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

四川大英县隆盛镇五一村唐书华——
种粮就是有干头
本报记者 刘裕国摄影报道
  眼下正是秋播时节,川东农村薄雾罩沃野,到处是一片繁忙景象。
  11月5日清晨,记者来到大英县隆盛镇五一村,在地头见到种粮大户唐书华。他和老伴正在播种小麦,老两口挥锄翻土干得欢,回答记者的提问时也不愿意把手中的活停下来,他一个劲儿地说:“种粮好啊!能富又稳当。”
  唐书华说,近年来村里外出打工的过半,村里闲置的土地也逐渐增多。自己种了大半辈子地,种粮食有经验,对土地有感情,谁家的地没人种,他就赶紧接过来,要么租赁,要么代缴农业税。近两年来,他一共弄到16亩土地。
  唐老汉说:“种粮要增效,先得种好粮。”近几年,他从农技干部手中领到了优良品种,还学会了玉米、大豆、小麦的科学套种,粮食的收益一年比一年好。
  “说保守点吧,我老两口每年种粮食的收入在15000元以上,如今家里还有5000斤存粮。”唐老汉开始扳起指头算账:去年,小麦、玉米各收5000斤,每斤均价6角;大豆600斤,单价1.6元,花生2100斤,每斤均价1.3元,水稻6400斤,每斤卖价7角,他在地里套种了3亩蔬菜,还用多余的粮食做饲料,养猪12头,养鸡、鹅等家禽20多只。唐老汉把所有的收入加起来,算得自己忍不住笑起来,原来,他家的收入远不止他开头说的数字呢。
  今年,他把承包和租种的10多亩地全都用来种粮食。秋播以来,他和老伴天亮不久就下地,天快黑了才回家,争分夺秒地赶在时令到来之前把小麦和豌豆、胡豆等小春作物全部种下。他说:“现在粮油都涨价了,种粮就是有盼头,有干头!”(附图片)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

黑龙江呼兰县大用镇立业村康广山——
最好能多贷些款
本报记者 蒋升阳摄影报道
  11月5日傍晚,沐浴着暖暖的夕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县大用镇立业村32岁的种粮大户康广山,坐在自家院里的玉米堆上,脸上洋溢着舒心的笑容。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种了700亩地:80亩大豆,平均亩产240斤,以每斤1.34元的价格卖出;620亩玉米,平均亩产800斤,尚未出售,根据期货市场价格计算,每斤能卖0.35元。今年光种粮食一项纯收入就能有9.6万元,今年年景比往年差一些,但由于粮价上涨,收入多了好几万元。
  康广山文化不高,却是个有胆有识的农民。1999年,农村第二轮承包刚过一年,由于粮价低迷,镇上有许多空闲土地,康广山果断举债12万元,买断了578亩耕地为期30年的租种权,搞起了规模农业。
  “明年我准备种450亩高油、高蛋白大豆,养20头奶牛,别的都没问题,只是资金有些紧张,今年我贷了4万元,明年要是能多贷些就好了。”康广山的眼神里流露出一种期待。(附图片)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

湖南湘乡市育段乡杨名村刘建春——
这田我要好好种
本报记者 周立耘摄影报道
  今年49岁的刘建春,是湖南省湘乡市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11月6日,记者来到湖南省湘乡市育段乡杨名村刘建春家,只见她家楼上楼下、屋里屋外都堆满了金黄的谷子。正在屋前除杂入库的刘建春告诉记者:“尽管这10多吨晚稻谷还没完全晒干除杂入库,泉塘粮站就打了好多次电话来,要到我们家来收粮食。他们说,今年每担粮食涨了10多元,只要我说卖粮,粮站的车就开过来,一手交粮,一手付钱,不拖欠一分钱。”
  1996年,刘建春家盖房欠下了3万多元钱的账。正在这时,一股外出打工的热潮涌进杨名村,许多村民抛下责任田,跑到沿海闯世界去了,刘建春便接过来种,以后逐年增多,最多时种了近30亩,没几年就把欠账还清了。自那以后,她家长年种着20多亩粮田,粮价好时卖粮食,粮价不好时,用粮食养猪,每年种田的纯收入都在万元以上。今年,刘建春家的20多亩稻田喜获丰收,两季下来,产粮20多吨。正在这时,粮食等农产品的价格大幅上涨。刘建春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她家今年粮食少说也可以增加5000元的收入。
  谈到今后的打算,刘建春接着说:“只要粮价像今年这样好,这田我要好好种。”(附图片)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

抢阅《新农村》
  11月2日,新创刊的第1期《新农村》周刊一到,我们几名值班的同志都争相抢阅。
  她活泼新颖的版面令我们赏心悦目,丰富多彩的栏目讲的都是与基层干部和群众息息相关的人和事,对我们的工作和农村生产很有提示、警示和指导作用。如果说人民日报是党和政府与农村农民架起的一座桥梁的话,那么《新农村》周刊则是这座桥的石柱子。
湖北安陆市陈店乡 刘建成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

祝《新农村》越办越好
  看了人民日报新创刊的《新农村》周刊,作为一名基层读者我拍手叫好!同时,我们热切希望《新农村》周刊能多报道一些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情况、新经验;多发表一些保护农民利益的文章;多加强对坑农典型案件的批评。笔者认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最关键的问题是实现农村的现代化。祝愿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越办越好,真正成为农民朋友自己的园地。
  浙江绍兴市 王国灿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

农民自己的报纸
  人民日报社经济部主办的《新农村》周刊的刊发,使我们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又多了一份自己的报纸。第1期给人的感觉是焕然一新。在版面设计上比较新颖,在内容上更加贴近生活,增强了可读性和知识性。希望《新农村》多报道农业、农村、农民多方面的新变化、新发展,同时,多介绍一些农民急需掌握的知识,告诉农民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江苏沛县张寨镇 欧英俊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

数百亩农田未批先占
 浓烟企业占良田 七旬老农愁生计
本报记者 夏珺 彭俊
  11月4日,本是秋冬种的农忙季节。可76岁的老农齐芝友忙的不是地里的活,而是为孙女筹借学费。
  “就为了7块钱,我一上午跑了3家。钱是不多,可对像咱这样的,谁也不敢借啊!”齐芝友老人满脸皱纹,一筹莫展。
  “地里的庄稼活怎么样了?”记者问。
  “没有地了,还种啥庄稼?”老汉答。
  这里是河北省遵化市建明镇穆家庄村。一个多月前,港陆钢铁公司的扩建工程,改变了村里大多数人的命运。记者接到村民反映,特地赶到村里调查了解情况。
  9月16日,推土机开进穆家庄村。据村民说,为了保障工程进度,遵化市一名副市长带队,国土资源局、公安局、建明镇领导亲自督阵,前往现场的还有警车和警察。此次行动,共占农田700余亩,范围包括穆家庄和附近其他的村。
  “地里的花生刚刚成熟,玉米再过十几天也该收了。听说要铲地,我把半熟的玉米提前收了。往年能装2车(拖拉机),今年只装了1车。”在齐老汉家的院子里,记者看到了他抢收的参差不齐的干瘪的玉米棒子。
  “占地给补偿了吗?”记者关心老汉的生活着落。
  “一亩地折合450公斤大米,每年给900元。”
  齐老汉的儿子10年前走失了,后来儿媳也走了,老两口拉扯着孙女,房子还是1976年唐山地震后盖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可原先我还有3亩地,种棒子(玉米)可以养猪,一年养三四头猪,能卖个三四千块钱。秸秆还可以烧火做饭、暖炕。现在可好,烧完院里的秸秆,只能睡凉炕了。”齐老汉对过去的日子还有些留恋。
  多年的劳作,老汉染下了腰疾。见记者注意到屋内小桌上摆着的几盒止疼药,老汉说:“别说药钱,往后连孙女的学费也悬了。”小孙女正念初二,能否顺利读完初中都成了难题。
  “企业占地有合法手续吗?”在遵化市国土资源局,记者问。
  一位负责同志的答复是:“征地手续正在审批中,10月报上去的,估计快批下来了。”
  “这是不是未批先占呀?”
  “港陆公司是省重点民营企业,我们的做法是有文件依据的。”说着,他拿出了一份“河北省重点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文件上写着港陆公司建设“总占地面积1200亩”。另一份省国土资源厅的文件写着:“对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的民营经济建设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因工程急需施工,可以办理控制性工程用地,先行施工,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报批手续。”至于“规定的时限”是多长,记者始终未得到具体的说法。
  那么,这家省“重点企业”究竟怎样呢?记者在与工厂一路之隔的被推平的农田里采访时,亲身领略了空气的污染。工厂的大烟囱一直冒着滚滚黑烟,一阵阵的粉尘颗粒从对面飘来,一会儿工夫,脸上、手上尽是黑灰尘,皮鞋上也落了一层粉红色的粉末,齐老汉家院里种的大白菜的叶子上也挂着这样的粉末。
  “按照征地时的条件,我被安排到厂里上班,但后来我就不去了,怕得矽肺。”村里一姓孙的农民说。记者看到,那块被压过的地里有一排用石头垒起的像是房基的东西。老孙说,“听说这里要盖村里拆迁户的房子(注:穆家庄村有27户农民因占地需搬迁)。唉,你说长期住这儿(身体)还有个好呀?”
链接
土地管理法相关规定
  第四十四条 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第七十六条 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对非法占用土地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附图片)
  上图:站在自家被占的田头,齐芝友老汉一脸无奈。
  下图:占地企业冒着浓烟。 本报记者 彭俊摄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怎样当好村干部

干部要带头苦干
辽宁阜新碱巴拉荒村党总支书记 黄玉奎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农村青年,看到国家发展得这么快,我很受鼓舞,可是看到家乡变化不大,心里又非常着急。我曾经去过很多省市,现在回到家乡,一心想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我认为基层干部的作用非常重要,特别是村干部,真得无私地领着群众干。可有的村干部对发展经济并不在行,感兴趣的只是打牌、喝酒,损坏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也让农民觉得寒心。建议《新农村》围绕怎样当好村干部展开讨论。
重庆市铜梁县巴川镇 龙伦学
  我是1997年11月担任碱巴拉荒村党总支书记的,6年来的实践使我体会到,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得落实到“干”字上。只有干,群众才能真心实意地维护基层党组织,才能跟着你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迈开大步。
  我们村760户、2800多口人。我接任党总支书记时,全村的人均收入只有1700元,村集体欠外债却有60万元。村委会办公室没有过冬取暖的煤,村小学教室的窗户没玻璃,用塑料布挡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打井抗旱,搞蔬菜保护地生产,发展村办企业。苦干3年多,还清了60万元的外债。
  我和村党总支、村委会班子成员共同研究决定,发挥我村地处市郊的优势,扩大保护地生产,争取到2003年末,把日光温室发展到600栋,建成园区,安排下岗职工1000人。
  大地还没有解冻,我们就开始备料。一连几个月,我每天都干在第一线。为园区供水配套的大型方塘在施工中遇到了一场暴雨,在洪水就要毁坏方塘的危险时刻,我头一个跳进泥水中疏洪截流,保住了方塘。两年多来,我出门办事,跑资金、谈项目,不论回来多晚,都要先到园区转一转再回家休息。我有较严重的关节囊肿和脑供血不足的病,但自从当上村党总支书记后,就没有住过医院,每次病重都是在村部打吊针,因为村里事情多,这样可以不耽误工作。
  2002年,我们村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300栋,安置下岗职工507人。今年新建日光温室200栋,到年末还可安排下岗职工500人。去年承包每栋日光温室纯收入达到1万—1.5万元,今年虽然受到非典和市场价格影响,承包每栋大棚仍可收入1万元左右。我们还引进和组建了一些工厂,发展壮大了村办企业。个体运输业、畜禽养殖业也逐步形成了生产规模。2002年,我村集体收入由原来的20万元增加到14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到5180元,今年预计村集体收入1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可达到5500元。
  我从许多事情上看到,只要干部带头苦干,给群众带来了利益,群众就信任你。我们村有8个自然屯,各屯都吃上了自来水,唯有地处偏远的杨家店屯还吃着含氟量很高的地下水。我四处求援,为这个屯安上自来水后,全屯几十口人一起来到村部大院,劈劈啪啪地放起鞭炮,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村委会换届选举,没人做任何动员工作,1200多人投票,村班子成员全部高票当选。
  (韩静 刘景泉整理)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

2004年我国将基本解决农村人口饮水难
陈瑛制作 新华社发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

欢迎参加讨论
  应读者要求,我们从这期开始,开展“怎样当好村干部”的讨论。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干部要与千家万户的农民打交道,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最终都要通过村干部落实到基层。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村干部?怎样当好村干部?是农村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欢迎村干部来稿,把自己在实践中的甜酸苦辣、感想心得告诉大家。稿件力求短小精悍,突出讲自己工作中某一方面的体会,不必求全。
  来信请寄人民日报经济部农村组“村干部讨论”专栏,邮政编码100733。
  ——编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