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年终专稿(1)

  非典之后再回首
  本报记者 白剑峰
  编者按:2003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正向我们走来。在2003年,我国教育、科技、环境、卫生、体育各界,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辉旗帜,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绩,特别是夺得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振奋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为帮助读者了解这方面的进展,本版从今日起推出系列年终专稿,选择关乎全局的紧要之处,集纳成效显著的得意之作,简要给予点评回顾。敬请关注。
  翻开历史,从来没有一个春天如此惊心动魄。那是一个到处是口罩的春天,那是一个弥漫着中药味的春天,那是一个亿万民众与非典进行殊死搏斗的春天。今年6月下旬,经过坚苦卓绝的斗争,我国终于取得了防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
  非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然而,一个聪明的民族可以从灾难中学到比平时更多的东西。非典时期,中国公共卫生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因此,我国政府把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举措。目前,各地正在加紧构筑牢固的公共卫生防线,为迎战可能到来的非典等传染病而枕戈待旦。
  非典还会再来吗?非典再来怎么办?这是许多人关心的话题
  非典会不会再来,谁也无法预测。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非典再来,我们也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战胜病魔。
  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与疾病的斗争史。人类对一种流行病的恐慌和畏惧,大多来自知之不深或一无所知。事实上,任何流行病的传播都是有规律的。只要依靠科学的武器,就能战胜疾病。今年10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新修订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疗方案》,这部方案凝聚了全国百余位医学专家的智慧,集中了非典诊治的最新研究成果。这说明,对于非典,我们已经能够从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预防控制等方面予以认识和把握。因此,即便非典再来,人们也不必像以前那样恐慌。
  非典之后,我国政府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公共卫生投入,一个从中央到县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正在建设,各级财政还投入100多亿元用于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同时,全国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逐步完善,疫情报告制度初步建立。根据有关规定,瞒报、漏报、缓报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都将受到严肃处理。一旦发现疫情,各地将立即启动相应的预警机制。目前,各地医院、诊所都在高度警惕非典,发热门诊24小时值班,并制定了严格科学的防范措施。
  法律是预防控制疾病的重要武器。今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列入《传染病防治法》法定管理;5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布施行,标志着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纳入法制轨道,卫生部同时发布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农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12月,卫生部发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为抗击非典等传染病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强化了全社会依法防治疾病的意识。
  人类与疾病的斗争是一场长期而艰巨的战役。非典之后,鼠疫、霍乱、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各种人类已知的疾病短时期内还不会消亡,各种未知的疾病还会出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为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毫不松懈,努力筑起一道全民抗击疾病的钢铁长城。
  为什么经济底子厚了,科技水平高了,公共卫生却成了“短腿”?
  非典之后,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变化和成绩是巨大的,但问题和差距依然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形势十分严峻。据估计,全国约有500万肺结核患者,占全球结核病患者总数的1/4,而且相当多的人具有抗药性。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数量高居世界第一。性病、艾滋病也呈快速蔓延之势,目前全国共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艾滋病患者约8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人数居亚洲第二位。而在广大农村地区,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送走的“瘟神”血吸虫病又卷土重来,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为什么我国的经济底子厚了,科技水平高了,但公共卫生却一直是条“短腿”?症结之一就在于没有树立全面的发展观。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发展”的真正内涵是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过去,许多人存在观念误区,即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而“经济增长是硬道理”又往往被理解成片面追求经济尽快增长。
  统计资料显示,1992年以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8%左右。但是,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从1992年到2000年却一路下滑。这说明,经济发展了,公共卫生的投入并没有随之同步增加。
  投资公共卫生比上几个项目更重要,但这一点往往被忽视。全民健康是需要投入的,尤其是政府的投入。只有这样,公共卫生的“短腿”才会长起来,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因素。
  非典警示我们,“预防为主”应成为医疗卫生领域今后长期的方针
  今年春天的非典为什么会“突如其来”?专家指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非典之所以能够造成如此巨大危害,根本原因在于我们长期以来“重医疗、轻预防”,卫生防疫体系不堪一击。
  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时期,我国政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和消除传染病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通过采用低成本的医疗技术,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保证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广大居民尤其是农民无须支付高额医疗费用就能得到基本卫生服务,“中国模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医疗卫生的重点悄然从农村转向城市,从重预防转向重医疗。在许多城市大医院,购买高精尖医疗设备热潮不断升温。对高科技的盲目追逐,导致大量的卫生资金流向先进的医疗设备,从而减少了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事实上,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卫生资源占有量已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如伽马刀、CT、彩超等的拥有率,连欧洲许多大城市也望尘莫及。但是,我国的许多大型设备利用率极低,浪费很大。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疾病预防控制经费总是短缺。在许多地方,疫情不到蔓延之势,就得不到财政投入。而疫情一过,资金马上断线。在不少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公共卫生事业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许多卫生防疫部门连发工资都困难,更谈不上添置检疫设备。让这样的“部队”承担控制疾病流行的重任,实在是勉为其难。
  一位专家说,卫生防疫有点像国防。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能因为不打仗就放弃国防。一旦有了敌情,平时国防投入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即便没有敌情,也不意味着国防投入没有必要。也许正是因为拥有了一道“铜墙铁壁”,敌人才不敢贸然进犯。
  健康是国民的第一素质,没有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非典警示我们,“预防为主”应成为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今后长期的方针,因为公共卫生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我国软科学步入发展繁荣期
  本报北京12月15日讯 记者蒋建科报道:我国软科学研究事业进入发展繁荣期。目前,全国共有软科学研究机构1634个,从事软科学活动人员共有48589人,2001—2002年对软科学研究新开课题总共投入经费8.86亿元,共完成软科学课题9213项,国际合作项目1022项,有2027项软科学研究获奖。
  这是记者从今天在京召开的第四届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学术年会上了解到的信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成思危等有关领导出席年会并致辞。本次年会的主题是“我国科技发展长远战略与构想”,专家们将围绕当前正在开展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分别就世界科技发展总体趋势、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暨国防安全的科技需求、我国科技发展长远规划与管理决策模式、软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四方面展开广泛的交流和研讨,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及未来科技发展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我国首次领导大型国际科研合作
 “人类肝脏蛋白质计划”启动
  本报北京12月15日讯 记者蒋建科报道: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和江中集团发起组建的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今天在北京宣告成立,“人类肝脏蛋白质计划”随之正式启动,这是我国领导的第一个大型国际科研合作计划。
  今年4月,历时13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完成。然而,仅仅测绘出基因组序列,并非这一计划的最终目的,必须对其编码产物———蛋白质组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才能真正实现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人类蛋白质组研究成为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生物科技发展的重要课题。
  由青年科学家贺福初院士牵头的“人类肝脏蛋白质计划”是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目前启动的两项重大国际合作行动之一,目前已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个实验室报名参加。
  统计显示,我国每年用于肝脏疾病的医疗费用超过1000亿元。实施“人类肝脏蛋白质计划”,旨在发现一批肝脏疾病的预警分子、诊断标志、药物靶标和创新药物,为重大肝病预防、诊治和新药开发提供科学基础。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甘肃省立法保护湿地
  本报北京12月15日讯 记者刘毅报道:《甘肃省湿地保护条例》日前由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从2004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湿地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这一《条例》规定,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湿地保护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条例》的实施,组织开展湿地调查测报与湿地保护的科研工作;同时,水利、农牧、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也要各司其职,做好湿地保护工作。目前,甘肃省共有湿地121.9万公顷,其中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的有3处。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电脑病毒一周播报
  本周热门病毒:小邮差变种(Mimail.L/M):警惕程度★★★★,蠕虫病毒,通过邮件传播。这两个病毒是“小邮差”病毒的最新变种,通过向外发送大量的病毒邮件来阻塞网络。
  本周发作病毒:①来卡变种(Raleka.C):警惕程度★★★★,蠕虫病毒,通过RPC漏洞传播。可建立一个MIRC远程后门,特性同“冲击波杀手”相似,在感染电脑之后链接微软补丁下载网站,试图帮助宿主机器打上漏洞的补丁,但仍是给用户的电脑带来反复重启机器等冲击波病毒症状。②树脂(Epon):警惕程度★★★☆,蠕虫病毒,通过网络/邮件传播。通过P2P等软件进行传播,删除C盘根目录下一些系统文件,并向外发送大量病毒邮件阻塞网络。
  本周升级版本:瑞星已于2003年11月10日正式发布《瑞星杀毒软件2004版》,本周升级至16.05版,新增可查杀病毒315个。如遇病毒,请拨打电话:010—82678800或使用在线杀毒:http://online.rising.com.cn。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国产10万亿次 超级计算机找到“婆家”
  本报北京12月15日讯 记者杨健报道:这些天里,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新闻不断。9日,峰值运算速度每秒5.324万亿次的联想深腾6800超级服务器刚刚问世。今天,正在研制中的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又宣布找到了“婆家”。
  这一峰值运算速度达10万亿次的计算机将于明年3月交付使用,安装在位于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的中国国家网格主节点,与北京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另一个主节点上的深腾6800一起,构成中国国家网格中交相辉映的“南北双子星”。
  随着曙光4000A的落户,上海超算中心将成为国家网格运算能力最强的主节点,在我国网格建设中担当枢纽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