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聚焦

川妹子:打起品牌上北京
本报记者 张毅
如果某一天,有位姑娘背着包袱站在你门口:我给你家当保姆!你会聘她吗?面对保姆市场的信用障碍——
  12月9日,成都,细雨蒙蒙,寒气袭人。琴台路的一个宾馆里,却场面火爆。这里正在举办川籍家政服务员进京动员会。把川妹子组织起来上北京,真是件好事,各县的负责同志都来了。
  这次活动是由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和四川省劳务开发办共同“搭台”,让北京家政协会和四川安位家政公司来“唱戏”。安位家政学校的学员们说:政府这件事整得好实在。
  雇主保姆各有苦衷
  北京来的陈先生说,电视剧《田教授家的28个保姆》描写得并不夸张,他家最近换了5个保姆,并非他太挑剔,实在是没办法。第一个保姆干得时间最长,两年半,因为要回老家结婚,辞职了。紧接着,陈先生老家的熟人给推荐了一名农村来的孩子,人老实,但刚到北京就想家,怎么劝也不行,就是哭,只好给她买了张回家的车票。老家人说,农村孩子没见过世面,这回找个有文化的,初中毕业,还在乡政府食堂干过。这位一进门就说,保证不想家,保证不哭,不给老家人丢脸。没坚持两天,又不想干了。陈先生说,整天呆在家里太寂寞,带出去逛逛吧,星期天爬了香山,又一个星期天看了演出。坚持了一个月,保姆还是要回家。老家人真心实意要帮陈先生的忙,又介绍一个开通的,好像在南方工厂里打过工,可保姆一见面就提条件:听说你能帮我落北京户口?陈先生实在没耐心了:愿意干就留下,不愿意干就走人!可陈先生还得继续请保姆。这回通过中介公司找了一名四川的,小保姆一进门:“哇———!你们家这么漂亮呀!”主人不在的时候,家里有好吃的就吃,好喝的就喝,毫不顾忌。陈先生说,又担心这个保姆太“灵光”。
  雇主牢骚多,保姆的意见更多。李芹,一个文静的姑娘。老家四川金堂,在北京干了一段时间保姆,现在又回成都做餐厅服务员。小李说,吃苦受累都不怕,可雇主也要多体谅保姆。小李服务的那个家庭,条件很好,一家三口,夫妻俩都在外企上班。可是,小李每天早晨5点多钟就起床,拖地板,擦桌子,做早餐,给小孩洗尿布,白天照顾孩子,还得准备晚饭,晚饭过后洗碗、打扫卫生,一天下来十几个小时不能休息。女主人比较挑剔,整天板着脸,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做得不对了。农村人饭量大,但不敢放开吃。晚上主人看电视,她即使不想睡觉,也回自己的小屋待着。这样一天两天可以,时间长了太压抑。
  四川省劳务开发办公室主任吴祥玉说,雇主和保姆之间经常互相埋怨,主要是信息不对称,一是农村人对城里的好多事不了解,二是双方缺乏沟通和信任,天长日久,便产生了隔阂。这也成为制约保姆市场的瓶颈因素。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说,这次由政府出面,统一组织保姆输送北京,有助于四川保姆形成一个品牌,对于树立在客户中的信誉,对接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城市家政市场,是一招好棋。
  学好本领,才能打出品牌
  位于金牛区的安位家政学校培训基地,学员们正在学习幼儿护理常识。安位家政公司总经理宋瑞说,对许多来自农村的保姆来说,接电话要注意什么,空调怎么开,各种面料的衣服怎么熨,关门要小声,买菜要记账……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都有学问,就更不用说照顾孩子、伺候老人了。如今,干哪行都得有真本事。
  针对不同的雇主人群,家政学校将培训内容划分了5个等级,从会做日常家务到涉外保姆、高级管家不等。一些学员拿到资格证书以后,根据雇主的需要,还要进行岗前培训。安位家政公司曾经给上海输送了一批高级家政服务人员,月工资一两千元。可是,时间不长,上海方面就叫了起来,这些人连羊绒衣都不会熨,高档餐具都没见过,叫什么高级保姆啦!看来,差一步都不行。吸取上海的教训,这次成都安位公司早早就跟北京的一些家政公司商量,能否在北京办个“预科班”,让保姆上岗前先适应一下环境。
  北京海育合家政公司总经理李莉说,最难扭转的还是观念,多数人认为,保姆不是一个专门的职业,只是临时应付而已。公司在介绍工作时,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包吃包住,对务工人员免费培训3天。许多保姆坚决不干,要求当天就去雇主家上班,否则,耽误一天就少挣一二十元。老师跟他们解释,培训3天,每个月就能挣450元,不培训,可能只能挣400元,究竟哪个划算?可她们仍然听不进去。
  北京海育合家政公司得知,他们推荐的从内蒙古来的史丽艳,在雇主家边工作边学习,不久前通过了全国成人自学高考,上了本科线。总经理李莉高兴地说,真的太好了,一定要在学员中树这种积极向上的典型!
  四川省这次组织的第一批保姆,准备春节期间进京,来个反季节上岗。不过,业内人士提醒,抢在这个当口外出打工的,大多是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如果再让他们交一笔培训费,可能比较困难。如果政府部门通过什么途径帮帮那些农村来的孩子,对农村经济发展也将是很有意义的。
  (附图片)
安位家政学校的学员们在学习幼婴保育知识。 陈道萍摄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农民呼声

城镇化别搞“大跃进”
  有的地方在城镇化建设中,把大片的良田修成休闲广场,将农民新盖的房子强行拆掉,还要他们集资盖单元楼,农民的收入因此减少几成。
  农村城镇化是农民的愿望,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作为地方政府绝对不能以浪费资源,损害农民利益,加重农民负担来实现这个目标。
  饭要一口口地吃,路要一步步地走,推进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农村城镇化的“大跃进”,并不代表广大农民的意愿,说白了只是少数干部的政绩工程,此风不刹,必将成为新的祸害,把农民从小康路上拉回来。
  安徽省庐江县 张君明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农民呼声

应该提倡“厚养薄葬”
  农村中的丧葬习俗由来已久。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村中办丧事的“水平”也提高了。如安葬重金择风水,不惜代价建豪墓,铺张浪费讲排场,左邻右舍搞攀比等。
  为此,有的人家由于囊中羞涩而被耻笑,有的自不量力而导致贫困,有的自恃财大气粗伤了和气,有的为护卫“名声”而举债为之。我认为,农村应移风易俗,大力提倡“厚养薄葬”,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生产、治穷致富上去。
  重庆市黔江区 井水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农民呼声

年终少检查多服务
  每年年终,各行各业都要开展各种检查,有时县里查了市里查,市里查了省里查。这一套一套的检查,让乡镇干部难以应付。其实年终乡镇干部要做的事情很多,不仅要抓冬季生产、冬修水利等各项具体工作,还要到村组去访贫问苦,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要总结全年的工作、找出差距,研究制定来年工作计划。
  希望各级领导对乡镇少搞形式主义的检查,多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这才是农民群众最需要的。 江西省遂川县汤湖镇 方世宏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怎样当好村干部

村干部需要理解和支持
江西宁都县大沽乡刘家坊村党支部书记 陈远清
  我当村干部已20多年,任过出纳、会计、文书、团支书、民兵营长,现任村支书。不管任何职,都饱尝了其中的辛酸苦辣,觉得这村干部太难当。
  村级工作,纷繁复杂,包罗万象,大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小到村民的生活安排,什么都得干,样样都得管。上级一级级分任务,各部门往你这压担子。党的政策要拥护,群众利益要维护,各种任务要应付,凡事绝不能马虎,我们的工作十分吃力,非常矛盾。然而,村干部的工作却很少得到社会的认可、理解和支持。
  自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一家一户成了核算单位,逐人落实计划生育措施,逐项收缴税费,逐斤催交公购粮成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向农民要的多给的少是我们的工作特点。有些事情根源在上头,问题往往又出现在下面。许多优秀村干部辛勤工作,却受到无理的指责、诽谤,甚至打击,让人很是委屈。
  村干部既要管村里的事,又要种家里的责任田。当碰到有村务时,大部分村干部都二话不说,毅然放下家中的农活,先干村里工作。一次我村河下组山上发生火灾,全体村干部冒着丈余火焰,扑在最前面,有的烧伤,有的扭伤,都全然不顾,扑灭山火才最后下山。村干部都认为:工作苦点累点不要紧,就怕大家不理解。
  我们迫切地希望,全社会多给村干部一些理解和支持,为村干部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上级领导应多下村了解情况,多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体谅村干部的难处,支持村干部的工作。群众应按国家的政策法规,自觉承担在税费、劳务、教育、计划生育、公益事业等方面的义务,积极配合村干部的工作。
  此外,各部门要履行好各自的职责,这样也能规范村干部的工作行为,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不必参与,减少村干部违规现象,减轻村干部的工作负担。
  还有,新闻媒体应客观、公正地评价村干部的工作。对个别违法乱纪的村干部和群众都应予以严肃的处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使干部、群众都能遵纪守法。
  希望更多的人关心、爱护村干部,理解、支持村干部工作。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增收有道

通州农民喜发芦笋财
陈志国
  11月18日一大早,江苏省通州市平东镇赵甸村农民王竹均为自家一亩多芦笋施肥,老王喜滋滋地说,他家今年种植芦笋每亩收益达到3500多元,全村芦笋种植面积有150多亩,像他家一样种植芦笋获得好效益的农户达到200多家。
  为了积极引导广大村民改变过去“一熟麦子一熟稻”的传统种植模式,赵甸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通过细致的市场调研,去年夏天,与江苏南通味美康公司取得联系,最终确定在该村推广种植芦笋。村干部带头做示范,村里从良种供应、技术培训、市场销售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由于芦笋是无公害绿色产品,在市场上销售行情十分看好,该村农民种植芦笋普遍获得好收成。从4月中旬开秤以来,该村农民已采摘销售芦笋20多吨。最多的农户每亩收益达到4000多元。南通另一家公司的老板投资数十万元,专门在上海曹安农副产品市场购买了一个摊位,他慕名到该村收购芦笋,把赵甸村芦笋通过真空包装对外出售。11月初,该镇个体老板何志华投资800多万元,着手建立一家芦笋深加工企业。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读者反馈

“今后我要年年订”
  11月初,人民日报新创办的《新农村》周刊第一期一到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农村,天官乡骑龙村陈天顺就连声叫好,随即赶到乡邮政所自费订了一份2004年全年的《人民日报》,同时补订了今年11、12两月的《人民日报》。他说:“人民日报有了《新农村》周刊,今后我要年年订。”
  《新农村》周刊登的是我们农村的新鲜事,说的是农民的心里话,看得懂用得上。《新农村》周刊连着农民的心,农民喜欢《新农村》周刊,在巴州区农村农民自费订阅《人民日报》的积极性大大增强。据统计,目前巴州区农村810多个村订阅2004年全年的《人民日报》。同时,巴州农民希望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多登农村新事,多解农民难,多为农业呼吁,多介绍农民急需掌握的知识,多告诉农民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祝愿《新农村》周刊越办越好,成为农民的知心朋友。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农办 钟从知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读者反馈

“我订一份人民日报!”
  “我订一份《人民日报》!”11月11日上午,江西省宁都县固厚乡邮政所。一位中年男子一进营业厅,就递上钱让工作人员办理订阅《人民日报》的手续。他是固厚乡凤凰村农民高明鑫,是这里的老主顾了。
  高明鑫高中毕业后,通过阅读报刊,开阔视野,掌握信息,学习技术,走上了致富路,如今他成了全乡有名的“大老板”,尝到甜头的高明鑫不但坚持每年自费订阅上千元的报刊,而且一有空就往村里的阅览室、圩镇的读报栏跑。
  为什么10天前订了那么多报刊,今天又要来订《人民日报》?高明鑫笑了:“你们不知道吧,11月2日,人民日报新创刊了《新农村》周刊,这可确确实实是我们农民自己的报纸。说的都是我们农村的人,讲的都是我们农村的事,传的是富民策,授的是致富经,我看了两期,越看越好看,这不,赶个大早就来了。”江西省宁都县委宣传部 廖毅
廖海峰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农民信箱

退耕还林都有啥政策
  编辑同志:
我们有问题向《新农村》周刊反映。我村是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的,到现在已经4年了,全村90户退耕农户至今没有一户领到退耕还林补助款,那么,补助款哪里去了?
  让我们想不通的是,退耕时,群众硬是被迫将150亩水浇地也栽了树,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的饭碗,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国家已经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这一制度何时能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认为,退耕还林也要尊重群众意愿,允许农民林草间作养畜并进,引导农民珍惜土地,逐步提高产出率,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农业稳,农村稳,全局就稳。群众利益无小事,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切实保护农民的当前生计和长远利益,保障退耕还林的稳步实施。
  甘肃省甘谷县白家塆乡梁家庄村村民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

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办
  编辑同志:
来信收悉。若该村农户实施的退耕还林是在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范围之内,并经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检查验收合格,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家应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现金补助。
  粮食和现金补助标准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50公斤;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00公斤。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20元。粮食和现金补助年限,还草补助按2年计算;还经济林补助按5年计算;还生态林补助暂按8年计算。
  关于什么样的耕地不应当纳入退耕还林范围的问题,国务院在2002年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中已有明确规定:“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内的耕地和生产条件较好、实际粮食产量超过国家退耕还林补助粮食标准并且不会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不得纳入退耕还林规划;但是,因生态建设特殊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调整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后,可以纳入退耕还林规划。”
  关于允许农民在退耕还林时搞一些林草间作的问题,国务院文件中也明确规定,“在确保地表植被完整,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可采取林果间作、林竹间作、林药间作、林草间作、灌草间作等多种合理模式还林,立体经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退耕后禁止林粮间作。”
  国家林业局退耕办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我说农村

盼到何时休
夏剑钦
  常有农民“七盼”、“八盼”之类的意见或建议反映到领导的案头或见诸报端,“盼”的内容多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变领导作风、多为农民排扰解难等等,应该说这些“盼”条条都在情理之中。
  农民的这些合理要求之所以会反复出现,是因为我们有些部门任你千呼万唤,全然不把农民的盼望当回事。日前回了趟老家,几位农民向我反映说,村里有一渡槽,由于年久失修倒塌了,导致渡槽那边的200多亩农田不能灌溉,成了“望天田”。对此,农民年年向村里反映,村里年年向乡里反映,乡里年年向县里反映,然而,6年过去了,农民还一直在“盼”。他们要笔者代为呼吁:修复渡槽究竟要“盼”到何时?
  当干部的应始终关心农民的安危冷暖,诚心诚意倾听农民的呼声,及时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再也不能让农民一直“盼”下去了!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

  1、重庆市云阳是三峡库区崭新而美丽的移民新城。图为新城的新居民们敲着欢快的鼓点。 丛阳摄
  2、12月15日,山东省沂南县依汶镇东依汶村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上英语课,他们的“男阿姨”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 杜玉葆 刘恒基摄
  3、江西省樟树市加快20个重点“小康示范村”建设,拉动了全市农民奔小康的步伐。图为永泰镇车埠村农民在刚落成的新村前拉家常。
  程永康 程硕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