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中心组学习实录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共黑龙江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录
本报记者 卫庶 汪波
  学习时间:2003年9月27日—28日
  学习地点:省财政干部培训中心
  参加人员: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
  宋法棠(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这次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中心内容是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围绕“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行学习研讨。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请大家联系实际,谈认识、谈问题、谈思路、谈目标、谈措施,研究确定为人民群众做哪些实事、好事,把当前群众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好。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宋法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也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理念和政治优势,我们党执政的全部实践都必须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标志,就是看我们能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黑龙江的实际,从整体上看,目前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不高。作为老工业基地,我省在经济体制转轨中出现了危困行业多、特困企业多、下岗职工多等问题;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面对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出现了农民收入增长滞缓等问题。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使人民群众获得实际利益,共享发展成果。
  张左己(省委副书记、省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党历来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个整体,同时也是由方方面面、各种各样的具体利益所组成的。忽视了这些具体利益,就是忘却了人民的整体利益。由于我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群众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比较多,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难点也比较多,这些都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我们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设身处地地替群众着想,把这些问题解决好,让群众生活得更舒心,心情更愉快。
  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宋法棠: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之所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是要抓发展。人民群众的期盼概括起来就是求富、求安、求公道,希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富足、生活质量提高。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经济发展是基础、是关键。对于黑龙江来说,一般发展不行,必须快发展、大发展。各级领导班子要把通过抓发展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谋,作为第一位的工作来抓,集中和调动全部的力量与智慧,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人民群众尽快走向富裕。
  刘海生(副省长):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紧紧围绕“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奋斗目标,抓住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机遇,推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一是抓住国家政策机遇,打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攻坚战。目前,推进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战略已定,思路更加明晰,关键是形成合力,狠抓落实。二是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加快合资合作步伐。吸引外来投资对于加快发展非常重要。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外大企业的合资合作,同时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结合起来,转换企业机制。三是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发展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振兴密切相关,可提供就业机会和新的投资者以及财政收入等,有利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分流富余人员,进行产权重组。要放开经营领域,促进公平竞争;加强产业引导,强化政策扶持;实施项目带动,着力引强扶优;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实现民营经济新一轮的大发展。
  申立国(副省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制定和实施各项方针政策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对我省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而言,就是要落实到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措施中去。现在的关键是,要认真解决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实际问题,为农民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使广大农民尽快走上增收致富之路。目前,广大农民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缺资金、少技术、想信息、盼服务。为此,必须创新投融资体制,拓宽筹资渠道,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千方百计解决筹资难的问题;必须创新科技服务体系,推进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办好示范园区,利用网络、媒体、培训等多种形式送科技下乡,提高农民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必须创新经营组织,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吸引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等方式,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必须创新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在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必须创新管理体制,认真解决县乡机构膨胀、人员膨胀、权力膨胀导致的对农民管得过多、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过重等问题。同时,依法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和衡量各项工作的第一标准
  宋法棠: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第一信号、第一标志。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决策制定上,以大多数群众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为依据,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结合起来;在工作部署上,以大多数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作为第一信号,把大多数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工作方法上,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在工作作风上,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工作效率上,看实绩,重效果,提倡提速增效。要牢记“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作风,主持正义,办事公道,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要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和衡量各项工作的尺度,定计划、作决策、做工作,认准一个目标,就是尽最大可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一个标准,就是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凡符合群众利益的事,就多办、快办、办好,该办的事不拖,难办的事不推,协调的事不靠;凡有损群众利益的事,就坚决反对、坚决制止、坚决杜绝。把关心和服务群众作为第一职责,把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工作成绩的第一尺度,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张左己: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党和人民群众沟通的重要渠道。当前,群众上访的问题主要是下岗职工生活保障、企业欠发工资、建筑拆迁不合理、部分执法单位和部门执法不公等。这些都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进一步落实好信访责任制,层层负责,尽量把问题解决在基层,防止互相推诿、激化矛盾。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强化公仆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以实际行动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张秋阳(省委常委、秘书长):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群众上访不仅是民意的一种表达方式,更是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一种信任。信访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最直接、最具体、最现实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信访工作,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维护群众的利益,就能增强党和政府的感召力、凝聚力,夯实党的群众基础,使群众真实感受到我们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做好信访工作,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政治责任感问题。明确信访工作是各级党政一把手的重要工作职责,把信访工作做得如何视为领导干部有无驾驭全局工作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考核领导班子政绩优劣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二,对群众的感情问题。不能把群众的来信来访当成分外事,“一见就烦,一谈便崩”,更不能把来访群众看成刁民告状、找麻烦,颠倒了自己和群众的关系。第三,措施乏力问题。对信访老户采取特事特办、重大疑难信访问题采取领导包案的办法解决,对重大涉法信访问题由政法委牵头组成工作组解决,对共性信访问题制定政策措施成批解决。第四,快速反应机制问题。以省、市、县三级行政领导信访电话网络为中心,吸收公安、供水、供热、房产等部门的便民电话,建立一个对信访问题及时受理、快速反应、限期解决、包案到底的工作体系。第五,源头治访问题。坚持“抓早、抓小、抓了”的原则,抓好初信初访,早发现、早反馈、早介入、早处理,强化职责,首问负责,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坚强保障
  刘海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必须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是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核心,改进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思想政治建设是领导班子各项建设的首要任务,各级党委必须高度重视,抓紧抓好。二是以扩大民主为方向,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干部队伍建设。要用好的作风选人,靠新的机制选人,在实践中选人,凭群众公论选人。不断扩大范围,拓展渠道,使广大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三是围绕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只有把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好、作用发挥好,才能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徐发(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人民群众对法律的需要越来越强烈,他们呼唤公平正义,企盼告状有门、有冤得申。从这个意义上讲,维护了公平正义,就是实现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主要是侦查监督、诉讼监督、审判监督和刑罚监督。打击犯罪,履行好监督职能,就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好保护。检察机关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勇于正视问题,找到差距,认真解决影响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以对法律、对人民认真负责的精神,不断提高控申接待上的“百分之百接待、受理和答复”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同时,按照反腐败斗争的总体要求,深入查处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净化社会风气,以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办好
  张左己:从我省的实际看,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办好,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认真解决好下岗人员和困难职工的生活问题。现在我省下岗职工约有150万左右,特别是我省正处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阶段,下岗职工人数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要集思广益,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积极为下岗人员和困难职工找到生活出路。加快建立多层次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体系,强化“低保”能力,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抓紧进行社会保障试点省的准备工作,为明年社会保障的改革打好基础。二是安排好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今年春旱、内涝和持续低温,全省很多地方受灾。各级政府要及时做好灾区救济工作,安排好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能取暖、能看病,确保灾区中小学教学不受影响。抓紧落实各项抗灾救灾措施,引导受灾群众广开自救门路,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三是认真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继续抓好建筑安全、煤矿安全、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破器材和烟花爆竹以及非煤矿山等的专项整治工作。特别是要落实好长效机制,加强监督检查,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宋法棠: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特别要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做好工作。按照“群众心里盼、努力能实现、办了效果见”的原则,综合大家的意见,我看可以确定当前重点开展十项行动,即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助学、帮困、解难、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助残、治乱、方便群众、农民减负和倾听群众心声。通过这些行动,解决当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宋法棠:这次中心组学习,大家按照提高认识、共同研讨、落实措施、要见实效的要求,交流了情况,开阔了思路,收获很大,深化了对“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了“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责任感,坚定了代表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信心。这次学习后,省委要召开一次学习情况报告会,把省委研究的意见通报给各级党委、政府直至基层群众,把全省各级干部发动起来,自觉落实“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现代产权制度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
王天义
  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有何重要意义?
  答:产权是根据一定目的对财产加以利用或处置以从中获取经济利益的权利。产权的直接形式是人对物的关系,实质上是产权主体围绕各种财产客体而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得到法律认可之后,就形成了法律上的产权关系,即在法律上对土地、房屋、设备、存款、现金、股票、债券、专利、商标、名誉等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关系。法律上的产权关系是对经济关系的反映、认可和保护。当股份制成为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之后,就形成了财产所有权与实际占有权的分离,进而在财产所有权的基础上产生了企业依法享有对别人财产的占有、支配、使用和处置的权利,即法人财产权。因此,现代产权不仅包括法律上的财产所有权,还包括企业法人财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权利的总和。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所有制是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一定的个人或社会组织对生产条件的独占或垄断。所有制在法律上表现为所有权。以所有权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关系,构成了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然而,所有制内部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经济关系还不复杂时,所有制的范围是狭窄的,所有者可以完整地行使其权力并享有收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所有者要直接行使各项所有权能变得日益困难,这就必然会把自己的财产委托给他人经营,让渡给别人一部分产权。可见,所有制内部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可以全部归一个主体去行使,也可以拆分或组合,同一所有制可能有不同的产权配置格局,有不同的实现形式。这种由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而形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组合、调节、保护的制度安排,就是产权制度。
  现代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产权清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特征。只有产权归属清晰,才能有效形成一个个明晰的财产所有者的企业法人财产权,从而使企业真正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企业也才能以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人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产权的顺畅流转,既有利于企业开展资本运营以提高经济效益,也有利于不同性质的资本之间进行收购、兼并、重组,有利于相互参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企业产权多元化,构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机制。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财产的类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多,知识、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比重逐渐增大,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资本和城乡居民私有财产快速增长,单一的公有产权已经被包括公有产权、私有产权以及各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产权在内的多元化产权所取代。在新的情况下,进一步明确界定各类产权,对各类产权进行依法保护,就显得愈益迫切。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重组、交叉持股,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从而真正把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增添活力。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形成良好的信用体系和市场秩序的重要条件。产权是信用体系的基础。市场交换的实质是市场主体之间的产权交换。只有产权归属清晰且得到有效保护,才能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产权的规范流动提供前提条件,也才能为构筑社会信用制度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任务的提出,为我们从产权入手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


第9版(理论)
专栏: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不可或缺的基础建设
乌东峰
  农业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受影响较大的领域,也是行业协会发展较为薄弱的领域。国外许多农产品行业协会正纷纷在我国设立总部和办事处,为本国农产品抢滩中国市场开辟道路。如何将处于分散状态的我国农民组织起来,用现实而可靠的载体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共同迎接挑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论述,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实践证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我国农村经济走向市场、适应世界、逐步实现繁荣不可或缺的基础建设。但目前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普遍存在规模不大、覆盖面小、实力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稳定性较差等问题,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普遍对农民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和团体欠缺,在国外农产品行业组织和跨国公司面前处于分散和弱势地位。因此,应该下大力气发展我国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重大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组织专业科技研究,传播同业信息,组织同业行为,能够推进农业经营市场化的实现。我国农业经营分散,规模较小,缺乏发达的商品货币关系纽带,不仅农业的产业集中度低,没有规模经济和辐射效应,而且容易达到生产可能性边界,出现效率停滞。这是我国小农经济社会长期在现代化边缘徘徊的内在原因。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必须首先实现农业经营的市场化。没有市场机制和竞争,就不可能有持续创新和技术进步,产业化运动也就不可能长久。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制定同业技术标准,在统一标准下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经营,能够推动传统小农式家庭经营的变革。我国农业效率受制约的重要原因在于广泛存在的小农式家庭经营。这种经营方式抗风险能力低、融资困难、技术获取成本高,因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十分困难,迫切需要通过适当的载体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
  全国性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从上至下联通,能够解决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中可能发生的地区结构雷同问题。这几年农民增收难,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宗农产品生产区低水平重复竞争。过去主要靠乡镇一级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搞农产品结构调整,有些乡镇政府视野窄,信息不全面,把握不了全国农产品市场情况,市场风险很大,正如农民形容的“种啥啥多”,损失后又只能让农民自己承担。而农产品行业协会能指导各地根据全国市场状况培育自己的优势产品,带动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良性发展。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有利于农民有组织地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所面临的竞争对手主要是跨国公司和国外系统完备的农产品行业组织。同样,我们也只有组织类似的行业协会,才有能力与之合作和竞争。
  如何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调动政府和农民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目前,在农村创办专业合作组织,除民政部门被动受理注册登记外,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缺乏必要的引导和保护。鉴于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应加快组织和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指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其管理水平。同时,要注意少直接参与,不搞行政干预。要相信中国农民最富创造精神和奋斗精神,一旦条件具备,他们的创造性就会像黄河之水滚滚而来,成为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制定发展政策。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在初始阶段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会很多,需要政府的呵护与扶持。要放宽注册条件,优惠税费。在国外,对农产品行业协会实行税费优惠是一种通行做法。比如在美国,农业合作组织纳税只有工商企业的1/3左右;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可免征所得税及营业税。同时,还要搞好资金扶持。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的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农产品专业协会组织的发展。要加大保护力度,加强对职能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严禁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协调各方面力量,帮助解决区域封锁、条块分割、行业限制、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优化配置农村资源。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需要成规模的农产品基地、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实力的农村专业大户、有影响的农产品专业市场等。这就需要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形成一批规模大、有特色、品质优、区域性强的农产品基地,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发展龙头企业,对现有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强强联合,支持农产品深度系列开发,增强带动能力,从而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第9版(理论)
专栏:

建设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徐国安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建设国有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既是国有企业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是国有企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建设企业文化的关键在突出特色,而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需要紧密联系企业实际精心培育。建设国有企业的特色文化,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探索,努力创新,大力加强企业的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教育职工群众,为增强企业的发展实力提供保证。
  提升企业文化的吸引力,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健康发展。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否则就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的道理,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员工的思想就可能成为一盘散沙,就难以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国有企业一定要从战略高度考虑企业文化建设问题,以企业全局为目标,综合考虑生产经营管理的多方面因素,依据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来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凝聚员工的作用,把广大职工的热情引导到实际工作中去,推进企业的发展。
  把提升职工的思想境界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塑造企业的群体价值观。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培育群体价值观。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培育企业文化,一定要对企业职工强化生存意识、危机意识的教育。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育广大职工树立遵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价值观。只有使企业职工意识到了激烈的市场竞争,树立起共同的信念,并积极投入工作,企业才能够形成求新求变、永不满足的氛围,跟上时代步伐,充满生机与活力。
  把创建良好环境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铸造企业的文化品牌。企业文化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职工群众只有在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特别是在领略和认可企业文化所产生的效益时,才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追求。企业文化建设,不单单是对企业职工进行理想信念、奉献精神和竞争意识的教育,也包括企业职工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营造与改善。加强企业文化的设施建设,不仅能使员工有强烈的依托感、归属感,而且还能使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必要的载体。尤其是硬件建设的完备,可以使群众性文体活动更为丰富,生动活泼,职工参与的热情更加高涨。这样,不仅能激发职工爱厂如家、积极工作的热情,也为企业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开辟了渠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