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2003-11-01

2003-11-01新闻联播 文字版

让和平之花绽放时代的芬芳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br/><br/>  让和平之花绽放时代的芬芳<br/>  刘虔 杨必坤<br/>  为了永恒的纪念与警醒<br/>  地处湘西武陵山脉南麓沅江支流舞水河畔因屈原诗句“沅有芷兮澧有兰”而得名的芷江有福了。这是一个令所有中华儿女和所有正直的人们永怀欢欣的感激和自豪振奋之情的所在。芷江何处无芳草啊!芷江以抗战胜利洽降之地而闻名于世,所谓“一纸降书出芷江”。1945年8月15日,恶贯满盈、血债累累的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侵华日军总头目冈村宁次随即派遣他的总参谋副长今井武夫飞抵芷江请降。8月21日至23日,今井武夫在芷江与我方洽降代表正式签署了各项投降备忘录。已成历史的这个今井武夫双手沾满中国人民的鲜血。“九一八”事变后他就是奉天特务机关长、特务头子土肥原的重要助手,1935年任日本驻华使馆副武官,是“七七事变”的罪魁祸首之一。<br/>  媒体这样记录了1945年8月21日上午十一时二十五分,这个败军之将、中国人民的阶下囚出现在日本降机机舱前的情景:<br/>  今井武夫问:“是否可以下机?”<br/>  我方负责接待与警戒的陈少校答:“可以下机。”<br/>  今井缄默无语,面带戚容,走下飞机。三分钟后,在中美宪兵的监护下,载着今井一行五人、插着一面白旗的吉普车随即向他们的住地驶去。站在长约两公里路旁的中美两国军人和当地老百姓群情激愤。“有的举起相机拍照,有的伸出手指表示胜利的‘V’字,有的握拳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审判战犯’、‘严惩战争罪犯’。也有的敲锣打鼓,唱歌跳舞,鼓掌声、鞭炮声经久不息,今井武夫一行汗流如注,面色惨白。”下午四时,日本请降仪式正式开始。仪式是在原中美空军联队的一栋黑色结构平房里举行的。平房前的空地和左右路口矗立着写有“公理”、“正义”、“和平之神”字样的牌楼,上空飘扬着中美英苏四国国旗。室内会场按照上下之间长方桌面对面的形式布置。面对孙中山先生遗像和我方洽降代表,坐在下方的今井武夫拱手交出日军在华兵力分布图并签字接受载有中方受降详细规定之命令的备忘录。四时五十分,日本降使起身鞠躬,退出会场。当我方人员和与会记者走出会场时,天公都为之欢呼了,只见东方云幕之上出现了一道七彩霓虹。目睹此情此景,人们欢呼雀跃,频频喊道:“看,看,虹,虹,这是中国虹,中国的吉兆呵!”真是天公有情天知晓,和平就这样经过长期浴血奋战之后,带着数千万牺牲在敌人屠刀之下的中华儿女的体温和亿万同胞的希望来到了人间,来到了苦难深重、受辱百年的中华大地,而地处僻远的小小山城芷江有幸接受第一缕和平之光。<br/>  芷江陶醉了,因为这光荣的胜利。<br/>  但是没有失去警醒,为了这胜利的光荣不会消弭。<br/>  胜利后的芷江十分珍惜历史赋予的这份抗日洽降的精神财富,不断警醒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1946年,一座丰碑式的建筑在城东七里桥洽降旧址旁破土动工,1947年2月竣工,这就是著名的受降纪念坊。纪念坊为大理石雕砌而成的四柱三拱门血字形碑坊,其形其情象征着血的历史、血的记忆与沉思,庄严肃穆,稳如泰岳。上刻十多条楹联和题字,历数抗日的正义、胜利的艰辛、国人的自豪、民族的伟大,可谓气迫云天,震古铄今。<br/>  “克敌受降威加万里,名城揽胜地重千秋。”“得道胜强权百万敌军齐解甲,受降行大典千秋战史记名城。”<br/>  “名城首受降实可知扶桑试剑富士扬鞭还输一着,胜地倍生色应推倒铜柱记功燕然勒石独有千秋。”虽然,在十年内乱的“文革”期间这座纪念坊不幸被无端毁损,但“文革”的浩劫一过,天晴日丽之时,便又立即得到修复一如旧制,还新修了凯旋门,立了《受降纪念坊修复碑记》,以示永久的警策,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肩国难的精神。此后,1992年11月,一项更大的保护与发掘抗日文化的工程——芷江洽降城的建设正式启动。这是在保存原有抗日遗存基础上的扩建。整个工程分为洽降纪念区,八年抗战展示区和花卉碑林游0s区。竣工后的洽降城用成千上万件实物遗迹、史料图片和文字记述,较为系统地构建了一个更广阔更真实的空间,完整生动地展开了上个世纪在全民抗日烽火的烈焰中芷江大地演绎着的那段独特非凡、名垂千古的历史。一张洽降用过的桌子,一面战火撕裂的军旗,锈斑累累的头盔,作战用的地图,雄风依然的火炮和战机,还有来自敌手的杀人的长刀,落地的太阳旗,求降的电讯记录……林林总总,血迹犹存,硝烟不褪,无不透着那个国难当头的年代,中华民族宁死不屈前赴后继挽狂澜于既倒正气凛然的英雄气概,同时无情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残忍无道必然灭亡的命运。这些年来,芷江洽降城引发了后人多少家国之情匹夫之思啊!内地游人、台港澳同胞、海外游子,到过湘西张家界的都以不去芷江为憾。今天的芷江洽降城就像安放在家园之中的祭坛,奉献给儿女们的决然是神圣的庄严和永恒的警醒。许多人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发而为文为诗,诗人弘征参观后这样赋诗道:髫龄聆仰受降城,此日怆怀访芷江;千古河山多俊杰,故教华夏免沦亡。跳动在芷江洽降城每一粒石子上的,正是我们民族绵延五千年不死的中华魂!<br/>  让时代诉说和平的尊严与创造<br/>  如果说芷江洽降城的存在代表了我们民族的过去,纪念着过去的苦难、屈辱和浴血图存奋起自立的光荣,那么今天芷江城走向开放与繁荣的建设,则展示着一个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新时代的到来。这个新时代,用我们惯用的语言概括,就是建设全面小康的时代。<br/>  芷江,已经站到了这个伟大事业的行列里。<br/>  芷江,决心用自己独有的风采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增光。<br/>  为了这,芷江人立足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放眼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提出了发掘区域特色、打造和平文化、建设江南名镇的发展目标。他们并且把这个目标表述为“山区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工业产业化、旅游国际化”。实现这个目标,芷江人有着丰厚的基础和资源。抗战文化所蕴藏的威力已自不待言。这个文化的另一面,那最实质的品格正是对战争的拒绝、对和平的呼唤和对建设美好家园的渴望。这也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因此,以洽降城为代表的这一物化了的精神追求,必将超越种族、地域和文化的差异,赢得国内外广大民众的共鸣。近年来,国际上的有识之士致力于将抗战文化转化为和平文化的工作。芷江与世界同步,在县城文化建设中将抗战文化进一步提炼升华,提出了打造“和平文化”品牌,再建“和平城”的大胆构想。从去年开始,芷江人民在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的筹划带领之下,举全县之力,在开发原有抗战文化的基础上,转入了有着时代特色的新城的建设。经过专家论证的一个个建设项目连袂出台,有序展开。和平广场、和平园、凯旋大道、凯旋花园、芷东新区、芷江机场、上瑞高速公路等建设项目先后上马,有的已竣工付诸使用。白天,舞水之滨处处传扬着机声与市声的喧响;入夜,广场上耀眼的华灯辉映着绿意葱茏的明山林野的幽静,显得格外明亮。古老的芷江正日新月异地焕发着时代的青春。而开发历史深处蕴藏着的另一种文化资源,也同样为芷江人铺垫了奋然前行的大道。芷江自秦设郡以来,县城芷江镇历史上一直是州、郡、路、府、县治所在地。侗族先民在此繁衍了一万多年,创造积累了灿烂的历史的和民俗的文化,无论建筑、歌舞、服饰、饮食,都有着独特的内涵和色彩。按照“重要景点为轴,滚动开发”的做法,芷江人正极力打造历史的和民族的文化品牌。新建和重建的“中国侗文化城”和“龙津风雨桥”就是被作为精品力作吸引了人们的眼球的。占地三千五百亩的侗文化城集中了侗族歌舞、建筑、服饰、工艺、体育竞技等文化项目,设施齐全,内容丰富,是侗民族文化的大观园。1999年,集资六百多万元重修的龙津风雨桥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这座造型独特的水上卧龙,长二百五十二米,宽十二点二米,两侧设厢房式店面九十四间,桥顶为五层黛青琉璃瓦,七座飞檐凉亭高均为十八米,整座桥梁无一钉一铆,堪称我国建筑史上的奇葩,更是侗族文化的艺术宝库。至于清代建造的被誉为内地妈祖庙之冠的天后宫,近年经过维修之后,更显巧夺天工的光彩,而同为清代所建的文庙、奎文阁、黄甲街、索子街等古街古巷和元明时代遗存的编钟、青铜器皿、古窑址等历史文物,一经专款收集整理,抖落历史烟尘,其文化的价值更加惊世夺目。这些人文景观同“群山绕碧湖,舞水泛白浪”的自然风光相依衬,把个僻远清雅的芷江渲染得热气腾腾红红火火。有了这种文化的开掘与发扬,有了敞开大门迎远客的气概,同山外大千世界更紧密的合作,物畅其流,人尽其才,内外促进,互通有无,何愁不能催发社会与经济的更大发展呢?芷江,将以改革开放、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丰硕果实,见证这片和平与富饶的热土创造美好生活的尊严!<br/>  在和平的钟声里祈愿持久和平<br/>  芷江的领导班子以建设芷江为己任,努力寻找发展芷江的路子。县委书记石希欣、县长彭良棠和其战友们近年来就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以更加开放的步子同山外最广阔的世界对话,激活芷江经济?经过慎密思考与调研,他们提出了以和平文化总揽与整合历史的和民族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此拓展与世界沟通的渠道,搭建提升经济发展的平台。今年开始启动、以后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就是这个设想的具体体现。他们的这个设想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赞同与支持。今年9月下旬,该县与湖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怀化市人民政府分别在怀化、长沙、北京举行了“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新闻办、外交部礼宾司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六十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和海外驻京媒体到会参加。随后发表了近七十余篇关于节会组织情况的报道。向往、追求和平的正义之声的迅速传播,赢得了爱好和平的仁人志士的极大关注与支持。已居美国华盛顿、年近八十高龄的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女士,系“二战”时期驻扎在芷江的中美空军混合大队队长、飞虎将军陈纳德的遗孀。她一直关心、支持芷江人民挖掘和平文化资源,1994年,就捐资十万元帮助芷江修建抗日战争纪念馆;此次又为文化节捐赠大量宝贵的史实资料,并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今年11月15日至16日同湖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怀化市人民政府主办,芷江侗族自治市政府承办、湖南省长沙卷烟厂协办的首届节会将本着“规格高、规模小、特色浓、影响大”的原则,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二战老战士、芷江洽降见证人以及美国飞虎队队员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受降纪念地,举行和平论坛,商讨侗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途径,进一步发掘侗族文化资源。<br/>  在这届节会上,还有一项活动内容,即举行世界和平钟奠基仪式。为了赋予“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以物化的精神载体,展示全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愿望,芷江县委、县政府规划将现占地六十四亩的芷江受降园扩建成三百亩的芷江和平园,并倡议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士集资在和平园内铸造目前世界最大的和平钟。这座和平钟总高十点二四米(寓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成立),钟体高九点二一米(寓9月21日世界和平日),钟底宽五点八米(寓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投降日),钟体重约一百三十八吨。钟座以青铜为体,编钟为式,钟面铭记着各国政要的和平题词。当下一届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开幕之时,承载着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祈愿和平的钟声将响彻芷江大地,并将把芷江人民的创造勇气和新的业绩传遍四海传之久远,而世人也必将从这嘹亮的钟声里感知芷江的光荣与梦想,感知和平的劳动不只属于芷江,而且也属于全中国,属于全世界,属于每一个挚爱自己的祖邦、挚爱和平生活的人们。

戈壁滩最美的季节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br/><br/>  戈壁滩最美的季节<br/>  东方鹤<br/>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升空的前夕,我在坐落于戈壁滩上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住了几天,天天都处在深深的感动和强烈的震撼中。<br/>  最想看到的是载人航天飞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身材魁伟,面庞阔大,浓眉下的一双长目,总是带着自信的微笑。他指着高高矗立在蓝天白云下的五筒银色建筑说:飞船就在这里!<br/>  这里是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与附近直刺云天的发射塔架,以及连接其间的特殊铁路,构成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场。运载火箭、载人飞船就在这里吊装、测试,然后送往发射塔。这是我国航天科技人员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巨型建筑。黄总介绍说,这里还有“亚洲第一大门”。他指的是该厂房的大门,不仅门洞大,而且其自身整体重量竟达几百吨。<br/>  我们乘电梯在厂房的中部停了下来,一眼就看到屹立在厂房中间的“长征二号F”火箭。她通体乳白,身上“中国航天”四个蓝色大字格外醒目,再往上就是江泽民同志题写的“神箭”二字,红艳艳亮若赤金;底座周围四个小箭,犹如四名强壮的忠诚卫士在护卫着她,自上而下看,又似四朵花蕾簇拥着她。她的上部已经对接上了载人飞船,与火箭浑然一体,不知内情者根本区分不出哪段是箭哪段是船。看着她光滑圆润、雄伟剽悍的躯体,我怎么也没想到仅火箭就有几十万个零部件,几万个元器件。而这其中有一个元器件不合格或焊接不牢,就可能导致整个工程的失败,这就是“寸指之疾可毁七尺之躯”的道理。这就要求参加研制航天工程的每个航天人都要认真再认真,细致再细致,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疏漏。此时,我不由得看了看四面墙上的醒目标语:“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这是周恩来总理为中国首次核试验提出的要求;还有“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这是当今航天人的座右铭。<br/>  在发射中心,我看到每个人都在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副总指挥,到该工程七大系统的各级负责人,乃至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所有参试人员,都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紧张有序地工作着。整个国庆节长假黄金周,所有参试人员像珍惜黄金一样,珍惜发射前准备工作的每一天。特别是这项工程的领导,他们检查了发射中心的每个系统,又到飞船落区,去视察各项准备工作。尽管他们清楚,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到了万无一失,但他们的心依然萦绕着整个工程的各个系统。<br/>  在发射中心的厂房、车间,所有工作人员都身着白色衣帽,后背上都印有“中国航天”的蓝字,随着他们紧张有序的忙碌身影,“中国航天”四字在起伏、穿插的显现,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营区的主干道两旁,竖有二十三个“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巨幅照片,这些科学家们都微笑地注视着前进中的发射中心。<br/>  在发射中心的场区,与紧张有序的航天人相伴的,还有钻天的白杨,金色的胡杨和紫色的红柳,特别是航天人自建的东风公园,白绒绒的芦苇和绿葱葱的柳叶,配以金灿灿的胡杨和紫艳艳的红柳,构成了一片色彩绚丽又层次分明的奇景;而在场区外的大片戈壁滩里,流淌着清澈的黑河水,把难以计数的一个个沙棘堆,托映得如万顷碧波上的一朵朵红莲。我们这些外来人纷纷在胡杨树下、红柳丛前照相留念。发射中心摄影师小吕说:每年10月,是戈壁滩最美的季节,而今年的10月更美。今年的10月,也是中国最美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今年的10月,中国沉浸在大丰收的喜悦中,中国沉浸在大丰收的振奋中。

普希金的国度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br/><br/>  普希金的国度<br/>  叶延滨<br/>  俄罗斯大地<br/>  在这里<br/>  做一只鸟儿行么?<br/>  太宽阔的原野让自由成为太累的地平线!<br/>  在这里,变一片云彩行么?<br/>  太辽远的天空让飘荡成为太久的托运物<br/>  梦的尽头在这里<br/>  梦的边界又在哪里?<br/>  梦成了一条回游的鱼找不到故乡的小溪!<br/>  俄罗斯就是大地<br/>  就是无边无际的前方<br/>  在俄罗斯只能坐着伏尔加<br/>  这老苏联牌的轿车还真是俄罗斯原野上<br/>  一头奔跑的鹿!<br/>  奔跑的鹿引着我的双眼<br/>  奔跑着拥抱俄罗斯大地<br/>  第一个钟头是一笔绿色<br/>  第二个钟头是一抹杏黄<br/>  第三个钟头是一片橘红<br/>  第四个钟头是一层银白<br/>  啊,十月的俄罗斯大地你丰富得如此<br/>  色彩简朴——<br/>  因为辽阔不需要解说<br/>  因为粗犷不需要细节<br/>  因为处女地不需要足迹啊<br/>  因为,因为敬畏之美<br/>  让你和所有的词汇<br/>  都变成初冬一星星小小的雪花<br/>  飘飞在俄罗斯这一个清晨!<br/>  在伏尔加河的源头<br/>  在伏尔加河的源头<br/>  那些拉纤的船夫把岁月之船<br/>  拉进了彼得堡的博物馆<br/>  只留下冬天的残云<br/>  簇拥着新俄罗斯老村庄的木屋<br/>  红浆果让初冬的原野<br/>  如同屠格涅夫再版小说的封面<br/>  只是主人公走了<br/>  离开村庄的木屋去城里打工<br/>  木屋换了奥列格一辆旧吉普车<br/>  奥列格把木屋变成“作家之家”<br/>  这一回是我成了木屋的客人<br/>  啊,沙发虽破,但可承托起梦<br/>  木屋虽旧,但壁炉里的劈柴<br/>  唱着伏尔加最温暖的民歌<br/>  沿着木屋一条冰雪铺成的小道<br/>  主人带我到湖边一间低矮的澡堂<br/>  像屠格涅夫时代的澡堂<br/>  蜡烛放在漆黑的木条椅上<br/>  石头浇上水就散发出芬芳<br/>  光着身子的小伙子从冰湖中提来水<br/>  这是俄罗斯圣洁的水<br/>  桦树条轻轻的在身上抽打<br/>  让每一根血管都鼓胀着<br/>  变成伏尔加的一条条小小支流<br/>  啊,在伏尔加河的源头<br/>  在一间旧式的农民蒸汽澡堂<br/>  我在今夜变成一个俄罗斯人——<br/>  就像雪水变成热腾腾的蒸汽

天堂里有没有新闻事件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br/><br/>  天堂里有没有新闻事件<br/>  靳建中<br/>  “不管世界的哪个角落发生了事情,冲在第一线的总是摄影记者”。2003年9月4日,这是一个阴雨的天气,而对于热爱涂侃的人来说,无遗是个最灰暗的日子,那天下午五时许洛阳日报社摄影部副主任涂侃与原中国科学考察探险队队长吴先生相约到洛河洛阳段进行漂流,意在为洛阳的旅游增加一个亮点。<br/>  涂侃带徒弟小张随吴先生一行来到洛河上游南昌路段拍下了漂流人员准备情景后,为体验真实感受,写好文字稿,毅然登上了橡皮船。<br/>  那天正值汛期,洛河水位上涨,上阳宫拦水坝处水流湍急,当他们四人划着橡皮船下来,橡皮船立即被陷进旋涡中失去平衡,几人纷纷落水,情急之下熟悉水性的涂侃推了一下小张,然而他失去了自救机会;吴先生在危难之中救起了报社小张,然后自己奋力游到岸边求援,驻洛部队派出两艘冲锋舟前来营救,河道管理处和公安处全力配合,直到次日中午在白马寺段发现了涂侃漂浮在水面上,生命已离他远去……<br/>  涂侃生前最喜爱两个摄影记者,一个是西班牙战地记者——罗伯特·库柏,库柏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就是你离战场不够近”,另一个摄影记者也是他的影友——新华社著名战地摄影记者唐师曾。唐师曾也是为了采访将生命置之度外的人,涂侃以他们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始终冲在采访的第一现场。<br/>  涂侃本名涂幼洛,他生情开朗达观,乐于助人,从不计较名利,唯一让他执著甘愿为之付出生命的就是他的新闻摄影事业,在涂侃从事摄影记者初始,曾去北京拜访南振中先生,南振中曾对他说:“当记者一要勇于吃苦,二要有献身精神。”虽然涂侃遗憾自己没能就职于大的新闻单位,当不上战地记者,但是他不会错过自己能够经历的每一个历史事件。<br/>  1997年涂侃全面成功地报道了国家大型重点工程小浪底建设工程的全过程,拍摄了重点工程的重大事件,为祖国建设记下了永恒的瞬间。<br/>  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当时在驻洛铁军采访的涂侃主动请战,和部队一起奔赴抗洪前线。他与战士们同守抗洪大堤,几经险情,生命系于一旦,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被评为当年全国抗洪救灾五十佳摄影记者,他也是河南唯一获此殊荣的摄影记者。<br/>  1999年他赴京采访了建国五十周年国庆阅兵。在阅兵村,他与战士们同吃同住,不仅拍摄了许多照片,还写出了万字长篇通讯。<br/>  2000年他车祸未愈,就一瘸一拐只身赴北京和内蒙古采访了全军科技成果练兵演习,用镜头记录了我军新时期科技建军的丰硕成果。在山东、河南我军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大演习中,他不顾炸起的硝烟和土石块,始终在第一线真实记录了我军现代化建军的成果。<br/>  涂侃很少休过节假日、双休日,一有采访立刻就上,无论白天黑夜还是风雨交加。2000年12月25日洛阳东都商厦失火,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拍摄到拂晓,为火灾现场拍摄了十分珍贵的第一手照片资料。<br/>  涂侃是一个优秀的摄影记者,他曾荣获国内大奖十余次,连续三年获河南新闻摄影一等奖,2003年荣获河南省好新闻文学类、图片类一、二、三等奖,其他各种奖项不计其数。听说报社快给他配新相机了,可惜这位兄弟再也用不上了。不知天堂有没有新闻事件,如果有,涂侃一定是最好的摄影记者,又要整天忙碌了……

“神舟”冲天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br/><br/>  “神舟”冲天<br/>  谭斌<br/>  逐日奔月万年梦,<br/>  锻剑铸犁百世功。<br/>  “神舟”呼啸冲天起,<br/>  太空唱彻东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