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伟大的实践 宝贵的经验
  ——关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体会
迟万春
  2003年10月16日清晨,当祖国大地刚刚迎来第一缕绚丽曙光的时候,传来了激动人心的喜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完成的一个伟大壮举,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独立自主地完全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是继“两弹一星”之后又一座新的里程碑。
  这一伟大成就,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和坚强力量,充分展示了伟大祖国的崭新风貌和雄厚实力。
  这一伟大成就,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历史性突破,推动了航天科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使我们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这一伟大成就,昭示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将更加光明和美好,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太空资源的未来将更加光明和美好。——编者
  “历尽千难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经过了几代航天人几十年的顽强拼搏、艰辛努力,胜利来之不易,经验尤为宝贵。11月7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庆祝大会,胡锦涛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江泽民同志为杨利伟颁发了“航天功勋奖章”和“航天英雄”荣誉称号、“航天功勋奖章”证书。胡锦涛同志高度评价了载人航天工程的伟大成就,全面总结了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经验,精辟阐述了载人航天精神,明确提出了载人航天工程的宏伟目标和前进方向。这是党和人民给予航天战线全体同志的最高荣誉,是对我们的巨大鼓舞和鞭策。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深入总结经验,在推进载人航天工程的征程中,谱写出更加壮丽的篇章,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坚持用党中央的决策和指示统一思想,确保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近些年来,开发利用空间资源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航天科技事业作为高新科技综合集成的新兴产业,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
  为了确保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加速推进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92年9月21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着眼未来,果断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这是个大事,要下决心搞这个东西。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组成了强有力的统一指挥协调机构,科学规划了工程的宏伟目标,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方针、原则和政策,并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各个方面给予全力保障。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亲临一线,具体指导,为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我们特别难以忘怀的是:江泽民同志亲自为我国第一艘飞船题写“神舟”;1999年11月24日,当“神舟”一号飞船首飞成功后,江泽民同志接见了参加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部分人员,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险,敢于超越,勇攀高峰;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后,江泽民同志又亲自打电话表示祝贺,并提出殷切希望和要求,极大地增强了航天战线全体同志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工程高度重视,给予了极大关怀和支持,十六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就风尘仆仆地赶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坐镇指挥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接见杨利伟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并发表重要讲话,使大家深受鼓舞,信心倍增。
  回顾实施载人航天工程11年的风雨历程,这个工程自始至终都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进行的。党中央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对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作出的一系列决策和指示,反映了当今世界高新科技发展的趋势,反映了载人航天工程建设的科学规律,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意愿,这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坚持不懈地用党中央的决策和指示统一思想,就一定能够确保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动员和凝聚起最广泛的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不断把载人航天事业从胜利推向更大的胜利。
  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政治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伽利略说过,科学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事业。载人航天工程涉及航空、航天、电子、机械、化工、生物等高精尖领域,博采现代科学技术众多领域的最新成果,是现代高新技术群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尖端技术,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最密集、最尖端、最具标志性的宏大工程。
  载人航天工程由中央专委集中统一领导,建立了由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组成的工程指挥机构,专门设立了工程办公室统一协调实施。整个工程由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着陆场、测控通信七大系统组成,每个系统还有若干分系统。工程实施以来,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建立和完善竞争、评价、监督、激励机制,坚持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努力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组合,实施大兵团作战,进行重点突破。参加工程研制、建设、试验的几十万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目标一致,决心一致,步调一致,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前进的浩荡大军。各部门、各单位坚持做到局部服从全局,部分服从整体,当前服从长远,想国家之所想,急民族之所急,坚持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问题共同研究,有风险共同承担,形成了一切为航天、一切为载人、齐心协力干事业的生动局面,使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协调发展,始终保持高效运行。
  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载人航天事业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事业,是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结晶。我国尽管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花钱办事的地方很多。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越性,大力倡导全社会团结协作的精神,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市场经济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把各个方面的资源统一协调起来,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形成万众一心干事业的强大合力,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坚持“成功才是硬道理”,切实把质量建设作为工程的生命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成败系于毫发,质量高于一切。广大航天工作者按照江泽民同志“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一丝不苟、分秒不差”的重要指示和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把质量作为工程的生命,把确保航天员绝对安全作为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最高原则。
  在工作指导上,不断深化对质量建设规律的认识,确保成功与风险、进度与质量、局部与全局的辩证统一,大干而不蛮干,涉险而不冒险,在认知的范围内把所有工作做到位,真正做到进度服从和服务于质量,质量决定和保证进度。在工作机制上,通过狠抓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大力实施软件工程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开展以提高工程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积极推进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强化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制定符合载人航天要求的质量工作管理制度、规范和标准,实行对工作阶段和重大质量问题归零的专家评审制度,建立科学先进的质量保证检测、测试手段以及高效、畅通的质量信息网,积极探索并采取竞争机制、强强联合等措施,形成一套既有指令性计划作指导、又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制约束的综合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提高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益,真正走出一条更加经济、更加高效的航天发展道路。在工作实践中,把质量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以管理求生存、促发展,努力培育和锻造良好的科研试验作风,每次发射试验真正做到设施设备零故障、技术操作零差错、组织指挥零失误。发射试验后,集中专家进行会诊评估,查找问题,改进方案,真正做到打一仗进一步,使各项工作更深入、更细致、更扎实。“神舟”五号飞船和运载火箭产品在整个执行任务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参加任务的数千台套地面设施设备也无一故障,全系统数万个口令无一差错,操作无一失误。通信非常通畅,北京、酒泉、西安三个指挥控制中心和分布在国内外的10个测控站,以及分布于三大洋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都十分精确、十分及时地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加强质量建设是载人航天工程的根本之举,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思想上不能有丝毫松懈,态度上不能有丝毫含糊,工作上不能有丝毫马虎。随着载人航天工程不断向前推进,对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以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为契机,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为根本,以提高技术水平为核心,以严格试验作风为保障,以强化组织领导为关键,以加强队伍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以更严的要求、更高的质量,确保安全,确保成功。
  坚持协同攻关、自主创新,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是在世界航天大国已经发展30多年后起步的。为了缩小差距,迎头赶上,工程一开始实施就明确提出,要坚持做到起步虽晚但起点要高,投入少、效益高,项目少、水平高,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从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回收、空间应用技术到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论证设计,都瞄准世界先进技术,确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强劲的后发优势,关键技术就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局部还有所超越。在工程研制、建设中,面对一系列全新的领域和尖端课题,我们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带动工程研制、建设水平的整体跃升。各地区、各系统充分利用发展“两弹一星”40多年积累起来的成熟技术,集聚的一大批科技专家和优秀人才,在积极借鉴吸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开发,独立研制,集中优势力量,实施重点突破。经过不懈探索和艰辛努力,突破了一个又一个被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课题,掌握了一个又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日趋发展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科技成果和有益经验。但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在关系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的尖端技术上,必须立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拓创新,而不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更不能受制于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战略上争得主动。因此,我们一定要勇于站在世界科技进步的最前沿,独立自主但不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但不盲目排外,对外开放但不失中国特色,积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创新体系。在一些重要领域和科技前沿,要集中力量攻克重大关键技术,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核心竞争力,使我们国家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建设者,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团队。
  早在“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中,钱学森等从国外归来的大批著名科学家,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投入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发愤图强,永攀高峰,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对确立我国的大国地位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载人航天工程实施11年来,各大系统大力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坚持一手抓载人航天工程,一手抓人才战略工程,大力吸引和保留人才,注重搞好人才建设的超前谋划,切实把立足当前和放眼长远统一起来,把整体水平的提高与拔尖人才的培养统一起来,为优秀人才搭建起成就事业的平台。不断探索新的人才评价机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逐步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大力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在名利得失面前甘于奉献,勇于创造,敢于超越,勇敢地肩负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神圣使命,一大批技术过硬、具有创新能力的载人航天科技人才迅速成长起来。目前,在载人航天工程的几大系统中,35岁以下的技术骨干已占70%以上,一批既懂专业、又善管理的人才成为各系统、各专业的技术带头人,有的还走上重要领导岗位,负起了工程的领导责任。
  历史经验充分证明,科学技术的竞争,关键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是开发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如果没有一个大的工程牵动,是培养不出大批高层次人才的。我们要以航天事业作为培养人才的熔炉和平台,在创造一流工程的同时,培养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高新技术的高素质科技专家,为确保航天事业后继有人和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坚持在伟大事业中锤炼崇高精神,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事业的浓厚氛围伟大的实践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伟大的实践。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高新技术发展中极具风险和挑战的领域。要完成这一伟大壮举,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科技实力作支撑,而且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
  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广大航天人始终以国家意志为最高意志,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以党的需要为最高需要,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常年超负荷工作,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枯燥和巨大的精神压力。从科研试验室到各生产企业,从大漠深处的航天发射场到浩瀚三大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到处留下了航天人艰苦创业的足迹,洒下了航天人不懈奋斗的汗水。广大航天人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坚持自主创新,科学求实,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一次次从困难和挫折中崛起,不断攀登高新技术的高峰;广大航天人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坚定地奋斗在各自岗位上,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奉献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用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将“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写在了浩瀚无垠的太空中,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这一崇高精神是推动载人航天工程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通过载人航天工程的伟大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伴随着伟大的事业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举世瞩目的载人航天工程是实践伟大民族精神的肥沃土壤。用汗水和生命铸就的载人航天精神,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广大航天人人生追求和奋斗足迹的生动写照,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升华,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拉开了我国和平开发利用太空资源的序幕。我们还要在更高的领域和更广阔的空间,实现航天事业的更大发展。我们要倍加珍惜党和人民给予我们的崇高荣誉,倍加珍惜实现千年飞天梦想的历史机遇,倍加珍惜用10多年心血换来的大好局面,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紧紧瞄准人类探索宇宙活动的前沿,不断创造我国航天事业新的辉煌。(作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政委)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 深入开展反腐倡廉

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黄华华
  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抵御和防范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维护党的队伍的纯洁。只有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我们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的目标,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
  领导干部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领导干部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首先,领导干部必须有坚强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只有坚定政治信仰,才能正确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增强对党的事业的使命感和对人民的责任感,才能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自觉遵守党的规章制度。其次,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德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利民”。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以奉献精神服务于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群众满意不满意当作第一标准,时时刻刻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使生命和事业之根深深地扎在人民群众这片沃土之中。
  当前,我们的党建工作整体上是好的,但部分领导干部的作风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一些具有较高职务的领导干部贪污腐化,给国家带来了重大的损失。一些领导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弄虚作假、铺张浪费行为相当严重。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经不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出现追求享受、贪图安逸的现象,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些人理想信念动摇,思想政治素质低下,忘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损害了党的形象,疏远了党群关系,危害了改革开放。因此,提高领导干部执政为民、艰苦奋斗、廉洁从政的思想政治素质,已成为摆在全党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须依靠道德修养、制度建设
  依靠教育,加强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领导干部保持公正廉洁、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要做到固守操守,承受的考验比常人要大得多。权力的诱惑,金钱的诱惑,美色的诱惑,无时不在地试图侵蚀我们的肌体,软化我们的意志。个别领导干部出现腐败问题,说明他已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准则,思想品质方面有了缺陷。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严格自律,才能经受住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重考验,保持清醒头脑;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养成浩然正气,保持高风亮节;也只有坚定高尚的理想与追求,才能真正形成遏制滥用权力的内在制约力量。领导干部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从延安整风以来,我们党就与时俱进地不断加强对党的领导干部的作风教育,特别是对领导干部保持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教育。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更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只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才能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修养,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把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领导干部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还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学深学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谋利、为谁奉献的问题,提高自省、自重、自警、自励的自觉性,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真正发挥表率作用。
  依靠制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制度规范中所包含的价值取向是通过对人内心的约束而影响其外在行为的,对人们的精神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所以,制度的效能直接影响人的主观素质。一个没有制度意识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观念;一个没有道德观念的人,也不可能有良好的制度意识。领导干部不仅要主动地加强世界观改造,也要自觉地接受监督,防止领导班子内部出现“不敢监督、不好监督、不想监督、不能监督”的现象。党的十六大要求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重点应放在权力制约、资金监控、行为规范和严格管理上。要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人大与政协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并使其行之有效,行之有力。
  执政为民、勤政干事、廉洁奉公是新时期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具体体现
  执政为民。领导干部要有一心为民的执政观,诚心诚意为广大人民谋利益、谋发展,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要求、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要有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省的重要经验和深刻体会就是“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正是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广东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勤政干事。勤政干事,是指忠于职守,勤奋敬业,尽责尽职。领导干部必须真抓实干,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不能搞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热衷于搞大马路、建大广场、种大草坪、盖大高楼,而要真正关心国计民生,特别是要关心群众的生活,深入基层,及时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就业就学、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问题。要经常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去,到工作难以开展的地方去,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落到实处。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当前,有些地方和部门铺张浪费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奢侈浪费现象仍然存在;个别领导干部甚至忘记了党的宗旨,贪图安逸,经受不住考验,逐渐蜕变为腐败分子。这样的事例很多,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廉洁奉公。领导干部应该始终做到廉洁、奉公、守法,干干净净干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从政,扎扎实实办事,真正做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人情所扰。必须管好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吃;管好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管好自己的腿,不该去的不去;管好自己的笔,不该批的不批。要不为血缘圈、友情圈、工作圈所围,坚持原则,不给自己的亲属、朋友、老乡谋利益、批条子、开后门。只要各级领导干部下定决心,以身作则,不断学习,不懈进取,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我们就能应对任何挑战和考验,带领人民群众奔向富裕的全面小康社会。
  (作者为广东省省长)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具体对象具体对待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既出现了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也出现了像下岗职工这样比较困难的社会群体。由于所受教育、工作状况、经济状况及社会地位等的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状况也有较大差别。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根据工作对象的不同特点,坚持从实际出发,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努力采取新的办法和载体,具体对象具体对待,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工作。
  ——钟亭华(湖北)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讲究“近、实、活”
  思想政治工作要讲究“近、实、活”。讲究“近”,就是要贴近现实生活,紧紧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对症下药,释其所疑,解其所惑。讲究“实”,就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讲道理的同时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从我们的工作中接受道理,明白道理。讲究“活”,就是要根据群众的接受能力,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易于接受的方式,通过能够引起共鸣的交流,因人施教,因事说理。
——于国干(河南)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生动活泼效果更好
  作为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协调关系、凝聚人心的特殊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将思想政治方面的品德准则、行为规范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内化为人们自身的思想、意识、观念,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证明,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有助于人们思想道德、政治觉悟的提高,而且有助于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有助于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更好更快地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邓泽惠(湖南)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从源头入手
  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开人们思想上的疙瘩,化解人民内部的矛盾。除了通过各种手段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还应该从源头入手,努力减少各种矛盾的产生,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出重大决策和重要措施前,应进行充分的论证,深入基层开展相关调研活动,广泛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依据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断对决策、措施进行修订完善,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确保能够兼顾不同群众的不同利益,使我们的工作顺民心、合民意。
——刘新波(山东)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着眼长远 常抓不懈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的思想为对象的特殊教育活动。人的思想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固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不会是立竿见影的短期行为,不可能仅仅通过一次谈心、一场报告就取得明显效果,彻底改变人们的思想状况。因此,我们必须着眼长远,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常抓不懈。尤其在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和理想信念的树立等基础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要坚持工作的一贯性和持久性。
  ——李金伟(江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