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6版

第16版(社会观察)
专栏:编辑视角

“鸡肋”是怎样生成的?
赵蓓蓓
  对许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来说,每年的年终总结犹如啃了多年的“鸡肋”,虽然食之无味,却又不得不啃,上面有要求啊。今年,山东青岛的各区市基层单位、政府机关部门终于可以不啃这个“鸡肋”了,因为,青岛市不再要求基层报送工作总结了。许多人为此叫好。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叫好?主要原因恐怕在于那种多年一贯制的“八股文”式的年终总结倒了众多人的胃口。谁愿意听没词找词、没话找话、“穿靴戴帽”的“瞎白话”?
  实事求是地讲,如今许多总结材料已背离了总结的本意。那种言之无物的“八股文”,下面人爱写吗?不爱写。领导爱看吗?不爱看。可这种既无人爱写也无人爱看的东西为何会充斥各种总结材料之中且沿袭了这么多年?是观念使然、习惯使然还是制度使然?这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对大话空话套话,绝大多数人都是深恶痛绝的。对自己的亲朋好友,谁会以这种腔调说话?为什么在下面说话时都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一上“台面”就变成了虚头巴脑、干瘪无味了?青岛市的做法给了人们一个启示。我们需要改变的不仅是总结的方式、管理的方式,更是思维的方式、做事的方式、说话的方式。
  按理说,总结有其存在的价值。人还是需要回头看的。要看清、找准前行的路,就有必要弄清是怎么走过来的。无论是小结还是总结,都是对前进目标的一种寻求与矫正。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糊弄别人或让别人糊弄,都是不负责任,都是自欺欺人。至于如何回头看,如何做总结,并无一定之规,可作各种尝试。求真务实是准则。骗别人容易骗自己难。其实谁心里都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既然不喜欢开长会、说假话、写“八股文”、搞形式主义,干嘛不改改?
  青岛市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敢对相沿成习的东西说“不”。不过在进行新的尝试的时候,也应注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防新的“鸡肋”生成。


第16版(社会观察)
专栏:观察与思考

以前年终忙“秀才”
现在全年忙领导
山东省青岛市实施绩效考核,不要求基层单位报送工作总结
  本报记者 李同欣
按照常规,往年的这个时候,正是各级党政机关忙于搞总结的关键时期。然而,12月12日到14日,记者在青岛市委、市政府办公厅、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青岛胶南市办公室以及青岛市市南区采访时,却看不到机关干部忙着写总结的场面,看不到领导办公桌上成沓成摞的基层总结报告。青岛市今年一改往日的做法,年终不搞总结了。
  不搞年终总结报告,并不是对工作放松了要求,而是在区市推行绩效考核机制。
  今年6月13日,青岛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宣布:青岛市今年将不再要求各区市基层单位、政府机关部门报送文字总结报告。一时间,青岛市不搞“年终总结”成了一大新闻。
  青岛市委督查室主任李明介绍说,由于多年来形成了上级向下级要年终总结报告的做法,使得每到年终,基层单位都要组成专门的秘书班子写出上万字的文字总结。年复一年,年终总结越写越长、越写越空,形成了新八股文,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进步”、“新的提高”、“新的进展”、“新的增强”等空话、套话、大话不绝于耳。领导看不过来,只好秘书代劳。这样搞总结报告,也助长了机关的官僚作风和基层的浮夸风气。
  李明告诉记者,不要总结报告,并不是不对基层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取而代之的是,年初在85个市直单位、12个市区的各个行业、部门推行绩效考核机制。基本的思路是:年初,各单位科学地制定出年内要达到的工作目标;上级机关和领导由原来的年终看总结报告,变为全年对各单位工作进行监控,通过平时的实地考察、抽查和机关督查,给基层工作记分;年终,依据年内的季度检查、年中检查、年终检查和单位上报的数据材料以及社会综合反映等因素,来衡量目标工作完成情况,运用数据对各项工作进行综合考核、排名。
  青岛市委孙副秘书长讲,不搞年终总结,不仅使政府机关工作作风发生了转变,也带来了年终考核机制上的创新,同时,还大大节约了行政开支。原来年终要召开方方面面、行行业业的总结表彰大会,今年市委把5个会议合并为5个议题的一个会议,参加会议的人数由3000人次,减少到600人次,开会时间由5天半减为67分钟。
  年终总结不写了,领导压力增大了,平时工作抓实了。
  在青岛市几个基层单位采访,大家共同的感受是,以前到年终忙的是秀才,现在全年忙的是领导。因为,27项考核直接关乎到单位主要领导的政绩。
  胶南市委常委、市委办公室刘福斌主任介绍,从年度工作目标的设置和确定、动态管理到监控督查,单位主要领导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市里确定的评估方法和标准非常细化,无法投机取巧。被考核单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个人考核分为优秀、良好、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5个等次,每档都有比例限制,党政主要领导同志的个人考核还要与单位考核结果对应确定。在全市考核前10名的单位和部门,给主要领导记二等功;单位考核不合格或后三位的,对其主要领导实行诫勉,连续两年不合格或后三位的,对其主要领导实行待岗或降职,这使得领导干部始终保持着压力。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管委督查室孙兆旭主任拿出20多份《督查通报》以及《“六大项目、十大工程”进展情况通报》、《前三季度区直各单位重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通报》等目标实现情况资料。他认为,实施绩效考核机制,不单使领导干部工作忙了,更主要的是他们的执政理念转变了,原来工作的好坏,一靠秘书写材料,二靠上级领导一言定位。现在,从制度上明确了专家评价、社会评价、服务对象评价和领导评价同样重要。
  青岛市市南区委书记郄晋生认为,对基层单位和部门实施绩效考核机制,突出的积极意义在于它的激励机制,原先那种凭良心干活、凭材料出经验,甚至滥竽充数的做法肯定是不灵了。现在人人有动力,人人操心工作,单位整体工作就呈现出好的成效。
  绩效考核机制服不服水土,还有待于观察和完善。
  用绩效考核机制取代年终总结,确实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的时间多了,与群众的联系密切了,机关服务意识浓厚了,工作效能提高了。但也有一些干部群众对此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担心。
  首先是基层单位一齐盯着市里确定的目标做工作,而市里确定的目标与基层单位实际难免有出入,如今市里考核什么,基层抓什么,各单位自主抓工作的积极性容易受影响。此外,进行考核的各部门都过分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就会分散全局的工作合力。
  二是有的考核指标难以量化,考核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是否真实体现出“绩效”,也难以鉴定。还有一些单位在目标的完成上,人为因素过多,往往注重在过程中的“争取”。
  三是绩效考核是从企业借鉴过来的,政府部门具体实施,目标不易过多、过细,一般以十多项为宜,而现在最多的有30多项。搞的越多,数据准确性就越差。
  四是请社会、企业、服务对象等给机关工作打分,有一定积极因素,但分数并不一定准确客观。包括政府官员在内的一些人士提醒,政府部门通过实施绩效考核办法来取代年终总结,可以进行尝试,也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完善,但不一定所有的行业都要通过这个办法来搞年终总结,因为行业性质毕竟有区别。
(附图片)


第16版(社会观察)
专栏:

变戏法儿
马国英
1、我们只有一团线……
2、不,我们有一头牛!


第16版(社会观察)
专栏:访谈

总结与考察监督不是一回事
——访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俊生
  本报记者 马国英
要求写作、上报年终总结在政府机关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那么,年终总结在行政管理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何把年终总结放在行政管理制度中考察?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刘俊生教授(以下简称刘)。
  记者:怎样从制度的角度看年终总结?它与考察、监督制度有什么关系?
  刘: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经过一段时间或经历了一些事件之后,对先前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这都是必要的,目的是为以后同类行为提供指导性的思想理论。如果这样理解“总结”,那么要求年终总结属于机关内部的自我管理手段,而且属于传统上留下来的习惯性做法,而不是法律性制度。实际上,现在许多政府部门的年终总结并不注重指导性理论的总结,而是成了一年工作的汇报,这样的总结层层上报,目的几乎成了给上级机关做总结提供素材,这就失去了总结的本来意义。
  从考察监督制度的角度看,年终总结几乎起不到上级考察和监督下级的作用。
  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或政府对其工作部门的考察监督,首要的问题是划清各自的职能范围。对自己职能范围内的事,不需要事事时时向上级报告,如果是上下级政府共同职能或上级授权下级政府的事情,有可能需要下级政府总结上报。但即使有总结,它也不是考察监督的主要制度。因为总结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还是下级机关自己所写。行政管理注重过程胜于注重结果,上级对下级的考察监督主要是在行政过程中随时进行的,而对行政机关的外部监督方式主要有立法监督、行政诉讼、行政复议以及行政监察等法律性制度。下级机关年终总结的目的不是为上级考察监督,而是为有利于自己以后开展工作。从上级机关来说,通过年终总结对下级纷繁的工作做出考察评价,也是很困难的。
  记者:怎样看待年终总结的必要性?
  刘:一个组织不可能像个人一样,能够随时地自行回顾总结,年度是一个时间坎儿,机关在这个时间坎儿上对本年度工作的得失成败做总结是必要的。总结是一个有意识的行为,在总结的过程中分析事理,得出经验教训,并不是为了应付上级,否则总结就会成为官样文章。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很好的年终总结,尽管比较宏观。联系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思想,各级政府应该与时俱进,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府,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对工作进行总结是必要的。
  如果政府机关推行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那么年终总结就更是必要的。目标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是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50年代以后在企业界普遍实行的现代管理方法,在80年代以后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引入到政府管理中,目标是提高行政效率,让纳税人满意、政府省钱。简单地说,目标管理就是一个机关首先设定其所有目标,再将目标逐级分解到下级部门一直到每个岗位,并且制定实现目标的评价标准和奖惩制度等配套制度。全面质量管理与目标管理紧密联系,它结合目标管理确定量化的、可考核的指标,对政府行政进行考察,目的是提高服务质量。这两种方法实际上都是一整套的制度。与目标管理相对应,就要进行绩效评估,对政府、部门、个人依次做出评估,考核目标实现情况,实施奖惩,等等。这个时候,分析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的年终总结就很重要。
  记者:如何看待青岛市改变年终总结的做法?
  刘:我们注意到,青岛市不再要求区市和基层单位“报送”年终总结,不要求“报送”并不等于不要求进行年终总结。如果像媒体报道的那样,青岛市用实地考察、抽查暗访和定期督察等方式“取代”年终总结,那这种说法也值得商榷,因为实地考察等几种考核方式与年终总结并不是一码事,例如实地考察只能是对某个点、不能对面考察,更不能考察一年的工作,它适宜于解决当前遇到的某个突出问题,不能替代对全年经验教训的总结。青岛市的做法更多的是属于改进工作作风的举措。


第16版(社会观察)
专栏:看他们怎么做总结

抽人补记录 找人写总结 选人搞测评
  最近,笔者到部分工矿企业调查发现,一些基层单位为了迎接和应付上级组织、部门名目繁多的年终检查,使尽浑身解数,突击造假,主要手段是:
  抽人补记录,填空补缺。平时该开的会不开,该办的事情不办,该作的记录不作,到年底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纷纷抽出专人突击补记录。你补党建工作记录,我补民主管理记录,他补党风廉政记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会议开完了,事情办妥了,工作“超额”完成了。
  找人写总结,笔下生花。有的基层政工干部平日嘴巧、手笨、水平低、功底浅,例如有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平日很少过问支部工作,有的工会干部不替工人说话,不关心职工疾苦,可一到年底,他们这些人就赶忙去找“笔杆子”给自己写年终总结,让他们妙笔生花。
  选人搞测评,提高满意率。一些单位领导在上级部门进行职工摸底调查、民主测评时,为了提高本部门、本单位和自己的满意率,在测评前特意挑选那些“素质”高、与领导关系好的职工代表参与测评,并提前打招呼、授秘诀、给好处。山东邹城市 詹广云


第16版(社会观察)
专栏:看他们怎么做总结

“计划”当“总结”
  近闻,某系统召开工作汇报会,有个基层领导在汇报工作时,大谈如何引导下岗职工再就业、如何搞第三产业、采取了怎样的有力措施、取得了多大的成效等等,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兴趣。会后大家提出要去参观取经,可到了那里一看,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这名基层领导最后说了实话:其实我们的工作没怎么做,还没来得及总结,我只不过是把年初的“计划”当“总结”说了。
  河北阳原县总工会 陈晓东


第16版(社会观察)
专栏:看他们怎么做总结

“吃方便面”
  笔者的一位同学在一单位机关工作,与其闲聊,他告诉笔者一条写材料的捷径——“吃方便面”,就是上级部门或单位领导要的工作总结、简报、汇报等材料,他们不必到基层调查,只把以往的类似材料找出来,再打个电话让基层单位报上一些经验、做法之类的材料,然后改头换面、综合加工即可完成,既省时又省力。 山东临邑县 刘焕荣


第16版(社会观察)
专栏:看他们怎么做总结

关于总结的总结
  如今一些总结材料,大致分几种类型:“模式型”。一曰提高认识,二曰加强领导,三曰发动群众,四曰狠抓落实,年年如此,次次“通用”。
  “拔高型”。工作本来平平淡淡,说起“经验”却堂而皇之;成绩原本不大,择其一二重点写,以偏概全;想得不深,偏写“深刻认识到”。
  “否定型”。去年的总结说前年不好去年好,今年的总结又说去年不行今年行,顺着看年年都好,倒着看没有一年好的。
  “趋时型”。工作才开始不久,“经验”已印在纸上,一看报刊上有了新精神,领导有了新提法,左邻右舍有了新办法,乃至看到几句新词语,就引用到自己的材料中,以保证“总结”的“时代气息”。
  “口味型”。不是有什么说什么,而是针对领导意图定调子,“对号入座”找例子,以便确保上级“一看就中”。“总结”被戏弄到如此地步,也不能全怪下面。有些上级部门平时不深入基层,凭一份总结来进行褒贬,基层怎能不搞“笔下生花”? 安徽滁州市琅琊区 支德刚


第16版(社会观察)
专栏:听他们如何说总结

建议来一次“总结革命”
  任何事情不管它延续了多长时间,被多少人认同,都可以不断变革。只要这种变革能够祛除陈旧模式的弊端,更适应实际情况,就可以大胆地尝试。大家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各行各业、各级单位乃至个人每年都撰写、上报工作总结,甚至在一些单位和部门还要有半年总结,却往往形式的成分多,实质性内容少,上上下下都在应付了事。反正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总结中到底“吹”进多少水分,只有单位领导和“笔杆子”们知道。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洋洋洒洒、长篇大论的总结报告,对客观评价下级的工作,对上级的工作决策到底起了多大作用?恐怕微乎其微。既然如此,为何不对它进行“革命”?
  如何进行“总结革命”?笔者之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借鉴青岛做法干脆取消总结。另一条是简化总结,要求反映具体情况,侧重成绩与做法、经验与教训,且简明扼要,禁止虚报浮夸。
山东高密市国税局 梁守泰


第16版(社会观察)
专栏:听他们如何说总结

“革命”对象不应是总结
  总结出现问题不在总结本身,而是写总结的人,或对总结有决定权的人或机构,甚至是与总结相关的体制。我们过多地把目光盯在总结上,没有把目光移向现象的本质。关键问题还是在人身上,而人又得有一个健康的机制来制约。让“几张总结的纸”承担责任,实在是在给某些政府部门及其官员找台阶下。
  湖北襄樊七中 龚明俊


第16版(社会观察)
专栏:听他们如何说总结

年终总结为了啥
  年终总结“注水”由来已久,这要从看的人和写的人两方面找原因。总结是写给上一级看的,上一级是写给上上一级看的。如果上级明知有“水分”却装糊涂,那十有八九是自己“需要”;下一级若揣摩透了上一级的“心理”,就会投其所好,供其所需,放心大胆地“注水”。要禁绝层层“注水”的年终总结,首先要从“功能”上给年终总结“定位”:年终总结到底为了啥?它不是写给上级看的,而是给自己用的。总结一下全年的成败得失,找出经验教训,以利明年再战。上级不能以总结定好坏。如果能结合平时的检查考核,对报上来的总结材料严格审查,是不难分辨真假的。必要时杀他个“回马枪”,对“注水”者来个“责任追究”,看他还敢不敢有下回?
  不赞成取消年终总结,无论是“以利再战”,还是作为历史记录,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注水”的总结、又臭又长空洞无物的总结,应当让它“寿终正寝”。安徽淮北发电厂 张冬梅


第16版(社会观察)
专栏:听他们如何说总结

挤去总结汇报中的水分
  报载,近日,济南市为督促政府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召开了济南市优化发展环境现场评议大会。在一天半的时间里,45个部门和行业的“一把手”轮番“过堂”,向分管市长和专门聘请来的152名评议代表汇报工作。最后市长说:“这次优化发展环境会议本身就需要优化。”“大家汇报中的套话还比较多,客气话还比较多,不搭边的话还比较多。”明确要求各部门“挤挤汇报的水分”,“不搭边的话,少说!”
  长期以来,工作总结和汇报已形成固定模式、“八股”文风。“穿靴戴帽”,套话连篇。这样的总结汇报,写的人累,听的人也累,除了助长形式主义、文牍主义,降低行政效率外,积极作用并不多。
  希望有关部门给工作总结汇报立个规矩,口头汇报限时间,书面汇报限篇幅,在一年里干了什么事,还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汲取,在新的一年里有何新打算,直截了当,别说大话套话。挤去工作总结汇报中的水分,不仅可以提高行政效率,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养成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把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从形式主义和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拿出更多的时间,关心群众疾苦,研究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山东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李克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