手。赞比亚儿童向李瑞环主席敬献鲜花。李瑞环主席亲切观看了赞比亚民族传统歌舞,并向欢迎群众招手致意。
李瑞环在机场发表了书面讲话。他说,中赞两国虽然远隔万里,但是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早在赞比亚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时期,中国人民就坚定地站在赞比亚人民一边。中国在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建设国家的事业中,也得到了友好的赞比亚人民的宝贵支持。
李瑞环说,建交三十八年来,中赞两国关系发展顺利,高层互访频繁,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为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不断增添新的内涵。他说,他此次访赞将拜会赞比亚多位领导人,就新形势下双边关系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意见。他表示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此次访问一定能达到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深友谊、拓展合作的目的,推动中赞传统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
李瑞环的主要陪同人员同机抵达。中国驻赞比亚大使彭克玉及使馆工作人员、援赞专家组及中资机构代表到机场欢迎李瑞环主席。赞比亚是李瑞环这次非洲之行的第三站。此前,他已访问了坦桑尼亚和纳米比亚。
本报温得和克(纳米比亚)2月16日电 记者刘正学报道:中国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圆满结束对纳米比亚的正式友好访问,于今天上午乘专机离开纳米比亚,前往赞比亚访问。
纳米比亚全国委员会主席内霍瓦和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陈来元等到机场为李瑞环送行。
李瑞环主席是应纳米比亚全国委员会主席内霍瓦的邀请于12日下午抵达纳米比亚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访问期间,李瑞环会见了纳米比亚总统努乔马、总理古里拉布、国民议会议长奇藤德罗及第三级教育和职业教育部长安古拉。宾主双方就双边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探讨了进一步加强两国在各个领域友好合作的有效途径。双方一致认为,访问达到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深友谊、拓展合作的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
李瑞环昨天还拜谒了纳米比亚英雄纪念碑,并会见了中国驻纳米比亚使馆人员,驻纳中资机构、专家组和华侨代表。
纳米比亚是李瑞环此次非洲3国之行的第二站。他还将访问赞比亚。(附图片)
二月十六日,李瑞环乘专机抵达卢萨卡,开始对赞比亚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赞比亚国民议会议长姆瓦纳姆万布瓦到机场迎接。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增强学科学奔市场求创业讲文明意识
江苏提高农民素质带动农民增收
  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95元,同比增长5.6%
  本报南京2月16日电 记者龚永泉报道:2002年,江苏实现农业总产值2115亿元,比上年增长3.3%;农业增加值1118亿元,增长3.2%;农民人均纯收入3995元,同比增长5.6%。不少农民欣喜地说:好收成的取得,现代农民教育功不可没!
  近几年来,江苏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发展农村生产力的第一要务,努力使农村人口资源逐步转化为人力和人才资源,从而以农民的现代化推动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在全省开展现代农民教育,实现“富脑袋”与“富口袋”良性互动,广大农民学科技、奔市场、求创业、讲文明的意识有了较大提高,一大批科技大户和经营能人脱颖而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家有黄金不抵薄技在身。江苏把现代农民教育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帮助农民掌握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知识,拉近农民与市场的距离。淮安市根据重点发展蔬菜、水产、生猪、家禽、林果五大主导产业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专题教育培训。一年来,共举办科技培训班2300多期,接受培训的农民近20万人次;自发组建各类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373个;全市规模家禽养殖大户达543个,百亩左右的蔬菜大棚种植大户600多个,20亩以上水面的水产大户3万个。广大农民从身边的典型中体验到学用科技的重要性,纷纷争当科技明白人。
  本着“学得了、用得上、出得去”的原则,江苏各地把当地传统工艺优势与外地紧缺的技能人才需求相结合,传授务工从业技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去年,全省农村劳务输出总人数达到638万人,比上年增加近90万人;劳务收入279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574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形成了“一人打工富一家,外出一帮带动一方”的良好局面。一大批劳务输出人员带着在外积累的资金和经验回乡创业,吸纳致富无门的乡亲。


第1版(要闻)
专栏:

  听民声 察民情 顺民意
吉安干部在服务群众上下功夫
  本报南昌2月16日电 在江西省吉安市委办公楼里,几封大红感谢信特别引人注目,这是市里百余户年前住上廉价房、喜圆新房梦的特困户春节前夕送给市领导的春节礼物。吉安的群众说,“干部心中装着群众,为民解难谋福利,我们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如今,服务已经成了吉安干部的自觉意识,也成了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吉安发展的新动力。
  听民声,是该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法宝”。他们在全省率先把市、县、乡三级信访工作列入两个文明建设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同时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市委主要领导对群众的来信亲自阅批和过问处理结果,并坚持参加每周一次定点定时接访日活动。
  察民情,是该市领导干部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该市去年因水灾倒损了一批房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审定灾民新村的规划和选址,研究解决灾民建房中出现的问题,确保不漏一户。民政部门还组成70多个工作组深入到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的地方及特困户家中,倾听群众呼声。
  顺民意,是吉安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工作方向。下岗职工再就业是广大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该市始终把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通过分流安置、招商引资、劳动输出、创办再就业基地、转岗培训等形式狠抓城镇再就业,现已安置下岗职工近4万人。目前,全市已建立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571个,行业再就业服务指导中心112个。(廖文根 吉新文)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
  内蒙古自治区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生态、工业和农牧业等的投资规模,2002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44%。按可比口径计算,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4个百分点,达到47.8%,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名列第一。(吴坤胜)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云贵川藏新增贷款100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云、贵、川、藏的金融支持力度,据了解,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辖区的云、贵、川、藏四省区金融机构所发放的各项贷款余额,在1999至2002年的4年间年均增长10%以上的基础上,2003年预计西南四省区各项贷款又将新增1000亿元,增幅达11%,其中四川将新增590亿元,云南新增225亿元,贵州新增155亿元,西藏新增30亿元。(据新华社电)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湖南花卉苗木销售突破15亿元
通过农业结构调整,花卉苗木已成为湖南省的一种新型产业,去年全省花卉苗木种植面积突破50万亩,销售额突破15亿元。目前,湖南省花卉苗木产业正朝着区域化、特色化迅速发展,呈现出城市近郊以观赏花卉、盆景生产为主,远郊以生产园林绿化苗木等为主,山区以生产食用与药用花卉为主的产业格局。(吴兴华)


第1版(要闻)
专栏:

厦门海关税款入库实现开门红
厦门海关今年1月实现开门红,全月税款入库达9.2619亿元,再创该关单月税款入库新高。今年1月厦门关区进出口总值达18.5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2.43%。其中进口总值为6.93亿美元,增长32.02%;出口总值为11.61亿美元,增长49.47%,成为厦门海关税收增长的一大因素。同时,厦门海关加强归类审价补税工作,1月,该关审单中心调整税号补税报关单53票,涉及66项商品,补税总金额59.99万余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7%。(余继军 雷国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