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相结合——
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施虹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只有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才能保持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才能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顺利健康发展。
  农民收入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业;二是乡镇企业;三是外出务工。从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看,由于城镇就业压力大,农民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不高,以及一些地方对农民工不合理的歧视政策,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短期内难以大幅增长。从乡镇企业看,乡镇企业就业人数近几年出现下降趋势,这既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放慢有关,也与乡镇企业的产业分布不合理有关。乡镇企业大多从事第二产业的生产经营,第一、第三产业中乡镇企业的比重很小。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乡镇工业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必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从而使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出现了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吸纳就业能力下降。相对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但由于我国乡镇企业布局比较分散,工业化没有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城镇化的进程落后于农村工业化的进程,第三产业也就没有相应发展起来。从纯农业收入看,由于目前粮价已基本到位,通过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不大,因而增加农民的纯农业收入需要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上下功夫。农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则由于农户生产规模太小而受到限制。扩大农户生产规模关键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是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但由于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没有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发展,导致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所以,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深层因素是城镇化水平太低。
  由此可见,把乡镇企业与小城镇的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为此,首先要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明确各级城镇的定位和分工,形成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其次要搞好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避免遍地开花。因为小城镇的发展存在“人口门槛”,如果人数太少,不可能形成城镇的聚集和扩散效应。第三要促进小城镇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提高企业聚集效应,使小城镇的发展有主导产业的支撑,使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具有规模效益,并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第四要放开对农民进入小城镇的限制,改变对进城农民的歧视,给予其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第9版(理论)
专栏:

  扩大民主 完善办法 突破难点
  健全用人机制的重要环节
  贾德臣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这一新要求为新形势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指明了方向。
  健全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的科学机制,是逐步实现干部人事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不断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用人机制的创新,使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相互作用、配套进行。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的科学机制,形成了一些重要成果。如在选拔任用机制方面,提出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推行体现公开、公平、竞争的择优方法,进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探索实践等。在管理监督机制方面,提出加强监督是对干部的爱护;加强主动监督,把监督关口前移;坚持以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为主,切实把监督贯穿于干部人事工作的日常管理中等。同时,初步形成了干部推荐责任制、干部考察责任制、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以及公示制、考察预告制等制度。但也应看到,干部人事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加以解决。
  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落实知情权,就是通过广泛宣传,让群众了解掌握干部选拔任用的政策规定,公开干部选拔任用的职位、标准、条件、程序以及范围对象内的人员等情况,切实增加透明度,使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更加科学规范。落实参与权,就是要让群众知道民主推荐干部是自己的应有权利,了解民主推荐干部的程序、条件和要求,组织群众广泛参与,扩大民主推荐、民意测验和民主评议的范围,同时改进方法并提高质量。落实选择权,就是要创造群众行使权利的机会和条件,组织人事部门要按科学的方法规范操作,对于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的结果要认真研究,正确的意见要认真采纳,使干部推荐的过程和结果真实反映群众的意愿。落实监督权,就是要把组织人事部门置于群众的视野之中,使群众能够参与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要加强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用人权的监督,努力把规范群众监督与强化组织监督和引导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
  进一步完善干部考察工作的办法。政绩是一个人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工作不肯干,没有真本领,群众不拥护,政绩出不来。因此,注重实绩具有正确、全面的价值导向,把政绩作为重要依据说服力强,也比较容易操作。要通过政绩考核,注意发现那些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政绩突出而不事张扬的人,真正根据工作成绩的大小好坏,有赏有罚,有升有降。为了准确评价政绩,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制定以政绩为核心内容的,包括能、勤、绩、廉在内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并认真按标准和办法进行实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准确、可靠。在具体操作中,要避免把注重政绩与德才兼备标准简单地画等号,防止急功近利。
  进一步探索能上能下的制度。上得不科学,能上不能下,是传统用人机制缺乏活力的症结所在。因此,要从“上”、“下”两方面着手,突破“下”的难点。对于“上”,要真正打破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的落后观念,通过竞争择优的机制,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出来。特别应把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办法向广度和深度推进,使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人员的比例在新提拔、新上岗的人员中有较大提高,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操作办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对于“下”,要真正打破传统的“官本位”意识和患得患失的心态,通过淘汰机制和更新机制,实行任期制、聘任制以及任职试用期制度,推行辞职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努力推动干部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第9版(理论)
专栏:

  坚持做到“两个务必”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王国生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绘就了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蓝图。为实现这一目标和蓝图,我们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同志要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重温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关于全党和全国人民要长期艰苦奋斗的重要论述,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做到“两个务必”。这对于我们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成十六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两个务必”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翻开中国的历史长卷,不难发现,王朝的兴衰更迭,社会的治乱变迁,无不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其中之一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即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就能长治久安;骄傲自满,贪图安逸,必然走向衰亡。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有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能不能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两个务必”就是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1949年3月,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刚刚落下帷幕,蒋家王朝摇摇欲坠,全国解放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基本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新中国黎明的曙光已在东方闪烁。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乡村转向城市,从革命战争转向和平建设,党也即将从革命的领导主体向建设的领导主体即执政党转变。就在这一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了。毛泽东同志并没有被胜利所陶醉,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建设新中国是历史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能否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能否执好政,对于全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面对一些人对我们党建设新中国能力的怀疑,面对历史性转折的考验,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一方面充满自信地向世界宣告:“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另一方面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感悟,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同志“两个务必”的告诫,旨在强化全党的忧患意识,自觉认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旨在强化全党的使命意识,坚定勇于胜利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激发奋斗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做好思想准备。否则,倘若忘却历史的教训,缺乏对历史转折的自觉意识,缺乏奋斗不息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我们的党员干部就适应不了历史使命的转变,就经受不住执政后“糖衣炮弹”的袭击,就会在骄傲自满和贪图享乐中消解正气、朝气和锐气,历史的伟大转折也就难以实现,甚至有丧失胜利成果的危险。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因此,在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意味深长地对周恩来同志说:进京赶考去。周恩来同志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毛泽东同志也自信地说:我们决不学李自成,我们会考出好成绩。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两个务必”时时警示着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也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不断取得新的胜利。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全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1991年,他来到西柏坡视察并挥毫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异常复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可以说是外有压力、内有困难,风险不断、考验不断。然而,我们的事业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这其中,“两个务必”正是激励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坚持做到“两个务必”是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
  “两个务必”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至今已过去了50多个春秋。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环境、条件、任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两个务必”还有没有现实意义?答案是肯定的。坚持做到“两个务必”,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客观需要。在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之际,党中央要求全党重温“两个务必”,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为迎接挑战、经受考验、不断争取新胜利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坚持做到“两个务必”,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还需要继续艰苦奋斗。因此,在成绩面前,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停滞不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贫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要在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任务更加艰巨。只有万众一心,艰苦奋斗,才能完成宏伟大业。
  坚持做到“两个务必”,是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我们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较量中的作用凸显。而创新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一个清醒的民族要居安思危,一个成熟的政党更应未雨绸缪。只有不断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才能做到未雨绸缪,保证党始终挺立于时代潮头,保证国家的发展永不停步。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坚持做到“两个务必”,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带领人民群众开拓创新,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凝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坚持做到“两个务必”,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执政,我们党也同样面临着“赶考”。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清醒地认识新环境、新任务对我们党执政的影响,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然而,目前党内还存在着与党的执政地位、党的历史使命不相适应的现象,如有的居功自傲,贪图享受;有的权为己用,利为己谋;有的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古人云: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骄傲情绪盛行,享乐思想弥漫,那么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十六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永远同人民群众心连心,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坚如磐石。”强化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坚持做到“两个务必”,是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根据党的建设的实际和干部队伍的实际,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时刻牢记和坚持“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同一切危害党的肌体的腐朽思想和行为进行坚决斗争,筑牢精神支柱,才能确保党的性质永远不变,党的宗旨永远不改,党的事业永葆生机。
  坚持做到“两个务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发展。在新的形势下,“两个务必”也必然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征。坚持做到“两个务必”,必须在弘扬优良传统的同时,体现其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这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坚持做到“两个务必”,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坚持做到“两个务必”,要牢牢把握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这是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迎接挑战、经受考验的根本保证。
  坚持做到“两个务必”,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就必须高扬开拓创新的旗帜。辉煌在于创新,希望在于创新。推进创新,必须坚持做到“两个务必”,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既突破前人,又超越自我。这样,才能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获得强大的活力和动力。
  坚持做到“两个务必”,从严治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才会正确有效。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如果治党不严,纪律松弛,组织涣散,脱离群众,腐败蔓延,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把开展“两个务必”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用“两个务必”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做到“两个务必”,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十六大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的精神,努力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始终保持强烈的进取心、事业心,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多做事 莫“作秀”
王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级干部的神圣职责。是不是坚持为人民服务,如何实现为人民服务,在实际工作中有着不同的态度和方法。是致力于扎扎实实地做事,还是热衷于虚张声势地“作秀”,就是一个检验。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然致力于做事而不是“作秀”。
  做事与“作秀”,两者动机、手段不同,结果更是大不相同。致力于做事者,其出发点不是着眼于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捞取私利,而是怎样才能更好地为群众谋利益;其目的不是着眼于上面注意不注意,而是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民着想,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为民谋利。“作秀”则不然。乍一看,“作秀”者忙得不亦乐乎,建“工程”,塑“形象”,树“政绩”,似乎做了不少“事”。其实,这只是表象,其目的就是为了给人家看,特别是引起上面的注意,以期对自己由注意变为重视、重用。套用一句古语,这叫“‘秀翁’之意不在‘秀’”,而在沽名钓誉、加官晋爵也。
  从手段上看,做事者既然着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就必然采取有利于其“知民”、“为民”的办法。比如,注重调查研究,放下架子,深入群众,体察社情民意,了解群众所想;讲究做事艺术,抓住主要矛盾,搞好落实,务求实效。一句话,对于做事者来说,其办法讲求有的放矢,适民所需;其手段突出一个“诚”字,贵在一个“实”字。而“作秀”者往往爱揣测上级领导的心理,投其所好。于是,有的喜欢把“示范园区”、“标志工程”集中“秀”到路边,以求“眼球效应”;有的不顾经济承受能力,举债筹资甚至挪用专款,竞相建设“大广场”、“大高楼”,以示“不同凡响”;有的把“口号秀”、“数字秀”、“报告秀”做得轰轰烈烈,以博虚名,骗取荣誉;有的把措施订得头头是道,可就是“措”而不“施”,以表姿态,糊弄群众。简言之,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是“作秀”者惯用的手法。
  如果仅从动机和手段上判断,有时还往往难以把做事和“作秀”区别开来,问题在于二者的结果截然不同。将“领导就是服务,干部就是人民的公仆”落实到做事上,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群众就会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党就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人民群众中获取无穷的力量。同时,做事者也可以在做事中提高本领,提升境界。而“作秀”的结果就与此大相径庭了。“作秀”者自我标榜的大手笔,大都是劳民伤财的“大败笔”,其结果必然是坑苦了百姓,搞坏了作风,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如群众所言:“作秀”贴了干部脸上的金,失了民众的心。“作秀”,其实也害自己。“作秀”者“秀功”再好,也不过是花拳绣腿,好看不好用,为人所不齿。而且,“作秀”做得多了,习以为常,其做事的本领就会渐渐退化,就将最终失去群众的拥护甚至丢掉“乌纱帽”。因为虚应故事、哗众取宠,只能得计于一时,而不可能畅行于长久。从这个角度看,“作秀”看似聪明,实则愚蠢。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训练士兵武艺时,讲求实用,反对“花法”。所谓“花法”,就是“耍花枪”,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搞“花架子”和“作秀”。他认为使枪的手法、步法、身法是练武的基本功,必须学好,来不得半点虚假。“花法”只图好看,不堪实用,万不可学。清代学者唐甄也说:“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这里所说的“行”,就是落实;“实”,就是实干,即踏踏实实做事;而所谓“文”,乃是指文饰、虚矫,即“作秀”。“为政贵在行”,为人民服务也贵在行,贵在实。戚公练兵尚且讲究实用,反对“花法”,我们共产党人就更应该力求多做事,不“作秀”,以不负人民群众的厚望。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反腐倡廉的强大武器
  ——学习十六大党章系列谈之五
  孙志勇
  十六大党章在“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一章中,重申了纪委的三项主要任务,并增添了一句话——“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这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对各级纪委的任务和职责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党的监督机关,肩负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重大使命。党章共赋予各级纪委三项主要任务。首先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是全体党员共同意志的体现,是衡量党组织和党员遵守党的纪律的根本尺度。只有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遵守党章和党内法规,才能达到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一致和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认真维护好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要求各级纪委必须牢固树立党章和党规党法的意识,严格在党章和党内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到维护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任务中去;以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为准绳,认真检查和处理党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行为。
  其次是“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制定之后,监督检查是保证贯彻执行的关键。切实履行好监督检查的职责,要求各级纪委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贯彻执行,保证党的政治纲领、政治目标的实现;把“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落实到经常性的工作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事前、事中的监督检查。对不执行或不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行为,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加以纠正。各级纪委要通过监督检查,保证十六大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贯彻落实,使全党在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原则问题上保持高度一致。
  第三是“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是由纪检机关的地位和性质决定的。纪委作为协助同级党委抓党风建设的重要助手,是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的。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要求各级纪委通盘谋划,针对全局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和建议;对同级党委成员行使权力加强监督,该初核的要认真初核,该上报的要及时上报。同级党委也要为纪委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环境,支持纪委独立负责,卓有成效地抓好党风党纪建设。
  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是十六大党章赋予纪委的新职责。这项新的职责与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相一致。它要求各级纪委既要理直气壮地行使组织协调的职权,将执纪执法机关及相关部门有效地协调起来,又要科学定位,不能超越职权;按照权限和程序,该督办的要认真督办,该移交的要及时移交;抓好反腐败工作的部署和任务的分解,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优势,督促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工作。我们要把党章赋予纪委的三项任务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来把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组织协调机制,不断改进和完善组织协调方法,加强各个方面的协同配合,进一步形成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
  十六大党章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第一部党章,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强大武器。每一名党员都要认真学习党章,全面了解党章的各项规定,既要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又要大力支持各级纪委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任务和职责,充分发挥纪委作为党的监督机关的职能作用,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把反腐败斗争进行下去。
  (作者单位:中央纪委研究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