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专页)
专栏:新高潮 新高度 新成效

从战略高度抓好第一要务
田成平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讲话深刻揭示了发展这一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的科学内涵与实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最根本的是始终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紧紧抓住“第一要务”不松劲,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切实加快发展步伐。
  充分认识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也是贯穿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一条红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生产力这一人类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了深刻阐述。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鲜明地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纲领,首先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坚持党的基本经验,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从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用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它表明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进入21世纪,世界正在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科技进步极大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放眼世界,每个民族和国家要在全球竞争中确立自己的地位,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都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只有加快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发展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探索新路子,增创新优势,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于各级党委和政府来说,解决不好发展问题,就会愧对中央,愧对人民群众,犯下历史性错误。山西作为欠发达省份,在发展上面临的机遇不少,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更大,更应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实现加快发展,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事业。我们讲的发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最高标准,依靠人民的创造力量是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保证。因此,在谋划和推进发展时,要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突出位置,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同时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但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时要带着感情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好生产生活问题,切实关心农村贫困地区和受灾地区群众、城市下岗职工等低收入群体的疾苦,抓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致力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以创新促发展,营造有利于加快发展的环境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把创新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从而把创新提高到建设和巩固政权的高度。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坚持以创新促发展,积极营造有利于加快发展的环境。
  创新发展思路。发展思路是反映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环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集中体现。有了正确的思路,发展才能走上快车道。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必须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立足于对自身实际的准确把握,努力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山西作为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密切相关,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键在于能不能卓有成效地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鉴于此,我们在1999年确立了“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抓好五项创新(技术创新、金融创新、人才机制创新、环境创新和观念创新),实现三个提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发展思路。经过3年多的实践探索,全省结构优化初见成效,发展后劲明显增强,GDP增速、财政总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显著提高。今年,我们对结构调整又提出了“深化”和“提高”的新要求。“深化”,就是要努力实现产品到企业、企业到行业的深化,实现产品、企业到工业园区和区域性主导产业的深化;“提高”,就是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做大做强一大批高附加值的产品,实现结构调整的高效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突出抓好造就优秀企业家、改善软环境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完善结构调整的推进机制和评价机制,进而使山西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2005年取得明显成效,在2010年达到全国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
  创新人才机制。党的十六大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山西是矿产资源大省,但在人才资源上是小省。要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加快发展步伐,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着力推进人才机制创新,吸引、聚集、培养大批各方面的急需人才,重点是建设好企业家、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三支队伍。在建设企业家队伍方面,主要是扩大选择范围,创新引进方式,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企业家;放宽视野,鼓励和推动党政机关和教学科研单位的优秀人才到企业去创业、发展;大胆创新激励机制,为优秀企业做大做强和企业家充分施展才华创造良好条件;逐步培养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企业家信息库,造就优秀企业家群体。在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方面,主要是立足于我省机械制造业的雄厚基础,下决心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改革分配方式,建立激励机制,打破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地区所有的限制,引导、鼓励和促进广大科技人员到最适合发挥作用的地方去,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
  创新发展环境。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要继续抓好纵贯全省的大运高速公路、县乡公路改造、引黄入晋等重点工程建设,使我省的硬环境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软环境建设上,则要下更大的功夫。首先是加强法制教育,严格依法办事,维护司法公正,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保护各类投资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营造确保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其次是弘扬诚信为本、重约守规的晋商精神,加强诚信教育,强化诚信意识,引导诚信经营,严惩失信行为,健全信用体系,打造诚信山西;再次是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改革审批制度,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创造宽松、平等、透明、高效的服务环境。通过优化环境,使山西成为一片投资的乐土、发展的热土。
  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山西经济发展的水平低,生态环境压力很大,社会事业的发展也比较落后,抓好第一要务,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同时,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进程。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政治文明保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正确方向,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确认识和处理三个文明的关系,是一个关系到我们事业成败的全局性问题。我们要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完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视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增强文化创新的能力,依托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力建设文化强省。
  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以农村和流动人口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通过依法管理、优质服务、综合治理等手段,促进人口的健康发展。从战略高度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实行严格的地区污染总量控制制度,推进水资源保护和“节水山西”规划的实施,加大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力度,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强化环境管理监督,走出一条既能发挥优势,发展和提升能源产业,又能确保生态良好的新路。在资源利用上,要强调资源大省,更要转变资源观念,强化节约和保护资源意识,提高资源利用率,既造福当代,又为子孙留下福祉。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要科学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使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重点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和完善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性障碍。
(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委书记)


第9版(理论专页)
专栏:新高潮 新高度 新成效

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指针
滕久明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三个坚持”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新世纪新阶段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指针。我们要牢牢把握“三个坚持”,深入学习,认真贯彻,不懈追求工作的新境界,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切实增强工作的新成效,为实现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与时俱进,不懈追求反腐倡廉工作的新境界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新世纪新阶段的反腐倡廉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与时俱进这个关键,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始终保持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工作活力,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思想上永不懈怠。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必须看到,目前反腐倡廉的形势仍十分严峻,诱发腐败问题的一些主客观因素依然存在,腐败赖以生存的土壤尚未完全铲除,腐败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还会继续发生,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会比较严重。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要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既不能因为反腐倡廉工作已有的成绩而满足现状、停滞不前,也不能因为斗争的复杂性而悲观失望、消极懈怠。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牢固树立长期作战、艰苦作战的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品质和精神状态,做到警钟长鸣,永不满足,永不懈怠。
  理论上努力探索。我们党历来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科学的理论。这些经验和理论对于进一步推动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时代在发展,反腐倡廉工作的形势、内容和方法也在变化。我们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科学分析和判断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入思考新的历史条件下反腐倡廉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反腐倡廉工作的规律,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要从战略的高度、以更广阔的视野对反腐倡廉工作进行新的总结、新的思考和新的概括,不断实现理论上的创新,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实践上不断创新。腐败与反腐败,是一场此消彼长的复杂较量。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腐败的形式会越来越多样、手段会越来越隐蔽。因此,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特征和社会发展趋势,针对腐败现象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创新工作实践,牢牢把握反腐倡廉工作的主动权。既要坚持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又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克服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及时制定和完善法规制度、纪律规范和政策措施,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工作方法,使反腐倡廉工作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富有成效。当前,尤其要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断加大治本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坚持党的先进性,努力开创反腐倡廉工作的新局面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反腐倡廉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先进性这个核心,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严厉打击腐败行为,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加强思想建设。腐朽的思想和文化,是影响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因素。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围绕坚持党的先进性这个核心,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坚持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和“两个务必”等的教育,促进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和发扬优良传统,增强执行党的纪律的自觉性,真正做到一身正气、廉洁自律。要结合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尤其要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促进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和文化的侵蚀。
  加强作风建设。党风问题的实质是如何看待和运用权力的问题。反腐倡廉工作必须从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合理配置和严格监督,促进党风政风的根本好转。要教育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通过深化行政、财政、人事等改革,逐步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减少导致权力腐败的漏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增强权力运行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确保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勤政廉政;大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加强督促检查和综合治理,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加强组织建设。腐败是党的肌体上的毒瘤,对党的组织有极大的破坏性。近年来,我们党把查办大案要案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点工作,严肃查处了一批腐败分子,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但是,仍然有少数党员干部无视党纪国法,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因此,要不断完善反腐败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反腐败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保持反腐败的强劲势头,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尤其要集中力量查办影响恶劣、后果严重的大案要案;加大惩处力度,切实纠正执法执纪中偏轻偏软的问题,通过依法严厉查处和惩治,使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藏身之地。
  坚持执政为民,切实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的新成效
  新世纪新阶段的反腐倡廉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坚持执政为民这个本质,以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反腐倡廉在执政为民方面的保证作用,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的实际成效。
  增强群众观念。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工作体现群众的意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保护和发挥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接受群众对反腐倡廉工作的监督,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反腐倡廉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
  维护群众利益。贯彻执政为民的要求,必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这是反腐倡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切实维护好群众的经济利益,坚决反对和消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消极因素,严厉打击破坏改革发展稳定、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腐败现象,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健康顺利发展;切实维护好群众的政治利益,充分发扬民主,不断完善群众参与反腐倡廉的工作机制,发挥好人民群众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评议等方面的作用;切实维护好群众的文化利益,大力培育和弘扬先进文化,坚决抵制和消除影响先进文化发展的消极腐朽思想,努力为群众创造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环境。要始终按照维护群众利益的要求,切实抓好反腐倡廉的各项工作,使反腐倡廉工作成为维护群众利益的有力手段,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密切党群关系。党群关系是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大政治问题。反腐倡廉贯彻坚持执政为民的要求,必须围绕密切党群关系这一问题,通过深入扎实的工作,切实解决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突出问题,维护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维护党的形象,增强党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确保党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作者为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第9版(理论专页)
专栏:

文化的作用和力量
戴有斌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它事关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兴国之路。我们党一向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近,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的作用和力量。
  提供思想保证,增强向心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其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影响着民族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能够从思想上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因此,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相反,我们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加强对落后文化的改造和对腐朽文化的抵制,听任封建主义残余思想侵蚀,听任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泛滥,人们就有可能陷入思想混乱和精神危机之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就不可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审时度势,统揽全局,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摆到战略位置,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保证作用,增强社会主义的向心力。特别是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们必须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通过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通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使人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巨大成就和光明前途,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提供精神动力,形成凝聚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动力。我们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奋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因为凝聚力是文化的精华,是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通过文化建设,可以使社会各个阶层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增强社会各个阶层的归属感、认同感,进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们党80多年来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特别是坚定的理想与信念。这种坚定的理想与信念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形成了万众一心的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体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越鲜明、越有力,我们的思想就越统一,人民就越团结,社会就越稳定,改革就越顺利,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就越有保证。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把精神和士气振奋起来,形成万众一心的凝聚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个重要方面是坚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将其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必将使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提供智力支持,开发创造力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人才作为科技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促进发展的第一资源。一个国家能否持续发展,能否增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是经济社会发展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和持久动力。对我国而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穷无尽的创造力迸发出来,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如果我们忽视文化建设,文盲、科盲充斥,就不可能有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也就谈不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这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把教育作为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从而把我国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发展的优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通过制定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同发展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科学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这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倡导科学方法,以此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这将大大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激活人们的创造潜能,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作者为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文化局局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