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教科文专页)
专栏:

吉林:生态省建设涌绿潮
本报记者 赵永新
  吉林省的生态省建设,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普及和提高这三个方面,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
  通过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这一全新发展模式,把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融合起来,科学运作生态资本,依靠优良生态环境取得经济发展优势,依靠经济发展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保障和支持,将生态环境的巨大经济价值转化为较高的经济效益,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夺取和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省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吉林省环保局局长王立英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的时候,一个新的名词——生态省建设,像一股强劲的春风,掠过巍巍长白山,飘过滔滔松花江,吹遍吉林省的山川原野、城市乡村。自此,曾经是我国老工业基地的白山松水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谱写出绿色的历史新篇章……
  建设生态省:新世纪的新选择
  2001年4月28日,北京西苑饭店的会议大厅里春意融融。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吉林省省长洪虎,和国内顶尖的十多位经济、环保以及社会学专家,为吉林省在新世纪的发展走向建言献策。专家们论证通过的《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提出了激动人心的奋斗目标:通过30年的努力奋斗,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把吉林省建设成为经济比较发达、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优良、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省。
  这是吉林省在世纪之初做出的明智抉择。广茂的森林、肥沃的平原、丰美的的草原、富饶的矿产,使吉林省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很快成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但是,长期形成的资源依赖型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吉林面临森林生态功能减弱等系列生态问题。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早在20世纪末,吉林省委、省政府就开始对省情重新审视。建设生态省,就是该省基于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和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正确认识,做出的战略决策。
  生态效益型经济:环保经济求双赢
  生态省建设千头万绪,当如何抓起?洪虎省长认为,关键要抓住主线,即采取怎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吉林省委、省政府坚持“高效益、广就业、可持续”的方针,提出了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全新发展模式。按照这一思路,近几年吉林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环境和资源为依托,以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为主导,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全省实行生态经济结构重组——
  构建现代化产业结构。2001年以来,按照“树立绿色品牌大省形象”的目标,吉林优先发展可持续效益农业、生态林草产业、有机和绿色食品产业、生态旅游产业等11个重点生态经济产业,集中力量培育一批绿色名牌产品,实施了20项工程和60个优先发展项目。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3年来,吉林省积极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较多的优势,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积极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重点发展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并努力扩大生产规模,使之形成产业化。目前,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高新技术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实施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全省重点实施清洁生产工程,对长春一汽、吉化公司、通化钢铁公司、吉林纸业公司等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这些技改项目完成后,将使全省传统产业素质大大提高,初步形成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格局。
  实现优势产业生态化。该省重点扶持通化东宝、华夏制药、修正药业、敖东制药等一批知名企业和绿色品牌,要求他们必须按时完成GMP改造,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全过程控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大力发展可持续效益农业。全省以12大类、60个有机和绿色食品基地为依托,实施绿色和有机食品建设工程,培育扶持了一大批绿色品牌产品。目前已有165个绿色名牌食品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审定,有66个有机食品通过了国际有关组织的审定。
  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既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节约了资源和能源,减少了废物排放。
  环境保护:融入经济主战场
  这几年是吉林省环保局局长王立英最累的几年,但也是心情最好的几年:“通过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这一全新发展模式,把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有机融合起来,使环境保护真正融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原来被当作绊脚石的环保成了助推器,引起了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关注,环保部门参与综合决策的地位也明显得到提高!”
  2001年9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范围、制度和方法,要求各级政府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今年以来,吉林省把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纳入了本届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
  吉林省坚持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选准载体,扎扎实实推动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以生态市州、县和乡镇为载体,推进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生态示范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为载体,推进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以生态经济城镇体系建设为载体,推进城镇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项目为载体,推进全省经济与环境协调“生态省建设开局良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洪虎省长对生态省建设满怀信心,“实践证明,建设生态省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吉林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是吉林省实现经济、环境效益‘双赢’的最佳结合点。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附图片)


第8版(教科文专页)
专栏:

鄂尔多斯:今日草原富而美
本报记者 吴坤胜
  3年前那场百年不遇的旱灾,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对鄂尔多斯高原赤地千里、满目疮痍的惨痛景象,全市上下深刻认识到:传统的农牧业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从根本上改善鄂尔多斯的生态环境,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这样的共识,使得鄂尔多斯开始了向生态效益型农牧业的转变,自然植被迅速得到恢复,局部地区呈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而我们选择的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生态建设新路子,带动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步伐。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委副书记杜梓位于黄河上中游的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就占去了一大半。风蚀沙化、水土流失的双重危害,使草地生态日趋恶化。鄂尔多斯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之一,不仅危害当地群众的生存,也严重威胁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
  “这些年来,我们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市之本’的最大的基础建设工程,持之以恒地抓,使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取得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听了鄂尔多斯市市委书记云峰的介绍,记者驱车到鄂托克、杭锦、东胜、达拉特等旗区,亲眼目睹了鄂尔多斯人民为改善草原生态所付出的努力。
  “禁”出一片草色新
  “你看,那一片草场原来全是明沙,现在草长的都看不见沙子了。过去风刮得人睁不开眼,今年风也小,次数也少了。政府号召禁牧、休牧、轮牧措施很好。”鄂托克旗沙井镇巴彦淖村牧民张玉珍指着她的草场对记者说。
  片面追求畜牧增长和传统自然放牧方式,导致牧草生长速度赶不上牲畜采食速度,草原严重超载过牧,不堪重负。超载过牧成为鄂尔多斯草原生态恶化的罪魁祸首。
  1999年,鄂尔多斯市率先在内蒙古自治区发出禁牧令,将沙化、退化的草原逐步封围起来保护,禁止牛羊等牲畜在禁牧草场里活动,彻底停止掠夺性耕种和放牧,开始了保护草原和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
  鄂托克旗是鄂尔多斯市面积最大的旗,长年干旱和超载过牧,使草场严重退化。从2000年开始,鄂托克旗实施“草牧平衡”战略,在保持牲畜存栏数不变下,降低现有天然草场载畜量。他们其中一个具体措施,就是全旗禁牧、休牧、轮牧和舍饲。
  如今,鄂尔多斯东部4旗区已实行全部禁牧;西部4旗生态恶化的草原和生态项目建设区,也全部实行了禁牧,禁牧草原面积达到2810万亩,占全市草原总面积的33.7%;其它地区实行了牧草生长初期休牧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占草原总面积的61%。
  实施禁牧、休牧、轮牧措施后,草原植被得以迅速恢复。先行禁牧的东部4旗区,近2000万亩沙化、退化草场得到迅速恢复,牧草覆盖度提高了30个百分点,达60%左右;牧草高度由平均30厘米增长到80厘米,亩产平均干草由30公斤增加到130公斤。
  “移”出一片新天地
  “一年前我们搬到这里后,日子舒坦多了。政府给我们地种,还扶持我们建大棚,养蘑菇,农活不忙时在附近城镇打工,原来种的那些地禁牧后草也长起来了。”在东胜区铜川镇袁家壕移民点,40出头的移民张斗林与记者说起生态移民的好处。
  东胜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中东部分水岭,他们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有利时机,从2000年开始实行生态移民工程:把生态植被严重退化地区的人和牲畜迁出来,封育保护草地植被,小面积建设,大面积保护,恢复生态植被。如今东胜区已经有6个镇实施移民工程,共建12个移民点,移民584户、2477人。
  位于高原中部的杭锦旗,生态移民也搞得红红火火。境内的库布其沙漠将全旗划分为梁外、沿河两大地区。梁外地区干旱缺水,草地、耕地沙化严重,农牧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几乎丧失。2000年,杭锦旗启动生态移民工程,将梁外的浩绕柴达木、依和乌素、塔然高勒、巴音乌素等部分地区农户,迁到生态和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沙化的草地也能得到治理。旗里还为迁出来的农牧户提供优惠的条件,统一给移民户盖房子、提供水浇地、建青贮窖等设施,让移民“迁得出,留得住,富得快”。如今,全旗有685户、2652人从沙化、退化的地方迁出,在移民点落户,数十万亩草地得到围封保护,自然生长。
  目前,生态移民工程,已在鄂尔多斯市8个旗区程度不同地实施着。
  “种”出一条富裕路
  “这里的沙子会唱歌。”这句广告词说的是达拉特旗著名旅游景点——响沙湾。如今,响沙湾周围的农牧民变种庄稼为种优质草,成为名副其实的“草民”。
  达拉特旗是个传统农业大旗。2000年,旗里提出了“生态立旗”战略,积极引导农牧民调整农业结构,把原来的种玉米变为种草。为此,政府部门适时为农民提供了优良牧草品种、饲喂技术和青贮技术,引进了大中小型青贮机械、牧草收获和饲草加工机械。目前,全旗养殖奶牛7万多头、绒山羊70多万只、肉羊50万只,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达45%。据悉,今年又有2000多农户种植各种优质牧草46万亩,全旗出现10万农民当“草民”的景象。
  伴随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为养而种”、“以草兴牧”的种植业在鄂尔多斯市应运而生。鄂托克旗加强饲草料开发力度,把种草的水浇地扩大到25万亩,针茅、锦鸡儿等几大传统草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干草量增加近一倍;老芒麦、苜蓿等新品种也被农牧民广泛接受,年产饲草料50多万吨。(附图片)


第8版(教科文专页)
专栏:

营建和谐的生态系统
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副司长、研究员 朱幼棣
  当前,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生态问题却日益突出更加紧迫。有些地方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已经达到临界点。如何步入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良性循环?我认为,绿色GDP的观念非常好。将来我们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只有一个指标,如发达国家除考虑GDP外,还注重就业率、公共服务设施、公民受教育程度等,综合考虑多个指标形成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指标。
  目前,浙江、辽宁等省都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口号,衢州提出要建生态市。各地生态建设起点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各有侧重,但有一点应当是共同的:要从发展的思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城市的规划建设布局、产业结构等各个方面,都能够体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得生态系统处于一种自然平衡的状态。(附图片)


第8版(教科文专页)
专栏:

应有新指标度量新机制保障
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潘家华
  经济与生态“双赢”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要达到经济与生态“双赢”,应当有新的指标度量,有新的机制保障。譬如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度指标,单位GDP产出所消耗的自然资源量,每万元产值二氧化硫排放等。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度指标。如人均资源占有量,人均资源消耗量。如果在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中无视这个总容量,那么生态就可能制约发展。
  经济与生态“双赢”还需要机制保障,一是在国民经济核算与考核机制中,应加重对绿色GDP考核分量,促使领导干部在决策中考虑到自然资源合理消耗,考虑到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这对提高生态价值的认识,提高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程度,都有很大的推动意义。二是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三是实施资源消费的累进税制,遏制、打压奢侈性的消费。(附图片)


第8版(教科文专页)
专栏:

树立新的发展理念
浙江省副省长 巴音朝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3%。但强劲的增长势头也给资源、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特别是跨入新世纪,浙江进入了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浙江省作出了“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决策。提出必须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由此,确定了这样的发展方向:努力构筑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生态体系、科学高效的能力支持保障体系。(附图片)


第8版(教科文专页)
专栏:

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副主任 李德波
  如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而言,开发有机食品便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现代农业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打破了自然的平衡,带来种种环境问题,而有机食品生产的基本要求便是不使用农药和化肥,靠生态、生物、物理的方法进行农业生产,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有机食品生产也能实现其经济效益。国际市场上有机食品的价格大大高于常规食品。有机茶价格比常规茶高一倍甚至三四倍,有机大豆卖到700美元一吨。据预计,2005年全球有机食品市场销售额将达到320亿—350亿美元,发达国家仍将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有机食品,而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只有0.5%左右,因此开发有机食品出口仍然有很大的潜力,它为我们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提供了契机。(附图片)


第8版(教科文专页)
专栏:

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互动
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 朱家良
  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要求的确立,要求人们的经济活动做到既遵循生态系统的规律,又遵循经济系统的规律,并使两者相互融合,实现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功能统一,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统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解决基于光合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动力机制与基于人们利益关系的经济系统的动力机制的相互结合,形成能够实现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的统一的动力机制。
  简单地说,市场经济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而生态经济则是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现在,我们要把两者融合起来,实现经济生态化,必然要求实行带根本性的经济变革。这一变革,世界上还没任何先例可循。实现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必须研究和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线性经济模式转变为循环经济模式等。(附图片)


第8版(教科文专页)
专栏:

非“双赢”即双败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蕾
  从人类发展史和经济发展史来看,生态与经济非双赢即双败。只顾经济发展,不顾生态环境保护,反过来给社会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据统计,我国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4000亿元左右。生态问题其实也是现实和潜在的经济问题,它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国外经济学家提出“我们的世界,已经从以人造资本代表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的时代,进入一个以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本影响经济发展的时代”,这一论断警戒我们,保护我们的生态资源,也就是在保护我们经济发展的因素。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双赢,必须坚持生态的问题要用经济的办法来解决,由此双方协调发展才能够出先进生产力;必须看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涉及资源、环境问题,也涉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