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6版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选刊”应把严质量关
  如今名为“选刊”的刊物五花八门,而入选作品的质量更是良莠不齐。《××选刊》可谓是小说的“权威选刊”了吧,其今年第7期所“选刊”的中篇小说《猴子村长》,在文史知识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错误。此小说的开头一句,“二十世纪庚申年的冬天,天气酷寒。”显然,作者和编辑根本不知道二十世纪有两个“庚申年”,即1920年和1980年。小说明明写的是1980年发生的故事,那时还是“人民公社”,却出现了“村长”:“长社当村长有两届了,上边很有提拔的意思……”那时期农村基层行政组织的名称叫“生产大队”,行政领导叫“生产大队长”,“村长”的称呼从1954年后就已经不复存在了。因此,该小说的题目和行文中的“村长”都应该是“大队长”。而“大队长”和“村长”的区别远不是一个称呼问题,其间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和时代内容。真不知这样的作品为何能刊登,还能被《××选刊》选中?
  (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中学 王树人)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当心电视陷阱
  近日,我参与了某著名电视台的互动栏目“非常6+1”后,总有些上当受骗的感受。在节目中,颇有些鼓动性的主持人不断地告诉观众,只要以短信的形式把某个特定号码发送到指定位置,本人的手机号就会加入到互动中去,并可能被抽为幸运观众。我当时感到该节目挺好玩,况且平时发一条短信也就是1毛钱,于是就按要求发去了一条短信。对方很快就给了回信,恭喜我已经加入了该互动节目,并告诉查阅资费方法。一查,好家伙,一条短信就要8元钱,且已经被办理包月,费用也已经被扣除了。
  该栏目为什么不提前告诉观众收费标准,让观众考虑后再决定是否加入呢?为什么观众的一条参与短信竟被强行包月,费用被迅速扣除,未免太“霸道”了。现在都在提倡明明白白消费,为什么这个栏目却给热心观众设下这么一个“陷阱”?(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依法治区办公室 石明杰)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巴音郭楞不是城市
  面向全国观众的西部频道近期开展观众网上投票评选“我最喜爱的西部名城”,活动在打出字幕的新疆城市中,常常把“巴音郭楞”列出,这是不确切的,完全混淆了名称。“巴音郭楞”,为蒙古语“富饶的流域”之意,是新疆一个蒙古自治州的名称,位于天山南部,是我国地域面积最大的自治州,约占新疆总面积的1/4,约占全国总面积1/20,被称为“华夏第一州”,辖1市8县,首府库尔勒市。这种常识性错误出现在专门报道西部的电视频道上,实属不该。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 刘海)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在创新中葆有活力
——访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明振江
唐玲
  每年一度的金鸡百花电影节已在嘉兴落下帷幕,“金鸡”、“百花”奖杯各归其主,而最大的赢家非八一电影制片厂莫属。该厂制作的《冲出亚马逊》,百花奖统计观众票数最高,票房过亿,获得最佳故事片奖,在民族电影还不甚景气的中国市场上可谓创造了一个奇迹;《惊涛骇浪》更是获金鸡奖9项提名,政府、专家、观众一致给予高度评价,最后将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囊括怀中。荣誉为何总是垂青八一厂?
  悠悠岁月,白了黑发,淡了记忆,但是有一颗红星永远会在你我的心中闪着动人的光芒。无论何时何地在记忆中拾起,《万水千山》、《林海雪原》、《柳堡的故事》、《地道战》、《归心似箭》等电影的名字永远亲切,永远如新;耳畔响起旋律“九九那个艳阳天”“红星闪闪放光芒”……共和国的几代人,谁的心还能保持平静?上世纪90年代八一厂更是成就辉煌,制作了一系列精品大片。《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全景式地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宏大进程,恢弘的气势,雄壮的场面,排山倒海演绎着近乎传奇的解放战争史;《大决战》三部连续放映达11个半小时,打破苏联《解放》8小时的放映纪录,创造了中国军事电影史上的辉煌时代,成为经典之作。
  辉煌的历史并不代表可以一劳永逸,风格凝固就成了模式,变得僵化。“我们的电影能引导时代潮流最好,至少也要紧跟着时代,与时俱进。”八一厂厂长明振江说,和一切艺术一样,军事题材电影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永保活力。在广泛征求观众、官兵、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几番总结反思,90年代末期,八一厂开始从重大的历史的战争题材转向关注现实、关注基层官兵在和平年代的生活。《冲出亚马逊》便是第一个成功的尝试。
  1999年,八一厂看到关于两个特种兵在国外受训为祖国赢得荣誉的报道,立刻决定抓住这个事件,以全新的视点把他们的生活搬上银幕。《冲出亚马逊》新鲜的事件,新颖的视点,巧妙的构思自然会激起观众浓厚的兴趣。1998年那令人荡气回肠的抗洪壮举感染着亿万人的心;2003年非典肆虐,举国上下投入了这场人与灾难的战斗中。以重大现实为基础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大片,这正是《惊涛骇浪》、《惊心动魄》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目前八一厂又把目光聚焦在“神舟”五号,准备明年拍一部反映宇航员生活的故事片,而且多年前,他们就一直关注着“神舟”五号的进展和宇航员的生活,前不久还把杨利伟请到了八一厂。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二战欧洲战场曾拍出了许多战争大片,如何拍出中国的抗日大片已在八一厂的筹划之中。
  表现手法的创新当是军事电影增强感染力的一大要素。与先前的电影主要表现高层领导斗智、纪录史实为主不同,《冲出亚马逊》、《惊涛骇浪》、《惊心动魄》等电影更注重情节的设置和普通军人形象的塑造。军人也是人,有普通人的情感,新时期的军人有新的面貌,复杂的情节安排,细腻的情感刻画,通过唯美、惊险的画面将军人的精神、意志、情和爱有血有肉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引起了更广大群体的共鸣。把主旋律影片做得好看,增加影片的观赏性;类型化定位电影题材,把《冲出亚马逊》定位为军事动作片,《惊涛骇浪》定位为灾难救援片,表现出八一厂创作观念的转变以及对国际电影文化的包容和吸收。
  注重剧本创作是八一厂的优良传统。为了真实地再现特种兵的生活,八一厂派创作人员亲临部队体验生活,并把王亚林、扈华国两个特种兵请到八一厂作受训、比赛事迹的报告,创作出了《惊涛骇浪》剧本;而《惊涛骇浪》的创作先后换了十几批作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年八一厂的电影剧本有10
  部获夏洐电影文学奖绝非偶然。中国有着巨大的电影市场,而民族电影还未进入良性循环,又受到国外电影的强烈冲击,资金、体制、人才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我们要学习外国和国内同行的先进经验,增强自身竞争力,只有克服困难才能再造辉煌”。明振江说。他坚定的眼神中燃烧着信心和希望。也许《冲出亚马逊》1500万的投资,100多万建造的《惊涛骇浪》长江大堤外景地,比起好莱坞大片是小巫见大巫,几个空中跳水动作在一些国外电影中也早不新奇,但它却昭示有着光荣传统的八一厂开始了高视阔步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新征程。(附图片)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走近毛泽东》走进中央党校
  不久前的一个夜晚,中央党校的一千多名师生被一部反映一代伟人真实生活的纪录片《走近毛泽东》深深吸引,随着上百组珍贵历史镜头的渐次呈现,人们静静地感受着开国领袖毛泽东的独特个人魅力,感受着新中国创建史上的风云变幻。
  《走近毛泽东》是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多种空间文化传播联合摄制的大型文献纪录片。自1938年起,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们跟随毛泽东的足迹,在65年间拍摄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献资料。该片以平民化和生活化的视角,从中选取了从未公诸于世的镜头,将毛泽东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呈现在银幕,
  反映了一代伟人毛泽东性喜挑战的一生、不循常规的性格、文采纵横的才气和旷达生死的精神。
  当观众看到主席畅游长江后身着睡衣和群众打成一片时,人们为开国领袖的赤子情发出由衷的赞叹;当主席和非洲妇女代表团成员互行非洲曲膝礼时,人们为主席的风趣幽默哈哈大笑;当晚年的主席参加党的代表大会因腿疾行走不便目送全体代表离场时,许多人的眼中已经是泪光盈盈……90钟里,在一个个真实画面的流转中,人们走近了毛泽东,走近了毛泽东的真实生活。
  影片放映结束后,全体观众以热情的掌声表达对一代伟人的致意,为影片叫好。党校的师生们在座谈时表示,这是一部艺术感染力很强、又很有教育意义的影片,珍贵的历史镜头让我们对毛泽东有了更真切的认识。
  此片由华夏电影发行公司独家发行,近日将在全国公映。(如川)
(图为影片画面)(附图片)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电影频道深情讲述 银幕上的毛泽东故事
  《钢铁战士》、《党的女儿》、《董存瑞》、《烈火中永生》、《刘胡兰》……一个个彪炳青史、光彩夺目的革命英雄,重返荧屏唤起观众难忘的记忆,燃起心中英雄主义的激情、理想的光辉。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电影频道以“心灵的旗帜”为题展播的红色经典影片刚刚落下帷幕,庆祝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讲述“银幕上的毛泽东故事”主题影展近日起又在电影频道开播了。
  这次影展将从12月17日到12月29日的黄金时间,每晚播出一部以毛泽东为主角的影片。其间有讲述毛泽东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的《毛泽东在一九二五》、《井冈山》、《长征》、《巍巍昆仑》、《重庆谈判》、《风雨下钟山》,也有从不同侧面展示毛泽东伟人丰采的《杨开慧》、《毛泽东与斯诺》、《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的亲家张义秋》、《库尔班大叔上北京》,以及歌舞剧《蝶恋花》等13部影片。在此期间,张克瑶、古月、唐国强、王霙等观众耳熟能详的演员将在电影频道上讲述他们创作毛泽东形象的不同体会。同时,电影频道还专门制作了一部6集系列片《心灵的相遇——走上银幕的毛泽东》,将于12月23日至28日每晚播出。该片以表现不同时期的毛泽东的代表影片为线索,通过对导演、作曲、演员等主创人员的访谈,为观众提供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解读伟人的内心世界。(靳阳)(附图片)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警惕“恐怖文化”泛滥
缪新华
  最近,由内地拍摄、香港艺员彭丹主演的惊悚恐怖电影《午夜惊魂》在全国各地影院同步推出。影片讲的是两位女大学生在上海一座古老别墅里惶恐不安的经历。电影中使用了惊心动魄的悬念和打斗,而且还使用了“变脸”这一中国古老的川剧绝活。据说该片在小范围内试映时,影院里的观众几乎如同坐了过山车,真的是三分钟一恐吓,五分钟一尖叫。有两位女士看完影片后连饭都吃不下,很长时间被恐怖氛围所笼罩。
  无疑,惊悚恐怖电影《午夜惊魂》是对国人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种考验。近年来,恐怖文化正在成为商家赚取高额利润的卖点,在某种程度上大有泛滥之势。尤其是在校园和青少年中间的广泛传播流行,颇让学校和家长忧虑。
  眼下,恐怖的幽灵在互联网上游荡,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人们的心灵。一个自诩为“中国肮脏美学首席网站”的网站,其画面及内容恐怖、阴森到了极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网站,却有着相当高的点击率。许多文学站点都有“恐怖小说”这一栏目。被称作当今恐怖小说之王的美国作家斯蒂芬·金的作品更是互联网上的宠儿。在国内作家创作中,恐怖文学作品也屡见不鲜,如《死者的眼睛》、恐怖故事集《773恐怖系列丛书》等等。一些以“悬念”、“惊悚”为题的影碟正成为大街小巷影碟租售点的租售热门;在一些城市的街头,你会发现一些年轻人身着印着白森森的骷髅、满脸刀痕的鬼,甚至还有口吐红信的白蛇的文化衫;在有的大学校园里正流行《张震讲故事》的磁带,他所讲的故事全都贴着“恐怖故事”的标签……
  恐怖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另类的时尚——玩的就是心跳!
  目前,中国电影分级制尚在酝酿之中,电影院未对青少年说“不”;中国的网吧早已对未成年人做出了限制性的规定,可网吧里大多聚集着的还是未成年人;图书市场上,扫黄打非,恐怖文化在打“擦边球”。恐怖文化给成年人带来的是刺激,给儿童带来的还是恐惧。“孩子的心是块空地,种什么长什么”。种下恐惧,收获的便是胆小。孩子胆小更多地表现为心理上的恐惧,造成胆小的主要原因是外界环境给孩子心灵留下的阴影,是在知识缺乏、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生命的感官受到刺激而产生的胆怯。这种胆怯是形成自信品质的主要障碍,进而影响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将来人生的成功。
  面对恐怖文化的传播和泛滥,我们不可等闲视之。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十年一梦《曹雪芹》
电视剧《曹雪芹》导演 王静
  想拍摄一部有关曹雪芹的电视剧,这个念头在我脑子里存了有十年了。我从1989年,为了拍摄曹雪芹而开始了导演生涯,其间我准备了整整十年,也可谓十年磨一剑了。
  一部《红楼梦》,可谓举世瞩目,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研究历来十分活跃,但有关曹雪芹生平的研究却少得可怜,有关他的生活记载也几乎为零,这给我的创作带来很多难处。而《曹雪芹》要把曹雪芹的一生基本上展现在观众面前。反映的是曹雪芹先生生活的那个完整的时代。这当然是个很有挑战性的创作。我在和同事反复讨论和思考之后,决定全剧紧紧抓住一个情字做文章,很多剧情都是在这个方面展开和重写。
  我们并没有把曹雪芹表现成特别高大的英雄人物,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过是个百无一用的书生,他生于盛世之末,从小锦衣玉食,不懂事态炎凉,在命运的打击中甚至束手无策,当家庭的大势去时,他几乎冻毙街头,要靠亲朋好友接济拉扯才能够活命。但是,他至直至纯,他善良,他向往平等和友爱,他不世故,不谄媚,同情弱者,对人间存有一颗水样清澈的美好心灵,这一切,都是那么的难能可贵。曹雪芹的身上,带有强烈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色,所谓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唯有情字可以让他百死而不悔,他不高大,但却让人感动,我们在把握他的平凡中记得画了他的伟大,这个记得画,我们认为是以前很多历史传记片中所没有表现过的。
  面对压迫他的那个时代,曹雪芹的反抗不是雷霆,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他用他的生命完成了他的呐喊,用文人可以做到的方法完成他的呐喊,一部《红楼梦》是他用全部生命留给后人的思考,这样的表现,我相信才是最有力量的,也是不落俗套的创作。
  拍摄《曹雪芹》从开始酝酿到今天的完成,历时三年之久,三年中我始终诚惶诚恐,不敢有半点松懈和马虎,力争在各方面都作到精益求精,惟恐有辱我们的文学大师,有辱我们的文学瑰宝《红楼梦》。我不知道自己的努力能不能让大家满意,我等待观众的检验和评判。(附图片)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新作快递

舞鹤游天 群鸿戏海
刘媛 傅讳男
  近日,一部别致新颖精美的斗方书法作品集——《李洪海斗方书法作品选》在京首发。100幅作品散发着幽幽墨香、凝聚着军旅书法家李洪海不懈的艺术追求和真挚情感。
  现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的李洪海,20世纪70年代初师从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几十年潜心研究书法,形成清丽隽秀、灵动洒脱的艺术特色。创作出《篆书千字文》、《毛笔黄金格习字法》等专著。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且多次获奖,被中联部、外交部指定为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国元首政要的礼品。
  由三峡出版社出版的《李洪海斗方书法作品选》,是继2001年《李洪海扇面书法作品选》出版后,在不断创新思想指导下创作出的200多幅斗方书法作品中精选结集而成。
  斗方,是我国传统书法幅式之一。千百年来,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斗方作品因其幅式形状为正方形或准正方形尤适宜普通家居环境。
  李洪海秉承启功先生“笔墨当随时代”的教诲,以现代家居文化环境需求为前提,专门对斗方书法作品进行颇有意义的探索。全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先生称赞其:“在内容上,博采周咨,以传承中华光辉灿烂的文化为创作基础……用纸、用墨、用色和装裱力求新颖别致,体现时代精神,实现书法作品和现代居室的和谐统一。他继承了老格式,又赋予了新构思。”尤为令人赞叹不已的是李洪海那婉丽飞动“软如杨柳和风舞”,笔势苍劲“硬似长空霹雳摧”的精湛书法技艺,令每幅作品生辉、使人爱不释手。难怪该集扉页上,启功先生的题词赫然在目:“舞鹤游天,群鸿戏海。昔贤论书之语,今观李洪海同志之笔,宛然如此境界,乃知此语之非夸也。”(附图片)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我演史可法
李政成
  在史可法诞辰400周年之际,剧作家刘鹏春先生以明清乱世为大背景,聚焦史可法人生晚期不到一年的岁月,编创了大型史诗扬剧《史可法》。我在剧中担任主人公史可法,舞台亮相后,得到观众、专家首肯,扬剧节上获得优秀表演奖。
  从一开始,我就不敢懈怠。我借阅有关史可法的文字资料;参观史可法纪念馆;反复研读剧本,逐步弄清史可法所处的历史环境,了解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人物性格。南明王朝,大厦已倾,史可法以民族大义为重,苦撑危局,力矢孤忠,是可歌可泣的英雄。既有诗人的儒雅,又有将帅的英姿;既有铁骨铮铮,又有似水柔情,是伟人也是凡人。
  导演要求“史可法”是历史剧的现代演出,必须满足现代观众审美要求。扬剧改革的重点是声腔,所以在处理唱腔时,我动用了过去实践的全部演唱经验,学习京剧、越剧唱法的心得,学习民歌,流行歌曲的体会,揣摩扬剧流派的唱腔精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注意抑扬顿挫变化,注意激情加控制,结合自身条件加装饰小腔,使扬剧旋律听来更圆润、更优美、更流畅,而又不失传统韵味,可喜的是这一尝试获得不少年轻观众的赞赏。
  曲子是作曲家写的,但具体演唱得好坏,完全在演员的修养了。
  在“狱中诀别”一场,史可法拒绝多铎的诱降,死期将临,他将老母拜托给夫人,这里安排了一段唱词。戏已近尾声,已没有悬念,对人物命运的结局,观众已经明白,这一段唱处理不好,观众定会起堂,作曲选用了扬剧擅长表现悲情的曲牌【汉调】,很能抒发内心世界。我在演唱时,把临终遗嘱处理为平静地交待,无需撕肝裂胆,无需涕泪纵横,因为史可法早就清醒地看清南明覆灭是不可挽回的,早将生死置于度外。演唱时我注意节奏平稳,控制力度,唱时不用伴奏,吸收了越剧尹派唱腔韵味,对旋律进行润饰,使唱腔平添了几分深沉和凄美。唱者平淡,听者无不动容,这应该说是唱腔的魅力。
  《史》剧给文戏广阔空间,同时也给武戏铺就用武之地。“打”在《史》剧中是不可少的点睛之笔。《史》剧如何打?根据导演提出的“无对手开打”的要求,我和技导一齐努力攻关,在保卫扬州战役中,我化用了武术、舞蹈动作和戏曲的武打程度相结合,表现了史可法率部将突围的浴血奋战场面,以剑花劈、刺、抖、挡与吊打、串翻身、劈叉、乌龙纹柱、腾挪滚翻的组织动作;在声、光、色的变化中,凭借由三层平台构筑的三维舞台空间,造成了一个壮观的战斗场面,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无对手开打”既是全新的面貌,又不失戏曲本体。戏曲舞台上允许省略客体,由观众的想象补充完成,这是中国戏曲的高明之处。
  史可法从自荐督师,义服高杰,招贤纳士,城头骂叛,保卫扬州到从容就义,有一根主线贯穿全剧,这就是爱国主义的高风亮节。我紧紧把握这个魂,努力将史可法塑造成忠臣史可法、孝子史可法、诗人史可法、英雄史可法、有情有义史可法、碧血忠魂光耀千秋的史可法。(图为剧照)(附图片)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小栏目大作用
  日前,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开设了《公德“红绿灯”》小栏目,栏目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每期节目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反映的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事,但栏目以小见大,寓教于乐。既对有悖于社会公德的“恶小”予以无情曝光,又对遵守社会公德的“善小”给予褒扬,如此是非分明,美丑相对,告诫人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通过画面,人们反思自己在社会公德方面的所作所为,见贤思齐,拾遗补缺,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共同维护社会公德。(山东省青岛市老龄办 宗成伟)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荣誉》的遗憾
  电视剧《荣誉》不乏吸引人、感动人的亮点和看点,但剧中关于中原市人大向市公安局局长林敬东提出质询案、罢免案的情节却显露出编导人员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识的欠缺。
  按照法律规定,中原市人大代表或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可以向市公安局局长提出质询案,但是只能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由代表10人以上联名,或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组成人员5人以上联名提出。剧中说“人大提出了质询案”不确切。提出质询案属于代表、组成人员的个人行为,不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集体行为。到底是在市人代会会议期间代表提出质询案还是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组成人员提出质询案含混不清。一会儿说“提质询案的代表”,一会说“主席团一个月以后再开会研究确定质询案的有关事宜”,让人莫衷一是。
  剧中多次提到的“罢免”也是不确切的。市公安局局长是由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市长的提名而决定任命的。法律规定省辖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5人以上联名,可以对由市人大常委会任命、决定任命和批准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出撤销职务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罢免案只可能发生在人代会会议期间。可见,对林敬东局长来说,只可能有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5人以上联名提出撤销职务案,没有也不应该有什么“罢免案”。
  以上瑕疵,事关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确宣传,似乎还是需要较真一下。
  (河南省焦作市人大常委会 侯向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