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4版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关注

  一面是保护天然林,一面是植造人工林,除此之外,对于资源匮乏的中国而言,现实地解决“绿色”问题还有一条尚未被人重视的出路——木材节约代用
开发“第二森林”
本报记者 卢新宁
  不久前刚从欧洲回来的一位朋友说了这样一件事:德国的森林覆盖率为国土面积的30.7%,森林资源丰富,但今年却颁布了一项管理法令,要求在全国范围回收废旧木材,进行循环利用。比如废木头回收后进行二次加工,制成纤维板、家具及包装材料,或者作为工业燃料用于锅炉、发电及家庭取暖。
  其实不独德国,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木材的节约放在了一个重要位置上,有人称之为开发“第二森林”——相对于天然林和人工林等有形森林,这种通过节约代用木材而为子孙后代“留下”的绿色,无论是对生态保护还是对资源利用,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那么中国呢?在我们这样一个森林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第二森林”的开发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我们的木材节约和代用状况又是如何呢?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有关方面负责人和专家学者。
  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留下郁郁绿色
  一直不知道我国还有这样一个机构:木材节约发展中心。更没想到,我国倡导木材节约代用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
  谁都知道我国现有森林总量有限、后备资源不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就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过问下,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节约木材的指示》。
  那是新中国木材节约代用工作的肇始,也是我们对待森林资源最初的国家姿态:把节约木材放在了与生产木材同样重要的位置。正是从那时起,我国在各行各业开始了节约代用木材的各种尝试。
  经过全社会的努力,在我国木材加工业方面的木材直接利用率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50%提高到现在的65%左右。利用木材和农作物剩余物生产的人造板材在家具、装饰行业已起主导作用,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目前我国人造板制造企业达2400多家,产品广泛运用于建筑、生产、包装等领域,木制人造板产品仅以纤维板和刨花板计算,在40年内便增加了351倍。光在人造板方面,自1979年以来就累计节约木材2524.87万立方米。到2000年底,仅铁路系统生产防腐木材就达2728万立方米,为国家节约木材1亿多立方米,相当于保留了100多万公顷的森林。
  与此同时,其它行业也开始了木材节约代用的尝试。建筑施工的模板努力做到“以钢代木”,大型煤矿的巷道尽量减少坑木单耗;火车、汽车和船舶修造大量采用塑料装饰板、异型板、发泡板等新型材料,减少木材综合消耗;家具行业也逐渐减少采用原木做原材料,全钢家具产量占据总量的一半以上……
  沿着木材节约代用的50年轨迹,我们为后代留下了郁郁葱葱的森林。据不完全统计,仅1980年到2002年,全国累计节约代用木材就达3.3亿立方米,这无形的“第二森林”,相当于同期全国商品木材产量的1/4,超过我国11个省市现有森林蓄积量。
  开发“第二森林”尚有巨大潜力
  然而,这一切还远远不够。“中国的森林为了生态保护的目的,一棵树不砍也不够;为了用材的目的,一棵树不留也维持不了几十年。”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的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我国林业资源与市场需求的巨大反差。
  我国是个木材资源匮乏的国家,特别是后备资源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少得可怜,而作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我们的木材供求缺口又很大,可以说我国木材需求问题一直处在经济高度发展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双重压力下,目前缺口占需求量的45%,预计到2015年国内木材供应缺口为1.4亿—1.5亿立方米。
  专家预测,只有当我国森林面积达到35%以上时,木材供需平衡才能基本实现,而按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6.5%和近些年年均提高0.17%的水平测算,还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如何填补这个缺口?依靠天然林肯定不行。过度消耗木材,不仅是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性掠夺,也会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更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国策。
  依靠人工林解决不了燃眉之急。来自权威部门的测算表明,虽然我国人工林面积已达7亿亩,但其中的用材林面积不足50%。何况,目前我国除了西部不适宜种树的干旱沙漠和农田及草原外,适合造林的土地面积已所剩无几,就是费九牛二虎之力种活的树木,成材也要几年甚至几十年。
  因此,节约用材、寻求一些木材代用品,开发“第二森林”成为符合中国国情的最佳选择。
  然而,开发“第二森林”我们还有多少余地?
  木材节约发展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喻迺秋告诉记者,从目前情况看,我们的木材综合利用率远没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在木材节约代用方面潜力巨大。我国木材综合利用率还不到70%,而发达国家一般为80%以上,有的甚至接近100%。按照我国目前工业原木消耗立木资源1.3亿立方米计算,木材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节约木材400万立方米。
  “目前我国木材防腐不足60万立方米,仅为国内商品木材产量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为15%以上,在这方面我们也大有可为”。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高级工程师陈长坤介绍,未经处理的马尾松枕木只能使用3—5年,而经过防腐处理后可以安全使用15年以上,延长使用寿命4—5倍。只是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除铁路外其它行业进展迟缓。很大一部分木材还没等到利用,就在过夏储存中腐朽、变形,使大量可用木材变废材。
  废旧木材的回收利用和木材的代用方面的潜力也很大。专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国每年因危房改造和家具更新淘汰下来的可开发利用废旧木材资源多达数千万立方米,这些都可以成为综合利用的原料。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每年仅棉秆、麦秸、蔗渣等非木质纤维产量就达4亿吨,利用其1%生产人造板材,即可代替原木1000万立方米。
  中南林学院赵仁杰教授则指出,我国是“竹材大国”,竹类资源丰富,约占世界的1/4,居全球之首,“以竹代木”的前景十分广阔。按照我国现有竹材421万公顷计算,2010年产量有希望超过3100万吨,就可置换木材2800万立方米。
  还有目前我们在生产、建设、包装等领域也形成了成熟技术,完全可以用钢、塑料、竹材、菱镁等非木质材料大量代替木材。如果采取提高木材利用率、增强木材防腐能力、合理使用木材代用品等措施,每年至少还可节约木材2000万—3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弥补我国木材供需缺口的1/3。这样的前景对于一个森林资源紧缺的国家而言,无疑是令人振奋的。
  节约木材需要全社会互动
  遗憾的是,由于观念等多方面原因,目前我国的木材节约代用进展并不理想。
  从全社会来看,对木材节约代用的意义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木材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浪费和不合理使用木材现象还比较严重。人们还没有真正把木材消费与保护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往往出于风俗习惯或一时的方便进行木材消费。
  比如一次性筷子。在我国,禁用一次性筷子的宣传力度不能算小,替代性的竹筷也早已有之,但中国目前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450多亿双,这意味着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全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耗材达130万立方米,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
  木材节约代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是这项工作难以深入的重要原因。目前我们在木材节约代用方面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也正是由于缺乏可操作的法律法规,时常出现砍一棵小树有人管,浪费一米木材无人问的尴尬局面,致使一些地区、一些人为短期局部利益滥用木材,或者抵制使用木材代用品。
  国家对木材节约代用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也相对不足,中国包装技术协会总工程师刘晓玫举例说,像蜂窝纸板、塑木复合材料、轻质复合板等一些新开发的代木材料,都是可回收再利用的环保材料。如若国家对于研制这些代木材料的企业能给予一定扶持,促进这些代木材料的推广使用,必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木材资源的严重短缺现象。遗憾的是,我们无论是税收、还是木材节约代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生产、使用都缺乏相宜的政策措施,致使木材节约代用事业发展缺乏后劲。
  有关专家指出,随着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未来的木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对于我国而言,“开源”与“节流”理应并重,尤其应当把节约放在首位。我们不仅需要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植树造林方面加大投入,也应当拿出相当的资金,推进木材节约代用事业的步伐。
  面对越来越大的木材需求缺口,面对木材节约代用的巨大潜力,谁来开发“第二森林”成为困扰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的重视,据木材节约发展中心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陶以明介绍,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木材资源短缺问题,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在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要求,抓紧组织制定《木材节约代用管理办法》,并有望在明年初出台。
  但愿这个管理办法能为我们的国土留存更多的“第二森林”。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漫笔

仅植树造林是不够的
梓铭
  很多人都种过树。
  在知道了我们的森林资源匮乏之后,在懂得了绿色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之后,去旷野种树留绿成为万千国人的主动选择,人们用这样的行动表达对环境的关注,对地球的关爱。
  然而,当人们停下砍伐的巨斧,热切地希望通过植树造林再造秀美山川时,很少去想另一个问题:在我们的身边,有多少可以节约木材的契机?对于这些契机我们是否投以足够的热情、给予足够的重视?
  其实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就像植一棵树可以为大地添一点绿一样,少用一棵树,节约一棵树,同样可以为我们的祖国“增添”绿色,同样会造就荫庇子孙的蓝天。
  遗憾的是,一直以来,我们并不察觉。因此我们才会在大张旗鼓热情洋溢地植树造林的同时,并不拒绝用一次性筷子吃饭,有时为了追求生活档次,甚至以拥有一套“实木”家具为荣。
  印象中关于一次性筷子的问题已经说了近10年了。在沸沸扬扬的议论中,人们了解到,我们是一次性筷子的“制造大国”,一棵生长了50多年的大树只能生产5000双筷子;按现在我国林木蓄积量计算,再有20年就会全部因“吃”而光。但在许多人痛心疾首的共鸣、情绪激越地谴责之后,大大小小的餐馆里依然充斥着一次性筷子的身影。
  那些推杯换盏的人中或许也有你我。
  曾经有个很认真的记者,为写一篇一次性筷子的报道走访了上百个餐馆,对用一次性筷子的食客进行调查。在接受调查的人中,认为一次性筷子“使用方便”的人数,占100%;认为使用一次性筷子“浪费资源”的人数,占60%;认为“应当禁止使用一次性筷子”的人数,占10%。认为自己“以后还会继续使用一次性筷子”的人数,占96%;认为“会选择可代替一次性筷子的环保筷子”的人数,占80%。这个调查让人心情沉重:仅为一时之便,人们就选择一次性筷子,即使明明知道浪费资源。
  这个调查也让人有所期待:如果真的有可替代一次性筷子的“环保筷子”,我们是否能够“口中夺木”?
  这一切并非不可实现,农村的改良“炉灶”就是见证。
  在城里人畅快地“消费”一次性筷子的同时,几亿农民也曾在“靠山吃山”伐薪烧炭。烟熏火燎中,全国烧柴每年消耗森林资源曾高达9000万立方米,相当于整个中国计划内木材产量一年的消耗。为节约木材,农村开始推广以煤代木和集中供热取暖,改节柴炉灶,发展沼气,至今1.5亿户农户使用了省柴节煤灶,1100万户农民使用沼气。一个沼气池,可让每户农民每年节柴2000公斤以上,相当于培育3.5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亿万农民的积极参与,为我们的后代留下郁郁青山。权威部门统计,在过去的20年里,全中国有70亿人次参加了植树造林活动。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的木材节约工作也能有植树造林事业那样的社会氛围,我们的森林覆盖率将会有怎样的变化?!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1、保护森林就是保护生命,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一观念正在逐渐深入人心。图为四川岷山地区正在恢复中的大熊猫走廊带森林。
  2、在11月11日“香港环保节”上,一位技术人员(右)向来宾介绍用废旧物制成的塑料木材。新华社记者 武斌摄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名家特递(29)

寻找保护森林的佳径
刘能文
●如何既保护好森林资源,又有效解决木材供需矛盾,已成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展木材节约代用是一条保护森林资源、适合中国国情的最佳途径
●必须将植树造林与发展木材节约代用并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坚持下去
  刘能文,高级工程师,现任木材节约发展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木材节约代用研究、木材资源管理、规划和计划等工作,先后发表专业论文30多篇,组织起草《中国木材流通问题研究》、《木材节约代用管理办法》,并主持《中国木材节约代用专题研究》等课题研究。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资源,而且因其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对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木材需求持续增长,而我国林业已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向生态建设为主,木材供给量大幅减少。如何做到既保护好我国宝贵的森林资源,又有效解决木材供需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实践经验证明,解决这一矛盾除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充分利用国外木材资源外,发展木材节约代用是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最佳途径。
  发展木材节约代用,决不是简单地限制木材的使用,而是通过加强管理,采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符合环保要求的措施,提高木材利用水平,节约使用、合理利用木材,减少或避免木材在采伐、加工、储运、使用等各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或利用非木质材料及其制品合理替代木材,减少木材使用量,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
  发展木材节约代用是由我国森林资源和环境状况决定的。
  一方面,我国森林资源极其匮乏,木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目前我国有近13亿人口,相当于世界总人口的22%,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6%,林木总蓄积量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2.9%。按照人均占有量计算,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公顷,人均蓄积量只有9立方米,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1.3%和12.5%。森林覆盖率为16.55%,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100位以后。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我国计划内木材产量已由1995年的6766.9万立方米减少到2001年的4552万立方米,降幅高达32.7%。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木材的需求量刚性增加。
  2000年我国工业材原木消耗达11117.2万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三。木材进口数量成倍增长,其中原木进口已由1998年的482.3万立方米上升到2002年的2433.3万立方米,增长了404.5%。2002年我国木材类产品进口总值达109.57亿美元,已成为继石油、塑料后的第三用汇大户。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木材供需缺口将达1.4亿—1.5亿立方米。虽然我国目前人工林达4667万公顷,但用材林仅占2415万公顷,而且80%以上为中幼林,树种单一,材质较差,在未来15—20年内难以替代天然林弥补木材供需缺口。
  另一方面,我国生态环境局部恶化的发展趋势还未得到根本遏制。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数百万平方公里,而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野生动植物资源数量下降,数千种动植物濒临灭绝,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庞大的人口数量、迅猛增长的消费能力以及传统的资源环境开发理念对我国原已十分匮乏的森林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我国政府倡导木材节约代用已有50多年的历史,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木材节约代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根据我国木材资源短缺和生态恶化的基本国情,以及巨大的木材节约代用潜力,我们必须按照“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指导思想,把坚持植树造林与发展木材节约代用并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坚持下去,深入扎实地开展木材节约代用工作。
  这就要求我们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开发和引进一些先进技术、设备,加快我国现有木材生产、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木材综合利用水平和木材防护能力,加快木材节约代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减少木材消费。尽快制定和完善我国木材节约代用相关法规,规范木材生产、流通和消费行为,完善我国木材节约代用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另外,还要大力宣传木材节约代用重要意义,提高全体公民的节材意识。(附图片)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再回收巧利用
  时下,不少地方在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拆下来的旧木料堆积成山。它们有的被老百姓拿去当柴烧,有的被乱丢乱放、任其霉烂,白白浪费掉实在可惜。因此建些旧木材回收店,把大量拆下来的旧木料归类整理、去烂存优,再按照市场需求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可用木材,不失为一条缓解木材供求矛盾的好路子。江西上饶县 谢红斌 徐机华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重视节约用纸
  木材是造纸的重要原材料,重视废纸的回收利用,对减少木材消耗意义重大。一方面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纸类回收商和造纸企业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调动其收旧利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公民应切实增强环保意识,自觉养成节约用纸、废纸回收的好习惯,为子孙后代多留一份宝贵的木材资源。沈阳军区某部 李源昌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推广沼气建设
  在农村,一些农户仍在沿袭砍柴烧火做饭、取暖的传统生活方式。积极引导农民采用自家饲养的家禽家畜粪便和厕所的粪便,建立沼气池,利用沼气做饭、取暖、照明,不仅能有效遏制乱砍滥伐,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江西宜黄县 程孝平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为木材找“替身”
  我们这里是有名的食用菌集散地。过去,食用菌从制种到培植用的全是碎木屑和段木。近年来,这里在封山育林的同时,引导农民更新观念,变废为宝,利用秸秆、玉米芯、棉花壳和花生壳等原料作木材的“替身”,在获得理想收益的同时,又有效地保护了青山,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河南平顶山市 陈海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另辟蹊径拓“材”源
  缓解木材供需之间的矛盾只能另辟蹊径,总结起来大概有三:一是利用农村丰富的草类资源制造各种室内装潢、装饰板,既轻便、耐用又防潮、隔音;二是将木材下脚料等粉碎、加工,生产木工用板制造家具;三是建材更新,利用钢材代替木制大梁或模板。像这样充分挖掘潜能就等于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资源库”。江苏宿豫县 张杰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提高综合利用率
  当前,许多林区在按计划砍伐林木时,往往只注重树木主干的利用,大量枝丫被遗弃在山间或当作废材烧掉,木材的综合利用率较低。节约木材应树立“木材全身是宝”的新观念,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对接互动,做好科学的砍伐计划,让木材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江西安远县 唐青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从身边小事做起
  一提到木材资源的浪费,忍不住就想到了很多一次性用品。为了一时方便,我们每年不知道要砍掉多少棵大树。要是每一个人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纸杯,少使用木杆铅笔、不浪费每一张纸……树木就会更多,山会更绿,空气会更清新,你我共同的家园会更美好。
  浙江天台县 周卫杨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绿手印论坛
本期论坛收到了大量来稿,由于版面有限只能割爱。关于这一话题,您还可以登陆中国木材保护网(www.cwp.org.cn)继续发表见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