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5版

第15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电视晚会:临近岁末的思考
——湖北电视台综艺晚会创作研讨会综述
  2003年中国电视“星光奖”一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作品奖皆为湖北电视台和黑龙江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综艺晚会《龙凤呈祥》获取。在此之前湖北电视台制作的一系列综艺晚会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夺得一系列大奖,如1996年中秋晚会《月涌大江流》、1997年联合长江、黄河沿岸十省市电视台以及香港亚洲电视台制作的《喜迎香港回归文艺晚会二龙抱珠》,1998年全国22家卫星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华一家亲》,2001年《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中秋晚会》等等。眼下又近一年之末,伴随着元旦、春节和元宵节而至的,将是各电视台大型文艺晚会的集中推出。对已有20年历史的电视晚会,贬之褒之,见仁见智,但作为一种有广泛群众性的节目,它还将继续存在并寻求生机。吸取湖北电视台的有益经验,总结综艺晚会的得失,也许对办好综艺晚会有所启示。为此,11月23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湖北电视台大型综艺晚会创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有关专家、学者观摩了湖北电视台近8年来的晚会节目,就综艺晚会的现状及前景进行了研讨。
立意高远 策划为先
  “求新鲜、求变化是观众永远的需求”。湖北电视台在近年来的大型综艺晚会创作中,一直坚持“树独立创新思路、亮独家媒体视点”的原则,重策划,巧切入。创意的新颖,往往是一台晚会成功的基础;而独特的策划谋略来自对本土文化的把握和视野的开阔。
  李准(原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一,湖北台的晚会种类比较齐全,从1995年到2003年越办越好。第二,总体创意有水平,敢出新。第三,能够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又能调度和整合全国的文化资源。第四,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三大名楼”这台节目,一开始月亮出来就特别美,特别是黄鹤楼开始出现的时候,刚开始以为在舞台上搭了一个黄鹤楼,仔细一看不是,是实景。李白、崔颢、苏轼、范仲淹的形象也纷纷登台,而且用这三个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讲了三个地方的文化、三个省的水、历史、风土人情。音乐是古琴伴奏,一下就把古色古香的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氛营造出来了。
  杨伟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视协主席):湖北台的这些晚会大气,且有气势。大型晚会如果没有气势是没有生命力的。晚会很多具有新意的创意,艺术性很强,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辩证的角度讲,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同时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些晚会追求思想性,结果可视性太差,不好看;反过来,有的不太文明,不太健康或者总追学港台的风格。而湖北电视台的这些晚会的台风很正,真正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结合。“龙凤呈祥”,就是很巧的点子。追求创新也非常明确:抓特点,抓本土化,不搞一般化。比如“三大名楼”这个创意很好,是欣赏价值非常高的作品。还有就是《星光灿烂》,有一些段子非常精彩。比如介绍桥梁专家的时候,将桥的文化也介绍了,给人以一种新鲜感,容易吸引人。
  黎鸣(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节目引起了一些反响,主要是湖北有悠久历史文化优势,多年来形成了一套制作节目的优良传统,追求文化底蕴的开掘,也注意原创性,这才有生命力。
  杜高(文艺评论家):这十台晚会虽然只是一个个小节目的组合,但是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每台晚会独特的艺术构思。我很喜欢《百名国庆庆国庆》节目,有新颖巧妙的构思,也表现了编导者的艺术智慧,谁能想到这么多名字叫国庆的人,从各个不同的生活领域和工作岗位上聚集到了湖北台的演播室里,同名的陌生朋友在这里共同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这个晚会既趣味横生,又寓意深长。当一个个走上台的工人、农民、空降兵、教师、医生都自我介绍名叫国庆的时候,当一对对同是叫国庆的母子、兄妹、姐弟、夫妻又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人们禁不住开怀畅笑,受到教益。
整合资源 打造精品
  湖北电视台综艺晚会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打开横向联合资源、大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节目的局面,在丰富了晚会内涵的同时,也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不拘一格。
  苗棣(北京广播学院电视文学院院长):看到十台晚会大概有八个都是和其它电视台联合制作的。这种横向联合是地方台搞大型文艺晚会很值得借鉴的经验。横向联合还带来了节目内容方面的好处,使得风格更加多样化,比如像《龙凤呈祥》这个节目,把东北的黑土地文化和湖北的中原文化有机地联合在一起,风格上新颖,十分出彩。两种文化的对比,使得整台晚会特别有生机。有时候一个省做一台晚会,不强调地域文化不行,但是过分强调地域文化,会使受众层面过于狭窄。把几种有鲜明特色的风格组织在一台晚会里,能使晚会饱满,产生一种内在张力,增加节目的可看性。
  彭家瑾(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我认为,评判文艺作品的最高标准应该是美,是“典型”。在这一点上,我尤其推崇2002年湖北省专家院士春节联欢会《星光灿烂》。43位专家院士被请进了演播厅。43本大书在我们面前翻开。他们既是演员、主持人,同时又是欣赏节目的观众。严谨专注的学者成了欢快随和的普通人,平素难得一见的专家,竟成了沟通荧屏与生活的“桥梁”。他们的答问充满了生活的哲理,他们的演出似乎翻开了历史的篇章。这是一群“典型”的人物、典型的形象。晚会的“典型”意义在于以专家学者的成就、历程,浓缩了人生的精华与时代的变迁。
  彭吉象(北京大学艺术系副主任):这几台晚会特色鲜明,表现在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创新特色以及合作特色。我们曾为电视台做了一个关于综艺晚会的课题。如果地方台要搞综艺晚会,就必须走联合的方向,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任何行业都是如此。合作体现了各方面的实力,加到一块就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综艺晚会的生存策略
  走出楚地文化的湖北电视综艺节目,与会者不同程度地提出了对眼下文艺晚会创作境况的担忧与期待。
  胡智锋(北京广播学院《现代传播》副主编):电视文艺晚会能不能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主打节目样式,成为媒体娱乐的一个支撑点,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一、应该提高晚会的社会关注度。我认为电视媒体对观众的吸引,最重要的还是内容,要让观众感觉到跟自己相关。湖北卫视做的这些节目,从总体上看,它的社会关注度还不是特别强烈。二、强化时效性。晚会制作需要周期,在一个长的周期当中,如何与时效性结合起来,这也是需要提出来的。比如说如何把新闻人物、新闻事件和新闻性的故事有机地融化在晚会当中。三、增强必视性。新闻和电视剧具有一定的必视性,因为新闻有悬念,不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电视剧看了头不知道尾,不知道结果是什么,有悬念抓住你。晚会这种东西如何通过内部和外部的设置,强化必视性而不仅仅是可视性,我觉得这是个问题。四、加大参与性。现在看,湖北的晚会可能由于技术原因或者演播室的原因,观众参与的元素表现得不是很充分。
  沈卫星(《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电视文艺晚会过去存在着几大风:浮躁、奢华、铺张,为人们所批评。现在,仍然要注意。我以为,在目前形成了一个极强的洼地效应。就是艺术人才、资金、技术手段都往这个地方分流。也正因为它的洼地效应,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很多文艺晚会的舞美走向艳俗;技术手段的丰富掩盖了艺术;电视文艺晚会的过分强调综合性只是一种后现代的拼贴。
  刘扬体(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湖北台这十台晚会给我们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电视晚会如果要做得好,必须克服模式化、平面化和平庸化。在综合能力上,电视艺术其实归纳起来有三句话。第一,它的日常性,因为电视已经走入千家万户,也几乎成了一种生存方式。这实际上就是“三贴近”的进一步要求。第二,电视语言的平易性。第三,电视语言最强大的优势就是它的参与性,所以它要把所有的观众,包括荧屏内和荧屏外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王强(中宣部影视处副处长):传统的节日文化还可以深入挖掘,现在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还远远不够。其次,名地名人名校的文化还有很多文章可做。还有,在电视文化与其它媒体文化的融合上还可以创新。现在电视还是第一媒体,对受众影响最大。在我们国家,应该说在青年当中,互联网媒体已经从第四媒体上升为第二媒体了,仅次于看电视剧,对此,电视文艺如何用健康的、有益的艺术形式对新兴的文化现象进行引导,也可以成为晚会的主题。
  与会者认为,电视大型综艺晚会运用的是电视语言,立足于本土的文化资源,着眼于超越地域特色的大文化视野。视野的开阔直接推动了创意的新颖,对原创性作品的追求则是对晚会新意的内容保证。湖北电视台大型文艺晚会的发展植根于中国电视事业的整体发展,又转而带给全国电视人以新的启示。
(本文由本报记者徐馨整理。)(附图片)
  《中华一家亲》剧照


第15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直言录

相声能否不骂人?
老槐
  正在北京电视台热播的2003年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断断续续看了几场。拿相声来说,的确出了不少新段子、好段子,令人振奋。但相声的一个老毛病———骂人,在一些相声中仍然存在,在个别相声中,甚至成为抖包袱的主要手段。比如,有个段子,全篇都是拿对方的生理特征损来损去,让人听了心里很不舒服。类似的句子也常见:
  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乙:哪孙子还下这功夫?或者:
  甲:你爸爸可够茄子的。
  乙:你爸爸才茄子呢!
  还有骂对方是大傻子的,对方叫爸爸,自己立刻答应,以占点小便宜等等,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货色了。而据节目主持人侯耀华介绍,当年在北京天桥说相声的时候,女士是不能听的。为什么呢?不卫生。之所以不卫生,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夹杂了太多骂人的话。
  客观地说,有时耍点贫嘴,压低别人以抬高自己,的确能让观众体会到一种机智和诙谐,但绝不能沦落到骂人。一到骂人,就一点美感也没有了。遗憾的是,这一传统的“艺术手段”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市场。
  当然,相声低俗化的倾向还有很多,像学瘸腿的,学歪嘴的,学斜眼的等等,改起来会更难;那么,相声欲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改变低俗化的毛病,不妨先从不骂人做起。


第15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图兰朵公主》歌剧变京剧
  大型京剧《图兰朵公主》近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这出戏曾被改编为话剧、舞剧、川剧、豫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但用京剧排演还是首次。
  京剧《图兰朵公主》中最大的改变在于人物和剧情。歌剧中塑造的那位冷酷无情、性格无常的公主变成了一位美丽、聪慧、有情的中国公主,而图兰朵拒绝众王公贵族男子求婚的原因,由原来的家恨变成了对这些人觊觎权势、贪恋名利的深恶痛绝。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认为,京剧《图兰朵公主》定位在“真情挚爱”上,并在视觉方面力求塑造一种京剧大片的感觉;既保持了京剧固有的原汁原味,又在表演形式上加入了芭蕾舞、流行歌曲、歌剧中的精粹元素,尤其是作曲令人耳目一新。剧中,主演邓敏和黄炳强唱念做打的功夫都很精彩,邓敏的演绎让人感受到图兰朵这位诞生在西方的公主的东方韵味。(刘文)


第15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10台精品剧目
 将在京城展演
  本报讯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2—2003年度精品剧目近日揭晓之后,获得殊荣的10台剧目将于12月7日至1月13日集中在北京展演,以进一步接受观众与市场的检验。
  获得此次精品剧目的是北京京剧院的京剧《宰相刘罗锅》、重庆市川剧院的川剧《金子》、上海京剧院的京剧《贞观盛事》、天津京剧院的京剧《华子良》、福建实验剧院的闽剧《贬官记》、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越剧《陆游与唐琬》、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话剧《商鞅》、辽宁歌剧院的歌剧《苍原》、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的舞剧《红梅赞》、遵义市杂技团和贵州省歌舞团的杂技《依依山水情》等。与此同时,话剧《爱尔纳·突击》、舞剧《大梦敦煌》、儿童剧《一二三,起步走》、粤剧《驼哥的旗》、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京剧《骆驼祥子》、河北梆子《钟馗》等另外20台初选剧目获得“精品提名剧目”称号。
  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去年12月启动,计划从2002年至2006年,由国家投入2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投入4000万元人民币,力争5年内推出50部具有强烈时代精神和艺术魅力,能够真正“体现民族特色”、“代表国家水准”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今年年初,评委会从全国各地选报的166台剧目中遴选出30台作为初步入选剧目,并向剧目生产单位下拨了总额达1800万元的资助经费,经过加工修改,最终这10台剧目脱颖而出,获得2002—2003年度精品剧目殊荣。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冯远介绍,为保证“公平、公开、公正”,评选采用了观众、专家、文化主管部门代表三方面意见的方法。每台剧目通过随机给200名观众发放意见调查表,征求他们对剧目的评价意见。专家委员会的组成也注重了老中青、各艺术品种、各专业门类以及北京与外地委员的构成,并首次吸收了剧场经理代表参评。
  获得精品剧目称号的10台剧目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达到了有机统一。既坚持艺术本体特色,又努力追求多种舞台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不论是现代题材还是历史题材,都注重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呈现出引人入胜的舞台效果和开拓创新意识。日前,10台剧目音像制品的制作与发行、全国巡演活动正在紧张筹备之中;这些剧目也将继续得到国家资助经费,以便进一步加工完善。(刘玉琴)(附图片)
  京剧《宰相刘罗锅》剧照
  京剧《贞观盛事》剧照
  话剧《商鞅》剧照


第15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观艺录

取材史实 两岸联演
 豫剧《曹公外传》台岛生辉
侯耀宗
  为庆祝“豫剧入台50周年”,近日,郑州市豫剧院与台湾国光剧团豫剧队在台湾联袂演出了大型新编历史剧《曹公外传》。该剧两岸豫剧名家荟萃,台湾豫剧皇后王海玲饰演剧中曹夫人,台湾豫剧后起之秀肖杨玲饰演海妹,郑州市豫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刘昌东、张海龙分别饰演曹瑛和杨号。满台演员海峡两岸各占一半,乐队和舞美也都由两岸豫剧团队共同组成。这是首次两岸豫剧团队的大型联袂演出。此次活动的口号是“宝岛走透透”。该剧接连在台北大剧院演出3场,接着从北向南,在台湾全岛巡回演出,先后在新竹、苗栗、桃园、彰化、台南等地演出九场。台湾文化界、教育界和社会广大观众反响热烈,演出中掌声不断。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学者、戏剧评论家王安祈说:你们太不简单了,把这样一个历史题材,演得这么感人,我从‘望中原’那句唱词就开始落泪,一直抑制不住内心的感动,使我忆起了许多往事。
  该剧取材于历史人物曹谨“修圳引水、为民造福”的真实故事。在台湾凤山地区尽人皆知的“曹公圳”,是清朝道光年间时任凤山县令曹谨(河南沁阳人),率领民众历时数载修建的,至今仍然在为南台湾的百姓们提供民生用水和三万多亩稻田灌溉。曹谨八年政绩赢得“曹公”美名,百姓为他立祠建庙、奉为先贤,追念至今。新编历史剧《曹公外传》,是一次成功的跨地域的文化融合。该剧根据台湾观众的欣赏习惯,融入了台湾的民谣,又以当地著名的民歌《望春风》作为主题曲,贯穿始终,在传统的豫剧表演形式中又根据台湾的风土民情,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八家将》、《车鼓阵》等民族歌舞融入戏中,突出了该剧的本土化色彩和时代意味。加之来自中原的豫剧声腔与台湾风情的交融,建制完整的乐队伴奏,个性鲜明的清代服装,精美的舞台饰景和现代灯光,营造了历史的氛围和诗的意境。台湾豫剧皇后王海玲和后起之秀肖杨玲担纲主演,加上两岸艺术家们的通力合作,使该戏更具有令人神往的舞台风貌和艺术魅力。


第15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点评

地方台何以能打全国牌
本报记者 刘成友
  作为一家地方台,湖北电视台的文艺晚会,近年来,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目光。他们的文艺晚会曾多次获奖。其中,2003年春节文艺晚会《龙凤呈祥》一举夺得中国电视“星光奖”一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作品奖两项大奖。于平淡中出彩,在艰难中创新,一家经济、技术、实力等并不十分强大的省级电视台,其文艺晚会何以独树一帜?其影响力何以走向全国?他们靠的是什么?
文化为根,抵抗平庸滥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北电视台的编导在弘扬民族文化的时候,首先着眼的是自己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所创造的独特的荆楚文化和江汉文化。凤、屈原、黄鹤楼、长江、楚剧等楚文化的代表符号和意象,在节目中频频出现,有力地展示了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魅力。
  与黑龙江台合办的《龙凤呈祥———2003年春节文艺晚会》借助湖北、黑龙江两台台标“龙凤呈祥”的寓意,把两地的人文、艺术、地域特点交织成一幅国泰民安、祥和喜庆、异彩纷呈的美好画卷。在节目设置上,粗犷、豪爽的黑土地文化与俊秀、清逸的楚文化相互碰撞,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其中曲艺小品《龙凤千里结良缘》,将湖北大鼓、碟子曲、地道的东北二人转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展示得淋漓尽致。
  针对当前晚会中的粗俗、平庸现象,湖北台力求用高雅的文化内涵和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满足广大观众的文化需求。2001年的《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中秋晚会》,巧妙地将江南三大名楼所代表的江南文化与中秋月圆、乡情亲情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传世的文化景观和美丽的自然景色,使中秋月光、名楼姿影、人间真情相得益彰,营造出“天地人和”的时代主题和文化意境,传达出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奇绝的江南特色,中秋主题得到一次高雅、美妙的诠释。
时代为本,凸显人文关怀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湖北台的编导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改革开放大时代激动人心的事件。抗洪救灾、抗击非典、残疾人的生活等,都是他们晚会的表现内容。
  《我们曾经年轻》是一台由老三届的知识青年参加的晚会,他们在一起回顾反思曾经年轻的岁月,经历的酸甜苦辣和无怨无悔的人生。《复转军人“八一”晚会》则以复员转业军人的生活和情感为主题,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人文关怀就不再流于空谈。
  公益立台是湖北台秉持的宗旨。公益类晚会影响社会风气和世态人心,助推时代前进,作用不可忽视,其中,同样灌注了浓浓的人文关怀。1998年抗洪的关键时刻,湖北台举办了《洪水无情人有情》的大型赈灾义演晚会,突出“悲”与“壮”的特点,催人泪下。今年5月份则录制了大型抗非典晚会《万众同心铸长城》,调动新闻报道和文艺演出等多种手段,把外景片、歌舞、临时节目等汇集在一起,感人至深,鼓舞人心。
  怎样把时代生活表现得使观众觉得可触可感,打动人心?他们在长期探索中找到了最佳角度——平民视角。庆国庆46周年晚会《百名国庆庆国庆》是一台由普通群众参加的不同寻常的晚会。它创造性地把100名名字叫“国庆”的普通人聚集在一起,庆贺他们自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共同生日。重大而严肃的主旋律题材以平民视角和富有人情味的形式表现出来,温馨亲切,时过多年仍让人记忆犹新。把普通百姓的审美取向作为晚会选材的切入点,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吸引了观众的参与。
创新为魂,求变化求发展
  当今电视竞争日趋激烈。与大台相比,地方台在资金投入、技术设备等方面不无局限。湖北台不为所限,以新巧取胜。
  好的创意等于节目成功了一半。1997年香港回归,由湖北台首先发起,与其他电视台联合制作了《二龙抱珠》文艺晚会,把长江黄河比作中华大地上两条腾飞的巨龙,香港则是镶嵌在中国南海边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晚会创意独到,立意高远,反响强烈。《百名国庆庆国庆》也胜在创意上,新、奇、巧,一台晚会只投入5
  万元,却取得了好效果。注重原创,使湖北台总是与众不同。文化原创力是文化产业的生命,是文艺舞台之魂。他们不满足于只拿人家的一些现成节目播出,而在创作新节目上下功夫,要求每一台晚会都要“与往年不同,与众不同”。一台晚会的原创作品分量要占到80%,有的甚至占90%。像《纤夫的爱》、《山路十八弯》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都是由湖北台的文艺晚会最早推出的。重视原创节目,一方面激活了省内一批文艺团体,使他们创作热情高涨,作品源源不断,借助电视台的文艺晚会,他们走出了原来无事可做、状态低靡的困境。另一方面,注重原创节目也在文艺中心内部培养了一批创作人才,形成了创新求变的良好氛围。
  湖北台以战略眼光、开放的胸怀,合纵连横,整合资源,在协作中壮大发展自己,同样显示了其创新的气魄和眼光。他们充分利用各兄弟省市的资源,在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打造精品。《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中秋晚会》联合湖南台、江西台,展示了我国省级电视台在外景地实施三地信号互传、现场直播电视节目的特殊魅力。
  湖北电视台唐源涛台长曾深有感触地说:“在众多电视节目中,大型综艺晚会通常耗资最多,投入精力和人力最大,它是衡量一个电视台总体策划制作水平和全面协调控制能力的标志。多年来,我们立足创新,出奇制胜;坚持原创,贴近性强;表达新颖,不断突破;联合其他兄弟电视台,整合资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们精心制作的文艺晚会,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推动电视台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其影响正在走向全国。地方台打出了一手好的全国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