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 争创优势

展翅腾飞
——湖南省邵东县实施“兴工强县”战略纪实
吴兴华 邓星照
  邵东,是一方燃烧激情、耕耘理想的土地。从县城两市镇到火厂坪镇10多公里的路段可以看到,由邵东本地企业投资分别过亿元的皮具工业、打火机工业、印刷科技工业项目正在紧张施工,投资千万元的大泉电力交通设施厂以及钡钛合金钢球厂等8家工业企业即将投产,整个邵东,洋溢着兴办工业的激情和热潮。
  湖南省邵东县地处湘中腹地,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人多地少,外无重点工程的投资拉动,内无经济特区的政策优惠。1996年前后,邵东县委、县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凭借市场建设和商业发展,邵东出现了市场林立、货畅其流、万商云集的盛况。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全国各地特别是邵东商品销售地的西南等地区的交通、信息等基础条件的改善,以及买方市场的形成,邵东商业建县的发展优势逐渐衰退,其“湘中商都”的优势明显减弱。这种无雄厚工业基础支撑的“中转站”式的经济模式不可避免地日渐式微,越来越缺乏发展后劲。
  邵东,富民强县之路该如何走?新的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实践“三个代表”,紧紧抓住发展主题不放松,利用本县“百工之乡”的基础优势和“兴商建县”积累的资本优势,将邵东县的发展战略调整为“兴工强县”。
  邵阳市委常委、邵东县委书记王长忠,邵东县委副书记、县长谢爱明向我们描绘了“兴工强县”的宏伟蓝图:今后5年,邵东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扶持、产业升级、聚集发展的原则,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优化经济环境为核心,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瞄准市场办工业,依托城镇兴产业,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努力实现工业强县目标。到2007年,全县工业化主要指标的预期目标是:GDP总量(按新的统计口径计算)达到117亿元,年均增长12%;三个产业结构调整到17∶42∶41,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36亿元,年递增20%;工业企业提供税收占整个财政收入的65%以上;城镇化率达到39%,比2001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去年9月邵东县第十次党代会召开后,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县直机关单位一把手和各乡镇党委书记、个体经营者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考察,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寻找发展良策,并召开“兴工强县”工作动员大会,营造发展工业的浓厚的社会氛围。只有做好引进文章,做大工业“蛋糕”,才能赢得县域经济的发展和腾飞,这一观念在全县深入人心,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
  为切实加强领导,邵东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兴工强县”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六个专门小组负责协调工作。全县26个乡镇、县直机关各单位也随之成立了相应机构,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工业,因地制宜地出台了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除县、乡镇政府分管领导外,党委明确一名副书记专门抓工业,一批干部具体抓。不论是县级领导还是干部职工,不论是县直机关还是乡镇单位,都定有招商引资、兴办工业的具体任务。县级领导和县直机关、乡镇的主要干部根据自己的分工,每年还要办一个服务企业的示范点,并实行计分考核制,年底奖优罚劣。县委书记王长忠、县长谢爱明经常带队外出联系招商,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企业排忧解难。为解决全县中小工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王长忠和谢爱明主持召开了为期5天的发展工业现场办公会,召集银信部门的负责人到企业现场办公,达成银企联姻。月余时间,银信部门向80多家企业放贷6亿多元。全县涌现出招商兴办企业、争先服务企业的可喜局面。34名县级领导和县直机关单位挂点联系的104个企业,家家红红火火,大部分企业在上半年完成了全年的工业产值和税收任务。
  以工业项目为依托,重点发展优势产业是邵东县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手段。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邵东县的传统产业如小五金、打火机、黄花加工、皮革服装加工等都得到了较快发展。但这些产业还没有形成群体优势。针对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优势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重点行业如打火机、小五金、皮革制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组建协调领导小组,实行领导责任制,负责具体抓产业发展。目前,邵东县逐步建成工业区11个,其中发展形成了15个特色经济乡镇408个专业加工村,建成投产非公有制企业3158家,企业产品多达3000余种。其中,小五金、打火机、皮革制品三大非公有制产业产值超过了5亿元。
  工业的发展刺激了用电量的增加,今年工业用电总量已达13.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
  非公有制企业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市场流通的繁荣。近年来,全县形成了以工业品市场为龙头、中南五金城等10大专业市场为骨干、乡村集贸市场为依托的市场网络。全县75个集贸市场的年成交额突破150亿元,其中年成交额超过亿元的专业市场就有10个。
  “兴工强县”战略的实施,使邵东的县域经济悄然发生着重大变化。到今年9月底止,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8.3亿元,同比增长10.3%;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34.453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8.1138亿元,同比增长21.56%,规模工业增加值为2.6962亿元,同比增长27.64%;非规模工业产值达到26.3394亿元,同比增长11%,非规模工业增加值为12.9859亿元,同比增长11%;财政总收入2.0304亿元,同比增长31.56%。邵东县域经济的发展驶入快车道。
  世纪征程战鼓急,兴工强县著新篇。金秋十月,我们行进在邵东大地,深切感受到邵东人民正满怀豪情,奋力拼搏,全力创建邵东美好的未来。


第7版(专页)
专栏:

彩凤喜落梧桐枝
——湖南省邵东县优化经济环境侧记
唐顺富
  2003年7月22日,浏阳籍个体经营者、邵东县天鹰包装有限公司经理邓才辉到邵东县政务中心领回《环保登记证》、《特种行业经营许可证》。过去3个月还不一定办好的手续,现在只要6小时就办妥了,并帮他解决水电等一系列问题。邓才辉深感邵东县投资环境优化了,他也坚定了在这里投资的决心。
  自去年10月份湖南省邵东县大力开展优化经济环境以来,外商落户邵东或回流的企业已达到260余家。
  去年7月,新一届邵东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决定,在全县大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实打实地转变干部作风,硬碰硬地整治经济环境。
  为了让邵东大地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乐土”、投资者创业的“乐园”,邵东县委、县政府努力抓好投资环境改善工作。
  优化政务环境。邵东县设立了优化办、政务服务中心、经济处警“110”、行政效能监察中心、收费管理中心、会计核算中心等“一办五中心”,与工业企业密切相关的公安、国土、电力、工商、计划等23个部门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形成“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的运作模式,提高了行政效率,从而实现了由“审批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过渡。与此同时,他们还设立了“县级领导接待日”,开通了“县长热线”,形成“政府营造环境,环境促进发展”的新格局。
  优化法制环境。禁止“四乱”现象,严肃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违法违纪行为,切实减轻企业与群众负担,努力塑造公正执法的良好形象。
  优化社会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对企业周边环境的专项治理,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帮助客商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优化人文环境。改进和加强机关干部作风建设,淳化民风,用良好的人文氛围、干部作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广大群众、企业业主以及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地支持职能部门工作,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与邵东“同荣辱,共兴衰”的观念。
  优化诚信环境。为了营造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该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信用邵东”大讨论,以引导企业步入良性循环和快速发展的轨道。邵东县还从政府信用、市场信用、公民信用入手,最大限度地降低外来投资者在邵东扎根的成本。
  机构建立了,制度健全了,但还有个别职能部门为了部门利益,不依法行政。“客商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今年3月份,邵东县城管大队超标准收取占道费,造成一些个体经营者意见很大。县委书记王长忠知道后,指示“有案必查,查必到人”,并在全县通报。该县建设局一下属单位不按程序对一悬挂横幅广告的旅游企业实行违规罚款,当事人受到下岗处理。自去年10月份至今,县委多次就各职能部门优化经济环境、转变干部作风的承诺兑现情况,邀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及非公有制企业主进行民主测评,对不及格的单位进行黄牌警告,限期整改;连续两年考核测评不及格的单位党政一把手和责任领导就地免职。4名领导干部和28名党员干部因群众意见大而受到处理。
  干部思想作风的转变,大大促进了邵东县经济环境的发展。“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有招商责任”的观念深入人心。优惠的政策环境,安定的治安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形成了招商、安商、稳商的有机整体,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用硬功夫着力打造有利于投资创业的“绿色通道”。“湖南立雄食品有限公司”因当时邵东经济环境不优而迁出。去年下半年,该公司发现邵东经济发展环境好了,又迁回家乡。去年下半年,邵东经济环境改善以来,到邵东经商办厂的广东人增加到200多户。1982年从温州来邵东做生意的王宝华说:“过去我们请客送礼办不成事,现在不花一分冤枉钱就能把事办好。我们过去是受歧视的外地人,现在邵东人把我们看作纳税人、建设者。今年来邵东办企业、开店的浙江人增加到700多户!”
  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营造了“洼地”效应,形成了招商引资的强大磁力。“彩凤喜落梧桐枝”。今年1—9月,邵东县招商引资项目达65个,合同引资3.2亿元,是去年全年的3倍多,其中境外投资企业3个,到位外资200万美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