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理论专页)
专栏:新高潮 新高度 新成效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海关工作的具体体现
牟新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前不久,胡锦涛同志在接见海关首批高级关衔人员和全国海关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代表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海关工作的具体体现,是对新世纪新阶段全国海关的总体要求。学习、宣传、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海关工作的重要讲话,是海关系统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要内容。
  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全面贯彻“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海关工作方针
  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海关工作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妥善解决海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海关战线要全面贯彻“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工作方针,推动我国外贸健康稳定发展,为增强国家财力多作贡献。这16个字的工作方针,科学总结了海关工作的实践经验,深刻揭示了海关工作的客观规律,正确指明了海关事业的发展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海关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的具体体现,是指导海关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方针。其基本内涵是:以促进发展为根本宗旨,以依法行政为基本准则,全面落实为国把关和服务经济两个职能要求。这一工作方针是互相关联、互为依托、内在统一、各有侧重的有机整体。全国海关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确定的海关工作方针的思想内涵和实践意义,以之指导海关的各项工作。
  海关工作必须首先立足于促进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海关工作必须自觉地从我们党承担的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的高度,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促进发展作为海关工作的根本宗旨,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努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海关工作必须有效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竞争。发展的关键是要把经济搞上去。海关工作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必须切实服务于经济基础,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广阔的通途。这是海关工作存在和发展的立身之本。海关工作服务于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忠实履行职责,严密监管,有效执法,高质量地完成打私、征税、监管、统计等各项任务,切实维护公平有序的进出口环境,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广大进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二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按照法律和政策规定,对企业正常的对外经济贸易及其进出口活动实施鼓励措施和简便程序,提高通关效率,降低贸易成本。“为国把关,服务经济”,是海关工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
  海关工作必须坚持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必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政治文明建设是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其中,坚持依法治国,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海关是执法机关,法律赋予海关行政和刑事两种执法权力。依法行政,是海关工作的基本准则和生命线,其要义是:海关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实行关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增强海关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不断提高海关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认真履行打私、征税等职能,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应有作用
  海关是守护国家经济大门、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钢铁长城。做好海关工作,发挥好打私、征税等职能,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人民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深入开展反走私斗争。深入开展反走私斗争,有利于防止国家税收流失,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利于保护国内产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端正社会风气,不仅有着重大的经济意义,也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近些年来,海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击走私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目前走私活动仍然存在,在有些地方还很严重;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走私活动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只要存在国内外市场差价,存在进出口税收和管制,就会有走私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打击走私没有最后的胜利。继续坚决打击走私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今年8月,国务院专门召开全国打击走私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打击走私工作作了全面部署。目前,打击走私专项斗争和联合行动已初战告捷。全国海关要继续坚决落实中央关于打击走私的各项部署,贯彻“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坚持不懈”的方针,切实加强与各地区、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始终保持打击走私的高压态势,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确保海关税收应收尽收。海关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中央财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海关税收的重要性不会降低。做到应收尽收、完成海关税收任务,是对海关应对复杂局面、趋利避害能力的重要检验,是海关执法整体状况和队伍建设成效的综合反映,是海关战线讲政治、讲大局、积极为国家财政多作贡献的具体体现。今年,海关税收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提前104天完成2590亿元年度税收计划,全年力争征收3500亿元。
  大力推进海关现代化建设。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海关工作必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认真谋划新世纪新阶段海关事业的发展战略。实现海关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管理理念现代化、监管模式现代化、执法手段现代化和队伍建设现代化。海关总署在1998年以来海关各项改革成功实施、总体上实现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第一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今年又提出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即从2003年到2010年,用8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起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相配套,与国际海关通行规则相衔接,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相结合的现代海关制度,把我国海关建设成科学、文明、高效、廉洁的现代化海关。
  不断强化“立党为公、执法为民”意识,把海关队伍建设成党和人民可以完全信赖的准军事化纪律部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海关工作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键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海关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拒腐防变能力。
  以实行关衔制为契机,开展以“立党为公、执法为民、整肃纪律、树立良好形象”为主题的教育整顿活动。实行关衔制度,标志着海关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海关队伍建设必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中央充分肯定海关工作和海关队伍的时候,我们更要牢记“两个务必”,充分认清海关工作和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海关总署党组决定以“政治坚强、业务过硬、值得信赖”为标准,用整风的精神对海关队伍建设状况和执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客观评估,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原因,积极进行整改。
  以人的现代化为目标,建设学习型海关,努力实现海关队伍整体素质的现代化。海关的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核心是建设学习型海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是思想理念现代化。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跟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步伐。二是业务技能现代化。用现代法律、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知识武装自己,不断适应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需要。三是精神风貌现代化。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规范,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
  (作者为海关总署党组书记、署长)


第12版(理论专页)
专栏:新高潮 新高度 新成效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广东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途径,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它们以经济为基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它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表现出来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但是,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又离不开社会各要素的共同作用,文化在受生产力决定的同时,又能够给生产力发展以能动的反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各国之间以经济、科技、军事、民族凝聚力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广泛渗透于上述各种力量之中,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文化优势,就无法拥有未来。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们所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与支撑。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就要求我们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时代在前进,世界在变化,实践在发展。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因势利导,不断探索新的途径。
  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文化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因此,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才能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
  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指导原则。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铸牢精神支柱,获得前进动力,就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造具有鲜明时代特点、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社会主义文化。
  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避免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市场机制能够使文化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有效地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因而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坚持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辩证法,是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必然要求。
  实现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的统一。内容的丰富性,反映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形式的多样性,表现出文化的发展程度、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式。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使之达到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而言,是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致的,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植根于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文化内容的创新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谱写新的理论篇章。
  发挥文化的政治、经济和娱乐的功能。一是发挥文化的政治功能。毛泽东同志认为,文艺要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使人“惊醒”、“感奋”起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整个社会主义文化也是如此。新时期的文化为政治服务,就是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服务,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二是发挥文化的经济功能。文化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含量(如企业文化、科学技术等)和作为现代精神生产形态的文化产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三是发挥文化的娱乐功能。文化产品不是以说服教育来取悦于人的,而是因为能取悦于人才具有说服教育的意义。在和平与发展时期,文化作品寓教于乐、寓导于乐的特色越来越突出,把文化的教化功能寓于文化产品的审美感受,才能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任何把文化功能单一化的做法,都是违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创新。文化乃国脉之所系,创新乃国家兴衰之所在。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纷纷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其吸引力和感召力,就必须在文化创新包括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创新上下功夫,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生机和活力。为此,应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加强宏观管理,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建立和完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新机制,鼓励探索,鼓励创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培育和规范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在实践中去发现先进文化发生、传播和弘扬的有效载体,去寻找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是实现文化形式创新的重要途径。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适应我国人民的心理特征和表达习惯,适应和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和欣赏水平,实现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统一,社会主义文化才能获得繁荣和发展的广阔天地。
  (执笔:谢名家)


第12版(理论专页)
专栏:新高潮 新高度 新成效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开创编译工作新局面
韦建桦
  1953年1月29日,毛泽东同志批发了关于成立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的决定。决定指出:“中央决定将中央俄文编译局与中央宣传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合并,并以此二单位为基础成立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其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全部著作。”党中央的这一决定,是加强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的成立,标志着我们党领导的马列著作编译出版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5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编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大全集的翻译出版,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中央编译局成立后,立即按照党中央的要求,集中力量编译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和《斯大林全集》。这是党和人民交给编译局的一项光荣而崇高的任务。50年来,全局同志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呕心沥血,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而努力工作,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3年9月,《斯大林全集》中文版第一卷问世。1958年,该全集出齐,共13卷,总计336万字。由于俄文版《斯大林全集》只编到第13卷,收载的文献截至1934年1月,因此我局根据我国读者的需要,将1934年以后斯大林的著作编成《斯大林文选》(上、下册),于1962年出版,供内部使用。1985年,对《文选》作了增补,编成一卷本《斯大林文集》正式出版。
  《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于1955年开始出版。为了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快编译出版《列宁全集》的指示,局领导决定实行“全局一盘棋”,争取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将《列宁全集》38卷全部译成中文出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全局同志争分夺秒,连续苦战,终于在1959年国庆前夕圆满完成了《列宁全集》的编译任务。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完成这一宏大工程,这不仅是编译局全体同志向共和国1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也是我国翻译出版史上的一个创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编译,俄文版全集原定39卷。中文版于1956年开始出版,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全集》中文第一版共编译出版了21卷。“文化大革命”使编译局的业务工作一度中断,直到1969年在周恩来同志的亲自过问和直接关怀下才得以恢复。全局同志通力协作,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投入《全集》的翻译工作。至1974年,原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1—39卷全部问世。在此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又增编了11卷(12册),即第40—50卷。中文版的编译工作从1977年开始,至1985年完成。至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1—50卷历时30年全部出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工作不仅要求编译工作者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而且要求有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编译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外马列著作新的全集本的出现,我们感到已经出版的中文版全集本在文献汇集、语言迻译、资料考证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以全面反映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更好地适应全党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1982年,根据中央书记处决定,编译局投入了编译《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的工作。经过8年艰苦奋战,于1990年底将《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60卷全部出齐。这是由我国自行编辑的第一部列宁著作全集本,也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各种列宁著作集中收载文献最齐全的版本。党中央对这一工程的胜利完成给予了高度评价。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的编译出版,“是我国政治生活和党的建设中的大事”。
  1986年,中央书记处批准编译局关于编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的报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是根据俄文版翻译的,其中多数著作和文献均从俄文转译,而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用德文、英文、法文和其他欧洲文字写成的。因此,从更准确的角度说,必须按照原著文字对第一版译文重新校订;历年来新发现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需要补入《全集》;对各卷资料也需要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重新考订、增补和修改。新版应当成为中国马恩著作出版史上内容更完整、译文更准确、资料更翔实的译本。《全集》包括著作、《资本论》及其手稿、书信和笔记四个部分,总计约70卷。这是一项宏伟的工程,目前进展顺利。
  为了适应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需要,中央编译局还编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和《斯大林选集》。1971年4月,周恩来同志在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尽快出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以适应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迫切需要。根据这一指示,我局重新开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编选工作。1972年5月,新编的四卷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正式出版。1995年6月,又编辑出版了第二版。这版《选集》对收载的文献作了较大调整,并按原著文字对译文重新作了校订。为纪念斯大林诞辰100周年,1979年12月编辑出版了两卷本的《斯大林选集》。1995年6月,在《列宁全集》第二版的基础上重新编辑出版了《列宁选集》第三版。
  承担翻译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的光荣任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介绍给世界人民。1961年12月15日,经当时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批准,成立中译外常设机构,归属中央编译局。1962年4月,编译局正式成立毛泽东著作翻译室,1982年改称中央文献翻译室,1994年改称中央文献翻译部。参加这项工作的同志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和认真工作,先后翻译出版了英、法、俄、西、日等外文版《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著作选读》、《毛泽东军事文选》、《周恩来选集》、《刘少奇选集》、《朱德选集》、《邓小平文选》和《陈云文选》。文献翻译部还为俄罗斯帕利亚出版社翻译了俄文版《毛泽东文集》、《邓小平文集》和《江泽民文集》。此外,我局还承担了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协会议文件以及其他重要会议文件的英、法、俄、西、日、德6个文种的翻译任务。40多年来,文献翻译部为党的对外宣传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经典著作翻译工作不断发展的同时,理论研究工作也取得了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丰硕成果。几十年来,编译局主要从事国际共运史和工人运动史、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世界政党与政治等多方面的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发展的研究,我们积极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广泛开展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研究、反腐败研究、中国经济特区研究、全球化研究及基层民主研究。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研究,特别是加强了对苏东剧变的原因以及俄罗斯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在理论研究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提出了“翻译与研究并重,研究经典文献与研究现实问题并重,理论研究的深入与理论宣传的普及并重”的原则,确立了“为中央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走出机关,走出书斋,走向群众,走向社会,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开展了一系列同重大现实问题相关的课题研究。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研究工作取得了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丰硕成果。自“七五”社科规划以来,我局承担了数十项中央委托的重大调研课题和重点项目、中央有关部门委托的调研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以及局的科研项目。
  回顾50年传播真理的风雨历程,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展望新世纪新征程,我们深感任重道远。中央编译局作为党的思想理论战线的一个重要部门,一定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牢记历史使命,发扬光荣传统,再接再厉,努力工作,更好地为中央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继续认真做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的编译工作和中央文献的对外翻译工作;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加强对世界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开创编译局工作的新局面,为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新贡献。
  (作者为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