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

又一座治淮丰碑
——写在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截流之际
本报记者 潘岗 高云才
  对淮河人来说,11月23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人民治淮事业矗立起一座新的历史丰碑——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成功截流。随着中国水电十一局工程车将最后一车石料倾入河中,绵延千里的淮河被拦腰截断。安徽省省长王金山说,淮河截流成功,标志着淮河干流上中游无控制性枢纽的历史从此结束,标志着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这一天,是圆了几代人的治淮梦想的日子,将永远载入人民治淮的史册。
  “晒太阳工程”的苏醒,说明淮河的命运同国家紧密相连
  “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这是沿淮人民深受水患之苦的真实写照。淮河地势平缓,相对落差在0.3/10000米左右,兼之降雨季节集中,洪水难以排出,形成“肠梗阻”,极易酿成灾害。史志记载,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每遇洪水,常不见州郡,舟行于秋禾之上……洪水退去,又见饿殍遍野,庶几难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治淮事业揭开了新的一页。随着国务院“蓄泄兼筹”治淮思想的提出和毛泽东同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临淮岗工程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被列上议事日程。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临淮岗工程建设,上世纪60年代初工程停建,是由于经济困难。经过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临淮岗工程终于得以建设。所以,淮河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原临淮岗工程是淮河中游具有灌溉和防洪效益的大型水库,规划方案由淮委在1957年提出。1958年,国务院召集河南、安徽两省和水利电力部、农业部研究临淮岗工程建设问题,同意修建临淮岗水库,同年临淮岗水库工程动工兴建。1962年,因经济困难而停建,停建时已完成了10孔深孔闸、49孔浅孔闸、500吨级船闸及部分主副坝和上下游引河工程。
  40多年来,因为临淮岗水库工程未形成整体规模,根本无法发挥效益,成了“晒太阳”工程,加上管理不落实,其间已完成的临淮岗深孔闸和船闸改建后供城西湖使用,而位于姜家湖行洪区内的主坝也被当地群众占用,给后来的建设带来很大困难。
  1969年10月,国务院召开了治淮规划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要求在“四五”期间完成淮河中游蓄洪控制工程。1971年,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又把临淮岗水库工程改为特大洪水控制工程。1981年、1985年,国务院两次治淮会议都肯定了临淮岗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工程建设一直未能付诸实施。
  1991年淮河大水后,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九五”期间研究建设临淮岗控制工程,以绝淮河水患。1998年,国务院批准工程项目建议书,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作为国家“十五”重点建设项目工程,是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并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在淮河截流现场,安徽省副省长赵树丛激动地说:“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建设,使得淮河两岸人民的夙愿得以实现,是几代治淮人不懈努力的结果,标志着淮河治理取得了重大进展。”工程所在地的安徽霍邱县临闸行政村支部书记顾元清说:“都盼了半个多世纪了,这一天,终于盼来了。”
  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临淮岗工程被誉为淮河上的“小浪底”和“三峡”
  在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鸟瞰图上,只见主坝飞渡淮河两岸,犹如长龙,横亘在烟波浩淼的淮河干流上。为了工程规划蓝图的早日实现,为了及时截流,淮委临淮岗建设局局长汪安南忙得连胡子都没有刮。
  向记者介绍自己引以为豪的临淮岗工程时,汪安南说,临淮岗工程,从淮河防洪意义上讲,就是黄河的“小浪底工程”和长江的“三峡工程”。
  临淮岗工程,地跨河南、安徽两省,涉及固始、霍邱、颍上、阜南四县,主体工程位于淮干中游正阳关以上28公里,地处安徽省霍邱县与颍上县交界处,集水面积4.22万平方公里。临淮岗工程,是迄今为止淮河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整个淮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使淮河中游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该工程按正阳关发生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滞洪库容85.6亿立方米,下泄流量7362立方米每秒,校核标准为1000年一遇,滞洪库容121.3亿立方米,下泄流量17965立方米每秒。
  汪安南说,临淮岗工程防洪保护区是正阳关以下的淮北地区和蚌埠、淮南两座沿淮城市。淮北地区是淮河中游的防洪重点区,区内面积13152平方公里,耕地1086万亩,1997年人口682万,粮食产量524万吨,工农业总产值547亿元。京沪铁路、阜(阳)—合(肥)铁路和合(肥)—徐(州)高速公路纵贯其间。防洪保护区内还有国家特大型煤矿淮南煤矿潘谢矿区和平圩电厂等大型坑口电厂,是华东地区重要能源基地。蚌埠、淮南两座沿淮城市是防洪保护区内两座中心城市,人口208万。因此,临淮岗防洪保护区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工程建成后,对完善淮河流域防洪体系,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临淮岗工程,是淮河上的‘小浪底’和‘三峡’,此言非虚。”临淮岗工程建设局计划科的同志算了一笔账。工程建成后,遇淮河发生100年一遇洪水时,避免向淮北分洪,可减少淹没面积1290平方公里,一次性防洪减灾效益为306亿元。
  据了解,临淮岗工程避免淮河洪水向淮北分洪一次,可减少铁路固定资产损失3.68亿元,每天减少铁路停运损失0.57亿元。合徐高速公路蚌埠—宿州段在涡东保护区内,全长90公里,受淹一次,固定资产损失3.24亿元,停产损失0.40亿元。而淮南煤矿潘谢矿区位于茨淮新河以南地区,规划8对矿井,设计生产能力2860万吨,固定资产336亿元,淮河洪水向淮北分洪,将淹没矿区,煤矿受淹一次,损失达84.33亿元,煤矿停产一天损失达到700万元。……
  钱敏告诉记者,临淮岗工程概算总投资22.67亿元,2001年开工建设,按计划2006年建成发挥效益,按1999年物价水平计算,该项目经济效益费用比为1∶26,经济评价合理。
  舍小家,顾大家,顽强拼搏,团结治水的凯歌从来就没有停过
  从一个工地转战到另一个工地,淮委临淮岗建设局总工程师张旸已经几个月没有回家看看了。“临淮岗工程建设,涉及方方面面,的确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建设者们流的是汗水,收获的是成功的淮河截流。”
  移民,是临淮岗工程遇到的第一个问题。这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从2001年底到2002年10月,仅霍邱县,就先后移民3万人,涉及姜家湖、城西湖、新店3个乡镇16个行政村。其中,生产安置人口6064人,建房安置人员9321人,拆迁各类房屋9847间,总面积18.39万平方米,工程永久占地9546亩。
  记者走进姜家湖,只见路旁,鳞次栉比的都是移民户的新住宅,新住户虽然舍不得离开故土,但对新环境还是比较满意。这里,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庆发集团董事长姜一勇得知工程占地要拆掉公司的部分建筑,他立即表态:“一切服从工程建设需要,要多少就拆多少。”双井村村民刘晓华苦心经营一家小饭店,他怎么也没想到,刚盖的小楼,就成为首批要拆的房子。他彻夜难眠,最后还是以大局为重,做通了媳妇的工作,第二天请人把楼房拆了。……
  移民的成功,体现了工程区内人民团结协作,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也说明了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细致周到的工作。
  工程建设也遇到了不少技术难题。秋季本来少雨的淮河流域,今年却降下了罕见的秋雨。河水猛涨,给工程施工带来了不少难度。张旸说,这次截流设计截流量为323立方米每秒,实际截流量为390立方米每秒,实际截流量大于设计截流量;地下水接近地表水,土壤含水率高达29%,难以形成理想施工道路,填筑围堰的土料采挖困难。
  面对诸多不利因素,中国水电十一局工程师同淮委建设局的科研人员一起,研究攻关,最后决定采用单戗堤双向立堵合龙。其原理是,每条沉船犹如一个墩闸,船与船之间的孔洞就是闸门,每条沉船用块、串料压镇稳定后,逐步闭气,在安全环境中实施截流。中国水电十一局项目经理王铁山说:“集体的智慧是战胜困难的法宝,我们的探索成功了。”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十一局拖拉机手孔艳丽,轻伤不下火线;劳动模范冯宏潮带病坚持工作。庆发湖土方机械公司经理任伟,率领职工开动20余部机械,夜以继日地战斗在工地上。在临淮岗新镇移民安置区,承担建设任务的皖西合力集团、霍邱八建、新店等多家建设公司数千名施工大军一直活跃在工地上……终于,淮河提前一年截流成功,临淮岗工程建设全面提速。目前,工程累计投资9.5亿元,累计完成土石方1233万立方米。
  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淮河截流成功做出重要批示,希望临淮岗工程建设者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精心施工,保证质量,确保临淮岗工程在2005年建成,提前发挥效益,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做出更大贡献。
  在截流现场,水利部副部长陈雷说,“淮河提前一年实现截流,是认真贯彻落实今年10月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在新一轮治淮高潮到来之际向党中央、国务院和淮河人民交上的一份满意答卷,为加快治淮工程建设,在2007年前基本完成19项治淮骨干工程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坚定了建设者们实现这一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离开临淮岗的时候,途经涂山,当年大禹在这里娶涂山氏为妻,矢志治淮。大禹的誓言在人民治淮的今天,正在一步一步地得到实现。从茨淮新河到入海水道的建成,从怀洪新河到临淮岗工程的建设,淮河儿女正在铸造一个又一个治淮丰碑!
(本报安徽霍邱县11月24日电)(附图片)
1、淮河建设者欢呼截流成功。
2、淮河截流合龙时的情景。孟宪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