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伊比利亚美洲国家峰会召开
  据新华社圣克鲁斯(玻利维亚)11月14日电(记者宋心德、刘国强)第十三届伊比利亚美洲国家首脑会议14日在玻利维亚最大的商业城市圣克鲁斯开幕。会议将重点讨论和平与发展计划。
  玻利维亚共和国总统卡洛斯·梅萨在开幕式上致辞时指出,本届首脑会议将讨论弱势群体融入伊比利亚美洲社会问题,这是为大多数人特别是土著居民在平等条件下提供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空间的需要。
  来自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和拉美19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还将在为期两天的首脑会议上讨论加强反腐败、反恐怖主义和反毒品斗争,地区安全以及哥伦比亚内部冲突,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解除对古巴的封锁和联合国改革等问题。
  会议还将审议由巴西前总统卡多佐主持起草的关于改革伊比利亚美洲国家首脑会议机制计划的报告。这份报告旨在通过不断完善和健全首脑会议的各种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和增强伊比利亚美洲国家之间的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伊比利亚美洲首脑会议的国际地位。
  出席会议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拉美国家虽在争取实现《联合国千年宣言》中确定的发展目标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面临腐败、不平等和贫困等各种挑战。


第7版(国际)
专栏:

伊朗同意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
  安南秘书长表示欢迎
 德法英草拟决议批评伊朗
  据新华社联合国11月14日电(记者段吉勇)联合国发言人埃克哈德14日发表声明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欢迎伊朗同意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的决定。
  声明说,安南欢迎伊朗政府决定签署附加议定书,并在其生效前按照议定书规章行事和中止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
  本周早些时候,伊朗向国际原子能机构表示同意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签署附加议定书意味着伊朗将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核设施进行更加严格的和不经事前通知的现场检查。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在10日提交给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成员国的一份秘密报告中说,迄今没有证据表明伊朗过去未经申报的核材料和核活动“与发展核武器有关”。
  据新华社维也纳11月14日电(记者宋国城)奥地利外交界人士14日对媒体说,德国、法国和英国正在为将于11月20日召开的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起草一份以强硬措辞批评伊朗隐瞒核计划的决议草案。
  据称,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大多数成员国倾向于通过一项措辞强硬的决议,以便向伊朗“传递一个非常强烈的信息”。但许多成员国不主张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
  国际原子能机构13日驳回了美国对其关于伊朗核问题报告的指责。伊朗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萨利希同一天表示不希望有关伊朗核问题的争端进一步升级。


第7版(国际)
专栏:

瓦杰帕伊将参加南盟峰会
  本报新德里11月14日电 记者张静宇报道:据印度报业托拉斯消息,随同瓦杰帕伊总理在塔吉克斯坦访问的印度外交部发言人今天表示,瓦杰帕伊总理准备亲自参加于明年1月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举行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政府首脑会议。
  印度政府将通过正式渠道把上述决定通知巴基斯坦方面。但该报道没有提及瓦杰帕伊是否准备在与会期间与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单独会见。


第7版(国际)
专栏:

土耳其发生爆炸事件
  据新华社安卡拉11月15日电(记者郑金发)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15日上午发生两起针对犹太教堂的汽车炸弹袭击事件,造成至少24人死亡,100多人受伤。据当地电视台援引警方的话报道,这两起恐怖爆炸事件发生在伊斯坦布尔市中心贝伊奥卢区和希什利区的犹太教堂附近,教堂不同程度被毁。


第7版(国际)
专栏:新闻解析

科局势引人关注
本报驻科特迪瓦记者 赵章云
  11月11日,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简称“西共体”)首脑会议仅仅举行了3个小时便于当晚在加纳首都阿克拉结束。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科特迪瓦危机,试图打破近两个月之久的僵局,重新启动今年1月巴黎马库西协议签订以来的和平进程。会议由西共体轮值主席、加纳总统库福尔主持,科特迪瓦总统巴博、布基纳法索总统孔波雷、贝宁总统克雷库、尼日利亚总统奥巴桑乔、多哥总统埃亚德马和尼日尔总统坦贾等参加。但会后几位元首均未发表任何讲话,只是由西共体执行秘书钱巴斯发表了一个简短的6点声明。
  此次地区峰会的目的本来计划确定科特迪瓦过渡政府总理迪阿拉及其部长的权力分配以及劝说退出内阁会议近两个月的“新生力量派”(即原反政府武装)部长重返政府工作,但会议的结果让人大失所望,除了得到总统巴博愿意与总理迪阿拉“紧密合作”的承诺和希望将西共体参加调停的部队改为由联合国维和部队之外,没有触及科特迪瓦危机的任何关键性问题。
  今年9月份,由于认为巴博给予过渡政府总理迪阿拉和各部长的权力有限,不满巴博在选择国防和安全两位部长问题上有失公允,“新生力量派”的部长们于9月23日集体退出政府,回到了他们在北方的据点布瓦凯,以抗议总统派阻碍马库西协议的执行。总统派也不示弱,强调自己已经作出重大牺牲,现在应该是对方解除武装的时候。但近两个月来,“新生力量派”不仅没有按原定计划解除自己的武装,而且还摆出不靠阿比让、自己也能解决经济问题的架势,公开与总统派分庭抗礼。两派中的强硬人物更是唇枪舌剑、锋芒毕露,两派报刊之间的指责谩骂日益加剧。国家分裂、党派纷争,政局动荡、人心不稳,科特迪瓦面临危机,西非地区国家也因科特迪瓦长期动荡而深受其害。人们对这个国家的前途甚感担忧,就连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也说,“科特迪瓦和平进程已经遇到了严重困难”,应该“尽快解决”,“以免出轨”。
  西共体就是在这个时候召开会议,试图再一次调停科特迪瓦冲突各派的对立观点。这是自去年发生兵变以来西共体第三次直接调解这个国家的危机。前两次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这一次一方面想从总统派得到承诺,给予总理和“新生力量派”部长更多的权力,并督促尽快修改宪法第三十五条以便为2005年大选创造条件;同时希望说服“新生力量派”,促其尽快返回政府,并确定出解除武装的时间表。但这一次与前两次相比,情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如果说半年前各派在组建政府问题上尚能达成一致,3个月前在通过大赦法时相互能够妥协,但随着和平进程的深入发展,现在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时候,任何一派作出退让都将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估测未来,各冲突派别不仅在国防部长人选、总理权力权限和解除武装等具体问题上难于取得互谅互让的余地,就是在修改宪法第三十五条、“科特迪瓦化”以及土地法等原则问题方面更难有达成妥协的可能性。
  观察人士普遍认为,在还没有找到各自利益的结合点之前,冲突各方的对立仍然将继续下去。西共体为了地区利益行使自己的责任,成功与否,无可非议。但结束冲突、重建经济已是人心所向,因而,在科特迪瓦实现全面和平应当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本报阿比让电)


第7版(国际)
专栏:新闻脉络

美国 被迫调整对伊政策
本报驻美国记者 任毓骏
  11月13日上午,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他已命令被紧急召回述职的驻伊拉克最高文职行政长官布雷默返回伊拉克,同伊拉克临管会共同制定一份建立伊拉克新政府的计划,加快主权移交过程。同一天,国务卿鲍威尔和正在美国访问的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在华盛顿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都表示将调整对伊拉克政策,强调需要加快伊拉克主权的移交过程。美联社评论说,这是布什对现行伊拉克政策的重大改变,这将比原计划提前允许伊拉克人管理自己的国家。
  美国再次调整伊拉克政策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对布什来说,连日来有关伊拉克没有一条好消息。首先是驻伊美军伤亡继续增加。美国军方承认,近来驻伊美军平均每天遭受30多次袭击,大约是前一段时间的两倍。最近两周,驻伊美军直升机频频遭袭并导致3架直升机坠毁,共造成美军近50人伤亡。从5月1日布什宣布在伊拉克的主要战事结束以来,美军阵亡人数已达158人,大大超过激战时期的死亡数字。特别是12日意大利驻纳西里耶宪兵总部遇袭事件的死亡人数已增加到31人,其中包括18名意大利人。这一事件发生后,葡萄牙政府立即改变计划,决定将原来打算派到纳西里耶的128名精锐警察,重新部署到巴士拉。此外,日本政府表示,向伊拉克派兵可能推迟到明年。韩国也决定限制派兵人数。
  布什的公众支持率正在减少并降到最低点。美国广播公司和《华盛顿邮报》日前联合发布的最新民意调查显示,51%的美国民众对伊拉克局势表示不满。这是首次有超过半数的美国人不赞成布什的伊拉克政策。另外,62%的美国人认为目前的美军伤亡无法接受。美国马里兰大学海外政策研究机构13日公布的调查显示,55%的受访者认为美国出兵伊拉克是错误的。
  日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其他媒体都报道说,中央情报局向白宫提交了一份很悲观的伊拉克前景报告。该报告警告说,由于美英占领当局在伊拉克没有取得明显进展,当地抵抗力量有所增强。伊拉克人开始对以美英占领当局失去信心,越来越多伊拉克人转而加入伊拉克抵抗组织,游击战可能全面升级。美英联军在伊拉克目前处于“关键时刻”,如不迅速、彻底改变政策,局势就会失控。美国其他情报部门在近6周内所作的有关形势报告也做出了类似的结论。
  从11日到12日,白宫连续两天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会议,布什亲自出席,副总统切尼、国务卿鲍威尔、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尼特悉数参加,与被召回国的布雷默讨论伊拉克局势和战后重建问题。会后,布什和鲍威尔都没有讲美国调整伊拉克政策的详情。而美国各大媒体连日来透露了美国新方案的一些内容。
  据报道,美国计划在伊拉克推行“阿富汗模式”。美国原打算在伊拉克采取“制宪、选举、成立政府”的程序,但为了早日移交权力,很可能物色一位伊拉克的“卡尔扎伊”,领导伊拉克的临时政府,在明年夏天接掌管理伊拉克的大部分权力。据《纽约时报》报道,布什政府已做出一项决定,将在2004年上半年举行伊拉克选举,产生一个代表性的机构,该机构将再选举产生一个临时政府,美国将把伊拉克政权转交给这个临时政府。此后,伊拉克才制定新宪法,依法选举并建立正式政府。
  面对伊拉克日益恶化的形势,美国被迫再次大幅调整伊拉克政策。布什此举一方面是为了平息美国国内乃至国际社会日益高涨的反战浪潮,更重要的是为了2004年总统大选。然而,美国新的如意算盘能否奏效,仍是未定之数。
(本报华盛顿11月13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印度国际博览会开幕
  第二十三届印度国际博览会十四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开幕。印度总统卡拉姆出席了博览会剪彩仪式,并参观了中国展馆。本届博览会的主题是“旅游和促进中小企业出口”,共有七十多家中国公司参展。(张静宇)


第7版(国际)
专栏:

  加拿大前财长保罗·马丁十四日在加拿大自由党的代表大会上正式当选为该党新领袖,他将成为加拿大第二十一任总理。保罗·马丁是以绝对优势当选的,得票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三。(陈特安)


第7版(国际)
专栏:

驻阿美军一士兵遇袭身亡
  驻阿富汗美军一名发言人十五日透露,一名美军特种部队士兵十四日在阿东部的库纳尔省遇袭身亡,另有一名美军士兵受伤。(陈一鸣)


第7版(国际)
专栏:

英提高恐怖警戒级别
  在美国总统布什访问英国前夕,英国已经把恐怖警戒级别提高到“整体情况严重”的二级水平,因为有关当局获悉,“基地”组织在北非的支持者计划对英国发动恐怖袭击。


第7版(国际)
专栏:

葡记者车队在伊遭袭
  葡萄牙几家媒体记者组成的车队十四日进入伊拉克南部时遭到伊拉克人袭击,造成一名记者受伤,另一名记者下落不明。这一车队由葡萄牙国家电视台、SIC电视台及无线广播电台记者所租用的汽车组成。(据新华社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