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要闻)
专栏:一周视线

  从二○○一年起,福建省把促进就业工作作为一个大项目、大产业、大品牌来抓,成立了省劳务派遣公司,开展劳务派遣试点——
福建:劳务派遣促就业
本报记者 蔡小伟 赵鹏
  今年3月27日夜,正急速行驶的福州—深圳2271次列车餐车上迎来了一名带着小孩的外国乘客。由于语言不通,他们一脸焦急地向列车炊事员比划着什么。见此情景,列车员肖艳主动上前,用流利的英语询问情况。原来,这名外国乘客是要把身边的小孩送到他父母所在的硬卧车厢。由于是夜间行车,他没有卧铺票,不能随意进入卧铺车。问清情况后,肖艳帮他把小男孩送到了父母身边。事后,那名外国乘客连声感谢,并对肖艳说:“YourspokenEnglishisverygood!”(你的英语真棒!)
  肖艳就是福建省劳动保障厅2001年初试点劳务派遣工作时的第一批劳务派遣对象。
  就业难,招工也很难
  福建去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1万人,净增16.2万人。据预测,整个“十五”期间,福建省每年需要安排新成长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40万人,而新增就业岗位历年都不超过20万个。就业的确不易。但同时还有一个并不为人常说的问题,那就是招工其实也很难。
  根据福建省劳动部门提供的信息,今年上半年全省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为139.25万人次,同比增长20%。其中需求登记为68.74万人次,求职登记为70.51万人次,二者相差不过2万,供需总量大体平衡。既然如此,就业为何还难?
  事实上,目前的就业难主要表现在就业结构矛盾上:大量的低素质劳动力总量过剩和用工单位需要的大量技术工人短缺同时并存。山区农村富余劳力多,沿海一大批企业招工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人。
  据福建省劳动厅厅长王克益介绍:劳务派遣就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由劳务派遣公司派遣符合条件的员工到用工单位工作的全新用工方式。
  这种做法对于求职者的好处显而易见。福建省劳务派遣公司部门经理罗文秋告诉记者:派遣之前,被派遣者首先要与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有了劳动部门提供的这种标准合同,被派遣者能够有效地得到法律保护,而且派遣公司也有义务监督用工单位提供福利保障。更让求职者心动的是,他们本应享有的失业、医疗、工伤及退休后等各种保险,也全由派遣公司负责缴纳。另外,由于被派遣者的档案全部放在派遣公司统一管理,求职者在此单位工作不适宜,还可要求派遣公司另派单位。他们选择的空间更大,流动也更容易。
  管用分离,单位用工新趋势
  身份已变为福龙客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原福州火车站副站长于育华告诉记者:福州铁路分局有3万多职工,虽然是全员合同制,但其中80%以上是无固定期限的。换句话说,就是进来容易出去难,几乎全是“铁饭碗”。2001年3月,就在福州—深圳火车线路正式开通时,福州铁路分局痛下决心,通过多方合股成立福龙公司,专门承包运营这条线路。为了能让全新购置的车体搭配上最优质的服务,福龙公司主动找到省劳动部门,希望用劳务派遣的方式提供200名列车服务员。
  于育华认为,与派遣公司合作好处很多:“首先,有了劳动部门配合,企业在合法用工上就有了保障。其次,企业招工的信息面、权威性方面远不如劳动部门。省劳动厅替他们发布用工信息的第一天,就有四五百名求职者来参与竞争。从筹建这家公司一开始,递条子的、介绍人的接踵而至。如果不是委托劳务派遣公司,企业又怎么顶得住这些压力呢?”
  从上千名应聘者中精选了200名列车员后,这趟一开始并不为市场看好的福州—深圳的火车,逐渐显示出竞争优势。精良全新的车体、温馨洁净的车厢、列车员贴心周到的服务,每一个细节都给乘坐这趟列车的旅客留下了深刻印象。据福龙公司财务报表显示:尽管每天有10多班福州—深圳的大巴,且只需12个小时即可到达(列车20个小时),双方票价也无太大差别,但福龙公司靠优质服务逐步站稳了脚跟。第一年虽然亏损280万元,但第二年就全部扭亏并净赢利300多万元。今年尽管受非典影响,但到8月份营运收益又超过了去年同期。
  派遣公司,像家一样温暖
  除了像肖艳这样的年轻女孩,大龄下岗职工更是福建省劳务派遣公司的重点派遣对象。今年45岁的林莲忠曾是福州电声器材厂的下岗女工,下岗后找工作多次碰壁。2001年底,在经过省劳务派遣公司免费入岗培训后,她成了中石化福州分公司加油站加油工。“现在一个月能挣700多元,而且派遣公司帮我学到了技术,为我做了所有保险。如今,下岗姐妹们都盼着早日通过派遣公司圆重新上岗的梦。”对许多下岗职工来说,既规范又有保障的劳务派遣公司就像家一样温暖。
  劳务派遣尝试在福龙公司一炮打响后,福建省劳动保障厅将这一经验推广到全省其他行业。目前,劳务派遣已在铁路全系统、中石化企业中大量采用。据统计,全省目前所有中石化的加油站加油工、仓库保管员等近5000多个用工岗位,全部采用劳务派遣方式,且多是下岗职工中的“4050”人员。
  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劳务派遣工作当作一个大项目、大产业、大品牌来抓好,做到省内规范派遣、省外有序流动、境外劳务输出、跨国依法就业。
  “虽说是大产业,但我们把派遣公司定位为一个微利型企业。”罗文秋告诉记者,“目前企业的赢利主要靠用工单位缴纳的1.5%左右的管理费。预计到今年底,保本运营就可实现。”


第2版(要闻)
专栏:

沟通市场与就业的桥
王斌来
  派遣公司招聘工人,不使用工人;被派遣企业不招聘工人,使用工人,这一聘和用相分离的用工模式在我国方兴未艾。福建省通过创办劳务派遣公司,探索面向省内、省外、海外的就业新机制,搭建了一座沟通市场与就业的桥梁。
  劳务派遣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产物,不同于传统的劳务中介,其特色在于管理方式,其活力也来自于管理方式。
  一方面,劳务派遣解了用人企业的燃眉之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用工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用人单位不可能也没必要掌握大量的求职信息。劳务派遣提供的服务使企业从招聘的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以往令企业管理者头疼的人事管理、劳资管理变得简单明了。而且,企业招多少人、用多长时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
  另一方面,劳务派遣解了求职者的后顾之忧。权益有没有保障?求职者尤其是下岗职工最为关心。合同期内,岗位不适合可以调换单位,可以享受由劳务派遣缴纳费用的各种保险;合同期满后,可以另谋高就,也可以续签合同。通过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规范的保障机制,劳务派遣使求职者不仅有家一样的安全感,而且有努力工作的紧迫感,基本上解除了后顾之忧。
  促进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政府责无旁贷,但不可能包办“饭碗”。推行劳务派遣模式,以社会效益为出发点,围绕市场做就业文章,让用工企业、求职者双方放心、满意,不失为一招好棋。


第2版(要闻)
专栏:注重发展生产 关心群众生活

芜湖发展区街经济不忘服务居民
  本报合肥11月9日电 记者刘杰报道:11月4日、5日,安徽省17个市和部分城市区街负责人齐集芜湖,考察学习区街经济新经验,探索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新路子。芜湖市委书记詹夏来、市长沈卫国说:“区街是城市经济发展和群众利益最为紧密的联接点,要在寻求城市区街经济发展亮点中,兼顾管理、服务,搞好环境,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所关心关注的大事情。”
  近年来,芜湖逐步将城市环保、市容、卫生、城管、文化及小学等管理职能下放到区,同时积极稳妥地下放国有集体企业,扩大区街经济总量。在发展区街经济中,芜湖市按照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功能完备、错位竞争的原则,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90%以上的区街国有集体企业实现了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并分类集聚于相对集中的城郊工业区内,形成特色鲜明的各种经济群。新芜区利用废弃的专用铁路,投资建成凤凰美食街,吸引了61家餐饮商家入驻,全年营业额1亿多元,可实现利税1000多万元。鸠江区、马塘区规划建设了一批区域性大市场。1至9月份,全市GDP实现196.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83.02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2.4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5%、33%和26.9%。
  区街经济活了,更要多为区街居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芜湖光华玻璃厂等一批老厂被迁出重建,还区街焕然一新的生活空间。今年,芜湖市将新建7条道路,改造、维修7条道路,整治两大水系和两大公园,目前已完成投资3.2亿元。背街背巷的31条区街道路和42座公厕到10月份也已完工一半左右。
  芜湖市还把主要精力放到街道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精神文明建设上来。各区街道、居委会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负责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失业金、养老金申报发放工作。各社区街道普遍建立了党支部、居委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离退休党员、企业党员等转移至各社区实行属地管理。市里还建立了全省第一家较为规范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困难职工提供法律援助、困难救助和信访接待等。各社区街道今年组织了7场劳动就业招聘会,与沿江近邻城市一起开展就业供需见面会。1至9月,全市各区街累计新增就业岗位2.9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86万名,其中“4050”人员4269名。


第2版(要闻)
专栏:承诺与监督

成都市承诺
年底前农村药品降价百分之十五
  本报成都11月9日电 记者梁小琴报道:近日,成都市承诺:今年年底前成都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站)都要进入药品集中配送供应网络,药品100%由集中配送企业供应,乡村医疗机构药品进、销价格降幅分别不低于10%和15%。
  成都市温江区和盛镇铜元村村民高远鹏花3元钱买了20包夏桑菊冲剂,他告诉记者:“以前买10包就要4元,现在村卫生站加入了药品配送系统,药价便宜了一半多,而且还是正规药业公司送药上门,质量信得过!”如今,在成都市温江区,所有农民都可在张贴有“配送”标志的购药点,方便地买到放心药和廉价药。
  针对常有假劣药品流向农村这一情况,去年3月,成都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了“关于建立乡村药品配送体系的专题调查与政策研究”的课题。今年6月,成都市被列为全国首批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网络建设试点城市,13个农村区(市)县相继启动了“两网”建设工作。
  成都市农村医疗机构加入药品配送系统后,药品平均降幅都在15%以上,被群众称为“我们的阳光网络”,其中老百姓常买的维生素类药和非处方药冲剂类降幅最大。温江区铜元村卫生站乡村医生江建军告诉记者,现在不仅村里进药更方便,给配送分中心打个电话,几小时后就送药上门,而且老百姓也变得“喜欢”买药了,该站成为药品配送点一个月来,买零售药的增加了150多人次。
  同时,成都市部分区(市)县借此机会,大力实施村卫生室基础设施改建,区、乡镇、个人各出一部分资金,制定了统一验收标准,村卫生室硬件达到了“六有三统一”:有药柜、有药架、有洗手池、有诊疗桌凳、有休息椅、有服装(白大褂),统一色彩、统一格调、统一站牌。


第2版(要闻)
专栏:

劳动力市场景气程度显著回升
  本报北京11月9日讯 记者白天亮报道: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发布了全国90个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三季度职业供求状况信息。统计显示,劳动力市场景气程度显著回升,劳动力供求总量均出现大幅增长。
  据介绍,这90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亿多,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近一半;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约5000万人,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55%。根据所采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信息,三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约266.4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约294.9万人,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约为0.9。与上季度相比,三季度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89万人和95万人,上升幅度分别为50%和47%。与去年同期相比,三季度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68万人和42万人,上升幅度分别为35%和17%,岗位需求的回升幅度略高于求职人数,求人倍率上升了0.12。


第2版(要闻)
专栏:

跨国公司与公益事业高级论坛开幕
  据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记者李忠发、吴晶、廖雷)中国公益事业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将大力培育发展民间组织,为国内外企业进入中国公益事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学习借鉴国际上的经验,拓展中国的公益事业。民政部部长李学举9日在中国首次举行的“跨国公司与公益事业高级论坛”开幕式上这样说。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傅铁山、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出席了开幕式。为期3天的论坛由中华慈善总会、国际联合劝募协会、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等16家公益机构联合举办,主题是“走进公益,服务社会”。


第2版(要闻)
专栏:

中国强烈谴责利雅得恐怖爆炸事件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9日表示,中方强烈谴责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发生的恐怖爆炸事件。
  他说,胡锦涛主席已于今天致电法赫德国王,阐明了中方的立场,强调恐怖主义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威胁,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愿与包括沙特在内的国际社会一道,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而不懈努力。


第2版(要闻)
专栏:

财政部发行2003年记账式(十期)国债
  本报北京11月9日讯 记者李建兴报道:财政部日前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了2003年记账式(十期)国债的发行招投标。本期国债为2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利息按年支付,发行面值总额220亿元。经投标确定的票面年利率为2.77%。
  48家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2003年国债承销团成员参加了投标。在本期国债承销机构中,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上海银行承销量居前。
  本期国债2003年11月10日开始发行并计息,11月14日发行结束。发行对象为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不向社会发售。11月20日开始,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同时以现券和回购的方式上市流通。


第2版(要闻)
专栏:

杨凌农高会交易额达156亿元
  本报西安11月9日电 记者孟西安报道:为期5天的第十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今天在陕西杨凌落下帷幕。
  本届农高会洽谈活跃,成果丰硕,共有来自国内外农业科技、金融、企业界人士及农民群众85万人参会,1000多家单位参展,7000多项高新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项目展示交流。大会共促成项目洽谈、技术成果及产品交易总额156亿多元,其中合同金额达80.67亿元,较上年增加了17亿多元。
  本届农高会邀请了300多家投资公司、中介公司、上市公司及一批重点企业参加投资贸易洽谈活动,邀请了20多位专家、农民企业家就农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创业致富的成功经验发表演讲,听众达5000多人次;组织实用培训会50场次,培训人数达7000人次;组织百名专家现场技术咨询服务,咨询人数超过5万人次。会上共评出“后稷特别奖”7项、“后稷奖”62项。


第2版(要闻)
专栏:图文广角

鲁镇——从鲁迅笔下“走出来”
  根据鲁迅笔下的“鲁镇”风貌建成的鲁镇,近日在浙江绍兴柯岩鉴湖之畔,悄然向世人展露芳容:粉墙黛瓦的古居、枕河临街的店铺、静穆庄严的寺庙,还有千姿百态的石拱桥、古色古香的石板路、纵横交错的深水巷,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图画,让人们既领略了清末民初的绍兴风貌,也感受到了历史沉淀的沧桑。目前,建成的鲁镇占地150亩、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采用了绍兴典型的白砖黑瓦、一河一湖两街的建筑风格。(附图片)
  上图:“走出”鲁迅小说的鲁镇。
  左图:载着“梁祝”的乌篷船在小桥流水中穿梭表演,再现绍兴旧时的婚嫁场面。 苏长虹 江浩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