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环境执法为何难
——记者采访山西保德县非法排污企业被打事件透视
刘毅 王珩
  11月12日下午,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境内发生了一起围攻、殴打记者事件。随国家环保总局环境执法检查组调查非法排污企业情况的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在保德县宣保联营焦化厂进行暗访录像时,遭到该厂厂长、工人的围攻、殴打并被强行扣押摄像机。这起事件,凸显了当前环境执法中存在的一些难题。
  殴打记者影响恶劣
  近日,记者赶往保德县对此事进行回访。当记者来到位于保德县郭家滩村的宣保联营焦化厂时,这里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轰隆声。经了解,11月13日,带头滋事的厂长康贵成、工人张培林因涉嫌妨碍公务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检察院即将提起公诉。保德县政府对受伤记者表示了慰问,责令厂方归还了摄像机,负责记者疗伤事宜并赔偿一切经济损失。11月14日,保德县政府对宣保联营焦化厂做出停产整顿决定,要求厂方立即作出深刻检查,限期治理,加强职工普法教育。保德县环保局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其非法排污问题进行查处,并处以5万元罚款。
  忻州市政府11月17日将此次事件通报全市,批评该事件性质恶劣、情节严重、影响极坏,要彻底查清事实,严惩不贷;对县乡和部门有关干部追究行政责任,对有关责任人严肃处理;要求各机关、各部门诚恳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批评,深刻反思、举一反三;从即日起,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全市排污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排查,该关停的关停、该取缔的取缔,该整改的明确整改进度,确保达标;对以往环保执法中出现的数次恶性事件认真总结,增强环境执法队伍的素质,坚决打击不法排污企业的嚣张气焰;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场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特别是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知法、守法,以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屡关屡开陷入怪圈
  虽然记者采访非法排污企业被打事件曝光后,当地政府非常重视,事件迅速得到了处理,但人们还是不禁要问:这里的一些污染企业缘何屡禁不止?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杨明森认为,环保工作难搞,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很多人环保意识较为淡薄,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境执法的目的和意义缺乏认识,甚至在自己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还不懂得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尤其是贫困地区,“要温饱,不要环保”的观念较重。群众环保自觉性差,环境执法缺少群众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环境执法的质量。另一方面,许多企业主尤其是个体企业主不懂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法制观念淡薄。
  当出现缺少环评“三同时”手续、超标排放、环保设施不到位等问题时,他们还认为是环保执法部门故意刁难,就以各种借口拖着不办,致使行政处罚很难到位。
  杨明森认为,忻州市今年已发生过两起反响较大的环境执法冲突,这次保德县发生的殴打记者事件,更加暴露出一些人在环保观念方面的突出问题。如何开展环保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教育活动,树立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其二,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改变经济落后的现状,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倾向,甚至对不法排污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意无意地充当了不法排污企业的保护伞。有的污染企业即使被“取缔”,过些日子又能卷土重来,陷入“屡查屡关,屡关屡开”的怪圈。
  据了解,保德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存在相当数量的污染小企业。专家认为,类似地区迫切需要解决四件事:一、对严重阻碍地方经济整体运行、污染环境、百害而无一利的“十五小”、“新五小”,坚决取缔、关停淘汰;二、对环评手续不全、除污设备不合格的企业,责令整改达标后再重新开张;三、正确引导符合目前国家规定标准的企业,积极倡导环保技术革新,定期进行检查监督;四、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屡查屡关,屡关屡开”的怪圈难以突破,还凸显了目前我国环境执法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例如环境立法体系只是初步健全,尚需完善。中国政法大学的环境法专家王灿发教授指出,全国每年发生的环境违法案件有四五十起,而最近四五年中受到法律制裁的总共不到二十起。刑法立法中缺少对抗命者的制裁规定,很多违法企业年年被查,年年不执行。另外,如何扫除执法体制上的障碍也是优化环境执法的关键。
  环境法学者胡静指出,我国现行的环境行政执法实行统一监管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环保部门在执法中,能够发现环境违法、落后行为,但没有被授予对落后工艺的关停、取缔、没收等执法权,对逾期未达标者、未关停者也没有强制措施,对不法企业的整顿和治理要靠公安、工商、经贸、电力等地方政府各部门的通力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的有效性,查出的问题仍然难以得到解决。其次,执法人员的素质要不断加强。甚至有些执法人员不熟悉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缺乏必要的行政执法素养和能力,执法不当或怠于执法。
  随着环境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环境执法难的问题愈加突出,并成为困扰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障碍。环境问题处理不好,何谈可持续发展,何谈国富民强?因此,环境执法还要下大力气。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焦作靠市场化运作筹集办学资金
  投资三点三三亿元集中改扩建城区中小学
  本报郑州11月26日电 记者王明浩报道:随着河南省焦作一中新校区和第十七中学扩建工程破土开建,焦作市城区中小学集中3亿多元投资额的改扩建工程日前全面启动。这样大的资金投入主要是靠市场化运作完成的。
  焦作市城区中小学建设与全国不少地方一样,存在着学校布局不合理、教育设施陈旧落后等问题,尤其是“大班额”现象突出,不少学校的教学班人数超过80人,有的则超过90人,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为从根本上冲破这种困局,焦作市委、市政府以创新的思维和开拓的精神,成立教育投资公司,将学校非经营性资产转为可抵押的经营性资产,对各学校建设项目进行打捆包装,靠市场化运作筹集办学资金。此次城区中小学集中改扩建工程总投资3.33亿元,其中银行贷款2.19亿元。工程涉及城区18所中小学,预计两年内完成。
  届时,全市中小学将新增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新增普通高中班108个、职业高中班6个、初中班20个、小学班80个,新增寄宿制学生5000多人,市区所有中小学的班额将控制在55人以下。长期困扰焦作中心城区教育质量的“大班额”问题将得到解决。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山上山下“披绿装” 竹茶变成“摇钱树”
  云南绥江构筑金沙江畔绿色屏障
  本报昆明11月26日电 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位于金沙江下游南岸,放眼望去,林海茫茫、竹子苍翠、茶园遍山,排灌渠沟纵横,蓄水池、旱浇池星罗棋布,一派山青水绿、人勤春早、林茂粮丰的崭新景象。15万绥江人民在金沙江畔构筑起美丽的绿色屏障。
  1990年国家启动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工程,昭通市绥江县被列入了第一批重点项目县。从1990年至1994年的5年间,绥江县共完成长防林工程建设31.85万亩,全县人均造林2亩以上。1998年以来,绥江县围绕“兴竹、上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大山建成“绿色银行”。目前全县育苗5亩以上的育苗户已达200多户,全县育苗面积达2100亩。沿金沙江边公路的4个乡镇种植的11000亩竹子,犹如一条绿色飘带,可谓“悠悠竹廊翠,金江披绿装”。
  绿化一片山,富裕一方民。目前,绥江县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48.29%,今年1—11月份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林产业收入达30%以上。
  (马志明 陈忠华 宣宇才)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中国计算机大会开幕
  本报北京十一月二十六日讯 记者蒋建科报道:我国计算机界最高级别的学术交流会议——中国计算机大会今天在北京开幕,来自国内的计算机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外的知名计算机厂商出席大会。
  此次大会的主题是“展计算机宏图,促信息化发展”。据主办方中国计算机学会的负责人介绍,这是首次以“中国计算机大会”的名称召开学术会议,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七0六所和北京优点展览展示有限公司承办。大会将分别就网络计算和高性能计算、存储系统、计算机远程教育、
  抗恶劣环境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个议题展开全面研讨。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北林大中科院开展合作
  本报讯 北京林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日前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我国的生态环境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学校聘任中心研究人员为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与指导任务,联合招收研究生;中心聘任学校的科研人员为客座研究人员。双方发挥各自优势积极组织合作项目申报立项,进行合作研究与开发。(铁铮)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组织的以依靠科学、改善生态环境为宗旨的“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得到各界大力支持。日前,乐凯胶片集团为这一工程项目捐款,并派代表赴宁夏视察项目实施情况。
  图①:当地妇联代表向乐凯集团表示感谢。
  图②:有了水,可以浇灌菜园,生活越过越好。
  图③:望着从母亲水窖里提出的幸福之水,乡亲们乐滋滋的。
李晓燕 张平摄影报道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专家巴德年呼吁——
健康乃国民第一素质
本报记者 杨雪梅
  “健康乃国民第一素质”这个观点大家并不陌生,但当中国医学科学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在11月26日下午举行的“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上再次疾呼政府重视全民族的健康、进一步保障国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时,依然引起了到会听众的共鸣。
  26日是“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第二单元报告会的第二天第三场报告。著名的免疫学专家巴德年院士就大家关心的医疗卫生事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坦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进展,而卫生保健事业却相对滞后,像一条短腿一样制约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广大农民的健康更值得忧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看不起病已经成为农村发展中的大问题。
  没有全民族的健康,就谈不到国家的快速发展,政府应该把人口与健康列为国家的重点工程,真正让国民人人享有基本的卫生保健。
  巴德年院士充满感情地说,自己作为一名卫生战线的老兵,深感只有将百姓的健康时刻装在心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让最大多数的老百姓得到实惠,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才有希望。今年上半年的SARS考验了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建立完整的、协调的、高效的、灵活的大卫生网络系统的迫切性。在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今天,政府已经有能力全盘地考虑医疗卫生改革的方方面面。从现在起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建立良好的机制与政策,世界将会看到一个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永远年轻健康的民族。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天坛医院完成高难神经外科手术
 一次开颅除三个肿瘤
  本报讯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专家赵继宗教授和王硕主任医师等日前应用神经导航微创手术技术,利用一次麻醉手术机会,成功地为一小伙子摘除了长在颅内三处不同部位的3个肿瘤。
  这位来自东北的26岁患者,是一名专业运动员。今年10月中旬,他在一次训练中因突发癫痫,在当地医院做脑片被查出患有3个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分别长在右侧大脑半球的额叶、颞叶及枕叶三处不同部位。按照以往传统的治疗方法,患者需要接受三次单独的开颅手术,才能逐一切除肿瘤。这样,患者不仅要担负昂贵的手术费用,而且还要承担三次复杂开颅的手术风险。10月27日,他来到北京天坛医院。
  11月3日,专家们分别在患者脑前部、耳侧旁和脑后部,设计了三个直径小于5厘米的切口,同时在三个不同部位的颅骨上,各钻一个直径约2厘米的微孔,借助神经导航系统的帮助,很快找到病灶,并准确无误地将肿瘤彻底切除。整个手术仅用5个小时,术后病人恢复良好,日前已康复出院。(匡远深)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友谊医院人工耳蜗植入术领先
 百名聋哑患儿获听力
  本报讯 北京友谊医院率先在国内开展1岁小儿的人工耳蜗植入。目前,已为100余位患儿实施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手术成功率达100%,手术的安全性和手术质量在全国领先。经治疗的先天性聋哑患儿,全部达到了正常的听力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语言训练,多数适龄儿童已进入小学读书学习。
  耳鼻喉科主任张道行介绍说:人工耳蜗植入是安全的手术,只要术前做好检查与评估,手术的成功率与术后建立听觉的把握可达到100%。该院按国际标准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后患者7—8天可出院。目前,全世界已有3万多名聋哑者植入了人工耳蜗,友谊医院耳鼻喉科引进澳大利亚人工电子耳蜗高科技,目前已为30余名2岁以下聋哑小儿进行手术治疗,达到了满意的复聪效果,使患儿摆脱了耳聋残疾。(郑杨)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名家特递(30)

依靠科技创新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李学勇
  农业科技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十字”方针和要求进行战略性调整,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以强化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既注重农业科技自身水平的提高,更要重点解决农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的科技问题
  李学勇:1950年9月生,中共党员。1968年至1977年在黑龙江农场工作。1982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高分子系高分子专业。历任北京化工学院教师,国家科委基础研究与新技术局干部,国家科委工业科技司处长,国家科委综合计划司副司长,国家科委条件财务司司长,中共西安市委常委、西安市副市长。1997年5月,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1998年4月起,任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与此同时,农业科技也由主要服务于农业和农产品国内市场转向直面国际市场。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把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益。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耕地和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依靠科技进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对食物需求的多样化和对食物安全的更高要求。食物安全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发展农产品的多元化、标准化,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农业高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已成为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正深刻改变着农业的面貌,农业科技自身的新突破和新变化,同样迫切需要我们紧跟农业科技的最新发展,不断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更大程度地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导向和支撑作用。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方向和基本要求
  进入新阶段后,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由主要追求数量增长向在保持供求平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方向转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了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十字”方针。农业科技必须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十字”方针和要求进行战略性调整,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具体来讲:
  一是要为“优质”提供科技支撑。目前,农产品质量较差、生产规模小、缺乏统一的标准,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快优质、高产、专用农业新品种的培育,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实现农业品种优质化、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要为“高产”提供科技支撑。保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提高大面积农作物单产为目标,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发展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和高产栽培等技术,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实现农业生产优质基础上的高产,保障我国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
  三是要为“高效”提供科技支撑。“高效”是优质、高产的经济体现,也是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基本要求。因此,要依靠科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大力发展优质、高效、专用农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畜禽、水产养殖、林果生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要为“生态”提供科技支撑。我国生态环境脆弱,水灾、旱灾和病虫害发生频繁,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农田环境污染问题还相当突出,严重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为目标,加快开发绿色农业技术,逐步形成与环境建设相协调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是要为“安全”提供科技支撑。目前,我国农产品农药、化肥和重金属残留超标、质量安全性差的问题还较严重,对人民生活和健康构成了很大威胁。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尽快建立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强化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减少农产品污染,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
  我国新阶段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
  为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以强化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既注重农业科技自身水平的提高,更要重点解决农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的科技问题。
  一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提高综合竞争力。要从我国农业的实际问题和需求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瞄准世界高科技发展前沿,以“863”、科技攻关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计划为依托,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获取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抢占国际农业高技术领域的制高点,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加强农业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要围绕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以解决农业重大理论、重要过程和重要作用机理问题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研究,为农业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储备,尽快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农业科学研究从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要支持生物基因图谱构建及克隆、分子遗传机理、优质高产生理、光合作用机理与生物固氮等研究。力争在种质资源创新、杂种优势利用、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灾变规律、动植物基因组学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原始性创新能力。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推广,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要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熟化与转化,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组装集成与配套,强化一线科技力量。重点支持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与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是继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要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加速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推进农业科研机构的分类改革为核心,调整和完善现有农业研究开发体系;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以调动科研院所、农业推广机构、大学、企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核心,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五是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和平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要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整合资源,重点支持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公益性事业,加大农业大型科技设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