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
●把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和问题的任务,归结为把“三个代表”当作检验我们各项措施和工作的标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论的运用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坚持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强调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广阔的通途。这就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又反映了时代发展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论的推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研究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作出了新的贡献。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这个问题,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论的运用和发展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综合其研究成果,运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从静态上分析了社会结构,又从动态上揭示了社会变革的机制,揭示出人类历史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所揭示的这两对矛盾概括为社会基本矛盾,并把它运用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去,形成了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2000年5月14日,江泽民同志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与调整完善生产关系,根据经济基础的发展自觉改革和完善上层建筑中不相适应部分的问题。这就要求全党同志在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时,在从事的各项事业中,都要牢记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看看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所做的工作,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完全符合需要调整补充的积极调整补充,不符合的就勇于实事求是地纠正,以利我们的改革和建设不断向前迈进,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
  把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矛盾和问题的任务,归结为把“三个代表”当作检验我们各项措施和工作的标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论的运用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由先进文化所引导和由人民群众所推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论的推进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论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与此相适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全人类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劳动者。随着知识要素在生产力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成为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所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科学技术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要素。马克思根据他所处时代的情况,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根据时代的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情况,强调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还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要求我们党敏锐地把握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特别是改革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所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马克思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坚持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他指出,“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毛泽东同志指出,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根本不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但其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必须按照具体情况不断加以解决。邓小平同志在对实践经验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后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坚持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强调要在继续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还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广阔的通途。这就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论。
  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论的推进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在先进的文化下将培养出完全不同的人,这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条件和目标。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强调一方面要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要坚持无产阶级文化的党性原则。
  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是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指出这种先进文化在表现形式上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在内容上是继承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遗产而形成的,其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承担者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社会功能是团结教育人民。邓小平同志则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
  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又使得思想政治领域长期面临尖锐复杂的斗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又反映了时代发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论的推进。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的推进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论最终落脚在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上面。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政党都是以一定的阶级为基础的,在政治上代表着这个阶级的利益,是为这个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宣言》指出,与过去一切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不同,“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列宁在总结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时也指出,“只有把无产阶级和农民都包括进来的革命,才能成为真正把大多数吸引到运动中来的‘人民’革命”。列宁后来又把这个经验创造性地用来领导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强调“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人民主体论得到了高度尊重和发挥。毛泽东同志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同志则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两句话来概括“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江泽民同志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后党情所发生的变化出发,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终要体现在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的目的就在于保证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胡锦涛同志则强调牢记党的宗旨同坚持艰苦奋斗这两者之间的十分紧密的关系;强调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强调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关键是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强调党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新的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研究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作出了新的贡献。(执笔:徐崇温)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办事需要讲程序
张德瑞
  常言道:万物有理,四时有序。这里的“序”,是顺序、次序、程序的意思。自然界是这样,人类社会也是这样。序,就是事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过程和步骤,是客观规律的体现。反映到实际工作中,它要求我们办事情必须讲程序。
  对于程序及其重要性,长期以来存在着某些片面的认识。有人认为程序属于形式,没有内容那么重要;有人觉得程序是细枝末节,可有可无;有人甚至把程序当作繁文缛节,不但不重视,而且很反感。由此而来,现实生活中不讲程序、违反程序的现象屡见不鲜,结果既影响办事的质量和效率,又容易助长不正之风,给工作和事业带来损失。
  为什么办事要讲程序呢?我们不妨从程序的客观性来作一些分析。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上展开的。事物的发展变化,从空间方面看,可以分解为若干个组成部分;从时间方面看,各个部分都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并具有一定的次序。比如“种植”这一行为,就可以分解为播种、施肥、灌溉、收割等部分,这些部分均需占用一定的时间,并且有相应的先后次序。如果不在一定的时间播种,或者把收获和施肥的次序颠倒,那么种植行为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顺时而动,不违农时,是务农必须遵守的程序。尊重程序,实质上是尊重规律。这就是办事情需要讲程序的道理所在。
  有人或许存在这样的疑虑:讲程序会不会影响效率?其实,讲程序与讲效率是一致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讲程序,缺乏制度、机制、法规、纪律的规范和约束,无章可循,各行其是,不但许多事情办不下去,而且整个社会也会陷入混乱之中,根本谈不上效率。譬如,一部功能强大的电脑,如果失去与之匹配的程序设计,其作用就难以发挥出来。从社会角度看,科学、严格、切实的程序有利于实现和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违反规定程序的行为则会给国家、集体和个人带来损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购物、乘车、参观等,都要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遵守规矩,各得其所。很显然,这样做是公平合理的,也是富有效率的。而一旦有人不守规矩,就不仅使公平受到破坏,而且效率也无从保证。所以,正当程序与繁文缛节是两码事,讲程序才能保证有效率。
  讲程序还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民主与法制是紧密相连的,民主的进步离不开法制的完备。通过严格的程序规定,可以对权力行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公正现象进行防范和遏制,从而避免滥用权力可能给公民权益带来的不利影响。在社会法律体系中,程序法和实体法一样不可或缺,不能偏废。警察履行职务,首先要出示证件表明身份;法官进行审判,必须按照诉讼程序办事。设置这样一些程序,不仅仅是为了表明执法工作的严肃性,更重要的是为了避免造成执法秩序的混乱。由此可以看出,程序绝不仅仅具有简单的象征意义,而是包含着深刻的实质内容。正是因为程序的这种重要性,人们有时把程序问题看得比实体问题还重要,许多国家都特别强调通过程序法来保障人权和实现公平。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讲程序、重程序,一要建立健全程序,二要尊重遵守程序。由于复杂的原因,我们在这两个方面都还存在不小差距。一方面,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和环节缺少必要的程序性安排;另一方面,不讲程序、不重程序的思想影响严重,长官意志、自由主义的现象还为数不少。一些重大问题、重大决策该讨论的不讨论,重大项目该研究的不研究,选人用人该遵守的程序不遵守,造成经济社会活动的失序和失范。事实证明,建立健全办事的程序,培养讲程序、重程序的习惯,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第9版(理论)
专栏:干部说干事

努力加强品质修养
董海林
  人的品质是指一个人在行为上、作风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加强品质修养,包括提高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精神状态、情操意志等。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改造主观世界,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品质修养。这是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
  信念坚定、政治合格。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8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广大党员干部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面对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幻和各种思想意识的相互激荡,更应该坚定立场,切实做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动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不动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理想信念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领导干部加强品质修养,首先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在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基础上,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提高理论水平、加强党性修养中,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坚定理想信念。
  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腐败是侵入党的肌体的病毒,它体现的是腐朽没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党一向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将其作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加强品质修养,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袭,不断强化拒腐防变的思想观念,深刻思考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想正确,才能做到堂堂正正、一身正气,严于律己、清正廉洁,把当“官”不为发财、为民不遗余力、办事不图回报、工作不讲私心作为基本要求,自觉地把一切行为纳入党纪国法的约束之下,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中,在工作中慎言、慎行、慎思、慎独,在事业上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领导干部加强品质修养,就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以创新的精神谋划好经济发展和其他各项工作,牢固树立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激流勇进的竞争意识、迎难而上的拼搏意识、抢抓机遇的发展意识、扬长避短的创新意识,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个务必”,既深刻总结了我们党之所以能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又科学回答了共产党人如何正确对待胜利和执政考验、如何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加强品质修养,就要坚持“两个务必”,发扬优良传统,以自谦的精神、自信的状态、自律的意识和自责的勇气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成绩和失误,具有心底坦荡的胸襟、虚怀若谷的品格、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对发展中面临的困难,要有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信心和勇气,遵循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原则,量力而行,精打细算,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用实劲、干实事、求实效。
  (作者为中共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区委书记)


第9版(理论)
专栏:

坚持公道正派有“五忌”
雷晓虹
  公道正派是组织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组工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对于组工干部来说,要真正做到公道正派,切实行使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五忌”。
  忌附和盲从。在干部使用上,组织部门具有重要的推荐权、评价权、建议权。组工干部能不能正确处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对党委集体负责与对个别领导负责的关系,是对自身政治素质、党性原则的重大考验。当个别上级领导的动议与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和规定不相符合时,要敢于挺身而出,坚持原则,说明情况,维护制度和规定的严肃性。
  忌口风不严。对于组工干部的声音,基层干部大都认为这是代表组织意见的。因此,组工干部说话必须分场合、看对象,切忌乱表态。评价一个干部,无论肯定还是否定,一定要客观、全面、辩证,不能因为肯定过度,使干部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也不能因为否定失当,让干部背上思想包袱,带来工作压力。在干部调整的敏感时期,对纷至沓来、转弯抹角探消息、讨口风的人,不管来头是什么,都要守口如瓶、滴水不漏。即使是对组织上准备提拔任用的人选,也不能私下表态,更不能封官许愿。
  忌偏听偏信。组织部门管理的干部类型多、范围广、数量大,组工干部不可能对每个干部都做到了如指掌。因此,评价一个干部,多数情况下要通过考察了解获取信息。这就要求组工干部应善于听取多数人的意见,防止以偏概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善于辨别真伪,对方方面面的信息不能“照单全收”,防止以假乱真、误导决策;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既发扬民主,听取多数人的意见,又尊重少数人的真实意见,防止用人失察、失误,使干部“带病上岗”,给工作带来损失,给组织造成被动。
  忌亲疏有别。任何人生活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工作圈、社交圈和生活圈,组工干部也不例外。同时,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组工干部又是其他人乐于结交的对象。这就要求组工干部必须把工作感情、私人交情与干部的推荐考察、提拔任用严格区分开来,放宽视野,对身边的人、熟悉的人和与自己接触少、关系疏的人一视同仁,以德才兼备为标尺去衡量干部。只要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有实绩,得到广大群众公认的干部,应不看背景、不论来头、不分亲疏,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提出选拔任用的建议。
  忌特权思想。组织部门管党员、管干部、管人才,因而在组织部门工作的人尤其是直接从事干部工作的人,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身份、有地位、有权力。组工干部对此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能以身份特殊自居,在赞扬和附和声中迷失自我,忘乎所以;不能把部门的职能当成特权,对给自己提了不同意见特别是反对意见的同志记旧账、算恩怨、穿小鞋,甚至打击报复;不能把部门优势当作工具,为了部门、小集体甚至个人的利益,伸手要钱要物,谋取不正当利益。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德才兼备是准绳
  德才兼备,既是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也是干部选拔工作必须遵循的准绳。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所谓德,主要是指理想信念、政治立场、法纪观念、人品道德等;所谓才,主要是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履行职责的能力等。只有坚持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来考察、选拔干部,才能把那些真正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选拔上来。——夏文星(湖南)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善于选人用人
  善于选人用人,一要全面了解人才。应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加强调查研究,掌握本地区各类人才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二要努力寻求人才。人才同机遇一样难得,不容错失。对于一些高级人才、专门人才,要有抢夺意识,关键时刻要想方设法去求才、留才,做到真心爱才。三要五湖四海选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才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大,必须以海纳百川、唯才是举的胸怀,选拔重用不同地域的各类人才。(李选民/广东)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在实践中识别干部
  实践是培养和锻炼干部的大学校,也是检验干部优劣的试金石。要真正识别干部是否有本事、靠得住,就必须把他们放到困难多、矛盾多、问题多的第一线,让他们在实践的风浪中经受锻炼和考验,以实践成果来评判其是否具有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通过实践锻炼识别干部,既可以让作风优良、工作扎实、实绩突出的人脱颖而出,也能让作风漂浮、不干实事、哗众取宠的人暴露出来。(周传友/江西)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公”字当头选人用人
  选人用人,关键是坚持“公”字当头。一是出于公心,以党的事业为重,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怀有任何私心杂念。二是坚持公正,把德才兼备和有本事、靠得住作为选人用人必须遵循的标准。三是注重公论,走群众路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避免少数人或某个人说了算。四是推行公开,建立健全公开招考、任前公示、公开评议等制度,避免暗箱操作。
  (刘文贤/湖南)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选人用人多看看基层
  古人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所谓人才,大都经历过艰苦环境的磨练。基层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场所,是选人用人必须关注的地方。多看看基层,就是选人用人时不能仅局限于领导干部身边的人、熟悉的人,而要将视野放宽,目光朝下,多到基层调查研究、走访考察,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基层干部及时选拔到更重要的工作岗位上来。
  (江雪寒/北京)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知人还要善任
  知人,就是客观分析一个人的专长,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才能甚至性格;善任,就是根据一个人的优缺点,舍短取长,将其安排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用人也是如此。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特点,各有其擅长的方面。同样一名干部,在一个工作岗位上朝气蓬勃、奋发有为;而放到另一工作岗位上,就可能一筹莫展、成绩平平。领导干部只有知人善任,把人才放到最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上,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杨禄民/陕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