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神舟飞天举世瞩目 继往开来再铸辉煌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永载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史册的日子。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在绕地球环行14周后,16日6时23分,我国自己培养的航天员杨利伟乘返回舱在内蒙古预定地区安全落地,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人第一次乘自行研制的宇宙飞船,实现了飞向太空的历史性跨越。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开创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纪元。
  一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和国防科技工业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我国整体科技水平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航天事业作为高新科技综合集成的国防科技事业,集中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水平。“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和回收,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由无人飞行进入载人航天飞行阶段,我国航天技术实现了一次重大突破。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中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以载人航天为龙头,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新兴高科技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科技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航天高科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学科集成的载人航天工程作为当今航天技术领域的前沿,成为世界强国竞相抢占的科技制高点。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使我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奠定了基础,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大国地位显著提高。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大大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航天事业是一项振奋人心的攀登科技高峰的事业,载人航天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进一步激发了中华民族开创美好未来、实现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必将带动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人完全有能力独立自主地攻克任何尖端技术,有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大展宏图,有能力在新的千年中,以辉煌的成就,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为我国探索太空事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在多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突破了大量的关键技术,大大提高了我国航天科技水平;建设并完善了一批先进性与实用性兼备、适应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需要的载人航天工程设施;培养了一支德才兼备、素质精良的科技与管理人才队伍;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大型航天工程的管理经验,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之路。这些辉煌成就为今后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和人才基础。
  二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国防科技工业广大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成果,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充分体现。载人航天工程实施十多年来,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再接再厉,继往开来,创造新的辉煌业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是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根本保证。1992年1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着眼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大局,在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果断作出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在近年来日本H2A火箭、俄罗斯“联盟”号、欧洲阿里安5号火箭、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等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瞻远瞩,坚定不移地实施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十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度重视载人航天工程,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江泽民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视察工程现场指导工作,勉励国防科技战线的同志们顽强拼搏,努力夺取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胜利。这次,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亲临酒泉发射现场和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为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壮行,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参研参试人员圆满完成任务的决心和信心。中央对载人航天工程的科学决策、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为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提供了根本保证。
  精心组织,科学管理,是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重要前提。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建立了组织严密、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工程指挥体系。在工程总指挥部卓有成效的组织领导下,各单位狠抓组织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层层落实责任制。在研制试验工作中,各参研参试单位坚决贯彻“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一丝不苟,分秒不差”的要求,确保载人航天工程顺利推进。针对载人航天工程质量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特点,各单位坚持质量第一,特别是把航天器送入轨道技术、航天器在轨运行技术、航天器返回地面技术的质量安全可靠性作为重点,制定出一套详细、科学、规范的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制度,质量管理实现了由传统经验型向科学规范化的转变,确保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一举成功、万无一失”。
  与时俱进、自主创新,是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重要途径。江泽民主席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十多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瞄准世界前沿,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载人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管理达到了新的水平: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采用的许多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在核心技术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知识产权,飞船可以载三人,飞船返回之后轨道舱继续留在太空半年以上,仍然可进行许多实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成功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依靠自己的科技力量,建立了体现中国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建成了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测控网和飞船着陆场,组建了航天员队伍并进行系统化训练;等等。在载人航天科研攻关和工程管理方面,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新路子。
  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重要基础。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对载人航天这样的高科技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更是至关重要。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十多年来,各单位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关系工程成败、关系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努力为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许多单位强调既要出成果,又要出人才,在工作中大胆地给年轻同志压担子。一批年富力强的科技骨干在实践中经受了锻炼,成为载人航天工程的中坚力量。许多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传帮带,积极为人才队伍建设贡献力量。各单位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政策,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力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重要保障。在载人航天工程实践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在载人航天实践中,创造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将为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载人航天工程涉及领域十分广泛,直接承担研制生产任务的单位有100多个,协作配套单位有3000多个,主要科技人员数以万计,这些单位和人员遍布全国各有关地方、行业、部门。从科研实验室到各生产厂家,从航天发射场到“远望”测量船,广大国防科技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一道,情系飞天梦,热血铸忠魂,团结拼搏,奋力攻坚,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灿烂的“神舟”飞天之路,由无数国防科技工业工作者和解放军指战员共同的心血和汗水铺成,是全国上下一盘棋和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结晶,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谱写的新的光辉篇章。
  三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和全体中华儿女一样,深感光荣和骄傲。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一个新的起点。以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为契机,进一步振奋精神,加快推进国防科技跨越式发展,全面振兴国防科技工业,是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肩负的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加速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两弹一星”精神为核心的军工行业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过去,国防科技工业取得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现在,国防科技工业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又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新世纪,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竞争,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机遇,迎难而进,乘势而上,切实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新的历史贡献。
  坚持自主创新,实现国防科技的跨越式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本质在于创新。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高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引发了包括军事领域在内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国防科技工业作为高科技产业,必须坚持科研先行,突出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科技和军民两用技术,提高原始创新和持续创新能力。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通过自主创新,使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振兴国防科技工业。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中央一再强调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选准主攻方向,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建设重大科研设施。通过重点抓住抓好一些能对整个国防科技工业整体发展起强劲带动作用的项目,以点带面,全面振兴国防科技工业。按照中央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国防科工委将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力支持,进一步推进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同时,切实抓好“绕月工程”等重大科学工程的实施,推动我国航天和国防科技事业实现新跨越。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国防科技工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国防科技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振兴国防科技工业,离不开高水平、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国防科技工业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文件和指示精神,抓住吸收、使用、培养人才三个环节,进一步关心、重视、培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充分调动国防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回首过去,成就辉煌;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新世纪新征程上,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将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奋发图强,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全面振兴国防科技工业,以更加辉煌的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内蒙古额济纳旗原本呈萎缩趋势的胡杨林经过围封,加之国家采取的黑河分水措施,大部分地区植被得到恢复。
新华社记者 丁铭摄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我国将建雷电监测预警网
 去年雷电灾害造成500多人死亡
  本报北京11月13日讯 记者刘毅报道:我国将从明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雷电监测预警网,严密监控雷电的发生,并随时向社会发布雷电警报,以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这是在今天开幕的第二届中国防雷论坛暨防雷技术与设备展上,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透露的。
  2002年全国雷电灾害共造成497人受伤,538人死亡,雷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万元和百万元以上的实例分别为3起和33起。仅北京地区去年就发生了52起雷击灾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雷电灾害对通讯网络、电力系统等造成的危害日益显著。
  从明年开始,气象部门将在全国范围内选点,布设300多套先进的雷电定位仪,自动、定量、连续地监测雷电的发生,记录雷电发生的位置、时间、放电电流大小、发生密度、运动速度、移动方向等信息,并传递到监测中心。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义乌500台商扶贫助学
  本报讯 浙江义乌的500多名台商今年已自愿捐款90多万元,资助义乌市贫困山区的50多名孤寡老人和20多名贫困学生。
  近年来,到义乌投资兴业的台商越来越多,经义乌市有关部门批准登记的台资企业已有150多家,投入资金4000多万美元,年出口产品达5000多个标准集装箱,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在推进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中,常驻义乌的台商主动融入商城大家庭,除积极参与义乌经济建设外,还积极投身扶贫送温暖活动。今年重阳节,台商们带着2万多元捐款和棉被、衣服、袜子等物品前往大陈、苏溪、上溪等地,给当地的50多位孤寡老人、残疾人、特困户送去温暖。同时,他们还专门设立助学基金,与义乌市教育局联系,结对帮扶20多位贫困学生。
  (卢国良 张建成)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我国将有艺术市场经济学硕士
  本报讯 由北京工商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共同倡导创办的艺术市场经济学研究生培养点日前正式成立,北京工商大学已招收首届艺术市场经济学研究生。这是我国第一个高水准的艺术市场经济学研究生专业。
  艺术经济学主要培养艺术与经济相结合的高层研究人员,专业涉及中外艺术史、艺术创作基础、艺术概论、艺术品鉴定、文物及书画收藏与鉴赏、艺术市场行情分析、艺术批评、艺术展览策划、艺术媒体策划、拍卖行及画廊运行机制、经济学与艺术有机结合机制、艺术经济策划体系等。(刘人岛)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让夕阳更美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士雯
赵绍华
  采访王士雯院士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她太忙了,更不愿被媒体报道。这次记者从她主编的《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谈起,才得到了采访的机会。《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凝聚着年届七旬的王士雯院士的心血。她不光亲任总编辑,参考了几百份国内外杂志封面后,亲自设计了封面:朴素干净的蓝底衬着简洁的中英文文字,稍显醒目的是紫红色的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所徽,这个徽志的创意人也是王士雯。
  在一个严肃的专业性学术杂志上设立“老年医学科普”这样一个科普性专栏,这种做法在医学专业类刊物中是非常少见的。王士雯说,以前不太重视科普宣传,当看到一些患者由于缺乏医学常识,而导致生病,甚至耽误了治疗,自己就很心痛。其实,将科学知识用更朴素、更接近百姓的语言表达出来,为更多的人所知晓,是一个善举,也是一件难事。我们研究的一些高精尖的成果,非常有价值,但如果我们的病人不懂,这些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在已故的共和国十大元帅中,王士雯抢救过6位,为7位治过病;10位大将,她抢救过7位;为57位上将中的52位看过病。谈及这些辉煌的过去,王士雯很淡然,她更关注现在和将来。19年前,已经50岁出头的王士雯先后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加州大学医学院深造心血管病理,她的好学令美国同行钦佩不已。她的老师曾这样评价她在学校的表现:“王士雯有惊人的精力,与众不同的风格,她上进、好强、聪颖,有志气。”
  提到老年疾病的治疗,王士雯说,许多人,包括国外的一些医学专家都认为,老年人在患心脏病时,不能做手术,而我们做了,为几千例必须进行手术的心脏病人做了手术。王士雯举了一个例子,非常有代表性。这个患者是她的老师,差十几天就80岁了,不幸得了肝癌。此时老师已经出现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症状。王士雯认为,手术一定要做。但是,多数专家不同意。她就与在上海的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取得了联系,吴院士看过病人后,当即就答应可以进行手术。就这样,王士雯和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陪同老师去了上海,进行手术。手术中老师出现了心肌缺血、血压下降等6个难点。但是在手术专家和心血管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手术终于完成了。手术后,老师的身体很快得以恢复,在医院度过了他80岁华诞。
  王士雯是一个对自己的事业无限热爱的人。谈到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的工作,她很自豪:“我们心研所在围手术期方面是全国做得最好的。我们有一套专门的班子,包括麻醉科、外科、心内科。1999年心研所成立以来,抢救了不少心梗并肝癌的病人。心梗并肝癌的病人,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不提倡手术。尤其是离心梗发作时间越短,手术越危险。甚至有这样的规定:一个月内不能手术;6周内手术,死亡率极高。严格地讲,半年之内手术,都是非常危险的。但我们做了,这是医生的责任。”
  这些年王士雯先后取得了“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的内科保障”、“脂蛋白与冠心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等1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并成功地保障了2000多例冠心病、肺心病等急症老年患者进行肺、胸、腹、泌尿系统等大型手术。王士雯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更多的老年人健康长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