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高擎起信念的火炬
  ——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研讨班综述
  新华社记者 孙承斌 翟伟 朱玉
  思想理论素质是领导素质的灵魂,领导干部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我们事业的成败。
  正值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之际,中央决定,从9月到12月,在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举办10期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研讨班,对1500名现职省部级领导干部进行一次集中轮训。
  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举措。来自各地、各部门的省部级领导干部通过深入的研讨、交流,进一步认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切实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潜心钻研,讲求实效。学习和研讨,深化了学员们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认识,增强了大家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深秋的中央党校分外美丽。9月3日上午,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期专题研讨班在这里开班,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这是继今年“七一”讲话后又一篇深刻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文献,成为专题研讨班的指导性文件。
  兴起新高潮,领导是关键。学员们牢记总书记的教诲,深入研讨,潜心钻研。每期研讨班时间虽然只有一周,课程安排却相当紧凑。除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外,学员们还研读了江泽民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著作和胡锦涛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听取了4场专题辅导报告,进行了若干次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学员们一致认为,中央决定对现职省部级领导干部进行轮训,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的坚强决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藉以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坚强决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于引导广大领导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认真改造主观世界的坚强决心。
  有的同志说,这次学习机会实在难得,一定要加倍珍惜。有的同志带病学习,有的同志中断在国外的访问走进课堂。有的同志带着实际问题来学习,表现出明确的目的性、很强的自觉性。研讨班期间,学员们聚精会神参加学习研讨,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表现出很强的组织纪律性。
  课堂、饭桌、宿舍、操场,都成了讨论、交流的场所。在自学听课的基础上,学员们还分成若干小组,由一人提出问题,大家围绕这一问题热烈探讨。形式活泼的全班交流上,上台交流的学员精心准备,聆听的学员认真思考,大家敞开思想,畅所欲言,气氛热烈而活跃。
  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闪亮,理论的思考在对话中升华。富有成效的学习研讨,进一步深化了大家对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深化了大家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认识,在思想理论上有了新的提高;进一步深化了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新思路。
  学员们一致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伟大旗帜的坚定决心、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胜信念和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
  千秋基业,关键在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自觉做到为民尽责、为国竭力、为党分忧,成为学员们的共同心声
  历史的脚步反复印证着一个真理:一个政党能否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的兴衰存亡。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党能不能经得起考验,带领人民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关键在于党的自身建设,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千秋伟业,召唤俊才。学员们说,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校准政治方向,努力在改造主观世界上取得新进步。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努力做持久学、深入学的表率,成为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模范。”——胡锦涛总书记的谆谆告诫,激励着每一位学员。
  学习中,学员们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畅所欲言。他们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提出了一整套要求,也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不断开掘力量之源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领导干部加强主观世界改造,最重要的就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学员们表示,解决好这“六观”问题,实质上就是要解决好如何对待群众的问题,解决好为谁掌权、怎样掌权的问题。
  “实事求是”——中央党校门口巨石上镌刻的这四个遒劲大字,警醒着每一位学员: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牢记“两个务必”,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深刻的认识,激发起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员们一致表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学员们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正确掌握和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经常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是否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完全符合的就积极调整补充,不符合的就勇于实事求是地纠正,自觉做到为民尽责、为国竭力、为党分忧。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员们一致表示,要切实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学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要学习它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切实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从事经济工作的学员深有感触地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不断把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各项改革推向前进,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从事党务工作的同志提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抓好党的建设,一方面要抓好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另一方面要抓好贯穿其中的制度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必须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特别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问题。
  来自东部地区的学员说,今后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坚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不能一讲发展,就单纯追求GDP的增长。社会事业、农村发展、可持续发展、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等,都需要高度重视……
  来自西部地区的学员说,解放思想在西部落后地区更为重要。我们与发达地区在发展上的差距,首先是思想上、观念上的差距。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新认识省情、区情,理清发展思路……
  实践永无止境,作为实践反映的理论认识同样永无止境。学员们表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结合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14个“如何”和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提出的9个“进一步加强”,大家进行了深入研讨,一致表示: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然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
  信念的火炬已高高擎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航船正在开始新的航程。学员们坚定地相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辉指引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书写新的辉煌。(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


第1版(要闻)
专栏:

  胡锦涛在山东河南考察工作时强调
切实解决好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新华社河南商丘12月17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近日在山东、河南专门就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考察。他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深刻认识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12月12日至17日,胡锦涛和随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分别在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省长韩寓群和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省长李成玉等陪同下,先后到山东聊城、菏泽和河南商丘、开封等地,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农产品加工企业,就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进行调研。
  今年以来,山东东明、河南兰考等地因黄河漫滩造成严重洪涝灾害。胡锦涛十分惦记灾区的群众。考察期间,他专程来到灾区察看救灾情况,走村入户,问寒问暖。胡锦涛要求当地党委和政府切实做好救灾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足够的口粮、有御寒的衣被、有过冬的住处,基本生活有着落,使他们能高高兴兴过新年、过春节。同时,要早作准备,加强工作,尽心尽力地帮助受灾群众搞好重建家园和生产自救,及时安排好开春的生产。
  胡锦涛十分关心农民增收问题。他每到一地,都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探讨如何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加。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增收面临的突出问题。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民收入尤其是种粮农民收入有较快增长。要处理好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系,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农业竞争力上来。要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他强调,岁末将至,农民工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一定要保证他们拿到应得的报酬。要对集中使用农民工的企业支付农民工工资的情况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对有拖欠行为的企业,要责令其迅速补发;对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在清理已有拖欠的同时,要完善有关法规制度,加强市场监管,从源头上防止发生新的拖欠。
  山东、河南是粮食主产区。胡锦涛非常关心这里的粮食生产情况。当他了解到一些地方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保持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时,非常高兴。他说,新阶段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抓粮食生产必须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的现象;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储备和技术推广,促进农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考察期间,胡锦涛分别听取了山东、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汇报和有关市县乡的情况介绍。他充分肯定了两省各项工作取得的新成绩,希望两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部署,紧紧结合本地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推向前进。
  胡锦涛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各级党委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探索和落实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方法。各级党委要切实帮助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进一步改进作风,提高运用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提高运用说服教育、民主协商的方式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附图片)
  十二月十二日至十七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山东、河南专门就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考察。这是胡锦涛十二月十五日在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双八镇代庄村考察农村工作时同当地农民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吴邦国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会议上强调
加强立法工作 提高立法质量 努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本报北京十二月十七日讯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十七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
  提高立法质量,努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从法律上、制度上保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吴邦国指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当前我国立法工作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的需要,立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他强调,立法工作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加强立法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迫切要求法制的完备;更加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将有力地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吴邦国指出,加强立法工作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责和首要任务,提高立法质量是立法工作的重点。在谈到做好新时期立法工作时,吴邦国强调要做到六坚持:一要坚持党的领导,服从并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自觉地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成为全社会一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必须树立党的观念、政治观念、大局观念和群众观念,一切法律法规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二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保证立法的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制定的法律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要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始终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作为我们立法的基础。四要坚持法制的统一,在全国统一法律体系框架内加强立法工作。五要坚持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立法,时间要服从质量,要采取多种形式倾听基层群众的意见,对于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草案,要向全社会公布,切实做到集思广益,使制定的法律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增强法律贯彻实施的群众基础。六要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法律的稳定性与改革过程中变动性的关系。
  吴邦国指出,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工作的目标是,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基本的、急需的、条件成熟的法律作为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把制定法律与修改法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他强调,要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保证规划中立法项目的起草单位、提请审议时间、相应配套法规“三落实”,使规划如期实现,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主持了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盛华仁在听了与会人员的讨论和交流后,对会议作了总结讲话,并就如何贯彻落实立法规划,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提出了具体意见和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司马义·艾买提、何鲁丽、丁石孙、许嘉璐、蒋正华、顾秀莲、乌云其木格等出席了会议。


第1版(要闻)
专栏:

  贾庆林在“二十一世纪论坛”二○○三年会议发表演讲
中国将为外商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本报北京12月17日讯 记者王比学报道:“21世纪论坛”2003年会议今天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演讲。他指出,中国将继续完善对外开放的各种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外商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外商投资的健康发展。
  贾庆林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5年取得了重大成果,国际贸易总额已名列全球前五位,吸引外资也成为全球最大国家之一。外商投资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
  贾庆林指出,前不久,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按照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机制,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确保各类企业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自主权和平等地位;依法管理涉外经济活动,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能,进一步提高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和便利程度。这将为外商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健康发展。
  贾庆林说,中国的发展和稳定,不只中国人民受益,也会给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带来新的商机和更大的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我们希望取得共赢。“21世纪论坛”把“投资中国”作为本次会议的主题具有积极的意义。希望中外与会者深入研讨,畅所欲言,对中国吸引外商投资的现状与趋势提出看法,对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问题多提建设性意见。
  会议开幕前,贾庆林会见了出席本次论坛会议的中外贵宾。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主持开幕式。他说,“21世纪论坛”是全国政协在1996年创办的大型国际论际,论坛的宗旨是“围绕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邀请中外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开展研讨,以增进了解,加深友谊,促进合作”。
  这次“论坛”会议的主题是“投资中国——世界的选择和中国的政策”,会议下设四个专题,分别是:“投资中国:现状与趋势”、“中国吸收外资法律政策”、“内地与香港经济的深度融合”以及“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一同成长”。
  本次会议由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和中国经济社会研究会共同主办。来自世界10多个国家的使节、国际组织代表以及中国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企业家共4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


第1版(要闻)
专栏:

  罗干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暨模范法院模范法官表彰会上强调
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职能作用 全面落实司法为民要求
  本报北京12月17日讯 记者张强报道: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暨全国模范法院、全国模范法官表彰大会17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在大会上强调,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全面落实好司法为民的要求,依法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根本利益。
  罗干说,一年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圆满地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为改革发展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广大法官忠于职守,无私奉献,为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付出了艰辛努力。事实证明,人民法官队伍是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队伍,是巩固我们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罗干指出,人民法院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必须强化惩罚、保护、调节职能并重的意识,既要坚决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要充分发挥民事、行政审判和执行工作化解矛盾、调节社会经济关系的职能作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
  罗干要求,人民法院要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思想,确立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强化公正与效率意识、程序意识、权限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严格依法独立公正审判案件,把司法为民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中,坚决纠正和杜绝漠视群众疾苦、伤害群众感情、侵犯群众利益的现象。要进一步从公正司法的关键环节入手,把方便人民群众诉讼,从制度上保证依法独立审判案件,确保司法公正作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改革。要通过改进和完善信访、立案工作,健全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让确有困难的人民群众打得起官司;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完善公开审判制度,严格执行法定程序,确保有理有据的当事人打得赢官司;要规范审判工作运行机制,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强化对执行的监督,排除各种干扰,让打赢官司的当事人能及时实现权利。
  罗干强调,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抓好法院队伍建设和基层建设。切实加强党对人民法院工作的领导,支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案件和解决执行难问题,保证宪法和法律的统一实施。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主持会议时说,人民法院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争做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争做司法为民的模范,争做维护司法公正的模范,争做廉洁自律的模范,扎实工作,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开创人民法院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周永康,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出席了会议。
  会上,罗干、周永康、肖扬、贾春旺等为全国模范法院、全国模范法官代表颁奖。会前,他们还亲切会见了获奖代表和参加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的代表并合影留念。


第1版(要闻)
专栏:

  对外直接投资数据首次公布
去年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72亿美元
  本报北京12月17日讯 记者龚雯报道:今天,根据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制定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商务部公布了首次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统计的结果。
  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2年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非金融类)为299.2亿美元,其中2002年当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27亿美元。2002年我国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共计772亿美元。


第1版(要闻)
专栏:

  河南安徽受益西气东输工程
  本报北京12月17日讯 记者费伟伟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获悉:西气东输管道天然气的第一个受益城市郑州,眼下日供气量已由两个月前的20万立方米增至54万立方米,郑州燃气公司负责人认为,西气东输天然气气量有保证,价格合理,并且气质好、热值高,使用方便,以前郑州市入冬后群众为取暖和生活发愁的情况已一去不返。
  西气东输首条支干线安徽定远—合肥线已投入商业运营,在试供气阶段合肥首日用气量为1.2万立方米,年底即可达到5万立方米。


第1版(要闻)
专栏:

  以色列总统抵达北京
  新华社北京十二月十六日电 以色列总统摩西·卡察夫十六日晚抵达北京,继续对中国的国事访问。
  卡察夫于十四日至十六日访问了中国香港。


第1版(要闻)
专栏:

  温家宝结束访问回到北京
  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结束了对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埃塞俄比亚的正式访问并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之后,于17日上午乘专机回到北京。
  随温家宝出访的主要陪同人员同机抵京。


第1版(要闻)
专栏:

  时代呼唤人才
——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述评(战略篇)
  本报记者 董宏君 盛若蔚
  编者按:近年来,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站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做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逐步确立了党的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宏观布局。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加强人才工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报从今天起,将陆续推出三篇我国新时期人才工作述评,从战略谋划、经验成绩和改革创新等方面反映近年来我国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
  战略,是对未来发展的理性判断和长远谋划。
  一个长远、清晰的战略思路,关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新中国的发展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带有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做出重大判断,并及时决策和部署。
  人才战略,就是党中央全面分析我国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新世纪的中国,人才战略,被提到了关系中国发展进程的重要日程上。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认识的深化,引领重大决策的走向
  25年前的北京,一个春光明媚的3月。
  全国科学大会盛况空前:大会堂里人才济济,白发与明灯交辉,青春与鲜花媲美。
  这次大会最重要的一个收获就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重要论断,把知识分子从“对立阶级”的阵营中解放出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贯彻“四化”方针,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观念,开始逐步深入人心。
  今天,当我们总结2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回顾改革开放那一段不平常的岁月,回望我们所经历的一点一滴的变化,无不与当时对人才的战略决策紧密相连。
  从党的十三大经济发展“三步走”的部署,到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明确;从十五大规定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任务,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党对于中国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加明确。
  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历程,是一个目标与任务不断深化的历程。
  越来越宏伟的目标,越来越重大的任务,使人才强国战略呼之欲出。
  2000年11月,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都在人。”
  2001年8月,江泽民在北戴河同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语重心长地说,“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从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到江泽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判断,认识的不断深化,引领重大战略决策的走向。
  2001年,国家“十五”计划首次列专章提出了“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的任务,将人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整体部署中;2002年5月,中央下发《2002—2005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和《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对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部署;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2003年5月23日和11月24日,党中央两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重点研究人才工作。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立,负责统一指导协调全国人才工作。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宏观布局逐步确立。
  从“科教兴国”战略、“依法治国”
  方略到“人才强国”战略,国家战略的不断完善,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在世纪之初,全面分析我国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继科教兴国、依法治国后,党中央又提出人才强国,坚持靠科学、靠法制、靠人才来治国强国和执政兴国,国家战略更为完善和全面。人才战略的提出,把人才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揭示了人才工作与国家富强的内在联系,揭示了靠科学、靠法制与靠人才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看,不论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还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完善,不论是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还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都离不开人才的作用。
  从党作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到制定并实施加强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逐步确立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宏观布局,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就成为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成为所有发展战略的“制高点”和根本保证。
  党既是科学的决策者,又是坚定的推行者。党管人才,正是时代发展提出的重大课题。
  人才工作是党和国家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如何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把握规律,拓宽思路,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工作?
  这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崭新课题,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发展的需求,明确了党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工作着力点
  战略的制定需要远大的眼光、开阔的视野,战略的实施需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和解决每一个实际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立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
  几十年来,我们党曾经一直以党管干部的方式掌握各类人才,但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干部队伍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对干部队伍实施分级分类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干部身份逐渐淡化,党也不再以管理党政干部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直接管理,需要采取新方式组织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同时,在干部队伍以外,还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各方面人才,需要党和政府给予必要的关心、服务和管理。
  按照中央要求,党管人才就是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重点是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管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局,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大事,着力解决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
  “党管人才”是发展的需求,是党的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客观要求,它明确了党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工作着力点。党管人才原则,是党管干部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和拓展。
  时代发展,呼唤人才。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围绕发展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开发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作用,走人才强国之路,实现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相信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大力实施,在中华民族腾飞的广阔舞台上,人才会更加辈出,群星会更加灿烂。


第1版(要闻)
专栏:“群众利益无小事”之我见今日谈征文

  挖沟 填沟
  新疆 王慧敏
  日前,乌鲁木齐出台了一项市政管理的新规定:凡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巷道,在交付使用5年内不得再挖掘;因特殊情况确需挖掘的,须经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加收1至3倍的挖掘修复费。
  许多城市都有这样的现象,不管是大马路还是小胡同,常常是前头修好,后头开挖。不仅天天修路,影响交通;而且日日扬尘,造成污染。对这种现象,尽管市民意见很大,脍炙人口的相声“装拉链”言犹在耳,但在一些地方还是不少。
  今天挖沟,明天填沟,这种现象看似简单,实则有复杂的原因。这里有部门和行业利益驱动,有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障碍,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说得清的。乌鲁木齐市加大管理治理力度,这是可喜的一步,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以人为本,面向群众,统筹和协调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