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经济专页)
专栏:

增加农民收入 确保粮食安全
  万宝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强调“四个始终重视”,这为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增加农民收入和确保粮食安全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两大主题,中央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于落实。
  一、努力把促进农民增收和确保粮食安全两篇文章做好
  近几年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是外出打工,因此很多人把今后增收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外出打工上,我认为是不够全面的。应该看到,我国农村劳动力太多,具有发展经济学上所讲的“无限供给”的特征,这些劳动力(估计富余1.5亿)要全部“离土离乡”,转移到城里,是不现实的。目前农民收入的大部分还是靠农业,农业收入的大部分又是靠粮食,这种格局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不会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要首先把农业、粮食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做好,这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做好这两篇文章,还包括在农村发展乡镇企业、搞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建设小城镇等,这方面的潜力是巨大的。如农产品加工业和养殖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对河南双汇集团、正龙食品有限公司和莲花味精集团等八家企业统计分析表明,平均每个企业,职工和吸收农民工就业之比为1∶1;企业原有职工和带动上下游农村劳动力就业之比为1∶20。只要我们看准方向,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采取必要的政策,工作到位,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二、建立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服务体系根据国外经验,在人均国民收入达到800美元后,如果单靠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增长来增加农民收入,增长空间很小,投入成本也很高。因此,在做好农业和粮食这两篇文章的同时,还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农外转移,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今后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之一。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政府组织协调。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多以自发转移为主,存在着盲目性,出现问题较多。这就需要在组织协调农村劳动力转移时,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和引导作用,实行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相结合原则。各级政府应从上到下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政策、组织协调、培训服务、信息建设、维护权益等。同时也要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如对外务工牵线搭桥、技能培训和咨询服务等。
  (二)有针对性地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外出务工从长远来看要逐步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培训经费应主要以政府支持为主。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校、职高、就业培训中心等教育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河南省明确专项扶贫款10%—15%用于外出务工培训。实践证明,经过培训的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效率高,务工效益好,工作稳定。又如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为了向国外输出劳务人员,还专门进行语言、国外法规、外经贸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
  (三)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近几年,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带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回乡创业,为地方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本地农村经济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为农民外出务工创造宽松环境,还要为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制定优惠政策。河南省信阳市实施“回归工程”以来,累计有1.58万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共吸纳10.84万农民就业,创业与就业人员之比为1∶6。新县向国外输出劳务多达6000人,目前80%以上返乡农民兴办了各种企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对繁荣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产业
(一)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要为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是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待遇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为其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在税收、审批和管理制度上要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
  (二)开辟合理的融资渠道。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支持。建立“就业补贴”和“研究与开发补贴”制度;由政府及有关方面出资兴办信用担保机构;建立适合劳动密集型企业特点的贷款抵押担保条件和审批程序;适度放宽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准入条件;地方财政应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及其他优惠政策。
  (三)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宏观调控和指导。政府应制定符合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实际的政策和法规;建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对干部和职工培训;颁布有关行业的技术标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投资和技术指南等;政府对企业实行与就业人数挂钩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一种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经营方式,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推动农业优势产业带形成,实施农业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稳定农户销售渠道,减少市场风险等方面都凸显出它的巨大优势和独特功能。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因地、因业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在养殖业方面,积极推广“公司+农户”模式。这样可以把个体农户从小规模、低效率、非标准化养殖转变成规模经营。由于个体户养殖难以检疫,难以买到良种,难以进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公司提供优良种畜和饲料,能够对技术、检疫和管理等做到优质服务,实现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使农民获得规模效益。在种植业方面,积极推广“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模式。中介组织既能有效地把农户组织起来进行规模化生产,提供各项服务,又能规范公司行为,保障公司和农户的合理利益。应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推动,国家在财政资金、农产品精加工增值税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农业产业化更快更好的发展。
  五、坚持自愿原则,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的依法、自愿、有偿流转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实践证明土地股份制模式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得到了更大收益。
  大连向应现代农业园区实行土地股份制经营,以生产花卉、蔬菜为主,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并就地务工,这种形式使农民可以获得更大收益。基本做法是:农民通过土地入股,每年每亩保底分红200元;年终盈余再分红。同时,农民在该地还可通过务工来增加劳动收入。如该园区2001年,入股村民每人每亩保底分红200元,年终盈余分红100元,全年分红共300元,仅土地分红收入几乎是过去种粮收入的3倍;股民优先参加园区作业,入股村民男工一年工资8000元左右,女工工资6000元左右,使农民获得稳定的收入。
  苏州市已承包土地股份合作社21个,入社农户6498户,入股的土地亩均收益多在500元以上,高于其他流转形式。如常熟市新港镇李袁农业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土地、资金、技术及市场信息共同入股,以每亩承包地为一股。实行保底分红,底价为每年每股(亩)360元;入社农户还从为合作社付出的劳务中取得平均每户3500元的收入。这种流转形式受到农民欢迎。
  六、正确把握粮食形势,强化粮食安全对策
(一)正确看待当前的粮价上扬。最近一些地方粮食和相关农产品价格上扬较多,各方面反应不同。我认为这是符合价值规律的,粮价上扬属于合理范围,是多年来粮价低迷基础上的恢复性上扬。据有关部门测算,这次综合性粮价与去年同期相比,仅提高13%左右,也就是说综合粮价又提高了7—8分/斤,按粮食(小麦、玉米、水稻)综合产量300公斤计算,每亩粮田因价格上扬增收不到50元,再加上粮食生产每亩的收入80—100元,两项合计每亩粮田收入也不过130—150元,这个效益仍难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秋冬播种面积仍低于去年。初步测算,如果粮价提高30%,粮农生产效益可达180—200元/亩,将会调动粮农的积极性,即使这样,同目前某些经济作物的收入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此同时,目前城镇人口每年人均粮食直接消费不足100公斤,粮食价格上扬30%,每月也不过多支出3—4元。大家都清楚1994年和1996年两次粮价提高82%,换来1997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当前粮价上扬,对调动农民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着积极意义,是广大农民所欢迎的。同时,也应看到这次粮价上扬与以往粮价提高不同。1994年和1996年都是采取计划调控措施,政府直接提高收购价格,而这次粮价上扬,是在多年来粮价低迷,又加上政府号召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粮食加工转化和退耕还林等(当然也有乱占耕地)大的背景下上扬的,是市场供求使用和宏观调控的结果。
  (二)合理确定我国“粮食安全”指标。“粮食安全”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94年在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来的,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保证粮食供应量;二是保证群众有能力购买;三是粮食要符合食品卫生要求。根据上述含义和我国实际,我认为近一个时期我国粮食自给率仍需保持95%,年产量递增1%;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6亿亩,进口率不超过5%为宜,即使我国对WTO承诺的进口粮食全部进口,也只有215亿公斤,进口率仍未达到5%,按250亿公斤计算,相当于国际贸易粮(2亿吨)的1/8,如果再多进口粮食,必将影响国际粮食安全;国际惯例储备粮安全系数为17%—18%,而我国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地域差别大,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储备粮安全系数以20%—25%为宜。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储备粮应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商业周转粮库存逐步放开。
  (三)确保粮食安全要抓住耕地、主产区和种粮农民三个重点
1.坚决贯彻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基本农田保护区要落实到村组和地块并承包到户,按程序签订合同,对征用基本农田要严格审批制度,对因征地而补充的基本农田,要由农业部门依法先行审核。国家应支持建立地力监测制度,通过实施“沃土工程”改造粮食中低产田,按照有机元素含量等指标,实行粮食生产奖惩制度。在东部地区,保护基本农田重点是培肥地力和依靠科技发展标准农田,占地与补地要保持基本平衡;西部地区,要继续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依靠科技不断提高地力水平,提高粮食自给水平;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粮食生产优势,提高农田生产能力,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基础性作用。
  2.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国家应重点向粮食生产区和粮食产业带增加投入,使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区域经济得到发展。对粮食主产区要重新界定,并赋予新的内容,通过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科技推广、良种和农机等投入补贴和优惠政策,使粮食主产区实行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并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高产和高效产品。
  3.减免农业税是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的重要措施。可考虑两种方案:一是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条件,确定农业税减免税率,有条件的省(区、市)也可以像浙江那样,凡是在承包地上种植粮油作物的农户,均实行农业税减免;二是把农业税改为所得税,像城市职工一样,确定收入征税起征点。对于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收入的征税起点有所不同,按比例征税。此外,政府通过建立专项资金,对粮食生产遭到风险实行免税政策;对农业保险费用进行补贴。
  4.对种粮农户实行财政补贴。可借鉴美国“贷款率价格”方式,即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实行“随行就市,保底收购”,金融部门按照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的金额为农户提供贷款依据,如果市场价格低于保底价,企业按保底价收购,其差额由政府财政提供补贴。要逐步减少对粮食流通领域补贴,加大对粮食生产和粮农直接补贴力度,对种粮大户要实行优惠政策。政府应对种子、化肥、农药和新技术示范应用等给予补贴。如浙江省拿出1000万元,主要在种子等生产资料方面,按照种粮大户种植规模核定补贴数量,财政下拨专项资金,由乡(镇)政府直接补给种粮大户。
  5.加强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购销合作。鼓励销区粮食企业到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加工点、开办公司;鼓励主产区粮食企业到销区开办市场,租库移储,把粮库建在销区,双方建立丰歉保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如浙江省已与黑龙江、江西、安徽和河南等省建立了粮食产销合作关系。黑龙江已在杭州、宁波等地建立了粮食储、加、销基地,浙江省对建立的粮储给予补贴,既缓解了黑龙江省“卖粮难”问题,又为浙江的“粮食安全”筑起了一条保障线,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6.建立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和安全预案。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建立粮食信息机构,以及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和安全体系。对国内外粮油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同时要定期对国内外粮食市场进行研究和分析,当出现紧急情况时,应区分不同程度和范围,分级决策和实施应急预案。
  7.稳步发展粮食期货市场。期货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现价格”和“分散风险”的两大功能,是其他市场形态不可取代的。粮食商品市场化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2003年我国半数以上省、市粮食市场已全部开放。在这一新形势下,政府更要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微观调控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的调控机制,这对于完善粮食价格的形成机制和国家储备粮的吞吐有着重要作用。


第7版(经济专页)
专栏:

三峡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的基本实践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移民局局长 漆林
  三峡工程建设的关键在移民,难点也在移民。移民安置实际上是三峡库区部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组和社会的再造,移民搬迁涉及到国家、地方以及企业、机关、学校、移民群众等多方面的利益。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湖北省、重庆市和库区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移民群众的艰苦奋斗,确保了三峡工程如期蓄水、发电、通航这一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截至2003年9月,全库区累计完成移民项目投资370.52亿元,搬迁安置移民80.6万人,建设各类房屋3398.8万平方米,搬迁、破产、关闭工矿企业1156家。目前已复建新建13个全淹和半淹城市、县城。同时,还完成了大量的公路、码头、输变电、通信等专业设施的复建工作。10年移民,三峡库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蓄水以来,库区政治、经济形势良好,移民群众生产、生活稳定,绝大部分移民对生活前景充满信心。
  一、民为邦本,始终把维护移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三峡工程的兴建本身就是为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而进行的重大基础性工程,是恩泽子孙的千秋伟业。在三峡移民搬迁安置的全过程中,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不仅得到明显改善,而且各项权益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保护。首先,国家对移民安置区的道路、电讯、广电、学校、医院等进行了复建和扩建,使三峡移民受教育、文化和医疗保健等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其次,通过对三峡库区农业资源的开发、移民外迁安置以及企业结构调整等,发展库区高效和生态农业,拓展城乡二、三产业,改善就业环境。再次,根据实际,在不断调整和完善移民相关政策的同时,着重点放在对移民政策贯彻执行的公开、公正和公平三个方面上,并鼓励移民积极参与移民安置资金使用管理和安置政策执行监督,增加移民工作的透明度。各级移民机构普遍设立了移民信访部门,最大限度地保障移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申诉权。
  二、加强监管,确保移民资金的使用效益。国家审定的三峡移民静态投资为400亿元(1993年5月价格水平)。从使用来看,主要用于对各种淹没实物的补偿。为了管好、用好移民资金,一是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二是对移民资金与移民任务实行“双包干”,即将移民任务和资金切块下达到省、市,按规划完成移民搬迁安置;三是对已审定的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补偿投资总概算实行静态控制、动态管理。在资金运行上,严格按计划、投资包干合同进行拨付,实行专门的三峡移民资金财务会计制度。此外,还建立了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和质询制度;向重点乡镇和移民迁建单位实行分片区派驻移民稽查员制度;重大工程项目现场监督检查制度;移民项目预决算、工程标底和承发合同经办银行审查制度等。并明确规定库区各级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与此同时,建立了纪检、监察、审计、银行等部门组成的资金监督网络,加强监管,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移民区县基本实行了“村账乡管”的核算体制。
  三、健全制度,不断提高移民工作的管理水平。由于三峡移民工作是涉及百万移民安置的系统工程,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看,三峡开发性移民的管理兼具社会经济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区域管理的特点;从管理的目的和模式看,具有管理目标的多重性、管理方式的多样性,因此,决定了其管理体制、规章制度等的特殊性。为了保证三峡移民工作顺利实施,国务院于1993年颁布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并于2001年作了重新修订,使三峡移民的权利得到了根本保障,也为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移民安置工作奠定了基础。各级移民管理机构先后制定管理性规章制度、管理法规250多个。现已形成了一整套移民工作管理制度和法规,做到了依法移民,保证了三峡移民搬迁安置规范、有序地进行。
  四、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和完善移民工作的方针政策。1999年,国务院对移民安置政策适时作出完善和调整。一是增加农村移民外迁安置,由政府组织7.2万人外迁到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市)安置;湖北省、重庆市内出县外迁安置4.3万人;移民自主外迁安置2.5万人。今年,国务院又决定将2.53万三峡农村移民外迁安置,其中,重庆库区2.34万人,全部安置到外省市;湖北库区1900人在本省非库区县市安置。移民外迁政策,有效地缓解了库区过重的人口承载压力,提高了移民的生产安置质量,有力地推动了移民工作顺利进行。二是加大库区搬迁工矿企业结构调整力度。三峡库区原规划1629户为淹没搬迁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对原有企业迁建规划进行了全面修订,对产品有市场、资产质量好的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名优企业兼并等方式,将其中的617户合并重组为406户新企业;对1012户污染严重、产品无市场或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关闭。通过对三峡库区企业布局的调整和重新组合,优化了企业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形成库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打下了好的基础。
  五、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库区文化发掘和“两个防治”工作。三峡工程建设涉及的库区文物保护工作,是移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重点保护,重点发掘”的原则,已投入资金3.39亿元,开展了系统、有效地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已实施地面文物保护项目302项;实施地下发掘项目531个,完成考古勘测面积885.2万平方米,发掘面积93.27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标本数万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涪陵白鹤梁、忠县石宝寨、云阳张桓侯庙等重点文物都得到了有效保护。
  为确保三峡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水库水质安全,2001年,国务院决定成立了由国土资源部牵头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的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并从三峡基金中拨出40亿元用于库区地质滑坡和库岸高边坡的整治。现已完成地质灾害治理和正在治理的项目已达87.08%。初步消除了移民安置区一批重大的地质隐患。三峡库区在建的21座污水处理厂和15座垃圾填埋场,部分项目已投入运营。
  六、抓住机遇,促进库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1992年,国务院号召全国21个省(区、市),10个大城市和50多个中央国家机关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方针,对口支援三峡工程移民工作。十年来,通过对口支援,共为三峡库区引入资金139.51亿元(超过同期移民资金投入的1/3)。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加强了地区间的相互交流和经济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库区移民安置工作。
  三峡工程移民是人类工程建设史上的壮举,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还将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我深信,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和共同奋斗,三峡库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7版(经济专页)
专栏:

向“顾客导向型”迈进
——成都市着力打造“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纪实
雷新
  烦心事解决了
  烦心了大半年的事儿,如今在社区的工商联络点不到一小时就全部解决了。家住成都的陈女士说起配眼镜的事儿,再没那么窝火了。
  去年8月,陈女士在春熙路某眼镜店为女儿配了副框架眼镜,没多久镜架一焊点断裂,陈女士找到商家,商家只答应“以八折优惠”卖给她一副同样的眼镜。可第二副没用多久又出现了同样毛病。今年4月18日,在周围好心人的提醒下,陈女士来到春熙社区工商联络点投诉,社区联络员立即会同成都市锦江区工商局工作人员和陈女士赶到店方。工商人员当场为买卖双方讲法,商家自知理亏,马上为陈女士女儿免费配了副同价眼镜。
  作为成都市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首家试点单位,成都市工商局于去年8月起开始建立社区工商12315消费者维权服务网络,通过社区工商服务联络点,实行上门维权,实现消费者“零距离”投诉,使“红盾维权走进社区”。据统计,该市最繁华商业地带所处的锦江区,今年上半年共受理申诉1085件,办案率100%,为消费者挽回损失70多万元。
  像社区工商联络点这样为成都老百姓带来便捷服务的事例数不胜数,这都缘于该市从去年8月开始推行的建立“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试点工作。
  政府行为要规范
  2000年5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后5次共取消658项行政审批事项。2001年上半年,又启动投资体制改革,同年下半年进行机构改革。
  为了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资体制改革、机构改革成果,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打造“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体化,政府行为要规范,政府服务要高效率高质量。2002年8月6日,成都市正式启动实施“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试点工作。
  试点一年,精彩连连。市工商局建设社区工商12315消费者维权服务网络,通过社区工商服务,上门维权,实现消费者“零距离”投诉;由成都警察自己设计的“成都警察卡通形象”正式在蓉推广和使用,继北京和深圳之后,成都成为全国第三个也是西部首个拥有警察卡通形象的城市,人民卫士更具亲和力;市政公用局邀请了90名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作为市政公用行业的行风评议员,深入窗口单位抽查和暗访,进行绩效考核……
  让我们来细读这份精彩的答卷:服务流程与标准进一步规范,陆续实行了首办责任制、办事时限承诺制、企业信用制,为企业提供专家顾问式服务等;制定了机关办事和城市公共交通、供水、燃气、出租车等考核标准,做到服务标准明确、责任落实;深化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简化手续,实行“工商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并联审批制度;树立热情、亲切的亲民政府形象,提供便民服务……
  成都市“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试点工作实施一年之际,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葛红林专程调研。并将逐步在全市推开。


第7版(经济专页)
专栏:

加快航空工业的创新
中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院长 黄强
  面临重大机遇
2003年12月17日是世界发明飞机100周年纪念日,千年梦想,百年辉煌。目前全世界在役的飞机约48.1万架,其中民机37万架,军用7万架,直升机4.1万架。全世界每天约有2万架、每分钟40架定期航班客机和货机,每分钟有3000多人、60多吨货物在空中,飞机彻底改变了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成了地球村。
  航空工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尖端技术几乎无一例外的首创于军工或航空航天工业,与工程科学的所有专业都有关,对高新技术产业和国民经济有着巨大的推动和拉动作用。
  航空工业是制造业中附加值最高的产业之一,若假设船舶单位重量创造的价值为1,则小轿车为9,彩电为50,计算机为300,喷气飞机为800,航空发动机为1400。美国F—16战斗机每公斤售价2680美元,是白银单价的20倍。F—117A隐型战斗机与同重量的黄金等价。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航空运输年周转量已从1980年的世界第三十五位上升为目前的第五位。民机数量也从1949年的99架,增加到现在的620架,今后20年还将需要1900余架民机。我国已成为航空需求大国,但远不是航空强国。
  令人欣喜和振奋的是,国家已批准立项,正在用新的机制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新支线飞机ARJ21。中国航空工业迎来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
  要跨越式发展
  要想抓住机遇,使中国航空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惟有创新,而且是原始创新。
  体制创新,就是要整合有限资源,放弃地域之争、门户之见,形成合力。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与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为了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于2003年6月28日实现了东西整合,组建了中航第一飞机研究院。目前中航一集团正在整合十几个飞机发动机厂、所,组建发动机事业部。
  管理创新,就要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风险管理、流程再造、精益管理、6SIGMA+等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整合上升为理念和企业文化,始终用能创造多少价值来检查效果。不是我们没想到,而是别人比我们做得好。相比之下,我们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制定好“游戏”规则,不重视过程,没有形成闭环的快速持续改进机制。
  技术创新,就是要强化基础、提高能力。坚持寓军于民、军民结合,坚持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相结合,加强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增强原始创新和持续创新能力。下大力气加强预研和演示验证。历史教训一再告诫我们,可以从国外买来先进的飞机,但绝买不来属于自己的研发能力和威慑力量,必须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忧患。争取国际合作,是为了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中国需要有高性能的飞机,更需要有研制飞机高水平的能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