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4版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关注

  有这样一条道路,既发展了经济,又不污染环境——
  清洁生产:鱼和熊掌可以得兼
  本报记者 卢新宁
  编者的话:2004年1月1日是《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一周年。这部法律被称为“中国迈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污染治理方式的革命性飞跃和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在经过10年的试点和1年的依法推行之后,我国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清洁生产最好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清洁生产在中国的推进,影响着13亿人的生产行为乃至生活方式。这种变革正在而且还将继续。它再次证明,对于我们这个地球村而言,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积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对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深具意义,也决定着整个人类能否在大地上“诗意地安居”。
  对于济南钢铁公司总经理李长顺来说,即将过去的2003年是一个丰收年。这一年,作为我国最大的中厚板钢生产基地之一,济钢的中厚板钢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比去年增长了60%。
  虽然产值还没算出个确数,但有一点是李长顺能够确定并引以为傲的:济钢所获得的是“绿色利润”。自推行清洁生产以来,这个曾因污染超标而被曝光的钢铁企业成为行业节能环保先进典型,实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统一。
  与李长顺一样感觉良好的还有浙江省巨化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叶志翔。巨化集团是国内最大的氟化工产品和磺胺药生产基地,今年因为在20多个主要产品实施“持续清洁生产”而取得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光是一年节约水、尿素等生产资料、减少污染物排放,就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724万元,间接经济效益近亿元。
  在岁末年初的严寒中,这一南一北两个企业的盎然“绿意”,与大江南北的其它类似事件一起,成为纪念《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一周年最好的新年贺礼。
  选择聪明的“蛙跳”
  推行清洁生产是我国践行新发展观的重大抉择。这一抉择的背景是我国持续增长的经济发展速度与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
  众所周知,资源短缺,特别是水资源、耕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短缺以及利用效率低,已经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安全和长远发展的大问题。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我们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却为发达国家的3倍—7倍。目前,我们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3%,而发达国家在80%以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如今我们的一些重要资源长期依赖进口,尤其是石油资源严重不足。
  而另一方面,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远高于环境的承载能力。在这其中,工业污染问题尤其严重,工业废水排放量约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47%;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80%;烟尘排放量占79%。这是巨大的环境问题,也是严重的经济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末端治理”的污染防治模式。如果我们工业化的方式不加改变,随着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的到来,我们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资源环境“围城”。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在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前4个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2年6月审议通过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并于2003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这部被称为“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的法律,不仅是我国污染防治思路从“末端治理”到“源头防治”的一次飞跃,更是对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种回应。
  “通过不断地改善管理和技术进步,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的这些看似简单的表述后面,蕴藏着人类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反思,包涵了世界各国几十年污染治理经验的结晶。
  有人做过统计,人类掠夺性开采资源、浪费能源,所获得的最终产品只占原材料的20%—30%,70%—80%的资源都成为废物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和生态紊乱。清洁生产改变“末端治理”的模式,实行全生产过程的污染控制,是人类生产方式的一大飞跃,它因此成为新世纪全球经济呈现的新态势。
  幸运的是,在中国经济破浪前行之时,我们得以借鉴这种国际上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污染治理方式,不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选择聪明的“蛙跳”——变“末端治理”为“源头防治”。
  “实施清洁生产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有意义的行动之一,也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回顾清洁生产在我国推进的历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赵家荣司长如此总结,“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面前,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清洁生产是必然的选择”。
  造就持久的“双赢”
  从1993年由政府引导、局部试点,到2003年以法律的形式全面推开,清洁生产在中国从无到有、逐渐深入的10年,恰恰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10年。这个互相重合的轨迹,无意中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双赢”的结合点。
  不顾环境影响,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只能催生贻害子孙的“恶之花”。这已经在今天的社会形成了共识。问题的关键是,环境要保护,企业要赢利,经济要发展,究竟应当怎样做,才能鱼与熊掌得兼?
  以往的办法只有“末端治理”,这种亡羊补牢式的治理方式投入资金多、治理难度大、运行成本高,往往只有环境效益,没有或少有经济效益。即使有时有短暂的双赢,也未能持久,企业缺乏治理的积极性。清洁生产则从一个制高点呈现了从被动治污中“突围”的曙光。它提倡转变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使企业的环境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而且使得能源、原材料和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
  “清洁生产与传统的末端治理的最大不同,是找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能够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这样的感受来自于济南钢铁公司总经理李长顺这样的企业管理者。在清洁生产推进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企业生产与环保之间“两张皮”问题终于得到初步的解决,辽宁省在1年内对100个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结果主要污染物平均削减20%以上,有些企业因污染严重本已处于被关闭的境地,由于实施清洁生产实现了达标排放和扭亏为盈。
  因为将清洁生产的理念引入生产全过程,宝钢、鞍钢、武钢、济钢等大型钢铁企业仅一个“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环节,就造就了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了污染治理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效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油气生产当量增加11.4%,原油加工量增长32.4%的发展形势下,污水中石油类、COD排放量分别下降了43%、39%,真正做到了“增产减污”。
  品尝到“双赢”滋味的不仅是这些企业,还有我们整个社会。安徽阜阳化工厂从一个对淮河产生污染威胁的“隐患企业”,转变为“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先进企业”,为“澄清”淮河水做出了贡献。温家宝总理亲自过问的太湖流域清洁生产工作全面推开后,上百家环太湖印染企业的“洗心革面”,对早日还太湖一湖清水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度因污染严重而“举世闻名”的山西省太原市,依靠实施清洁生产,环境面貌有较大改观……
  期待“全面开花”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实施清洁生产的进展赢得了整个世界的关注,一个专门介绍中国清洁生产情况的网站(www.chinacp.com)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100多个国家100万人次访问。中国为适应全球经济绿色革命潮流而做出的努力,向世界表明了我国对全球环境质量高度负责的决心和态度。
  然而,在我们这样一个产业水平低、工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国家推行清洁生产,决非依靠一部法律就能一蹴而就。为加快《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实施进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会同有关方面制定一系列配套法规和政策,《清洁生产审核办法》、《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即将陆续发布,鼓励清洁生产的优惠政策也在紧张制定中。
  从国际发展潮流来看,“清洁生产”的理念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我国在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时,也让“清洁生产”的内涵突破了传统工业生产领域,涵盖了生产、服务和产品的使用整个过程,可以说一部《清洁生产促进法》关系到各行各业。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清洁生产的推行还基本局限于工业生产,其他行业如农业、服务业、建筑业、交通业尚未及时跟进,人们的观念也没有相应转变。一切还只是一个起点。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席德立教授这样说:“清洁生产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战略,更是一种哲学。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精神与物质的需求平衡。”
  我们期待这哲学的种子早日在我们的国土上全面开花。
  我们期待这盛开的鲜花为地球家园增加永续发展的生机。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漫笔

  绿色消费:牵手“绿色生产”
  梓铭
  不久前,一位专家在呼吁我国应大力发展有机食品时说了这样一件事:如今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有机食品消费的潮流,主要原因倒不是因为它有益于身体健康,而是因为有机食品的生产“对环境友好”。
  听了这话,心中一动。这些年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名词国人已不陌生,林林总总的宣传也很夺人“眼球”,但印象中大都是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讲这些概念。人们之所以让那些贴着绿色标签的食品摆上餐桌,是因为关爱自己的健康——这些东西没毒、农药残留少,吃起来口感也好。
  有多少人会想到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其实,关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关于应当学会与自然和睦相处等等,我们已经说得很多了。“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重的发展压力,”这是不少人都知道的,但说起可持续发展,很多人都觉得那是国策,主要是国家的事,就像听到清洁生产,认为是生产企业的事一样。在这些大的战略和硬的法律面前,我们往往觉得个人无足轻重,也无从下手。
  实际上,作为产品(包括其生产方式)的消费“终端”,我们每个人的手中既握有一种神圣的权利,也拥有一份神圣的义务——可持续消费。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消费选择影响生产过程,可以通过“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影响我们这个时代的生产方式,从而催促企业生产清洁产品,推动社会创造绿色市场,鼓励商业积累绿色利润。
  就像环境质量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力量一样,“绿色消费”体现着一个现代人的文明与教养。它的基本原则是承认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后代人的消费权益,当代人的消费不以破坏后人的生存条件为前提,采取对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崇尚无公害食品,以消费行为支持生态农业;提倡节能型建筑,绿色家居;发展城市捷运系统——以最少的车辆载运最多的客流的大众交通;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还有节水、生态旅游、资源回收利用……
  记得10多年前,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高峰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提出了讨论生活方式问题,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富国的反对,他们拒绝把生活方式作为环境问题的一个内容提出。
  但此后,全球性的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迫使人类对自身消费行为进行反思,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保护必须朝着可持续消费和生活方式领域渗透,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许多国家掀起了绿色消费的热潮,并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可持续生产与可持续消费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两个车轮。
  如今,我国正在酝酿新一轮的经济发展高潮,当国家和政府以推进清洁生产建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时,13亿国人理当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模式。
  中国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我、他每一个人的行动。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右图;四川省成都市消协负责人正在以奢侈的食品包装盒为例,给龙江路小学的学生们讲解过度包装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关注并收集过度包装,是这所学校开展的环境素质教育课之一。    刘海摄
下图:山东日照一家公司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将污染治理、预防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投产1年多来,公司投入环保建设资金3.4亿元,顺利通过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标一体”管理体系国际认证。这是该公司的污水处理系统。 新华社记者 冯杰摄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名家特递(33)

  顺应可持续发展潮流
钱易
  我们追求这样的发展:既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的生活
可持续发展呼唤改变生产和环保的模式,呼唤新的科技革命
清洁生产可以同时获得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钱易,女,1936年12月出生,江苏苏州人。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第十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她数十年来一直从事水污染防治的教学和研究,近年来致力于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清洁生产,初听这个名词,一般的人都会认为它很“专业”、很“技术”,实际上,在这个看似冰冷的术语后面,包藏着人类对工业经济生产方式的深切反思,蕴涵着人类重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决心与热情。从这个概念的提出,到今天在全世界的推行,特别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落户,记录了这样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对旧“发展观”的痛苦否定和对“新发展观”的重新诠释。
  工业革命以来飞速发展的工业经济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同时,地球资源被大量消耗,还产生了诸多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水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肆虐,固体废弃物成灾等等。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环境公害,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不妥善解决环境问题,便会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开始着手治理环境污染,但工业的发展依然没有改变浪费资源、制造污染的传统模式,环境保护则主要依赖于末端治理,而末端治理代价高、难度大,本身也在消耗资源,产生二次污染。所以其收效有限,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83个国家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响亮地提出了改变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号召。大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它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建设,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
  可持续发展呼唤着新的科技革命,这就是应该改变生产和环保的模式,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开发全新的科学技术,使工业生产不会损害环境,制约发展,而是保护和改善环境。
  清洁生产就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量为目标的全新的生产技术。清洁生产被联合国环境署定义为:一种必须连续实施的、作用于产品、生产过程和服务的有利于环境的战略。它的实施可以同时获得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包括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效益则包括改善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利润,使企业走入良性循环。
  清洁生产的“双赢”特点,使其迅速发展为一种国际潮流,并在全球范围开花结果。自诞生以来,清洁生产的思想和内涵便一直在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国际上称其为“不间断的跋涉”。中国也加入到这种“跋涉”之中。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就进入了推行清洁生产的行列。目前国内已经实施清洁生产的数百家工厂的经验表明,用于清洁生产的投入可以在1年—5年内收回。清洁生产是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的。
  当前,我们正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这对我国推行清洁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入了更新的动力。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我们应严格执法,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进程,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理想。(附图片)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绿手印论坛

  清洁生产,消费者能做什么
  倡导正确的消费选择
  生产与消费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每个有责任心的公民都应当认识到,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生产者是有很大影响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建立起环境责任,提高环境意识,消费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如选择无氟冰箱、节能家电等,尽可能用自己正确的消费选择影响生产者的生产方式,推动整个社会营造绿色生活。  吉林省松原市 赵青晓
  让“环境标志”热起来
  目前,国际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环境标志活动,比如德国的“蓝色天使”、北欧的“白天鹅”、美国的“绿色印章”、加拿大的“环境选择”等。其目的是通过对环境有益的产品发标志来促进消费者使用。我国在10年前就有“十环标志”,遗憾的是目前名头并不响,在消费中的知名度也不高。要提倡绿色消费,恐怕还要大力宣传“环境标志”,让“环境标志”热起来,这样不仅能引导绿色消费,也能引导绿色经济。          北京市 夏小青
  政府也要“绿色采购”
  绿色消费不仅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也是政府的责任。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也是消费者,政府可以用自己的消费行为引导社会公众的消费行为。比如,美国联邦政府工作人员用的电脑就是节能型产品,他们的中央空调也大都是绿色环保产品。我们也应提倡政府优先采购那些节能节水、回收利用的绿色产品。         广东省珠海市 周海玲
  严把“绿色产品”关
  2001年“3·15”消费者权益日的主题就定成了“绿色消费”。时过两年,还是有很多人不清楚绿色产品的真正含义。目前市场上涌现出一批诸如绿色水果、绿色冰箱、绿色涂料、绿色服装的品牌,究竟有多少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认证?有多少真正实现了消费与环保同步的目标?希望能有权威部门严格管理,不能让商家轻率以“绿色产品”冠名,这样才能让消费者进行真正的绿色消费,才能真正做到对企业的奖优惩劣。        河南省镇平县 海芬苓
  呼唤“绿色服务”
  今年上海市星级宾馆联合行动取消了拖鞋、牙刷、牙膏等旅馆六小件的免费供应,这个行为每年可以减少固体废物1000多吨,节省处理费近百万元。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服务业也有绿色消费问题。餐饮业的筷子、宾馆的卫生用具等等,都可以呼唤“绿色”。实际上,服务业在“绿色服务”上潜力很大,应大力提倡减少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消费品。        上海市 温天语
  别停留在表面
  关注天然、健康、安全、无污染的“绿色消费”本来是件好事,可由于弄不清其真正内涵,发生的“怪事”不在少数。比如很多人知道选用环保建材,却把房子装修得极其奢华;吃东西一定要挑绿色食品,却随意乱丢包装袋;买电器认准绿色产品,却过度用电用水,忽视节约;嘴上提保护动物,关爱生命,可面对餐桌上的珍禽又会胃口大开……如何把准绿色消费的脉搏,倡导消费行为与消费观念的和谐统一,是迫在眉睫的事。        河南省焦作市 李秋敏
  摒弃过度包装
  过分包装完全是一种浪费。有些大商场、大酒店、精品屋里的商品包装得里三层、外三层,华贵得让人眼晕;包装费与商品本身价格相当,有的甚至超过本身价格的几倍。这样的过度包装着实没什么必要。让商品“穿”得简洁大方,一方面物美价廉,一方面节省资源,岂不是更好?
                北京市 冯刚
下期绿手印论坛话题:
  近年来,随着绿色消费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形形色色的环保标志应运而生,令消费者眼花缭乱,难辨真伪优劣。下期绿手印论坛话题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环保标志?欢迎读者朋友来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