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绚丽多彩的外交画卷
——钱其琛《外交十记》读后
时延春
  钱其琛是海内外享有盛名的外交家。他曾多年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活跃在中国和世界政治、外交舞台上。2003年3月,年届七十五岁的钱其琛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兴之所至,做诗述怀,诗中写道:“有情叙往事,无官开新卷。”他开始著书,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十件外交大事珍集成册,将所见所闻所感和盘托出。这十件大事是:“中苏关系正常化”、“柬埔寨问题的巴黎会议”、“飞往巴格达”、“东京的‘葬礼外交’”、“通往汉城”、“黑云压城城不摧”、“从苏联到俄罗斯”、“非洲情结”、“涉台外交的两次斗争”、“港澳回归”。他在自序中写道:“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平实白描地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真实准确,非史非论,故称之为《外交十记》。”
  《外交十记》记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中国外交的主要大事,全面反映了这时期的中国外交进程。这二十多年,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冷战结束,出现了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局面。国际风云的变幻给中国带来机遇和挑战。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国际形势对中国提供的最大机遇就是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党中央高瞻远瞩,采取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由于坚持贯彻这一外交政策,中国外交冲破惊涛骇浪,取得辉煌成就。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外交十记》清晰地勾画出这一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外交画卷。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钱其琛参与了中国外交工作的决策,并身体力行地贯彻中央制定的外交政策。他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为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殚精竭智,四处奔波,先后访问了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五大洲都印有他的足迹,四大洋都留下他的身影。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钱其琛对中国外交事业的重大贡献有目共睹,从《外交十记》勾画的外交画卷中可见一斑。1982—1987年,他作为中国政府特使进行了十一轮中苏副外长级磋商。他任外长和副总理期间,为中苏进行高级会晤、实现关系正常化和中俄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柬埔寨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牵动国际局势的一个热点问题,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过中国的对外关系。作者为这一问题专辟一章。他既写到中国为解决柬埔寨问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又详述了他自己为此所进行的大量外交活动,从而展示了中国就重大国际问题成功开展多边外交的生动场面。“飞往巴格达”一章把20世纪90年代初作者在处理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问题中的外交工作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展示了中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所持的原则立场和发挥的独特作用。
  作者认为,在他担任外长十年期间,中国外交所经历的最艰难的时期,莫过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那段时间。他写道:“那时,国际风云突变,西方各国政府纷纷宣布制裁中国,各国政治势力出于各种目的,也在世界上掀起了阵阵反华浪潮。”一时电闪雷鸣,乌云翻滚,颇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味道。面对严峻的挑战,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中国在外交工作中敢于斗争,又善于应付,很快打破了西方的种种制裁,遏制了反华浪潮。作者身处这场惊心动魄斗争的第一线,写出了“黑云压城城不摧”这一光辉的篇章。
  维护国家主权、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钱其琛为这一崇高使命付出了巨大努力,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在“东京的‘葬礼外交’”、“通往汉城”、“非洲情结”这三章中,详细叙述了中国与印尼复交,与韩国和南非建交的艰苦谈判过程,体现了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台湾问题一直是中国外交斗争中的一个焦点。作者重点回顾了1991—1992年法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和1995年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所引起的外交斗争这两个突出例子,强调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心和反对任何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图谋和言行的原则立场。
  作者在任外长期间,参与了香港、澳门回归的外交谈判。自1993年7月,他又主持了两地成立特别行政区的筹备工作。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他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分别出席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政权交接盛典。他认为这是他外交生涯中一段十分难得而又颇为独特的经历,他值得为此自豪。
  《外交十记》由世界知识出版社隆重推出。作者对这十大外交事件背景的叙述、对鲜为人知细节的披露,以及平实白描的笔调,都引人入胜。(附图片)
  1、钱其琛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2、钱其琛1997年在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后,在温哥华举行记者招待会。(《外交十记》插页)


第8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延安精神光耀下
——读《延安教育研究》
吴望平
  文心出版社出版的《延安教育研究》由在延安生活和工作过的老教育家主编,是一部汇集延安教育研究成果的大书。延安的教育历经的一切,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但有关它的基本精神、经验精髓尤其是它的丰硕的办学成果,对于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莘莘学子的健康成长等,无疑具有极其宝贵的启示意义。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是延安教育的基本特质,当时,延安从幼儿教育、小学、中学、师范到各专门性的大学(如抗大、陕北公学和鲁艺),都贯彻着一条明确无误的办学路线: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必须是爱国的(在当时就是坚持抗战,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忠诚的(忠于人民、忠于所从事的事业),进取向上(不论在政治思想还是学识专业上都力求不断进步,具有高水平和出色的本领)。党中央在陕北的十几年中,也是陕甘宁边区和解放区在教育事业上空前发达与取得长足进展的时期。从战争年代、全国解放后乃至今天,有为数不少的各方面杰出人才都曾在当年延安的幼、小、中和专门性的“大学”受过教育和熏陶。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建立和建设人民共和国的栋梁。
  始终将办教育、培养各级水平的人才置于重要的、优先考虑的地位并尽全力加以实施。这是当时陕甘宁边区政府以至党中央一直关注着的大事,当时的环境异常恶劣,在抗日战争期间受到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在解放战争时期蒋胡军一直觊觎陕北解放区并最终悍然侵占了延安;加之敌人封锁,自然条件很差,物质供应非常困难。但就在这种条件下,延安的教育事业不仅从未稍停,而且坚持在难以想象的简陋条件下,甚至露天也要讲课、读书,除了遴选优秀的师资任课外,当时从全国奔赴延安的著名学者和具有专业知识的知识分子有许多也都为这些学校的学生讲过课。更具有特殊意义的是:当时在延安的党政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徐特立等都亲自给一些学校的学生作过报告,党中央在抗日战争期间更不必说是解放战争时期,即预见到未来的形势必然发生战略性转变,人民战争的胜利和人民政权的建设必定需要大批的建设人才,故而未雨绸缪,及时抓紧进行准备工作,充分显示出领导层的远见卓识。
  延安的教育还始终贯彻联系社会实践、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始终保持与劳动人民血肉相连的思想感情,始终关注时代风云和保持与社会实践的必要联系。在延安中小学生的心中,不仅有中国,而且有全世界;不仅知道延安、重庆,而且熟悉莫斯科、伦敦、华盛顿、巴黎;不仅知道平型关战斗、台儿庄战役,还知道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诺曼底登陆。并且能将希特勒的末日、墨索里尼的暴尸街头与东条英机被押上远东国际法庭等事件,与边区和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联系在一起。这种教育方针,大大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本领。
  自那时至今,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延安教育的精神内涵和借鉴意义有如绵延的延河水和清越的宝塔铃声,至今亦不过时,而且永无绝响。


第8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编辑荐书
  《文化与帝国主义》 爱德华·W·萨义德著 李琨译 三联书店出版
萨义德刚刚故去,他把《东方学》和多本有开创意义的著作留给了世人,本书是他1993年完成的一本文化论著,学问博大,眼界恢宏,激发知识领域的全新思维。
  《印度:受伤的文明》 V·S·奈保尔著 宋念申译 三联书店出版
印度对于奈保尔是个难以表述的国家,他的祖先百年前从恒河平原迁出,到了世界的另一边的特立尼达,他就在那里长大。他访问印度后写的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优美的游记,且有更复杂的理性和情感。(附图片)


第8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新书拾零

《唐群英年谱》出版
  《唐群英年谱》是由中共湖南衡山县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一部以反映辛亥女革命家、民国初期杰出妇女运动领袖唐群英战斗一生的史学作品。它记述了唐群英的生平、家世,同时还收录了唐群英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辛亥革命元勋交往的珍贵历史资料。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帮助现在的读者了解上个世纪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史和研究我国民初妇女运动都具有积极意义。
  (存正)


第8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新书拾零

江苏出版散文双年鉴
  由江苏省散文工作委员会和江苏省报纸副刊编辑协会联合编辑的《江苏省散文双年鉴》,近日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年鉴收录了2000年和2001年江苏散文作家、理论家创作发表的散文佳作、散文理论研究成果一百二十多篇,另外还以大事记形式记载了2002年江苏有关散文的社会活动,江苏作家出版散文著作的情况。全书五十万字,洋洋洒洒,装帧精美,问世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变文)


第8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新书拾零

武官的回忆
  叙述一位老武官外交生涯的《风云激荡》一书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易非在书中追述了自1950年起,从事军事外交工作三十年的历程。阅读《风云激荡》这本书,不仅可以感受到当年那种“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时代气息和变化中的世界格局,同时还展现了新中国武官的风采。(赵勇田)


第8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新书拾零

《教育病》出版
  本书通过大量触目惊心的案例及鞭辟入里的剖析,指出应试教育的弊病。种种弊病导致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进入了一种疯狂状态,许多孩子从小就被抽去了生命的灵性,并在自我被剥夺的状态下成为了应试教育的殉葬品。本书观点尖锐并切中时弊,对当下流行的错误教育理念予以了严厉批评,很多观点振聋发聩、发人深省。(朱平)


第8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新书拾零

《编辑的故事》引起关注
  黄伊所著的《编辑的故事》,写的是作者先后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几十年间的所见所闻。这本书由金城出版社出版以后,书中所写的“敬业和奉献、开拓与创新”,“精品献读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及书中所写书和人的故事,深受新闻出版界的同行及作家、评论家的好评。(王朋)


第8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新书拾零

《电视创新谈》出版
  武晋先著《电视创新谈》不久前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作者从电视新闻编辑的视角,以散论和漫谈的方式探索电视新闻的改革和创新。作者的经验和观点对电视新闻编采工作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钱仁)


第8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大象出版社二十年
  大象出版社成立于1983年,前身是河南教育出版社,更名于1996年。像大象那样脚踏实地又善于负重,栉风沐雨却坚韧不拔,开拓创新且勇往直前,是当初更名为大象的原因。这是一种精神的激扬,这是一种品质的追求。二十年来,大象出版社以“服务教育、介绍新知、沟通中外、传承文化”的出版理念为己任,以“讲团结、比奉献、求发展”为社训,先后出版了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图书,从一个年出版数十种书的小社,至今已发展成为年出书六百多种,图书、期刊、报纸、电子读物互动,编、印、发、物颇具规模的全国优秀的出版社。曾八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图书、国家图书奖和中国图书奖,有四百多种图书获省级以上奖励。出版社创办的《寻根》杂志在海内外有相当影响,被评为全国百强期刊。大象出版社先后被中宣部与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良好出版社、“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和全国优秀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将“十五”期间的战略重点确定为:以服务教育为中心、为核心,以出版基础教育类出版物为基础,以教材开发与推广为重点,以精品品牌图书为社创名牌骨干,以面向市场的学生用书为突破口,多种媒体并举,走市场化道路。
  目前,大象出版社正按这一方针稳步推进。尤其是在出版品牌教辅与品牌一般图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在国内产生了相当影响。
  一般图书方面,大象出版社不断打出“大象”丛书品牌,力图社名品牌与图书品牌相结合,如推出了“大象人物聚焦书系”、“大象人物自述文丛”、“大象名家书简丛书”、“大象名人日记文丛”、“大象考古文库”、“大象博物文库”等等,此外还以不断出版开放式丛书为思路,出版了“海外汉学研究丛书”、“西方早期汉学经典译丛”、“当代海外汉学名著译丛”,以及“中外关系史丛书”,在海外汉学、中外关系史方面已逐步形成规模,并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
  在科学史领域,大象出版社依托独自出资三百万元设立的“中国科学史著作出版基金”,出版了一大批在国内外独具特色的品牌图书。在考古学领域,大象社依托中原丰厚的古文化资源,近年来出版了二三十种原创性的图书。
  (黄河)


第8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傅抱石:落笔世所稀
  《傅抱石:落笔世所稀》山谷著 大象出版社出版
傅抱石有宽广的心胸,那幅气壮山河的《江山如此多娇》就是他人生的写照。


第8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书里书外

网络时代的阅读
杨泽文
  无可疑问,在互联网络还没有出现之前,正常的阅读只能在纸质的书本上进行。而网络的出现与日益普及,大大拓展了阅读空间和丰富了阅读形式,以至使传统的阅读生活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然而,对于信奉“生活从阅读开始”的我来说,却一直是传统阅读方式的坚守者,具体表现在始终改变不了进书店选书买书然后阅读这样一种司空见惯的读书生活方式。虽然我书房里的电脑也与网络世界互联互通了四五年,但并没有因此改变我的阅读生活常态。这在我周围的读书朋友中,似乎显得有些特别。因为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自从与宽带网络亲密接触之后,原有的阅读生活随即被刷新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变化之一是越来越少进书店了,买书数量也随之递减;变化之二是对纸质书本的阅读量减少,而网上阅读的时间则随之增多。有朋友甚至很兴奋地给我算了这样一笔账:现在书价是越来越高,一个月买七八本书要花两三百元,而不限时包月宽带网才一百元(还有继续下降的可能),再花一百元买张网上读书(密码)卡,你就拥有了几个数字图书馆和数十万册图书,可以在任何时间上网择书阅读和下载,真是方便极了。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我曾在朋友的怂恿与自己的好奇中也很快登上了“网络快车”,也购买了网上读书卡,也拥有了几个数字图书馆和数十万册图书的阅读与下载权。但我却无法长久地在网络上实现所谓诗意的阅读,反而几个月下来,视力下降了不少。朋友们又说,要想网上读书不伤视力的话,非得用液晶显示屏不可。于是一咬牙,花三千多元钱买了液晶显示屏。这样一来,显示屏上的文字真的清晰了不少,看起来也舒服多了。可几个月之后,我还是没有把网上阅读坚持下来。原因不是因为视力又下降了,而是在网上阅读时,身体只能处于一种僵直的状态,既不自在也不舒服。比如你不能躺着看,只能坐着看;比如你不能用手翻书,只能用按键翻页;比如你不能用笔勾画精彩的文字,只能用鼠标来点击选择文字……
  出乎意料的是,我的网上阅读开始出现停滞不前的时候,先前热衷于网上阅读的读书朋友也相继出现了分化之势。有一部分人勉强地继续坚持着网上阅读,而另一部分人则迷上了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至此,我开始怀疑“阅读”是否真的可以在网上长久地进行?或者说是否有真正可能的“网上阅读”?因为说体验也好,说见证也罢,当网上阅读像春风一样在我和读书朋友的身上吹过之后,我们并不因此而充满轻松与快活,反而日渐感到了悲凉与忧伤。毕竟我们因此而相互失去了一些可以时常交流与争论的书友。
  不可否认,无处不在的网络正愈来愈大地影响着现代社会,并以不可阻挡之势日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因而,网络对社会大众的不断分解与融合也将是空前的,对于读书群体自然也不例外。可就我的感觉来讲,一个真正的阅读者,即便网络再时尚再方便,那也只是某个方面的时尚与方便,因而它很难完全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更多的阅读还得在书本上进行,因为书本阅读的许多便利与自由,正是目前的网上阅读所欠缺的。
  在我看来,现在的网上阅读还算不上是真正的阅读,只能算是一种网络浏览。阅读是缓慢地品评与回味,它与速度无关。而浏览是走马看花,它与速度关联。我们之所以说有网上阅读,并将其妄加推崇,是因为我们犯了一个不易察觉的错误,即将阅读与浏览混同起来了。而浏览终究是无法完全替代阅读的。
  其实,现代的读书生活既少不了阅读,也少不了浏览。面对书本我们会有阅读的心态,面对报刊我们只有浏览的念头。而包容了所有媒体特征的网络因其丰富性和虚拟性,往往会使人面对它时显得无所适从,以至跟着感觉走。一个阅读者可能在网络的浏览中日渐散失阅读的兴趣,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没完没了的浏览欲望。如此说来,网络时代的阅读,一旦完全告别了纸质书本而完全依靠网络来进行的话,到头来很有可能是真正阅读的完全终结。因而,每一个读书人,只有在网络时代里保持应有的警觉与清醒,才有希望保证网络时代的正常阅读生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