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第15版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细节即素质
朱铁志
  精神文明建设是涉及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问题。个中道理虽然复杂,但说起来其实也简单,无需反复从理论上论证。一个国家不能“一手硬、一手软”,一个人同样不能“一手硬、一手软”。否则,国将不国,人也不像个人样儿。北京要在2006年率先实现现代化,这是个令人振奋的目标。如果单纯从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角度看,实现这个目标大概没多少人怀疑。但要从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乃至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角度看,恐怕就没那么乐观了。
  前一阵子北京闹非典,引发了人们对生活方式和人的文明素质的大讨论。讨论中,人人奋勇争先,个个义愤填膺。举凡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恶习,都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一系列应急措施和规章制度先后出台,连随地吐痰罚款几许,也作了明确规定。然而非典过去刚刚不过两三个月,请各位再到街上看看,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就总体而言,基本是一仍旧制。光着膀子满街乱逛的“膀爷”,“啪”地一声吐出浓痰的“痰爷”,随地乱丢烟头、乱扔垃圾的什么爷,依然随处可见。至于大小餐馆、夜市排档,早把分餐制忘在脑后,食客们推杯换盏、吆五喝六,吃得汗如雨下,哪还管什么卫生不卫生?至于那个随地吐痰罚款五十的规定,早已成了好看的摆设,究竟有几个“痰爷”受过责罚,随便想想就清楚了。
  看一个人的文明素质,当然要看其大节,看他在人前的表现。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看其小节,看他在人后的表现。一般情况下,人总要在场面上尽量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掩盖不那么光彩的一面;而在场面之下、小节之中,才更能显出本真的一面。只有在小节和细节上立得住的人,才算得上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所谓“成大器者不拘小节”,要么是不成器者的乏力狡辩,要么是不拘小节者的自我安慰。连小节都处理不好的人,还能指望他在“大器”上有什么作为吗?
  前不久,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新闻中心、北京晚报和新浪网联合举办“我最反感的驾驶陋习”评选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的极大关注。在众多驾驶陋习中,“拐弯、并线不打转向灯”高居榜首。这让人多少有些感慨。会开车的朋友都知道,开启转向灯不过是动动手指的事情,连举手之劳都谈不上,然而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很多人就是做不到。尽管当年领取驾照前都接受过严格的考试,都知道转弯、并线不打灯是违章行为,但一旦拿到驾照,就算大功告成,从此再不把规则放在眼里,能省就省了。问题在于,北京市二百多万辆机动车,多少恶性交通事故恰恰就出在这个“省”字上!
  我非常不理解,对很多成年人来说,养成一点文明的生活习惯、掌握一点小小的文明细节,怎么就那么难!既不要花多少钱,又无需出多少力,还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这么便宜的好事,怎么就不能学着做一点儿?不随地吐痰会把人憋死吗?见到熟人问声“你好”有什么困难吗?访客时学会敲门需要高科技吗?守信准时要多高的素质吗?……
  一般情况下,咱们中国人在熟人面前还是注意细节的,因为中国社会原本是一个“熟人社会”,人在“熟人”与“生人”面前的表现可能完全不同。按照孙隆基的观点,“熟人”是可以“通吃”的,也就是可以相互依赖的,因而在“熟人”前面必须客客气气,注意自己的形象;而“生人”不可以“通吃”,既然吃不到一个锅里,没有直接关系,彼此的利用价值不大,因而可以互不理睬,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形象。在“熟人”面前“不好意思”随地吐痰,在“生人”面前就完全无所谓。这既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人生哲学,也是一种自轻自贱的自我定位,是一种带有浓厚殖民地色彩的半奴隶心态。
  看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文明,当然要看其文化传统和辉煌历史,更要看其人民的文明细节。游历域外一些国家和地区,最让我动容的,是那里人民的一个个令人尊重的文明细节。也恰恰是在这些方面,我们与人家还有不少的差距。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哈纳斯的秋天
四平
  走进秋天的哈纳斯,就像走进了一个热烈而舒展的激情天地,在不经意之间,会感觉到生命融入到一种自然和谐音韵中的从容。
  深藏于阿尔泰山腹地的哈纳斯,被称为人类的净土。漫长而寒冷的冬天,总是毫不客气地用庞大而沉重的身躯,不仅把春夏秋三个季节挤在短短的五个月里,而且大有随时把众多生命无情吞没到严寒中的气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留给生命的空间是狭小的。
  生命的力量,往往在艰难之中更能显露;生命的激情,总在挤压之后得以迸发。当哈纳斯的白雪还在大树下、石块边残留着冬天最后身影的时候,阳光下的山坡、草地上,无数的花草仿佛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后,就在一夜之间激情难抑地迸发出一个繁花似锦,热烈而多情的春天。在蓝天白云下,哈纳斯的所有生命,都以一种急切的情绪,近于粗犷的方式,用自己热情的欢笑,展示出再次走过寒冬的自信。
  夏季的彩虹,总在骤雨后的绿色山岭间、草地和溪流上出没,为神奇而美丽的哈纳斯营造绚丽多变的景象,或者与土瓦人的木屋一起,构成一幅充满童话意味的图画;晶莹的雨滴,挂在翠绿的松针上,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出清明而深情的光彩;清澈宁静的哈纳斯湖,清晰地映现出绿树的身影,它的神奇里,自有见惯生死变化后波澜不惊的澹定,历经沧桑后的平和。
  秋天的哈纳斯河,好像是一条蜿蜒的翠绿色玉带,或曲折地缠绕在山岭间,或随意地舒展在草地上。哈纳斯河两岸的白桦树,纷纷挥扬着自己生命的旗帜,使那种明亮的金黄色枝叶,与河流相依相伴地一起绵延不绝,就像一条色彩醒目的绶带,披挂在阿尔泰山的秋天里。
  在一个被称为禾木的村子里,站在村中的任何一个位置,放眼所望四围的山岭上,都是热烈而明朗的秋色。无论是绵延不尽的灿烂金色,还是点缀其中鲜艳似火的红叶丹霞,都会释放着一种生命独有的暖意。秋天的山林,在碧蓝的天空下洋溢着无限温情,也营造着家园般的温馨,默默地迎接那些从远处赶着牛羊归来的牧人。
  乳白色的晨雾渐渐散去,好像遮掩哈纳斯湖的薄纱被轻轻撩去。于是,平滑如镜的湖面把岸上的秋林丝毫不差地映现出来,纯净而明朗的金黄色、鲜艳而热烈的火红色,既像从湖底悄然升起的山林风景,又像是山林与湖水融为了一体,如果不是时而有水鸟落下,惊起悠悠的涟漪,常常会让人忘记那是一片澄澈明亮的湖水。也许,正因为湖面有了那秋日山林真切的倒影,才使这秋水更多了一种对山岭的眷恋之情,山林也多了一份对湖水的牵挂。在那深长的寂寞当中,山林与湖水无声地互为映照,不仅将平静与热烈、坚强与温柔有机地融为一体,也把它们彼此依存、荣辱与共的关系,清清爽爽地展示在蓝天下,让人体味到那种自然性情的同时,也感受到那种相濡以沫般的生命情缘。
  晴柔的晨光,为哈纳斯的山林与湖水增添了许多和暖的亮色。无数个这样的秋季里,哈纳斯的山和水、湖与树,都是这片天空下一直最具有柔美和阳刚的两种具体形态,它们在这里自有的宁静中,谱写出自然和谐的乐章。
  哈纳斯的秋天里,既有着热烈与辉煌的景象,有着舒展与悠长的情怀,还有一种真切绵长、深沉而和谐的生命音韵。这种音韵,需要用心去聆听,用生命去感受。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墨撒金盘(中国画) 韦覃基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多味斋

平生最爱功夫茶
晏彪
  品茶一是讲究茶具的精美,二是不求解渴,而是追求一种精神享受。范仲淹在《斗茶歌》中有这样的句子:“吁嗟天产石上英(指茶叶),论功不愧阶前冥(指传说中的瑞草),众人之浊我独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古人对品茶是一往情深的。我对茶称不上多么痴情,但人生将半,不烟不酒,独嗜茶耳。在经历了花茶(少年)、绿茶(青年)后,我又爱上了功夫茶(中年)。
  去年春节,举家赴广州赏花。没有料到,广州之行最大的收获不是赏了什么名花,而是彻头彻尾地成了功夫茶的知音。
  大年初二的上午,去拜访王胜文先生。王先生是潮汕人,潮汕人以喜喝功夫茶见长,只要有亲朋好友来访,他总是以上等的功夫茶敬客。
  潮汕人品功夫茶是很讲究的,一套小巧的宜兴紫砂茶具,精美之极。但见“紫玉金砂迎客至”几字绘于如满月似的紫红色茶具上,分外雅致。那蜜桔般大小的紫砂壶,胡桃大的茶杯,玲珑小巧,精致之极。未曾品茶,先被这如古玩般的茶具醉了。
  “品功夫茶要有上好的茶叶和精致的茶具。”王先生一边说着,一边用开水预热茶具,尔后,将大叶的茶叶放进茶壶。
  “这是潮汕上好的茶叶——凤凰单枞,茶叶既不能装得太少,也不能装得太满;茶叶放得少,水自然就多了,所以茶叶放多少是有学问的。”
  王先生说着提壶将沸水注入壶内,而后迅速倒在杯子里,一曰洗茶,二曰暖杯。之后,再将沸壶悬高而冲,先快后慢,徐徐遍淋壶外,此时随着水雾的升起,顿时茶香四溢。好茶!我禁不住叫声好,此茶不愧是茶之上品。这时王先生将三个小杯紧挨着放在一起,端壶缓缓斟茶,挨次数匝于杯内,并对我说,你看像不像“关公巡城”?眼看三杯快要斟满,壶中之茶水不多了,手中之壶又像鸡啄米一样,将壶中之茶一滴一滴地往每个杯里平均分配,这叫“韩信点兵”。……看着友人津津乐道地把这功夫茶操练得如此娴熟,真是一种由技术到艺术,再由艺术晋至一种境界的奇妙历程。
  我们端起茶杯,先闻上一闻,一股清香直入肺腑,再小啜一口细细品味,甘甜与茶香令我“饮罢清风生两腋”,一杯入肚,齿颊弥香,如入仙境。
  广州归来,不但带回一套精美的功夫茶具,还带回了品功夫茶的嗜好。每当夜幕来临或三两知己小坐家中,便拿出茶具,妙品佳茗,珠联璧合,把盏一啜,韵味无穷,不禁诗兴大发,特作《自度曲》一首以谢友人:窗外宁,轩内灯,凤凰单枞两腋风,新茶旧友情。
  檀香萦,雅趣浓,细品悠啜诵茶经,最爱潮汕茗。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日子有功
素青
  一个清冷清爽的清晨。路灯亮着,总是车水马龙的大街空旷静谧,最先看见的是一位正在清扫的环卫工人,朦胧中他的表情平静、动作有力,不禁心生敬意,犹豫再三打消了上前问候的念头,怕惊扰了他。但是,当我的目光离开他时,环卫工人身后的一座挺拔的高楼让我震惊,我忽然间明白了一个词汇的含义,那就是什么叫“日子有功”。
  读香港梁凤仪女士的散文小书,记住了“日子有功”四个字,却觉不出妙在哪里。
  去年的今天,眼前的大楼还是一个刚刚开挖的大坑,一部长臂挖掘机左右开弓伸展自如地工作着,它的巨大的抓斗十分厉害,只几下便装满一辆大卡车,我竟有些看傻了,想起当年在农村当知青时拉着架子车那一镐一铲的劳作是多么原始啊,手上的血泡变成老茧是怎样一种磨砺啊……
  人生要做的事,都可比作盖楼。在眼前的平地上,在平凡的生活中堆砌起理想的高楼。开始打地基的时候,大坑与大楼之间是那么遥远,几乎遥不可及,这个过程没有美感甚至是痛苦的,噪音、粉尘、灰头土脸的建筑工人和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所有的人都希望早一点结束享受成果。然而盖一座大楼是容易的吗?
  那就只有在等待中忍耐,在忍耐中等待,等到不再等时,结果悄然而至,什么时候恢复安静我们竟不知觉,然后便突然发现眼前是一座充满了时代感的现代化大楼,这就是“日子有功”!辛苦的日子有功,勤劳的日子有功,坚持不懈的日子有功!理想的高楼就是一天又一天,一砖又一瓦地建起来的。就这么简单。
  在我驻足凝思的时候,几个民工从大楼简易的工房中走出,近前来看时,他们都很年轻,虽然衣衫破旧些,脸上却是晴朗的笑容,我忽然觉得自己像个垂涎别人劳动成果的偷窥者。是呀,与“日子有功”相对的当是“岁月无情”吧。时光飞逝,人生短暂,晨昏相连紧密衔接的日子不知不觉地从脚下走过,抓不住、抓不紧便没有收获,或者只能收获懊悔。
  作家毕淑敏提倡每天尝试着冒一点小险,日子就会新鲜。比如上班上学走一条陌生的路,穿一款新潮的衣裙。我想着,每天做一件小事,工作家务之余,看几页书,写几行字,走几步路,日子有功,不妨试试。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草原行
布赫
  察右中旗辉腾锡勒旅游区
鲜花似锦草蓊茸,
  清风送爽鸟唱鸣;
  姑娘盛装捧哈达,
  少年乘马路旁迎。
  乳色毡包彩旗艳,
  牧草葳蕤没牛群;
  敬酒歌声盈天际,
  清香奶茶待来人。
  风电场
  白色风轮高空旋,
  勃勃生机注草原;
  绿色能源始开发,
  西电东送增奉献。
  辉腾锡勒①换新颜,
  红白蓝花绽遍野;
  农户牧家电灯照,
  塞上今朝无夜天。
  注①:辉腾锡勒系蒙语,意为“寒冷的山梁”。
  凉城县岱海
  山花烂熳树叶青,
  旅人泛舟游湖中;
  天蓝水碧成一体,
  不知船在水上在昊空。
  中塘温泉宜人浴,
  岱海鱼虾有盛名;
  天造地设风光好,
  不次江南沿海城。
  赤峰市阿斯哈图②冰石林
  岩石险峻势雄伟,
  似人似物岿然立;
  远看近睹形态变,
  琪花瑶草更增奇。
  石林石海走马鹿,
  白桦树丛野鸟栖;
  神工鬼斧铸地貌,
  诿与今人几多谜。
  注②:阿斯哈图,蒙语意为“险峻的岩石”。
  草原城市——锡林浩特
  敖包山下彩云翔,
  朱甍碧瓦崭新房;
  锡林广场阔如海,
  大气清新草木香。
  银鹏展翅通北京,
  陆路成网达四方;
  生活跨入快车道,
  牧人策马奔小康。
  锡水悠悠恋故土,
  百灵润喉颂家乡;
  喜看草原日出时,
  大地处处披霞光。
  美丽的锡林浩特,
  多情的草原城,你是——
  浩瀚大地上的一颗红宝石,
  万顷绿原中的一枝郁金香;
  牧人高举着双手为你祝福,
  歌手拉着马头琴为你歌唱。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无价之宝
瞿立槐
  孩提时代,就隐隐知道,我们瞿家园藏着一件珍宝。这也不奇怪,瞿家园是江海平原“东西七灶”第一大户,巍巍然三个大门,六十多间房舍,一色青瓦粉墙,画栋雕梁,能没有几件镇宅之宝?不过抗战以后,又听说,我们大园内最大的宝物,却是新四军留下的,这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是枪枝弹药,是绝密文件,还是军饷金银?于是解放前就缠着叔伯偷偷地问,他们总是笑而不答;解放后,就与小伙伴拿着竹竿遍地寻觅,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我们终于发现了这个宝藏。
  我家大园东大门内,是“一进五堂”,第一进为大门堂,大门上漆着两人高的门神,房子高大威武,藏不了什么秘密;第二进是穿堂,轩敞庄严,为会客、祭祠之所,空荡荡、阴森森的,也不是藏宝之地;而第三进敞厅最为精致典雅,房上盖琉璃瓦,前挂六角宫灯,八扇屏门,均用大鱼鳞镶嵌而成,室内椅柜桌凳,均为红木镂空,连地面也全是水磨方砖。可是在这样一栋美轮美奂的华居后面的雨廊里,却堆砌着齐人高的柴草,我们几个混沌初开的小学生心生疑窦,乘着大人不备,便用竹竿在草堆里捅出个东西来。用手向里摸去,这东西冰凉、光滑,个头也不小。我们连忙跑去问知识最渊博、慈祥的五伯。五伯笑吟吟地说:“既然你们知道了,就把它请出来吧!”大家急不可待地去搬掉柴草,露出一个黑色的箱子。箱子大约三尺高,两尺多宽,微倾的盖子上,画着一对金灿灿的凤凰,两边立墙上,镌刻着两丛临风修竹。这样一个精美的箱子里,藏着什么稀世珍宝呢?听到五伯一声:“打开它!”我们争先恐后地掀开盖子,瞪大眼珠看着,却不认识。五伯笑吟吟地说:“这叫风琴,专门会唱歌。”我们问:新四军要这东西干什么?它又不会打仗!五伯说:“新四军用的东西,哪一样不金贵!”于是,他便讲起了新四军的故事。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的家乡——江苏省南通县杨港、严灶一带,是敌我双方相互拉锯地区。新四军粟裕部队、陶勇部队、梁灵光部队,常常驻扎在我们园上。每到部队来临之时,便是乡亲们的节日。一时间车辚辚、马萧萧、军民联袂演出一幕幕鱼水深情。如果赶上逢年过节,更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届时司令们总要举行盛大宴会,招待乡亲,宴会以后,还要进行大型文艺演出,扭秧歌、演话剧、大合唱……台上歌声如潮,台下掌声如雷。起先,没有乐器伴奏,他们想了个办法:让七个战士,每人身上披上白布,白布上写上了1、2、3、4、5、6、7七个数字,然后由一位琴师按动他们的头,战士们发出乐音,唱出了一曲曲歌儿;后来,有一位富商的公子投奔新四军,带来了这架风琴,官兵们如获至宝,演出也如虎添翼。据说它曾辗转大江南北、大运河东西,经历大小战斗几十次,沐浴过血的洗礼。那年由于军情太紧急才割爱藏匿于这里,落户瞿家园凡十二年!
  此后,我的小学生活,就与这架风琴联系在一起。放学以后,大家就弹琴取乐。虽然,那时,我们还不知什么宫商角徵羽,也弹不出跌宕起伏的旋律,然而,“未成曲调先有情”,每当按下琴弦,我们耳畔,就会响起新四军嘹亮的军号声,一个个钢浇铁铸般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如在眼前……直到1956年,风琴才献给严灶小学。
  遥想当年,新四军军务紧急,行军时背着枪支弹药,抬着文件电台,推着小车大炮,非常艰苦,试问他们为何还要携带这笨重的风琴?答曰:我们新四军许多首长,比如陈毅,都是高瞻远瞩的儒将!他们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他们要用这琴,昂扬军心,磨砺斗志,披靡敌顽!再者,人民军队里藏龙卧虎,群英荟萃,一个个多才多艺,剑胆琴心,战斗之余,弹吟一曲,不也占尽风流。
  遍观一部世界战争史,那些叱咤风云的将领,有的钟情佩剑,有的宠爱猎犬,有的痴迷战马……唯有共产党的军队,弹琴爱琴,他们把战斗的人生,当作瑰丽无比的交响曲;把残酷异常的战斗,当作酣畅淋漓的艺术享受,真是棋高一着,让他人难望其项背!
  今年是新四军建军六十五周年,细想当年新四军历尽磨难,四面受敌,却能东进茅山,渡江北上,七战七捷,写下了世界反侵略史上的辉煌篇章,从这架风琴上不也可以悟出点缘由?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晋祠(二首)
高云
  圣母殿北宋侍女塑像
  依然是衣衫艳丽
  依然是步履款款
  脸上沾着些许微尘
  像是正要梳洗
  依然是红唇蛾眉
  依然是娇嗔生媚
  穿越数百年时光隧道
  栩栩如生的是你的神采
  遥想宋朝一个静谧的夜晚
  窗棂映出红袖添香的你的身影
  主人书卷在手
  灵感随一杯清茶的热气袅袅升腾
  你从北宋走来
  带来了美丽的问候
  你将向未来走去
  请捎上我对后人的祝福
  哭难老泉
  位于太原晋祠公园内的难老泉,被称为晋水之源,1996年干涸断流。
  喷涌如涛养育一方的晋水之源
  现在只有我的眼泪是湿的
  钟灵毓秀风云际会的晋阳形胜
  现在只有吊客的叹息
  也好,
  不用再忍受采煤掘进机把你的经脉斩断
  尽管你的经脉就是龙城①的经脉
  不用再忍受采石场的爆炸把你的骨骼震碎
  尽管你的骨骼就是太原公子②的椎骨
  不用再忍受那一眼眼深井把你的血液吸干
  尽管你的血液就是这一方儿女的乳液
  如今,那块高悬的匾额
  做了你的墓碑
  那一段段千古传颂的动人故事
  就是你的哀歌
  注:
  ①太原称龙城。
  ②李世民称太原公子,从太原起兵反隋。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警惕“逆淘汰”现象
邬凤英
  人事部日前发表的一份调研报告表明,自一九九八年以来,从二十一个中央部委中流失的主要都是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公务员和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公务员,这种现象被称为“逆淘汰”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同意中国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的看法:“不能片面地讲待遇偏低”,但不同意他关于这“也是社会发展多元化选择的一种进步”的分析。我认为:公务员的考核和晋升不够透明和公平、公正,使高学历的年轻公务员心理失衡,才是他们流失的最主要原因。
  从目前的人事架构来看,虽然有组织、人事部门专司考核,以及有种种“民主测评”之类的制度设计,但考核中“重职不重人”、“重资历不重表现”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而最主要弊端则是普通公务员的考核和晋升过度依赖个别领导的主观判断。于是,本应在公务员之间正常进行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和工作实绩的竞争,却渐渐演变成了向领导邀功争宠的竞争,与领导关系的亲密程度成了晋升的主要指标。这样的竞争当然会使那些优质人才产生窒息感,当这种窒息感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时,“离开”就会成为一种无法选择的选择。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参照国外的经验,我的建议是:第一,实现考核机构的中立化,设立的考核机构应独立于部门的人事系统,工作不受部门领导的制约;第二,加强立法,对公务员所担任的职务进行分类,然后对工作内容和效率,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从某个角度来说,公务员素质的优劣决定着国家的前途。目前公务员考核和晋升过程中存在的“逆淘汰”现象,应引起人们足够的警醒。


返回顶部